《古埃及象形文字──自然風土篇》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讀冊的「二手書贈品區」讓練習人撿到寶

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日常生活篇》還有一本兄弟作,就是本文要推薦給大家的《自然風土篇》,如果以中學課程分科而言,可說是古埃及地理課,不過既然是介紹文字的書,重點當然還是這個領域的詞彙。

本書第一大部分介紹古埃及人的生活環境,包含地形、氣候、星象、行政區劃等。第二部則進一步介紹長於這片土地的動物、植物,以及能用這些動植物做成的食物。以上不論地形、天氣、星星、行政區、動物、植物,幾乎都有相關的守護神。在古埃及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眾神,本書當然也順勢地的介紹了不少。

埃及文和中文都有部分文字是以圖像描繪的象形字,像是「河川」、「山脈」、「人」、「蛇」等具象的物體(不過有趣的是中文選擇用非象形的方式寫「蛇」這個字),但要寫出「空氣」、「情感」等無形體事物,肯定是經過了一定的邏輯轉換,因此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思考模式。本書除了羅列,有時更嘗試說明背後的思維。

在中文裡,東西南北表示一個不因個人面向,固定的方位;前後左右是以一個主體出發的相對方向,但在特定情境下也可替代前者。例如風水上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可指一個主體(例如人或建築)的前後左右,但若用在一個整體(例如國家、地理)的大方向,就可能用傳統坐北朝南的思維定位中心,於是前方就是南方,後為北,左、右分別為東和西。

從本書的說明會發現埃及人更乾脆,左就是東 𓋀imn),而右即西 𓋁iAb)。行文間再視情況加上補註聲符(sound complement)、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等表達特定的意義。

這樣的巧合是怎麼來的呢?

南方對於古埃及而言,也是帶來大地恩惠的尼羅河上游方向,加上南方也是太陽通過子午線時的方位,因此埃及人同樣是以南方作為基準。

因為埃及主要也是唯一的大河流向如此,當埃及人在新王國大規模擴張,遠達西亞看到幼發拉底河時感到十分的困惑,於是稱這條由北往南流的河稱為「逆流河」。

雖然要把符號、音標、意義全都背清楚還是不簡單,但經過如此說明就可以少記一組單字,也比較不容易搞混東西和左右的配對了。

這套書不是正規的語言或文法書,但作者以簡單清晰的介紹這個古老失傳的語言,又有大量的圖片輔助,不論是否有要深入研究這個語言,都可以作為輕鬆有趣的輔助參考。雖然現代研究埃及文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英、法、德文,本書原文用日文書寫,再翻譯成中文,已經過多層的詮釋轉譯。但若有意往下鑽研,會需要其他外語的基礎,有中文書可以起步還是比較輕鬆的。

書名:《古埃及象形文字 自然風土篇》
作者: 松本彌
譯者: 趙鴻龍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29
ISBN:9789865688868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151頁/14.8x21x0.76cm/普通級/全彩印刷
出版地:台灣

古埃及人吃什麼?

廣告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說是舉世皆然。

埃及天獨厚的有尼羅河,甚至被希羅多德形容為「尼羅河的贈禮」。四大古文明都依傍著大河發展,但尼羅河不僅是這個雨量不多之地的的重要水源,每年氾濫從上游沖刷下肥沃黑土,讓個沙漠中的綠地種植出的穀物不僅養活埃及人,後來還成為羅馬的「穀倉」,養活帝國廣大的人民;河水還會順便沖走灌溉水源蒸發後留在地表的礦物,避免農耕地常見的鹽鹼化問題。

墓室壁畫中的收割場景

華人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依四季從事不同的農務,埃及人則以河水的週期分為三季。夏日尼羅河上游高地雨季開始,洪水流至埃及造成氾濫,低窪地區淹沒在超過一公尺的水中。直到10月水流大致退去,這時酷暑也已消退,變得比較涼爽,反而才是作物的耕種和生長季。之後再在大地變得太熱、太乾燥之前的春季收成。

主食

埃及主要種植作物有分別是二粒小麥(emmer)和大麥(barley)。人類顯然很早就發現了發酵的奧妙,並將這兩種麥類製作成日常的主食──麵包和啤酒。

埃及的女人用石頭將麥子磨成粉,加入水揉成麵糰後放著發酵,再成形烘焙。古埃及麵包主要有兩種造型:手捏圓形、烤模錐形。使用模具做的麵包,大小差不多,是沒有貨幣的古代發給工人的薪水(配給)之一。

Meketre(第12王朝)墓中的麵包製作人偶模型(MET 20.3.12)

2019年,熱衷烘焙酸麵包,也是古埃及迷的Xbox的創始人Seamus Blackley,和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的生物學家Richard Bowman、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埃及學家Serena Love合作,從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和隸屬於哈佛大學的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的館藏器物上擷取古代酵母樣品,並成功製做出麵包。

https://platform.twitter.com/widgets.js

現代人喝啤酒,主要是作為娛樂性的飲品,但在古代,透過麥芽發酵而得的啤酒,除了可能比水還要乾淨衛生之外,也是熱量和營養的來源,和麵包並列為不可或缺的日常主食。因此,埃及人無所不用其極的確保死後不會缺乏這兩項物資,親人帶來的祭品當然是來源之一,其他方式包括在墓中放入實體麵包和啤酒、繪製在壁畫、製做僕人模型(如上圖)、寫成咒語(詳見「祭品公式」)等。

其他食物

土地除了穀物,當然也生長不同的作物。蔬菜方面有洋蔥、生菜、蘿蔔(radish)、黃瓜、大蔥、葫蘆等。水岸植物的塊根也可食用,例如莎草根、蓮藕,而蓮花還會結出同樣可食用的蓮子。豆類的莢果,包含鷹嘴豆、蠶豆、扁豆、豌豆則是植物性的蛋白質來源。

尼羅河除了讓河谷兩岸的土地適合種植穀物,水中的「魚」也是埃及人的桌上佳餚。雖然埃及人也蓄養牛羊,但魚才是人民的主要動物蛋白質來源,只有上層階級的人才吃得起牛肉。幸好,尼羅河中魚類的選擇不少,有:河鱸、鯰魚、吳郭魚、鯔魚(烏魚)等。

廣告

人類畢竟是採集漁獵逐漸演變為農耕社會,難免會喜歡「野味」。當人類開始在尼羅河岸定居,谷地的野生哺乳類動物就開始因捕食而減少。不過人們還是會到沙漠邊緣打獵,有些人甚至會帶上獵狗來幫忙,捕捉野牛、髯羊、羚羊、野山羊等。獅子、獵狗、河馬也是打獵的對象,但主要應該是為了安全或貴族的休閒娛樂,牠們似乎不是合適的食材。

雞肉應該是現代人最常食用的禽鳥,不過雞原產於東南亞,埃及直到波斯人入侵後才開始有雞,更要到羅馬時代才比較普遍。鵝才是埃及主要的家禽,就跟雞一樣,牠們不只可以養來吃,所生的蛋也是很營養的食物。

氣候溫暖的埃及也是北方鳥兒避冬的目的地之一。這些候鳥來到河水邊休息和覓食,也都成為埃及人眼中的獵物,或用魚網、或用迴力鏢,獵捕野鴨、野雁來加菜。

Nakht墓室(TT52)壁畫可見漁、獵、釀葡萄酒等場景

飯後是不是該來點水果呢?

除了上圖已經看過,不僅可以直接吃,也用來釀酒的葡萄。棗椰(date)也許是最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中東水果,但卻不是埃及的原生植物。棗椰來到埃及時間不明,但在人工授粉的技術出現後,的確成為埃及最常見的水果。無花果(fig)和西克莫無花果(sycomore fig)也是壁畫中可見埃及人喜愛的水果,其他選項還有鱷梨(persea)、香瓜、西瓜、棗子。石榴、長角豆(carob)則在新王國之後變得普遍。

在向外擴張與更多是接交流的新王國,除了新的水果,也引進更多的調味香料,例如香菜(coriander)、孜然(cumin)、 蒔蘿(dill),豐富了料理的口味。

對於社會底層的老百姓而言,很多時候可能只求填飽肚子,味道和變化是有餘力之人所追求的。若真要比多元,法老的餐桌說不定沒有當今的我們多變,偶爾還可以來點異國料理,但卻也不是單調乏味的。

參考資料

Kathryn A. Bard,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Chapter 2,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