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特:不只是邪神

廣告

古埃及神話依地域有諸多體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屬太陽城(Heliopolis,通常音譯為赫利奧波利斯)的九柱神(Ennead)──由太陽神向下延伸到他的曾孫輩,總共九位神祇組成(詳見〈古埃及主要神話體系簡介〉)。

歐西里斯(Osiris)與伊西絲(Isis)、賽特(Seth)與奈芙蒂斯(Nepthys),這四位太陽神曾孫(女)間的愛恨情仇,不僅是現代最廣位人知的古埃及神話,也大大影響古埃及的死後世界觀。

賽特

弟弟賽特因謀殺兄長歐西里斯被視為邪惡與混亂之神,不過我們現在讀到的故事,是羅馬時代整理出來的版本。實際上,賽特的信仰比歐西里斯還古老,以下讓我們話說從頭,看看賽特形象在古埃及數千年間的變化。

戰南北

現已出土前王朝時期(上下埃及統一之前)形似賽特的文物,因此有學者認為何魯斯(Horus)大戰賽特的神話,可能來自人們對遠古戰役的記憶。

法老標準五個頭銜(詳見〈法老篇〉)之一為「何魯斯名」,第二王朝法老 Peribsen卻以賽特取而代之,被認為是賽特信仰族群在此時崛起,並取得統治權的痕跡。

Khasekhem直接或間接在Peribsen之後登基,並改名Khasekhemwy,意為「兩強大者現身」(The two powerful ones appear),可能就是為了在兩勢力間取得平衡。其框出何魯斯名的serekh方塊上也讓何魯斯和賽特並列,且都戴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合一王冠。(關於法老各種王冠,詳見〈帽子尖尖…〉)

serekh上何魯斯和賽特並列,都戴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合一王冠

一般認為紅王冠是北方下埃及的象徵。但考古證據顯示,紅王冠在前王朝時期也和賽特的領地努貝特(Nubt,在納卡達Naqada附近)有關,可能代表努貝特的統治者。紅色也是賽特的代表色。埃及文中,與尼羅河谷肥沃的黑色土地相對的沙漠被稱為紅色土地(詳見〈古埃及地理課〉),而賽特正是沙漠之神。

法老的五個頭銜還有一個是「金何魯斯名」,畫作何魯斯站在代表「金」的 𓋞 符號上。而Nubt這個地名埃及文寫作 𓋞𓃀𓏏𓊖 ,因此另有一解認為此名象徵何魯斯戰勝賽特(例如羅賽塔石碑上的希臘文翻譯)。

廣告

白王冠代表何魯斯的領地尼肯(Nekhen即鷹隼城Hierakonpolis,參見〈前王朝時期概述〉),雖然兩者都屬上埃及,但最後相對上游的尼肯征服下游的努貝特。後來下埃及也被征服,紅、白王冠才會擴大延伸為上下埃及之別。

夏巴卡石碑(Shabaka Stone)則有一段相反的說法,銘文提到大地之神蓋布(Geb,賽特之父)為賽特和何魯斯仲裁,讓兩人各據一方:賽特統領出生地所在的上埃及;何魯斯坐擁父親溺斃的下埃及,而何魯斯作為蓋布長孫,以後也將繼承賽特的領土,成為統一兩塊土地的上下埃及之主。


夏巴卡石碑(大英博物館 EA498)

由此觀之,最終是南方土地交到北方統治者手上。不過這塊石碑原立於第二十五王朝的孟菲斯(Memphis,位於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應是以自己的所在地為中心/正統(何魯斯),所以南北關係就呈現了與考古所得的第一王朝國家統一相反方向。

世俗的征服之後,信仰也要進行統合。古埃及人的作法是讓當地人維持原本信仰,但將賽特收編入尼肯的體系,成為何魯斯信仰中的次要神祇。因此,賽特還是地方主神、沙漠保護者,但多了何魯斯對照組的角色,代表混亂、黑暗、貧瘠。

推而廣之,賽特也成了代表化外之地的神祇。風暴誕生於北方的地中海,所以賽特也是北方天空之神。因為這個角色,希臘人將祂對應為希臘神話中的製造暴風的怪物Typhon(此名跟颱風typhoon不一樣,差一個o,但兩字可能有語源關係)。

歷史上的起伏

進入古王國後,歐西里斯信仰成為主流,賽特是祂野心勃勃又陰險狡詐的弟弟,何魯斯則會上演王子復仇記。

同時,他們開始對似狗非狗的賽特動物有所畏懼。書寫祂名字時,原本還會畫出賽特作為限定符號(埃及符號分類詳參〈基礎篇〉),漸漸只剩下拼音。不過賽特沒有因此跌下神壇,祂的地位起起伏伏,一直隨著古埃及文明、信仰延續。

到了中王國,重新統一的埃及格外重視賽特和何魯斯言歸於好,國家統一的神話。又因為祂力量強大,多了替太陽神打敗邪惡大蛇阿佩卜(Apep),順利乘船通過夜間冥府的功能。

賽特殺阿佩卜

第二中間期,埃及被稱為希克索人的外族統治。身為化外之地之神,賽特被奉為當時的主神,或可說被希克索人等同於祂們原本主神的埃及對應。

第十九王朝,有兩位法老名為賽提(Seti,拉美西斯二世的老爸就是賽提一世),意思是「賽特的人」(man of Seti)。因為這個統治家族來自三角洲的阿瓦里斯(Avaris),是與西亞交通要道,有許多外族定居,在當時也是賽特信仰的重鎮。

有趣的是,法老名字中的賽特,平常拼寫會正常使用賽特神符號,但到了墓室中便全都換成歐西里斯。畢竟法老在世為何魯斯的化身,死後則是歐西里斯,祂的死敵賽特不適合現身。

賽特信仰一直流傳到羅馬時代,故事被以文字保留下來,但在第二十六王朝卻面臨除名危機,許多祂的名字、圖像都遭到破壞。經學者研究,主要的破壞對象似乎是賽特動物,並非全面性的要消滅賽特神。畢竟祂已是歐西里斯神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少了謀殺,就沒有後來的復活。

圖特摩斯三世墓(KV34)壁畫,純粹覺得這張略帶漫畫風的賽特很可愛

賽特的形象

埃及諸神大多有動物的形象,而且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但賽特的主要代表動物卻無法明確辨識為任一種已知生物。

祂的身體大抵像狗,頭像驢子,但有中長的鼻子(或直或彎曲),還有長方形的耳朵。最特別的莫過於牠的尾巴,以筆直而大致垂直於地面為大宗,但也有些傾斜,有些彎曲,甚至畫作獅子尾。不過從尾巴末端形狀多取自武器這點判斷,賽特之尾是牠攻擊力的一大來源或象徵。最常見的形狀是箭羽(甚至會畫出卡住弓弦的箭尾溝槽),還有槌矛頭、斧頭、叉等造型。由此推論,賽特一些筆直無裝飾,但又不像任何動物尾巴的,極有可能是棍棒。

也許正因為祂不是實際動物,沒人親眼見過,所以學者統計從各部位的長短比例,到耳朵、尾巴、脖子與身體的傾斜角度等,卻發現沒有單一個賽特符合所有條件的最常見做法,也沒有任兩個符號完全相似。

究其原因,可能是埃及文可以左右翻轉,即便是同一人所寫,傾斜角度和幅度也會有差異。而一個畫面可能經過書記官題字、多名匠人描繪或雕刻,大家有各自的習慣,對賽特也有不同想像,綜合造就了賽特樣貌的千變萬化。

加之,埃及藝術獨具一格的寫實,人們相信工匠再現的圖文雕像也具有本尊的力量,會針對兇惡、危險之物進行特殊處理,以免它們傷人。在賽特危險/負面形象高漲的時代,如果必須使用賽特符號,會在祂頭上或身上插把刀,象徵性的賜死;抑或刻意省略其尾巴,剝奪攻擊力。諸如此類的變體,都讓賽特符號更加多元、多變。

被刺死的賽特符號

參考資料

Ian Robert Taylor, DECONSTRUCTING THE ICONOGRAPHY OF SETH,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Barry Kemp,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3r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8.

法老的鐵匕首天上來?!

廣告

2014年,英國學者Diane Johnson(Open University)和Joyce Tyldesley(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檢驗在開羅南方七十公里的Gerzeh墓地找到,年代約在西元前3600至3350年間的工藝品(格爾津文化,納卡達第二期)。其中一位男士的墓中不僅有象牙罐、銅魚叉,還有由金珠、鐵珠組成的飾品,以及其他。少數的鐵製品也曾經在其他地方出土。最有名的莫過於圖坦卡門的陪葬品,其中一個金手鐲上鑲有鐵護身符,甚至還有一把鐵匕首。

Gerzeh的鐵珠

兩位英國學者用電子顯微鏡和X光電腦斷層仔細觀察Gerzeh已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古物,包含墓中的鐵珠,並認為以它的結構和化學成分,可能來自隕石。這個想法其實已經出現數十年,但之前一直都無法證實。

事實上,在東地中海地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器時代,一直都有零星鐵製品出土,但卻不見融鐵的證明,所以許多人推測這些鐵塊來自隕石。目前地球表面上出現的最大自然鐵塊就是在奈米比亞的霍巴隕鐵(Hoba)。由於缺乏詳細的分析,這個想法一直只是個假說。不過,現在最新的研究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進入正題前,請容練習人引用故事網站上的一段話,簡單說明製造鐵器的難度:

首先,鐵是一種很容易氧化的金屬,因此大自然中的鐵都是以氧化物(如赤鐵礦)或其它化合物(如黃鐵礦)的形式存在,絕少純鐵礦。銅則是可以以純銅礦的形式存在。氧化就是生鏽,即使古人有幸找到純鐵,如果沒有鎳、鈷等元素的加入(含鎳、鈷的鐵礦多半來自隕石),即使作成鐵器也不如銅器耐久。
其次,鐵的冶煉需要比較複雜的技術。…青銅的冶煉溫度約在 1000℃。這個溫度也能用來煉鐵,但所煉得的鐵雜質很多,無法直接用來製作器物,必須經過反覆加熱鍛打的程序,才能變成質地較為緊密的鐵塊(此時,隔壁的青銅器已經金光閃閃地交貨了)。另外一種冶鐵方法可以獲得雜質較少的鐵料,但需要 1200℃ 的溫度,因此需要高溫技術的發展與之配合。──〈野蠻小邦周的工藝教室:一堂課教你學做青銅器!〉(原文連結已失效)

位於非洲南部奈米比亞的霍巴隕鐵

2016年5月發表在學術期刊《隕星學與行星科學》(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上(古埃及研究真的可以出現在各種期刊)的研究指出:圖坦卡門的匕首含有重金屬鎳和鈷,是隕石常見的組成成分。和Gerzeh的鐵珠相比,相差約兩千年,第十八王朝的鐵製品技術進步不少。雖然古埃及鐵製品不多,以致於以往認為埃及大概到西元前七世紀才進入鐵器時代,但最新的研究卻顯示,埃及在更久以前就已經有專業的鐵匠,能夠生產足以獻給法老的工藝,甚至成為帶到死後世界的陪葬品。

圖坦卡門陪葬匕首,上為金製,下為鐵製,且幾乎沒有生鏽。原本擺放在棺木內,圖坦卡門大腿右側。

雖然在埃及,鐵不像金或銀般備受重視,不過研究者認為這些從天上而降的鐵塊,在埃及信仰中具有獨特地位,所以用來鑄造裝飾或儀式性物件。研究者也認為,如果進一步研究其他古老的鐵製品,將有機會重建金屬工藝的發展。

這個研究團隊由義大利和埃及多個單位組成,除了金屬,他們還針對文字進行探討。埃及文中被譯為「鐵」的文字,也可以泛指金屬(metal)和礦物(mineral),不過在第十九王朝(稍晚於圖坦卡門,約西元前13世紀)出現一個新詞bi3 n pt,字面意思是「來自天空的金屬」,用來泛稱鐵(all types of iron)。同一時期,卡奈克神殿有一段關於隕石的紀錄。這個字詞的出現,顯示埃及人已經知曉這些稀有鐵塊來自天上。

最後回到標題,這些鐵原料真的來自天上,可不要看到標題就下結論,以為是外星人帶來的喔!

參考資料;

http://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precious-dagger-tutankhamun-found-be-meteoric-origin-006004?nopaging=1 (研究原文)

http://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precious-dagger-tutankhamun-found-be-meteoric-origin-006004?nopaging=1 (整理報導與圖片來源)

相關中文報導: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02-dailynews-Tutankhamun-tomb/

前王朝時期概述

廣告

古埃及前王朝時期(Predynastic Period)的歷史是從西元前6000年左右的最早人群延伸,綿延到西元前約3100年,國家統一的早期王朝時期。然而,在埃及各地的挖掘顯示,國家步入統一的進程緩慢,導致許多人懷疑既有的時間表。一個稱為原始王朝時期(Protodynastic Period)或第零王朝(Dynasty 0)的新分期因而被提出來,指涉這個有人認為是前王朝時期,也有人認為屬於早期王朝時期的階段。

時期又被細分為不同的文化階段,分別以發現具代表性特色的地點命名。然而,將這些文化想作完全不同可就大錯特錯,分類只是為了幫助了解。

巴達里文化(Badarian Culture)

巴達里人大約在西元前5,000到4,400年間,居住在上埃及的尼羅河東岸。他們是半遊牧民族,但也組成小聚落,並開始種植稻穀、畜養動物。

他們將死者埋葬在這些聚落外圍的小墓,也為一些他們馴養的動物舉行儀式性埋葬。儘管墓穴本身很簡單,但死者被以精緻陶器、珠寶、布料、皮毛陪葬,而且通常包含一件做工精良、象徵女性生殖力的人偶。他們不將死者製做成木乃伊,而是以胚胎的姿勢入葬,並且面向西方(朝著落日)。

巴達理文化象徵女性生殖力的人偶(c. 4000 BC)。

納卡達文化(Naqadan Culture)

約在西元前4,500年,納卡達文化取代巴達里文化成為上埃及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名稱來自找到諸多此時期考古證據的城市──納卡達(Naqada)。

納卡達第一期(Naqada I)

比較早的階段(納卡達第一期,也被稱為阿姆拉特文化[Amratian],因為考古遺物在同名村落附近發現)與巴達里文化平行並存,但漸漸的取代它。他們也居住在小村落,並且發展出尼羅河谷的耕種。不過,其最著名的是工藝成就的進展,以及在象徵女性生殖力的形象之外,多了蓄鬍的男性。

每個村落有各自的動物神,這些神和村民所屬的宗族(clan)有所連結。這構成行政區(Nome)系統的基礎,將埃及劃分成數個以他們的圖騰為代表的地區。

納卡達第一期的墓地裡,死者有小雕像同葬,陪伴他們的死後生活,這些就是埃及墓葬中的ushabti像之前身。除了這些小像,死者還有食物、武器、護身符、飾品,以及經過裝飾的瓶子和調色板陪葬。

納卡達第二期(Naqada II)

納卡達第二期(也被稱作格爾津文化[Gerzean],因為在一個同名村落發現得名)大約開始於西元前3500年。這個文化熟稔耕種的技藝和人工灌溉的技巧,不再需要以打獵維生。人們開始居住在城鎮(towns)裡,而不只是小村莊(villages),創造出比以往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區。

納卡達第二期陶像「尼羅河舞者」(ca. 3500-3400 B.C.E),現藏於布魯克林博物館

此文化持續發展他們的藝術傾向,創造陶器的新風格與更繁複的雕刻。現在已經找到許多動物或盾造型的調色盤(用來調化妝品),它們與之後早期王朝時期的儀式性調色板(例如那爾邁調色板)有清楚的發展連結。他們也發展金屬製作方面的技術,特別是會用來與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其他亞洲人交易的銅器。圓柱形印符(cylindrical seals,典型的美索不達米亞物件)的引進顯示他們的文化受到鄰近地區的影響,但大家所熟知的埃及神祇,諸如哈托爾、拉、荷魯斯都可追溯至這個時期。

古巴比倫圓柱形印符(c.1800 BCE)。(來源:Wikipedia)

他們的喪葬儀式也有所改變。他們創造以石材或木材貼壁排列的矩形墓,而且屍體沒有特別朝落日方向擺放。窮人和富人墓中的陪葬品,以及許多在葬禮中被儀式性砸碎(ritually shattered)陶器品質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建築也在納卡達第二期躍進。在尼肯的荷魯斯(Horus of Nekhem)之祭祀中心尼肯(Nekhen,即鷹隼城Hierakonpolis)建造有一座王宮和祭祀區,其中有一個橢圓形中庭,周遭圍繞著小建築,很明顯是早期王朝時期祭祀區的前身。建築群的特點(由木材和鋪材建造)在Djoser的金字塔建築群的結構中被呼應。

納卡達第三期(Naqada III)

納卡達第三期(也稱作賽曼尼文化[Semainean])是西元前3200-3000年間的一個小階段,常被稱為原始王朝時期或第零王朝。這段期間,上、下埃及的文化有顯著的差異。大約有13位國王從尼肯(鷹隼城)統治上埃及,可惜目前只有最後幾位被辨識出來。這些國王以動物為名,這無疑與他們家鄉鍾愛的圖騰有關。統治者被視為神的化身(就如同往後的法老被當作「拉之子」),並且穿戴上埃及的白冠。據這個時期的藝術推測,他們是尚武的族群(例如魔蠍大帝杖槌頭[scorpion macehead]、那爾邁杖槌頭、那爾邁調色板)。

藏於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的魔蠍大帝杖槌頭。(來源:Wikipedia)

魔蠍大帝杖槌頭局部,可以看到法老面前有一個毒蠍標誌。(來源:Wikipedia)

在下埃及,系統更加官僚和商業化。重要家族統治小地區,且尚未出現僵固的階級。統治者穿戴下埃及的紅冠。下埃及有七位國王被列在巴勒莫石碑(Palermo stone)上,然而,關於他們所知甚少至有些人甚至懷疑他們的存在。布頭(Buto)一般被認為是當時最大、最重要的城鎮,但在Ma’adi和Tell Farkha也有人口集中。上埃及明顯影響了下埃及人的藝術,因為這個時期幾乎所有找到的陶器都來自上埃及。

荷魯斯和奈赫貝特(Nekhbet,Al Kab的禿鷲女神)代表上埃及,賽特和瓦潔特(Wadjet,布頭的眼鏡蛇女神)則代表下埃及。禿鷲和眼鏡蛇的合體成為法老主宰兩地的象徵。一些學者於是認為「何魯斯的追隨者」(由那爾邁或Hor Aha帶領)擊敗「賽特的追隨者」,使尼肯成為最具權力的城市,並促成荷魯斯晉身為眾神之王。因此,法老就是活荷魯斯。誠然,那爾邁調色板呈現國王戴著上、下埃及的王冠,還有一個荷魯斯宰制被認為象徵下埃及的人格化沼澤之情景。

翻譯自:Ancient Egypt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