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印和闐──1932年的《神鬼傳奇》

廣告

說到電影《神鬼傳奇》,相信大部分的人腦中首先出現的應該是1999年,由布蘭登·費雪和瑞秋·懷茲主演的版本。這部片的成功,不僅又出了兩部續集,在2017又由湯姆‧克魯斯主演了新版。

不過,讓擁有強大力量的木乃伊復活的情節,並非近代人的創意,早在1932年環球影業就上映了同樣名為The Mummy的黑白電影(該片似乎沒有官方中文片名,就還是稱之為《神鬼傳奇》吧)。

1932年電影海報

這部片於圖坦卡門出土的十年後上映,反映當時的埃及熱。另外,從當年的海報設計可以看出,這部片主打的是演員Karloff。本名William Henry Pratt (1887–1969)以藝名Boris Karloff走跳,在《神鬼傳奇》前便以《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中的科學怪人樹立起恐怖偶像(horror icon)的地位。隔年的《神鬼傳奇》雖然沒有正式的續集,卻啟發了不少類似主題的電影。這部片中還有幾位演員先前也都出演過《科學怪人》、《德古拉》等恐怖片,這樣的選角清楚顯示這部電影的企圖。

時隔超過一甲子,1932年和1999年的兩部電影劇情上雖然不盡相同,卻有不少致敬、挪用之處。以下希望大家不會介意練習人劇透一部將近一個世紀前的電影劇情。

Karloff的印和闐

這部電影被歸類為恐怖片,但片頭響起〈天鵝湖〉作為配樂,就不禁令人嘴角失守。隨著配樂出現在螢幕上的文字,介紹傳說中伊西斯(Isis)用以復活歐西里斯(Osiris)的咒語,也就是本片中虛構用來復活木乃伊的「托特卷軸」(Scroll of Thoth),相當於1999版的「死者之書」(但實際上的死者之書是幫助死者通過審判的指南和咒語)。

也許是故意,故事的起始點是1921年──圖坦卡門出土的前一年。大英博物館的團隊找到了被活埋的木乃伊,以及寫有詛咒不該開啟的箱子。這具木乃伊的名字,當然就是大家熟悉的「印和闐」。

延伸閱讀:〈古埃及的印和闐──從建築師到醫神

一位研究助理出於好奇,在建檔資料的時候開啟了箱子,並在抄錄文字時無意間念出了咒語。於是,木乃伊復活了,開箱的人也發瘋了,回英國後不久就癲狂而死。

1932年電影海報。復活的木乃伊與被嚇瘋的助理。

之後時序跳到了10年後,也就是電影上映的那一年。一個謎樣的人物指引考古團隊找到了一處完整的公主墓,她的名字則是安蘇納姆(Anck-su-namun)。

這位謎樣的人物正是化名於當代生活了10年的印和闐,為了復活愛人,指引考古團隊讓公主的木乃伊得以出土。然而,當他誦唸復活自己的「托特卷軸」時,公主卻沒有醒過來。

飾演公主的Zita Johann

原來公主已經轉世,成為一名貴族小姐(有一半埃及血統)海倫。在印和闐念咒時,原本在派對上的海倫就像《睡美人》到了詛咒指定的年紀,恍恍惚惚地被咒語召喚走,只不過不是去找紡紗機,而是來到唸咒之人所在的埃及博物館。當時博物館已經關門,海倫不得其門而入昏厥於門口,並被男主角法蘭克(Frank Whemple),也就是找到公主墓的年輕考古學家救走。

接下來,有愛情的萌芽,也有印和闐的千方百計與魔法詛咒。雖然沒有新版那麼多武打動作,整體劇情平順推進,卻也造就不少經典場面為1999版所仿效。

印和闐準備要進行儀式,讓公主和他一樣永生

在最後的劇情高潮,印和闐終於突破眾人的護衛,將轉世的公主引至儀式場地。首先恢復了她的前世記憶,再來還要讓她變得和自己一樣長生不死,但這需要先將人經過泡鹼(natron)浴,脫水製成木乃伊(這個近代新版都沒有採用的設定大概是本「恐怖片」最驚悚的地方吧),再以「托特卷軸」復活。

此電影宇宙中,沒有「反」托特卷軸這類的咒語可以奪走印和闐的力量。雖然如此,老電影還是不免要老哽的讓「王子」(法蘭克)來拯救公主,不過在這個女權才剛剛起步的年代,最終的結局倒是滿值得讚許。

廣告

想起自己前世以公主之身兼女祭司之職,卻與祭司印和闐相戀但又早逝的安蘇納姆,本已放棄掙扎,要任印和闐宰割。這時受印和闐詛咒,幸因護身符而只有昏厥沒有死去的法蘭克終於趕到。聽到法蘭克的呼喚,海倫想起她現世的愛人,不想再次年紀輕輕就死去,於是恢復求生的意志。她從石床上一躍而起,跪到伊西斯神像前用現代的語言陳訴自己雖然忘了古老的咒語,但懇求女神的幫助。

果然只要誠心,跟神溝通沒有語言的問題。就在印和闐因外人(法蘭克和同伴)闖入而分神時,海倫也許是記憶起或女神再次傳授給她咒語,於是唸了起來。只見雕像隨著唸咒聲緩緩舉起拿著「安卡」(象徵生命)的右手,接著電光一閃,桌上的托特卷軸著火,印和闐皮肉褪去化為白骨。海倫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自己,而「王子」唯一的功能是用聲音將海倫拉回現代。

另類的致敬
1999版《神鬼傳奇》和續集都出現一個像「鸛(stork)」,卻讓唸咒人卡關的符號。埃及鳥類符號眾多,但女主角一聽就知道唸作Amenophis,讓施咒順利完成。這個符號沒有被拍出來,顯然是一個不存在的符號,因為埃及文中沒有單一符號的讀音這麼複雜。Amenophis其實是希臘化的Amenhotep。1932年的安蘇納姆被設定為第十八王朝法老Amenophis the Magnificent,即Amenhotep三世之女,所以這位公主是異端法老阿肯那頓的姊妹呢!
新版雖然沿用了印和闐、安蘇納姆等人名,但身分關係都重新設定,卻又用另類的方式運用了Amenophis這麼名字。
參考資料

https://www.freegreatmovies.com/Free-Movie/The-Mummy/34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ummy_(1932_film)

《神鬼傳奇》(1999)中的再現與真實

廣告

當熟知的主題在螢幕上以不正確的方式呈現出來時,很容易讓人感到煩躁。我認識一些醫療工作者,當一個程序以致命性錯誤的方式進行會讓他們憤怒,資工人不悅於「防火牆」(firewall)這個字被濫用,鎖匠恥笑高階訓練過的特務用錯誤的方式使用開鎖工具。這些聽來理所當然,但有時候我們都忽略了,對大眾而言,電影不過是娛樂,在急於指責錯誤的同時,我們常常忽略了正確的細節。 

讓我們來看看Stephen Sommers導演的電影《神鬼傳奇》(The Mummy,1999),並觀察電影製作人們到底弄對了什麼,以取代揭穿其不精確。電影確實有些嚴重的史實錯誤,然而電影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劇組在埃及學家Stuart Tyson Smith博士的協助下,放入了一些正確到令人驚訝的細節,即使他們知道一般大眾不會知道泥紙(cartonnage)上的王名(cartouche)。為求精簡,我將揀選一些這類的例子,而非考慮整部片的所有細節。 

第一幕結束時,Arnold Vosloo飾演的印和闐(Imhotep)一角被施以「Hom Dai」詛咒,和他的祭司群一起被活生生製做成木乃伊。由於古埃及的儀禮及保密,我們並不知道真實的木乃伊製作程序,但透過木乃伊研究以及實驗考古學,我們可以知道大致的過程。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戴著豺頭面具的防腐處理者在印和闐的祭司群身上進行的應該是去腦(excerebration)以及包裹的程序。古埃及視覺藝術中可見面具在諸如「開口」(opening of the mouth)儀式中使用,實例可見於Hildesheim(德國)Roemer-Pelizaeus博物館的晚期黏土面具,抑或是Harrogate(英國)The Royal Pump Room博物館的古埃及晚期泥紙面具。印和闐身上的裹布看起來包得很道地,在軀幹有鯡魚骨(herringbone)編織紋,而外層包裹的布條以傳統8字形纏繞身體及雙腿。在這一幕中沒有出現,但當印和闐的棺槨挖掘出來時提到,「神聖的咒語被鑿掉」,而使用者「不僅在此生,連死後都遭譴責」。從印和闐棺木上除掉的咒語應該是《死者之書》(the Book of the Dead)的引文,作為面對死後挑戰的指南,會畫在棺木的裡裡外外,沒有了它,死者可能會迷失在Duat地獄。 

瑞秋懷茲(Rachel Weisz)飾演的伊薇(Evelyn ‘Evy’ Carnahan)一角在開羅古物博物館的圖書室中登場。圖書室中的書架排滿精裝書及活頁夾。那些活頁夾實際上仿製了埃及探查社群(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EES)的田野報告,每個活頁夾有不同主題,例如「藝術」、「工具」。有趣的是,這裡用的EES標誌其實是原本埃及探查基金(Egypt Exploration Fund,EEF)的標誌,只是將基金(Fund)改為社群(Society)。有鑑於電影的年代設定為1926年,用EEF標誌顯然是過時的,因為EEF已在1919年改制為EES。*這個細節就是一個小到你在螢幕上根本不會看到,但藝術組還是花時間製做並精確呈現出來的好例子。這是一個與古埃及視覺藝術文化有趣的相似之處,許多細節除了其創造者之外很難被其他人看見,純粹供神所用,而非為人。 

當主角們離開吉薩,登上船前往Hamunaptra(電影中虛構的「死者之城」),伊薇在旅程中讀著一本書,這是E. A. Wallis Budge於1885年出版《尼羅河居民》(The Dwellers on The Nile)。雖然他的作品在今日不受重視,1920年代的埃及學者閱讀 Budge 的作品是恰當的。藝術組大可用任何一本書,但還是選用了歷史正確、角色可能閱讀的書,即使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懂箇中含意。 

當鏡頭由上而下拍攝一個雕刻了混亂之神賽特(Seth)的方尖碑,並帶到印和闐引領一群鼓譟的「奴隸」時,這裡用了一個絕佳的象徵手法。如同Campbell在《神鬼傳奇》(2017)的評論中提及,雖然賽特是邪惡之神的首選,卻鮮少出現在螢光幕上。有鑑於這部電影投入多少研究在其他方面,這應該是給反派角色的一個刻意也適當的背景,因為他將犯下另一起暴行。 

《神鬼傳奇》(1999)與《神鬼傳奇II》(2001)中還有更多精確且有趣的埃及學相關細節。看兩部電影只看背景,努力想出他們參考的依據也可以是件有趣的事。一些道具和場景的原型,特別是古埃及文本,也是既驚喜又費解! 

(本文作者為Matt Szafran,原載於Egypt at the Manchester Museum,經版主同意由練習人翻譯)

*補充小知識: 

埃及探查基金(Egypt Exploration Fund,EEF)於1882由Amelia Edwards創建,目的在於鑽研、分析考古挖掘結果,並將成果資訊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組織在1919年更名為埃及探查社群(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EES),並持續出版期刊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JEA)至今,是埃及學界一重要刊物。現在是一個英國官方登記有案的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倫敦。 

電影《出埃及記:天地王者》的幾分真假

廣告

2014年底上映的電影《出埃及記:天地王者》以氣勢非凡的場面重新演繹聖經故事〈出埃及記〉,在票房方面拿下不錯的成績。然而,在欣賞電影壯觀的場面時,可能也有人的雷達會偵測到一些不合理的設計,以下撿選幾點說明。

首先來關心一下時代背景。其實學者對於《聖經》中〈出埃及記〉的發生時間眾說紛紜,而且至今也還沒找到可以證明埃及曾奴役以色列人,以及摩西率領猶太子民離開埃及的考古證據,所以就更遑論找到確定的年代了。但想要打造史詩電影,總要挑個時代作為故事背景,於是知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本文以下簡稱拉美西斯)就成了不二人選。這的確是其中一派學者的看法,雖然還無法確定正確與否,但這樣的安排還算合理。同樣是改編自〈出埃及記〉的夢工廠卡通《埃及王子》也選擇同樣的時代。

為什麼會選擇拉美西斯呢?讓我先來稍微介紹這個人。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統治的時間大概是在西元前十三世紀,並且長達67年之久。第十九王朝屬於古埃及的新王國時期,新王國從第十八王朝起便不斷向外擴張,尤其圖特摩斯三世更是熱衷戰事,所以被現代學者稱為「古埃及的拿破崙」。在不斷的征戰與擴張之下,古埃及可以說在拉美西斯的時代達到顛峰,與比鄰的另一個強大帝國──西台帝國大戰,兩軍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你來我往,最後終於達成和平協議,拉美西斯並娶了西台公主為妻。除了這項重大的外交成就,拉美西斯還大興土木,建造不少雄偉的神廟,許多留存至今,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以有這麼多豐功偉業的君王為電影題材的確會很精采。

咦,上面怎麼都沒提到大家說到古埃及一定會想到的著名代表呢?是的,新王國時期的埃及已經不再建造金字塔。金字塔是再早一千年多,古王國時期的代表建築,所以對新王國時期的人來說,金字塔已經算是古蹟囉!沒有金字塔,法老死後怎麼辦?法老會在帝王之谷裡找個適當的地方建造墓室作為死後的安息地,雖然不像金字塔般顯而易見,但墓室裡可還是一樣一點也不馬虎!

說完歷史上的拉美西斯,接下來看看電影中他的打扮。雖然我們無法得知這位三千多年前的帝王平常是怎麼樣的穿著打扮,但電影中金光閃閃的打扮應該只會出現在一些國家級的大場合,畢竟埃及可是烈日高照,即使在所謂的冬季氣溫也有25度以上,更不用說夏季的炙熱高溫。同樣因為這個天候的因素,一般人應該只會穿亞麻布衫才對。所以,要分辨平民與貴族非常容易,因為只有貴族負擔得起精緻的珠寶、配件,不過頭冠應該是專屬於國王、皇后的,所以影片中那些穿戴著精美頭盔和帽冠的人全都不符合服裝規定!

在古埃及,法老是神聖的,被視為太陽神之子,是神的化身,是絕對的統治者,所以也不可能有影片中諸如法老自己一個人到處閒晃,甚至有人可以隨便頂撞他的情形。不過電影中當然也有正確呈現這位偉大帝王的部分。據我們所知,拉美西斯至少在統治的前二十年裡的確是自己統帥軍隊前往征戰的。不過電影中拉美西斯被圍困並被摩西拯救的那場戰役實際上應該是發生在拉美西斯自己在位期間,而非他父親在位時。不過在古代史這個領域,時間常是以數十年、數百年來計算,本來就很難準確,所以這樣的安排還不算太過分。

那電影中厲害的戰車呢?雙馬拉的雙人馬車還算符合實際情形,但是這種戰車只有辦法在平地使用,用來翻山越嶺就有些可笑了。此外還有一些數學及地理的問題。電影中說有超過四十萬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但是當時埃及的總人口大概只有兩百萬,這等於一下子走了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實在有點誇張。若真是如此,埃及很快就會亡國了。至於摩西帶領跟隨他的群眾走過西奈海岸與群山,這樣很可能會走到沙烏地阿拉伯去喔!

最後來談談電影的選角。這裡要說的當然不是演技問題,而是,埃及人是閃米和含米特混合的人種,應該擁有棕色的皮膚、眼睛,以及頭髮,不過這是一部美國電影,主要用的當然是好萊塢演員,就不需要太挑剔啦!

參考資料:

http://www.sbs.com.au/movies/article/2014/12/11/exodus-odd-and-wrong-things(By Stephen A. Russell)

http://www.ancient-egypt.org/_v3d/index.html(By Jacques Kinnaer[The Ancient Egyp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