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V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第四個故事,輪到哈傑傑夫(Hordedef)王子起立發言:「你們所說的,都是過往之人的所作所為,我們無從分辨真偽。現時,在您的統治之下,就有一位您不認識的人。」

「吾兒哈傑傑夫,他是誰?」法老問。

哈傑傑夫回答:「他名叫傑第(Djedi),住在傑德史勒夫魯(Djed-Snofru),已有110歲。他每天吃500塊麵包、半頭牛的肉,喝100罐啤酒,直到今天。他曉得怎麼把砍下的頭接回去,可以不用繫繩讓獅子跟在他後面走,還知道托特神廟密室的數目。」

古夫正好在找托特神廟的密室,好為自己的金字塔打造一個類似的空間。

吉薩金字塔中最高者就是古夫的金字塔

於是法老說:「吾兒哈傑傑夫,你要親自去把他帶來見我。」

船為王子準備好,他向南前往傑德史勒夫魯。靠岸後,王子乘坐包金木棍抬起的黑檀木轎子繼續走陸路。

當他抵達傑第家,轎子被放了下來,王子也站起打招呼。他發現傑第躺在一張草蓆上,一個僕人在頭端為他塗油,另一名僕人在腳邊揉腳。

哈傑傑夫王子道:「你看起來是上了年紀的人,儘管老年代表死亡、長眠與入土,但你一覺到天亮、無病無痛,也沒乾咳。你好,可敬之人,我奉父王古夫之命,前來召喚你。你將可以享用法老提供的佳餚美饌,他會讓你過上好日子,並恩及你在墓地的祖先。」

傑第說:「歡迎,哈傑傑夫王子,父親的摯愛。願你的父親古夫喜愛你,願他提拔你的位置與長老並列,願你的靈魂(ka)能與敵人抗衡,也願你的靈魂(ba)知道通向捍衛死者之門的路。你好,這位王子!」

古埃及式官腔打招呼法,真是好迂迴綿長啊!

哈傑傑夫伸手扶他起來,並攙扶他一起走到河邊。

然後傑第說:「請給我一艘船,讓它載我的孩子和書籍。」

於是便有兩艘船為他準備好,並附帶船員。

傑第和王子搭乘同一艘船北行。當他抵達王宮,哈傑傑夫王子前去向古夫王報告:「吾王萬歲,我把傑第帶來了。」

廣告

「把他帶到我面前。」法老說著,並移駕到王宮的會客大廳。

傑第被帶來晉見。

「怎麼會,傑第,我從來沒有見過你?」法老首先發問。

傑第回答:「吾王萬歲。被傳喚的人自然會來。看,傳喚我,我就來啦!」

「他們說你可以把砍下的頭接回去,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會!」

「拖個死囚出來行刑。」

「但不是對人,吾王。對這麼尊貴的動物做這種事是不行的!」

於是一隻鵝被送過來,並砍下了頭。鵝身放在會客大廳的西側,頭在東側。然後傑第唸出咒語,鵝身站了起來,搖搖晃晃的,牠的頭亦然。兩者相接後,鵝還站立著呱呱的叫。

又有一隻長頸鳥被送過來,同樣的過程被如法炮製。

法老再命人牽來一頭牛。牛頭落地,傑第再次唸咒,牛便在他後方站起,原本繫著的牽繩則還在地上。

法老又問:「據說你還知道托特神廟密室的數目?」

「抱歉,這我不知道,吾王,但我知道它藏在哪裡。」

「所以在哪?」

「在太陽城(Heliopolis)一個叫作『目錄』(Inventory)的房間,裡面有個燧石箱子,就在那個箱子裡。」

「去找來給我!」

「吾王,我不是那個可以帶給你之人。」

「那誰送來給我?」

「如德傑特(Ruddjedet)腹中三個孩子裡的老大。」

「我要。你的說那個如德傑特是誰?」

「她是拉神祭司之妻,她懷了拉神的三個孩子。他說他們會執掌這片土地上最權威的這個機關,其中最年長者會成為太陽城的大祭司。」

法老因此陷入陰鬱。

法老為什麼突然要難過呢?
這段話是一個預言,意思是如德傑特的兒子將會統治埃及,
但從下文可知,還要幾代才會從第四王朝進入第五王朝。

於是傑第問:「怎麼了,吾王?是因為我說到的三個孩子嗎?首先會是你的兒子,接著是他的兒子,然後是他們其中之一。」

「如德傑特什麼時候生產?」

「生長季的第一個月第十五天。」

「但那是雙魚運河乾涸的時節。要是我能親自去一趟,就可以一睹拉的神廟。」

「那我會讓四肘呎的水出現在沙洲之上。」

之後法老回到自己的宮殿,說:「把傑第安排到哈傑傑夫王子的屋子去,他會和他住在一起,並且供應1000塊麵包、100罐啤酒、1頭牛、100把蔬菜。」

法老所說,都一一照辦了。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和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中譯改寫

「瑪特 𓆄」的中文對應

廣告

𓆄 這個符號加德納編號H6,所畫的是白色的鴕鳥羽毛。做為所畫即所示的表意符號,轉寫為Swt,去掉其陰性字尾t,成為其表音值Sw。如同中文有「輕如鴻毛」的說法,羽毛在埃及也連結了「輕」的概念,引申成形容詞「空」、「缺乏」。這羽毛也同時是虛無飄渺的空氣之神「舒」(Sw,Shu)的代表物。

不過這根羽毛更為人熟知的出現場景,應是在歐西里斯面前的最後審判。死者的心臟要在秤上與之衡量,若能和它一樣輕盈,即表示此人純潔無瑕,沒有深重罪孽,可以通往死後世界,否則心臟就會被在意旁等候的怪獸吞噬。在這個情境中,𓆄 象徵的是另一個抽象的概念,常見的翻譯「真理」來自英文的truth,轉寫為mAat,大致可唸作瑪(阿)特。

歐西里斯面前的最後審判

事實上,「瑪特」涵義非常廣泛的字,是包含世界秩序、道德倫理的一整套概念,難以單一詞彙來表達,以下將嘗試類比幾個相關的中文字詞。

瑪特的涵意

「瑪特」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也神格化成為一個女神,掌管正義(justice)和宇宙的秩序(order),而如最後審判的場景所示,平衡(balance)似乎是一個重點。

瑪特女神

實際上該怎麼做到「瑪特」的境界,從現存的古埃及文獻中,不太找得到做形而上的思辨,多是實際的行為,例如大英博物館的Inheretnakht石碑所載:

我給飢者麵包,也給裸者衣服……

或是在《死者之書》第125章的「否定告解」:

我未曾始神聖的族群(即人)貧窮、我不曾在瑪特之地作奸犯科……

這兩種說法幾乎可說是殊途同歸,一者強調自己的善行,一者申明不曾作惡,但同樣都是要說明自己是正直清白的人。

以上是在個人層面的「瑪特」,作為國王,瑪特對「法老」還有除了生活規範之外的意義。第四王朝的Sneferu(古夫的父親)是第一個使用「瑪特之主」(Lord of Maat)的法老,也界定了身為王者應該做到的「瑪特」,並未後世法老所遵循,包含:抵禦外侮、導正秩序、建廟造神像、充實國庫等。

中文裡的相似概念

想以中文詞彙的概念來理解「瑪特」,中文使用者也許是基於思考上的需要,不過法國索邦大學的埃及學家Juan Carlos Moreno García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學的漢學家Yuri Pines也聯手做了這樣的研究和嘗試。他們認為,雖然這兩個古文明基本上沒有交流,卻有驚人的共通點,且都源遠流長的傳承了數千年,因此值得並列比較。在2020年的論文中,兩位學者提出可與瑪特對應的是「天下」。

老實說,我應該怎麼也不會想到用這個詞來對應瑪特,因為「天下」主要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當然兩位學者也有注意到這點,不過就法老應該要鞏固疆域,捍衛埃及免於受野蠻人的侵擾這點上,的確有相似之處。而且,「天下」理應是普天之下的全世界,卻通常是指受中華文明影響、受中國皇帝統治的地區,並不包含「蠻族」轄下的化外之地,跟上引《死者之書》有用「瑪特之地」(即埃及)之說也是異曲同工。

此外,論文中引用顧炎武了筆下文化意義的「天下」: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在個脈絡中,「天下」相對於以統治者為中心的地理上的「國」,是指社會的文明開化。而守護這樣的文明,就不只是統治集團的工作了,而是「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所有人都應該共同來執行與遵守,文明的天下才有辦法延續,而顧氏心目中的天下(文明)則是儒家思想中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綜上所述,「天下」的確和「瑪特」一樣,都有範圍性,內涵上也類似,只是在各自社會上實際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廣告

由於瑪特的涵蓋內容甚廣,論文中也提出其他相關的中文詞彙,包括德(德行)、義(儀、禮)、治(統治、秩序),而這些字也都不意外的在本文前一節簡介瑪特的涵義時使用過,的確可說是瑪特的不同面向。

在看了兩外外國學者的論文後,原本沒有特別深思過的腦袋中,漸漸浮現另一個也許更可以和瑪特對應的概念──天命。〈中庸〉篇開宗明義第一章曰: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個由「天命」而來「道」是不可有片刻偏離的,要時時注意,維持在「中」與「和」的狀態,如此則能天地萬物都能各在其位,並生生不息。〈中庸〉後面的章節大量引述孔子所說的話來說明闡釋,其中提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然而過猶不及,要在待人處事裡找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實屬不易,如同要讓心臟和瑪特在天平上呈現微妙的平衡點。

關於「天命」,除了〈中庸〉所塑個人修養的層次,另一個更常見的意義則是身為天下的代管者「天子」的權力來源。中國的「天命」和歐洲中古的「君權神授」乍看相似,卻是完全相反的思考邏輯。君權神授強調君王權力的超自然來源,且神聖不可侵犯;中國的皇帝雖然因為在對的時間生在對的家庭,而獲得天命成為天子,但卻不保證可以永遠維持住。如同《詩經》所載:「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大雅‧文王),並用「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大雅.盪篇)警惕後人。

既然「天命」不是恆常的,又是因何而變?《尚書》中的一句話最簡潔明瞭:「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周書‧蔡仲之命),「德行」正是保有天命的關鍵。一個政權的興衰,能否持續握有天命,都在其治理天下的表現。因此新政權會宣揚舊政權失德,而自己因德而得天命。無獨有偶,古埃及在戰亂過後獲勝者,也就是新的法老,一樣會宣傳自己是重拾瑪特的人。

綜合觀之,「天命」作為統治者責任和權力的來源,以及個人的修為乃至於世界秩序的代名詞,與「瑪特」也有可相提並論之處。

後記
說來慚愧,邊寫這篇文章,想了半天,甚至還換了不同關鍵字進行搜尋,才重拾已生疏的「格義」這個詞彙,是中國古代翻譯來自印度的佛經時,以自身文化原有概念解釋另一語言文化方法。然而跨語言的詞彙對應通常不是全面的,本文提到的天下或天命,其實都無法完整表達「瑪特 𓆄」,就如同佛經中的道家詞彙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藉由這篇文章希望有助大家了解這個埃及獨有的概念,也期待能有更多的討論。

參考資料

Juan Carlos Moreno García & Yuri Pines, ‘Maat and Tianxia: Building World Orders in Ancient Egypt and China’, Journal of Egyptian History, 13 (2020), Brill, 227–270.

http://digital2.library.ucla.edu/viewFile.do?contentFileId=1697615

瑪莉亞.卡美拉.貝特羅,《圖說古埃及象形文字》,楓書坊,2013。

最早的灰姑娘在古埃及?

廣告

不少童話故事都經歷過長時間的流變,才成為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版本。有些故事甚至不只在一個地區流傳,而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情節出現。《灰姑娘》又稱《仙履奇緣》(Cinderella)就是其中一個曾在不同時間地點出現的故事。主角的名字可能因時因地而異,但基本的情節都是被壓榨欺負的小女主,最後逆襲成為人生勝利組。那被稱為最古老的埃及版灰姑娘到底是怎麼樣的故事呢?

首先,故事發生在埃及,但她並不是一位埃及人。

記錄下這則故事的是西元前一世紀出生於土耳其的史地學家史特拉波(Strabo),在他以希臘文撰寫的著作《地理學》(Geographica)最終第十七卷介紹包含了埃及的北非地區。其中第1章第33節大意如下(參考整理自Perseus Digital Library載H.C. Hamilton, Esq., W. Falconer, M.A., Ed.英譯本):

孟菲斯附近的山丘上有許多金字塔,那些是法老的陵寢。其中有三個特別大,三者之中有兩個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第三個金字塔比前兩個小不少,但建造所費不貲,用了遠道而來的珍貴石材打造。據說那是一位名妓(courtesan,ἑταίρα)的墓。

這樣的說明,應該很清楚是在形容吉薩金字塔。

繼續故事前,另外再簡單說明一下希臘文的ἑταίρα雖然也是提供性服務的女性,但和一般的妓女πόρνη不一樣。兩者實際上的差異到底有多大不清楚,但傳統上認為ἑταίρα應該屬於高知識分子,是提供娛樂的藝術家,也是男人的解語花,通常以類似包養的模式較長期關係。

根據女詩人莎芙(Sappho),她的名字叫Doriche,是女詩人哥哥卡拉克索斯(Charaxus)的情婦,其他人則稱她為羅德庇斯(Rhodopis)。有故事說:某日羅德庇斯沐浴時,一隻老鷹從她的侍女手中叼走她的一隻拖鞋,並帶到了孟菲斯,不偏不倚丟在法老的大腿上。法老為拖鞋所驚豔,也為鞋正好落在他身上的巧合感到奇妙,於是派出手下尋找鞋的主人。最後在Naucratis這個城市找到她,並帶回王宮,成為王后。而她就是第三大金字塔的主人。

雖然沒有壞心的繼母和姊姊,但羅德庇斯也是從身份低微的妓女,因為一隻鞋飛上枝頭變鳳凰。這個版本被認為是最早的灰姑娘故事。

古埃及植物纖維編織拖鞋。非當事本鞋。

上面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呢?可能不是,但羅德庇斯應該是真有其人。更早5世紀的希羅多德也記錄了這位傳奇名妓的事蹟,但並沒這麼童話的套路。《歷史》第二卷134-135節大概是這麼說的(完整中譯可參考台灣商務印屬館出版,王以鑄譯本):

岐歐普斯的兒子美凱里諾斯留下一座比父親小的金字塔,而且有些希臘人說是名妓羅德庇斯建造的,實則不然。因為羅德庇斯生活的年代是在阿馬西斯之下,與美凱里諾斯相差非常多年。她是色雷斯人,和寫寓言故事的伊索都是薩摩斯人雅德蒙的奴隸。後來被另一個薩摩斯人帶到埃及,並由莎芙的哥哥卡拉克索斯用一大筆錢為她贖身。獲得自由後,羅德庇斯的確靠自己的魅力和能力賺到一筆財富,可說是古希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名妓。為了讓自己在希臘留個紀念,她用十分之一的財產做了烤全牛用的鐵叉,奉獻給德爾菲神殿。因此大家可以算出她的財產總共有多少,且絕對沒有到可以建造出金字塔的地步。

阿馬西斯(Amasis)是Ahmose的希臘化名字。雖然書中沒有說明,但這裡說的不可能是Ahmose一世,因為他是更早一千年的中王國法老,那時還沒有德爾菲神廟。因此從這則紀錄,我們可以知道羅德庇斯是第二十六王朝Ahmose二世(約570–526 BCE在位)時代的人,大約比希羅多德早一世紀。雖然不是同時代的人,但德爾菲神廟中的鐵叉還在,希羅多德也看過,並在書中詳細描述擺放位置。

然而,岐歐普斯(Cheops)是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古夫(Khufu)的希臘化名字。美凱里諾斯(Mykerinos)則是Menkaure的希臘化名字,目前一般認為他是古夫的孫子,而不是希羅多德所說的兒子。無論如何,這兩位第四王朝法老和金字塔的主人,都是在羅德庇斯之前兩千多年統治埃及的人物,因此就如希羅多德所言,她完全不可能建造了該金字塔,當然也不可能葬於其中。

廣告

這位傳奇名妓既不是帝王將相,看起來也沒有參與什麼改變歷史的大事,卻能讓古代作家為她留下文字紀錄,實屬不易。對比這兩篇早期對於羅德庇斯的紀錄可以發現,即使在她剛死後沒多久,在希羅多德的年代她就已經成為傳說的主角,並且與古老的金字塔牽上關係。顯然,希羅多德的合理分析卻完全被流言的奇異色彩所打敗,以至於後世的史特拉波等作家仍然講述著羅德庇斯金字塔的故事,甚至讓她當上了埃及的皇后。

William Smith在其編纂的《希臘羅馬傳記與神話字典》(1860)中提到,莎芙稱呼的Doriche應該才是她本名,而羅德庇斯是對她姣好面容的美稱,也因此和埃及另一位傳說中美麗的Nitocris搞混。這位Nitocris出現在希羅多德和曼涅托(Manetho)的筆下,埃及自身的文獻卻沒有清楚的紀錄,因此有人認為她可能是第六王朝的最後一位法老,而且是第一位女法老,也有人認為只是另一位差不時期的法老Netjerkare Siptah的一個名稱上的誤解。

練習人也是無意間得知現在知道最早的「灰姑娘」故事也和古埃及有關係,如上所述,故事本身不長,但追究起來卻牽涉到跨越兩千多年的歷史。如果灰姑娘故事真的源自於此,那又牽涉到了往後兩千年的歷史,實在相當有趣。

斜坡‧滑輪‧金字塔

廣告

金字塔無庸置疑是由巨大石塊建構出來,但這些重以噸計的石塊到底如何從礦場運到目的地,再往上堆高搭建出舉世聞名金字塔,卻一直是個謎。除了外星人這個受歡迎,但無從證實或否定的說法之外,斜坡是目前最多學者認為可能的技術,不過實際是怎麼樣的斜坡,卻也沒有人說得清。

2018年,一群原本只是想記錄並研究Hatnub採石場遺留塗鴉文字的英法考古團隊,卻注意到了採石場一直以來都被忽視的重要遺跡! 

上圖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就是在這平淡無奇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技術應用的痕跡,可以更有效率的搬運大型石塊。 

在進入正題前,首先簡單介紹Hatnub採石場。這個地點位在東部沙漠區,大約在阿馬納的東南方20公里,這個地區所出產的埃及雪花石膏*是當時認為品質最好的。工人們不只採石,也會在岩壁上留下工作紀錄或塗鴉,乾燥的氣候讓許多遺跡相當完整的保留,並成為現在學者的研究題材。這些活動痕跡大部分屬於古王國至中王國時期,但也有部分晚至希臘羅馬時代的紀錄,可以說是縱貫整個古埃及時代都有人在這個區域活動。 

* 埃及雪花石膏,英文Egyptian alabaster,有時直接寫作雪花石膏(alabaster),但其實並非真的雪花石膏,但積非成是,就當作埃及學的特殊用法或專有名詞。經過近代成分分析,實際應為方解石(calcite)或石灰華(travertine,又稱洞石),化學成分類似石灰岩,都是由碳酸鈣組成。 
古王國埃及雪花石膏高瓶(MET 21.2.8)。

在Hatnub的考古挖掘讓我們得以一窺四千多年前,古人前往沙漠中擷取岩石資源的人事、物流安排:有休憩的工寮、採石作業、找路用的石標(cairns)、古代小徑,還有簡單的石造宗教結構等。這裡的各個採石場連接到尼羅河的路,更是埃及青銅器時代留存下來最完好的道路之一。 

在2018年的考古季,考古隊發現一條向上通往外部的完好斜坡道。斜坡本身倒是沒什麼值得驚奇的,但斜坡兩側有類似階梯的結構,階梯上還留下了立柱的孔洞痕。經過數千年的風化,現場當然已經不見任何的有機物遺存,但學者推測,立柱上很可能綁了繩索。當上方的工人使勁的拉著巨石塊,下方的人則可以同時用木樁和繩索做出一種滑輪系統,連推帶拉的將巨石塊拖離採石場,加快搬運的速度。 

法國東方考古團隊(IFAO)的Yannis Gourdon表示: 

「運用以繩索連繫在木柱上的木橇搬運石塊,古埃及人就可以在坡度20%,甚至更大的陡坡上,將雪花石塊拉出採石場。」 

坡度是用大家高中的數學惡夢──三角函數中的tan計算,20%相當於11.3。這個角度在量角器上看,好像也沒有很大,但想想汽機車行駛的道路在坡度 > 7% 時就會設立險升坡/險降坡,提醒用路人小心,20%甚至以上其實是一個相當驚人的坡度。

利物浦大學的Roland Enmarch解釋,繫在木橇上的繩子扮演這力道加乘器的角色,可有助於事半功倍,並補充: 

「我們知道希臘人建築時會運用一種滑輪系統(pully system),但這個結構更老兩千年──顯示這樣的技術應用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出現。」 

關於這個系統的使用年代,Gourdon說明他們推測的根據: 

「這類的系統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過。研究工具上的痕跡,以及兩個古夫的銘刻的出現,讓我們結論,這個系統至少可以追溯至古夫的統治年間,吉薩大金字塔的建造者。」 

至於古夫金字塔,相信應該不用再贅述太多。它是最大的埃及金字塔,為第四王朝法老古夫的陵寢,原高達146公尺,被古代作者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這個發現,乍看可能沒什麼特別,實際上卻可以讓更多人同時出力,也代表可以更快的搬運更多的石塊。同時也是昭告著,古埃及雄偉的建築可能只用了比我們以前估算更短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其中肯定還是用了大量的勞動力,但古人並不那麼單純的只會用蠻力做事。 

參考資料 

https://www.livescience.com/63978-great-pyramid-ramp-discovered.html

https://www.bbc.co.uk/newsround/46113215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nov/06/new-discovery-throws-light-on-mystery-of-pyramids-construction

https://www.liverpoolecho.co.uk/news/liverpool-news/liverpool-expert-solves-mystery-pyramids-15382837

https://news.liverpool.ac.uk/2018/11/02/ancient-quarry-ramp-system-may-have-helped-workers-build-egypts-great-pyramids/

https://www.ees.ac.uk/hatnub

天天天藍,埃及藍不天然

廣告

拉美西斯三世(左);埃及藍顏料(右)

埃及藍,據悉是人類最早使用的人工顏料,成分是矽酸鈣銅(calcium copper silicate,化學式CaCuSi4O10或CaOCuO(SiO2)4)。一說,這種美麗顏料最早追溯至五千年前,第一王朝末代法老Ka-Sen統治時期的墓室壁畫。另外也有人認為使用埃及藍的最早證據是第四王朝,大約是距今四千五百年前。不論何者,都非常久遠。到了新王國,埃及藍大量用在繪畫的顏料,雕像、墓室壁畫、石棺上都可以找到。此外,埃及藍也被用來製造一種埃及彩陶的釉料。

大英博物館埃及藍河馬

在古埃及的信仰中,藍色是天空的顏色,所以也是宇宙的顏色,同時也和水、尼羅河連結。因此,藍色是生命、生殖力以及重生的顏色。其中一樣埃及人能夠獲得的天然藍色物品就是青金石(lapis lazuli)。那是一種深藍色的半寶石,可以研磨為末,但這實在太昂貴,而且必須從阿富汗進口。於是,埃及人開始想方設法製造合成顏料,以替代青金石的天青藍,因此埃及藍在埃及文中叫作hsbd-iryt,意思就是「人造的青金石」。

大英博物館藏Nebamun墓祭拜堂壁畫部分,描繪在沼澤地狩獵。

埃及藍的製造最終也許散播出去,在地中海其他地區都可以找到,例如雅典萬神殿的雕像、龐貝古城的壁畫,可以說是非常廣泛的被使用。

根據2015年8月最新公布的研究,即使肉眼沒有看到藍色,埃及藍顏料確實被用在許多地方。這項研究的對象是藏於柏克萊加州大學Phoebe A. Hearst人類學博物館的木乃伊肖像(羅馬時期繪製在木板,綁在木乃伊臉上的肖像),原發掘於埃及Tebtunis古城。依據藝術風格判斷研究對象是西元二世紀的作品,當時的藝術追求模仿被視為藝術宗師的希臘,傾向使用黃、白、黑、紅,而避免使用藍色。不過在利用不同掃描技術檢視之後發現,雖然表面上沒有看到藍色,但埃及藍顏料確實被用來調整衣服的白色和背景的灰色,甚至用在底下的草稿。用點藍色來調整色調在繪畫上不算太稀奇,但用特製的埃及藍打草稿可是驚人發現。將被顏料覆蓋的草圖大可用便宜易得的煤炭或白堊(粉筆),不過這就表示在這時候埃及藍顏料可能相當普及,並不昂貴。

柏克萊加州大學Phoebe A. Hearst人類學博物館的木乃伊肖像。

儘管埃及藍的使用地域很廣,它的配方卻在羅馬時期結束之後失傳。在龐貝古城的挖掘發現許多壁畫使用埃及藍,這促使科學家研究這種顏料的確切成分,終於在十九世紀重新找到製作方法,是混合鈣化合物(例如碳酸鈣或石灰)、銅化合物(金屬塊或孔雀石)和矽砂(或石英),並以一些鹼性物質(例如蘇打或草鹼)作為助溶劑,加熱到攝氏八百至一千度燒製。而它獨特的藍色來自其中的一個元素──銅,色調由淺到深端看程序和組成的差異。

有人認為埃及藍由絲路輾轉傳入中國地區,再經過一番調整,成分中的銅改為鋇,變為西周至漢代使用的一種顏料,稱為中國紫/中國藍(兩者成分相同,但原料比例與製程稍微不一樣)。不過,各地的藍也有可能是各自的發明,因為目前證據不足以確定此技術都源自埃及。

對埃及藍的實驗還發現它有一種非比尋常的特質,以紅光照射時會散發出紅外線。完全出乎意料,科學家還發現埃及藍在溫水中攪拌數日之後會分裂為奈米層(nanosheets),厚度只有人類毛髮的千分之一。埃及藍的這些獨特性質使科學家相信它在當代科技中也能有很好的發展,例如用於通訊目的,因為它散發的光束與遙控器和遠距通訊設備相似。由於他的近紅外線比其他波長更可以穿透組織,埃及藍也可以被用來改進生醫攝影。用作墨水,埃及藍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將開啟新道路,例如開發新型安全墨水作為生醫領域的染劑。儘管埃及藍在現代高科技的應用上還處於嬰兒期,但前景看好。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Ancient Origins, “Egyptian Blue – The Oldest Known Artificial Pigment” 

Wikipedia, “Egyptian Blue” 

Live Science, Hidden Blue Paint Found in Ancient Mummy Portraits 

補充說明:木乃伊肖像

看習慣古埃及華麗石棺或金棺,無法想像木乃伊肖像怎麼用?請看下圖。

羅馬時期木乃伊,現藏於波士頓美術館,編號11.2892(圖片來源:Nile Magazine)

朋特之謎

廣告

朋特的古埃及文寫法。(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對朋特(Punt)這個地方所知甚少,目前所知的大部分資訊來自與之有大量貿易的古埃人,他們稱之為 Pwenet、Pwene或Ta netjer(God’s Land,神之領地)。

神之領地

解釋一:

由於從朋特運來的物品被祭司使用,或用來裝飾寺廟,所以這個地方被稱為「神之領地」,也被認為是阿蒙神的花園。第十八王朝法老Amenhotep三世的停靈廟裡有一塊石碑便紀錄了一段由阿蒙神說的話:

將我的臉朝向日出的方位,我為你創造一個奇蹟,我讓朋特之地[的人]來到你面前,帶著他們土地的各種香花,請求你的和平、呼吸你給予的空氣。

解釋二:

古埃及稱朋特為「神之領地」並不表示他們認為朋特是神聖的地方,而是表示那裡是太陽神的地域,也就是位於太陽昇起方向的地方。

→以上兩種解釋對於「神」這個部分有些不同的意見,也各有其道理,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確定朋特位於埃及的東方(日出方向)。

埃及人記錄中的朋特貿易

埃及人去朋特的最早記錄是在第五王朝法老Sahure時,但在第四王朝法老古夫的年代就有來自朋特的黃金的紀錄。而後,第六(延伸閱讀:佩皮二世)、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八王朝有更多的朋特遠航。

在第十一王朝法老Mentuhotep三世時期,一位據說是重起埃及與朋特貿易的官員Hannu又組織一或多次前往朋特的旅程,但並不確定他是否在遠征隊中。第十二王朝法老Senusret一世和Amenemhat二世也成功來回於神秘的朋特與埃及之間。在第十二王朝,與朋特的貿易還在文學作品《船難船員的故事》(”Tale of the Shipwrecked Sailor“)中被傳頌。

還有一趟前往朋特的旅程被記錄在盧克索(底比斯現名)附近的Deir el-Bahri,女法老的哈謝普蘇停靈廟。

哈謝普蘇墓中描繪的遠航貿易人員。

哈謝普蘇統治時期相較於第十八王朝其他法老的戰鬥風格,他積極投身管理並鼓勵商貿,派出五艘有30位槳手的船從紅海岸的奎希爾(Kosseir)出發,前往朋特。這主要是商貿遠征,因為朋特生產埃及人宗教和藥妝用的沒藥、乳香以及香油膏。雖然不知道確切的時間,但船隻回來的盛大情況被刻在哈謝普蘇位於Deir el-Bahri壯觀的神廟裡:「船隻滿載朋特珍貴的產品、許多價值非凡的樹、芳香的樹脂和乳香、大量的黑檀木和象牙……。」

工匠讓船隊歸來的景象在神廟壁畫中永垂不朽,不僅描繪一株株的沒藥樹苗和一袋袋的乳香,還有在行程中捕獲的魚還有其他動植物,細緻的幾乎可以辨識出物種名稱。(圖片來源:http://www.iconicguides.com/egypts-exotic-trade-with-africa/)

哈謝普蘇的停靈廟是關於朋特相關資訊的其中一個重要來源,甚至告訴我們當時朋特國王和王后的名字── Parahu和Ati 。

描繪在哈謝普蘇墓室中的國王Parahu和王后Ati。

考古發現──出發之地

波士頓大學考古系教授Kathryn Bard教授和義大利考古學家Rodolfo Fattovich率領團隊從2003年起在古埃及艦隊出發前往朋特的Wadi Gawasis(意為「間諜之谷」,valley (wadi) of the spies)進行挖掘,並找到航海文物標誌當時埃及與朋特之間有大量貿易。

Wadi Gawasis位置。(圖片來源:http://www.bu.edu/archaeology/research-centers-labs/mersa/)

2004年的聖誕節,在港口上方的砂質崖壁上才挖掘了一個小時就找到一個拳頭大的洞,繼續挖掘,驚訝的發現這是一個人造的洞窟,幾天後又找到第二的洞窟的入口,洞窟切入珊瑚化石基岩。這次探索的結果找到大約可追朔到3800年前,藏有航海器具的儲物洞穴。

洞穴1的入口,洞內有許多3800年前的航海用具。

在洞窟中,考古學家找石船錨、船用木材等。其中最震撼的發現是所謂的「繩穴」,其中有大約26捲備用繩索,而且看起來保存完好,幾乎是「凍齡」!

洞穴中的繩索,即使已經數千年,卻如同船員才剛離去般完好。

並不是所有出土物都像這些繩索一樣完好如初,考古團隊有找到一個石灰岩質石碑,但銘文受嚴重侵蝕,難以辨讀。不過另外一個面朝地埋於沙中的石碑就比較幸運,被完美保存。石碑上敘述兩次王家派出的遠航,一者前往朋特,另一者前往碧亞朋特(Bia-Punt,意為朋特的礦場)。這份文字記載是這個團隊找到的第一個關於第十二王朝法老Amenemhet三世派出這樣航程的證據。

描述Nebsu、Amenhotep兩兄弟航行前往朋特及碧亞朋特的石碑。

在洞穴之外,研究者也找到四十多個貨箱,其中兩個箱子上面寫有箱子裡原先裝有的物品名稱,還有第十二王朝法老Amenemhet四世的名字,並刻著:「朋特的美妙物品」。

洞穴外找到的貨箱。

以上在Wadi Gawasis找到的這些考古證據揭曉了埃及與朋特之間複雜多樣的紅海貿易網。 主導這次任務的Bard博士表示:「我們有一部分航行至朋特的船、遠航至朋特和碧亞朋特的銘刻/文字證據、來自朋特的產品──黑耀石和黑檀木,還有南紅海地區的陶器。在一個地點有這麼多種不同形式的證據是很稀有的。」

前往朋特的船

航行去朋特是一項浩大工程,需要有效的管理以及各方的配合才有辦法成行。

為了要建造這些遠洋船,雪松木從海拔一千多公尺的黎巴嫩山上砍下搬到海岸,經由地中海送抵三角洲,再以船支逆流而上運至打造船身的地點Coptos(或稱Qift),之後船身拆解,和食物、繩索、陶器,以及其他補給物資一起以驢車運輸,跨越100英里(約160公里)的沙漠來到Wadi Gawasis。在港口重新將船組裝起來,準備經由紅海航行到朋特,去蒐集法老所需的珍寶。

科學家參考各項資料重建出前往朋特的船。

以下是考古學家在Wadi Gawasis進行挖掘,還有嘗試打造古埃及遠洋船的介紹影片,可供參考,只可惜沒有中文字幕。

朋特的位置

目前較多人接受可能是朋特的地方。(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這個神秘地方的確切地點究竟何在現今無人知曉。而有可能是朋特的地方(見右圖)是非洲最不安穩的地區,這可能導致難以找到相關的考古證據,但還是誠心希望中有一天可以找到證據,解開這個謎團。

也有人指出朋特跟聖經中的普特(Put或Phut)可能是同一的地方,但這又牽涉到聖經研究的問題,本文暫不贅述。

無庸置疑的是,朋特對於埃及人來說,不僅在貿易上具有重要性,也有歷史性的關鍵地位。一說古埃及人把朋特是為他們的古老家鄉。在The Making of Egypt (1939)一書中,已故埃及學家W. M. Flinders Petrie表示朋特「對埃及而言是神聖的,是他們種族的起源」。E.A. Wallis Budge也表示:「王朝時期的埃及傳統認為埃及人的原鄉是朋特。」

朋特還有可能是什麼地方呢?

其實,朋特位於印度的這個假說被早期學者認真審視過,最終被放棄的原因是「太遠」。這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因為埃及人有兩個可能有辦法抵達印度:

  1. 沿海岸航行;
  2. 其實他們的造船、航海技術比我們想像的好。

關於第二點,只能說現代人常常太過自以為是。以中文讀者可能比較熟悉的鄭和(明代七次下西洋的三寶太監)寶船為例,就常常有人質疑史書所記載之大小太過浮誇。不過我們實在不應該太小看古人,即使沒有現代的科技,他們卻可能擁有已經失傳的技術是我們不知道的,而且在極權的法老、國王或皇帝的一聲令下,許多我們覺得不可能的事都有機會化為可能,更何況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建造出如今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啊!

其實印度是朋特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因為記錄中朋特的動植物、香料都可以在印度次大陸找到。另外還有一則有趣的資訊,如果是真的,那麼幾乎可以確定印度就是朋特。印度史學者Klaus K. Klostermaier在他的A Survey of Hinduism中說到:

活絡的經濟貿易在古代地中海地區與印度之間發展了幾個世紀,尤其印度西岸的港口,其中最著名的港口是Sopara,離今日孟買不遠。……現今克拉拉邦的科東格阿爾盧爾(Cranganore),被認為就是古代的Muziris,聲稱曾與派出五艘船前去取香料的哈謝普蘇統治下的埃及,還有所羅門王時期的古以色列都有商貿往來。顯然,接觸在埃及被希臘,稍後再被羅馬征服之後並沒有中斷。

參考資料:

http://www.abovetopsecret.com/forum/thread534385/pg1#pid7893813

文章分為兩頁,請自行點選標題下方的數字2前往下一頁

http://www.bu.edu/cas/magazine/fall10/Egypt/

介紹在Wadi Gawasis的考古成果

*無特別註明來源的圖片來自以上參考網站。

古王國(2575-2150 B.C.)

廣告

古王國和早期王朝時期之間與其說是斷層,倒不如說是一種延續。金字塔建築發展到達顛峰,這個時期因此得到「金字塔時代」這個常見的稱號。

一般相信第四王朝的法老是第三王朝最後一位法老Huni的後代。事實上,都靈王表羅列第一至第五王朝的法老時並沒有特別做出區分,表示此表的作者認為這些法老屬於同一個統治族群。(譯註:現在採用的王朝劃分主要依據托勒密王朝的祭司曼涅托所寫之《埃及史》,原書已佚失,所以劃分標準不明。)

然而,從文化、政治、宗教的觀點,第四王朝已經有所改變,與前三個王朝開始有別。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階梯金字塔轉變成為表面平滑的「真」金字塔。這個轉變不只是技術提升的結果,更與宗教的觀點從星星轉為太陽息息相關。階梯金字塔象徵星星,金字塔則被認為是太陽的象徵,同時也是誕生生命的原始土堆的再現。

下圖由左到右呈現了從早期王朝時期的階梯金字塔到吉薩金字塔的發展。美杜姆金字塔(Meidum,左二)被第四王朝的第一個法老Snofru由階梯金字塔改為金字塔。在代赫舒爾(Dashur)的曲折金字塔(Bent Pyramid,右二)也同樣是由Snofru建造,金字塔的斜度可能是為了減輕金字塔的重量所造成的壓力而更改,因此斜邊有曲折,不是一直線。

由左至右為Netjerikhets的階梯金字塔到第四王朝早期的幾何金字塔。

沒有蓬勃的經濟和強大的中央政府是不可能建造金字塔的。遍布全國的王家產業集中並提供了建造金字塔建築群的必要資源。這需要地方和中央強而有力的行政本領,才能有效的管理所有資源,同時確保物資、建材以及金錢流向中央政府。

國家贊助的工作室為皇室以及統治貴族生產最精緻的藝品,藝術家和匠人的工藝也因此日益精巧細緻。聚集在皇家金字塔附近,私人墓室中的高品質裝飾不僅暗示墓主的財富與社會地位,同時也是金字塔時代日常生活資訊的豐富來源。

第四王朝時在南方努比亞有一些軍事活動,並且在第二大瀑布附近的Buhen(譯註:現位於蘇丹境內)建造了一個堡壘。這個堡壘不僅證實埃及軍隊在努比亞出沒,同時也是來自全努比亞的商人與埃及人交易的商業據點。而且從第四王朝起,古埃及人便對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尤其黃金──的努比亞一直很有興趣。

在Djedefre時,「拉之子」的稱號成為王銜的一部分。(譯註:圖中符號即「拉之子」,圓形代表太陽;鴨子的意思是兒子。)

從Djedefre(譯註:第四王朝法老,著名法老古夫的繼位者)開始,「拉(Re,太陽神)之子」的稱號被加進王銜(royal titulary),這顯示了太陽崇拜的重要性逐漸提升,同時也強調了法老是太陽在地面上的再現這個角色。到了第五王朝時,太陽崇拜更加穩固,法老不僅構築金字塔,也建造太陽神廟。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第五王朝的金字塔不再像之前的那麼震懾人心,因為建築的工夫不再只單一專注於金字塔以及與之相連的神廟。另外,政治與經濟因素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第五王朝的政府中央化程度似乎比較低,也比較弱。私人墓室不再侷限在法老的金字塔附近,裝飾也更加豐富精美。一些人把他們的墓室建造在自己的領地,不在孟菲斯墓葬地(Memphis Necropolis)裡,甚至也不在附近。

第五王朝的最後一任法老Unas時引進另一項創新概念。他的金字塔是第一個以文字裝飾的,即所謂的金字塔文(Pyramid Texts),書寫關於法老死後加入星星與眾神的命運。

現在所知第一個使用金字塔文的就是第五王朝法老Unas。(譯註:這個金字塔文中有幾個王名圖章[cartouche,被圈起來的文字]就是Unas的名字。)

古王國在第六王朝開始逐漸衰頹,儘管在尼羅河三角洲東部或巴勒斯坦,以及努比亞仍有軍事活動,法老的中央集權卻一直在下降。這可能部分是因為在佩皮二世長時間的統治裡,越來越多權力被下放到中央或地方行政機構。

另一個古王國衰敗的關鍵原因則是尼羅河氾濫的減少。在古王國末期,氾濫明顯變得不足,地方必須採取措施以確保泛濫可以擴及足夠的土地,維持土壤肥沃。地方行政和統治者若能成功為該地區控制水流,也就強化了他們地位,甚至可與中央抗衡。

第七、第八王朝的法老缺乏防止國土分裂的權力和威望,於是古王國畫下句點,隨後進入第一中間期。一些歷史書籍把第七、第八王朝放在古王國之末,但既然在這個時期中央政府已經失去對全國的掌控,那麼把它歸類在第一中間期似乎更理想。

翻譯自:The Ancient Egypt Site


練習人碎碎念:

在一大篇古埃及文中,法老的名字最容易辨識出來,就是被稱為「cartouche」的形狀圈起來的一組文字,總稱為「王名圖章」。下圖是上文提到的Djedefre的王名圖章,其名也譯寫作 Radjedef。因為古埃及文只標寫子音,母音通常是學者為了方便發音加上去的,所以象徵太陽的圓(第一個符號)可能寫成Re或Ra(因此中文有稱作「雷」,有稱作「拉」,其實都是指同一個神),而譯寫在首或在尾則是由於不同的學術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