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英國學者Diane Johnson(Open University)和Joyce Tyldesley(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檢驗在開羅南方七十公里的Gerzeh墓地找到,年代約在西元前3600至3350年間的工藝品(格爾津文化,納卡達第二期)。其中一位男士的墓中不僅有象牙罐、銅魚叉,還有由金珠、鐵珠組成的飾品,以及其他。少數的鐵製品也曾經在其他地方出土。最有名的莫過於圖坦卡門的陪葬品,其中一個金手鐲上鑲有鐵護身符,甚至還有一把鐵匕首。
兩位英國學者用電子顯微鏡和X光電腦斷層仔細觀察Gerzeh已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古物,包含墓中的鐵珠,並認為以它的結構和化學成分,可能來自隕石。這個想法其實已經出現數十年,但之前一直都無法證實。
事實上,在東地中海地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器時代,一直都有零星鐵製品出土,但卻不見融鐵的證明,所以許多人推測這些鐵塊來自隕石。目前地球表面上出現的最大自然鐵塊就是在奈米比亞的霍巴隕鐵(Hoba)。由於缺乏詳細的分析,這個想法一直只是個假說。不過,現在最新的研究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進入正題前,請容練習人引用故事網站上的一段話,簡單說明製造鐵器的難度:
首先,鐵是一種很容易氧化的金屬,因此大自然中的鐵都是以氧化物(如赤鐵礦)或其它化合物(如黃鐵礦)的形式存在,絕少純鐵礦。銅則是可以以純銅礦的形式存在。氧化就是生鏽,即使古人有幸找到純鐵,如果沒有鎳、鈷等元素的加入(含鎳、鈷的鐵礦多半來自隕石),即使作成鐵器也不如銅器耐久。
其次,鐵的冶煉需要比較複雜的技術。…青銅的冶煉溫度約在 1000℃。這個溫度也能用來煉鐵,但所煉得的鐵雜質很多,無法直接用來製作器物,必須經過反覆加熱鍛打的程序,才能變成質地較為緊密的鐵塊(此時,隔壁的青銅器已經金光閃閃地交貨了)。另外一種冶鐵方法可以獲得雜質較少的鐵料,但需要 1200℃ 的溫度,因此需要高溫技術的發展與之配合。──〈野蠻小邦周的工藝教室:一堂課教你學做青銅器!〉(原文連結已失效)
2016年5月發表在學術期刊《隕星學與行星科學》(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上(古埃及研究真的可以出現在各種期刊)的研究指出:圖坦卡門的匕首含有重金屬鎳和鈷,是隕石常見的組成成分。和Gerzeh的鐵珠相比,相差約兩千年,第十八王朝的鐵製品技術進步不少。雖然古埃及鐵製品不多,以致於以往認為埃及大概到西元前七世紀才進入鐵器時代,但最新的研究卻顯示,埃及在更久以前就已經有專業的鐵匠,能夠生產足以獻給法老的工藝,甚至成為帶到死後世界的陪葬品。
雖然在埃及,鐵不像金或銀般備受重視,不過研究者認為這些從天上而降的鐵塊,在埃及信仰中具有獨特地位,所以用來鑄造裝飾或儀式性物件。研究者也認為,如果進一步研究其他古老的鐵製品,將有機會重建金屬工藝的發展。
這個研究團隊由義大利和埃及多個單位組成,除了金屬,他們還針對文字進行探討。埃及文中被譯為「鐵」的文字,也可以泛指金屬(metal)和礦物(mineral),不過在第十九王朝(稍晚於圖坦卡門,約西元前13世紀)出現一個新詞bi3 n pt,字面意思是「來自天空的金屬」,用來泛稱鐵(all types of iron)。同一時期,卡奈克神殿有一段關於隕石的紀錄。這個字詞的出現,顯示埃及人已經知曉這些稀有鐵塊來自天上。
最後回到標題,這些鐵原料真的來自天上,可不要看到標題就下結論,以為是外星人帶來的喔!
參考資料;
相關中文報導: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02-dailynews-Tutankhamun-to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