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圖坦卡門與他的寶藏〉簡介

廣告

國家地理學會長年支持不少埃及考古研究活動。1922年圖坦卡門墓現世,其特派記者梅納德.歐文. 威廉斯(Maynard Owen Williams)也是第一批獲准入內參觀的人之一。

今年適逢黃金法老出土100週年,〈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第252期(11月號/2022)就以這個歷史性大發現為主軸專題。本期是年度特輯,不像之前的〈埃及女發老〉是特刊,所以同時也還有其他報導:原來,珊瑚礁只要環境條件足夠,是有辦法重生的;面對火山噴發的災變,人類也一直在尋找提前應變與事後重建的方法。

從封面右側列出的標題可知,除了再次講述一百年前的發掘故事,並且非常國家地理雜誌風格的附了大量圖片之外,本期雜誌也對新啟用的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GEM)ーー裡面設有圖坦卡門寶藏專區,首次展出幾乎所有的圖坦卡門寶藏(但法老木乃伊還是在帝王谷的墓室裡),以及現代埃及的一項變化ーー新首都的建設進行報導。

其中還公開了解封法老木乃伊的七日過程。現代學者有攝影科技的輔助,已經不這麼做,畢竟拆開就是一種破壞。但值得慶幸的是,圖坦卡門木乃伊的拆封過程至少有詳實記錄,因此在百年後我們仍有辦法還原當初在哪一層、哪一個部位找到什麼東西。這個過程除了紙本雜誌的圖文,也做成線上版(但是英文網頁,有興趣請點傳送門)。網頁向下拉,透過圖片明暗和局部特寫,搭配簡單說明文字,清楚展示各項法老穿戴的寶物/護身符。

我一向很喜歡閱讀國家地理雜誌。主題充滿對天文、地理、歷史、環境的關懷,報導深入淺出又有人文溫度。雖然並不意外,但讀了本期雜誌才知道,原來大埃及博物館的館長是軍人,而埃及正在規劃新首都。搭配新首都的章節,還特別整理的埃及五千年來的遷都歷程,並繪製精美的介紹地圖。

接觸過的出版品越多,越覺得國家地理雜誌真的很優秀。每個月出刊,內容多元但不膚淺,而且編譯品質穩定良好。歡迎對當期主題有興趣的人收藏紙本,除了可以閱讀完整的報導,也避免網頁文章哪天可能就下架消失的困擾喔!

拉美西斯五世,現存最早的天花患者?

廣告

天花,對於現代多數人而言,已經是影視、文學作品中才會出現的古代流行疫病,卻曾是讓全世界頭痛的疾病。其最明顯病徵是身體各部位均會長出皮疹。病毒也會攻擊口咽或呼吸系統表面的黏膜,並侵入淋巴結進行增生。潛伏期過後,感染的細胞破裂,血液內的病毒數量驟升,而第二波的病毒增生也會在脾臟、骨髓及淋巴結內發生。病情嚴重者可能因此死亡,大難不死者也多會在皮膚上留下疤痕。

一名罹患典型天花的兒童

1979年11月8日,霍普金斯博士(Donald R. Hopkins)經過3年漫長的申請,終於獲得許可,從美國飛到埃及的開羅博物館,對一位尊貴的法老進行檢視。

拉美西斯五世(新王國,第二十王朝)在位期間並不長,大概只有4年左右。推估過世時的年齡大約在30歲上下,沒有顯著的豐功偉業,可能也沒有存活的後代。他的繼任者拉美西斯六世據悉是他的叔叔,和父親拉美西斯四世都是拉美西斯三世之子。

帝王谷9號墓(KV9)原應是拉美西斯五世為自己建造的長眠之地,不過他驟然早逝,墓根本來不及完成。繼位者續建,結果卻是大幅修改為己用。拉美西斯五世死後到底有沒有葬入他為自己選的墓地並清楚,因為盜墓活動在古代就相當猖獗,後期法老為了保護先人的死後安寧,將他們的木乃伊集中存放(反正陪葬品已多被盜空)。因此,這具木乃伊是1898年在Amenhotep二世墓(KV35)的密藏室發現。

出土時的初步研究顯示這位法老死於疾病,而皮膚上明顯的疤痕讓學者推論,他很可能就是死於天花。80年後,霍普金斯博士終於有機會進行實際的檢驗。不過由於拉美西斯五世是少數保存相當完整的木乃伊,館方只允許他撿取落在裹屍布上的組織進行研究。

會選在出土80年後進行這項研究,一方面也許是科學終於發展出相當的技術,另一方面是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可以在1980年宣布根除天花,使之成為首個在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因此,在這值得紀念的時刻,也想一探這位數千年前的疑似患者。

結果,電子顯微鏡並沒有發現天花病毒。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受到採樣的限制,總之霍普金斯博士親眼看過木乃伊上的病徵後,更加相信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古代的天花患者。然而,沒有分子層級的證據,目前仍無法證明拉美西斯五世所感染的,與近代的天花病毒是否相同。

之後學者又結合免疫學研究,以及古代莎草紙文書中的蛛絲馬跡,推斷不僅這位法老染疫,同時還有其他家人也因病過世。聚集眾多資源的宮廷之中尚且如此,當時的民間應該更是水深火熱。不過聰明的古埃及人似乎因此發展出基礎的防疫方法,例如「隔離」等措施。

參考資料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02495/WH_1980_May_p22-26_eng.pdf;jsessionid=080D07461906E30A25962B4631355A09?sequence=1

https://www.jstor.org/stable/4460151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20197122032470X

黑白印和闐──1932年的《神鬼傳奇》

廣告

說到電影《神鬼傳奇》,相信大部分的人腦中首先出現的應該是1999年,由布蘭登·費雪和瑞秋·懷茲主演的版本。這部片的成功,不僅又出了兩部續集,在2017又由湯姆‧克魯斯主演了新版。

不過,讓擁有強大力量的木乃伊復活的情節,並非近代人的創意,早在1932年環球影業就上映了同樣名為The Mummy的黑白電影(該片似乎沒有官方中文片名,就還是稱之為《神鬼傳奇》吧)。

1932年電影海報

這部片於圖坦卡門出土的十年後上映,反映當時的埃及熱。另外,從當年的海報設計可以看出,這部片主打的是演員Karloff。本名William Henry Pratt (1887–1969)以藝名Boris Karloff走跳,在《神鬼傳奇》前便以《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中的科學怪人樹立起恐怖偶像(horror icon)的地位。隔年的《神鬼傳奇》雖然沒有正式的續集,卻啟發了不少類似主題的電影。這部片中還有幾位演員先前也都出演過《科學怪人》、《德古拉》等恐怖片,這樣的選角清楚顯示這部電影的企圖。

時隔超過一甲子,1932年和1999年的兩部電影劇情上雖然不盡相同,卻有不少致敬、挪用之處。以下希望大家不會介意練習人劇透一部將近一個世紀前的電影劇情。

Karloff的印和闐

這部電影被歸類為恐怖片,但片頭響起〈天鵝湖〉作為配樂,就不禁令人嘴角失守。隨著配樂出現在螢幕上的文字,介紹傳說中伊西斯(Isis)用以復活歐西里斯(Osiris)的咒語,也就是本片中虛構用來復活木乃伊的「托特卷軸」(Scroll of Thoth),相當於1999版的「死者之書」(但實際上的死者之書是幫助死者通過審判的指南和咒語)。

也許是故意,故事的起始點是1921年──圖坦卡門出土的前一年。大英博物館的團隊找到了被活埋的木乃伊,以及寫有詛咒不該開啟的箱子。這具木乃伊的名字,當然就是大家熟悉的「印和闐」。

延伸閱讀:〈古埃及的印和闐──從建築師到醫神

一位研究助理出於好奇,在建檔資料的時候開啟了箱子,並在抄錄文字時無意間念出了咒語。於是,木乃伊復活了,開箱的人也發瘋了,回英國後不久就癲狂而死。

1932年電影海報。復活的木乃伊與被嚇瘋的助理。

之後時序跳到了10年後,也就是電影上映的那一年。一個謎樣的人物指引考古團隊找到了一處完整的公主墓,她的名字則是安蘇納姆(Anck-su-namun)。

這位謎樣的人物正是化名於當代生活了10年的印和闐,為了復活愛人,指引考古團隊讓公主的木乃伊得以出土。然而,當他誦唸復活自己的「托特卷軸」時,公主卻沒有醒過來。

飾演公主的Zita Johann

原來公主已經轉世,成為一名貴族小姐(有一半埃及血統)海倫。在印和闐念咒時,原本在派對上的海倫就像《睡美人》到了詛咒指定的年紀,恍恍惚惚地被咒語召喚走,只不過不是去找紡紗機,而是來到唸咒之人所在的埃及博物館。當時博物館已經關門,海倫不得其門而入昏厥於門口,並被男主角法蘭克(Frank Whemple),也就是找到公主墓的年輕考古學家救走。

接下來,有愛情的萌芽,也有印和闐的千方百計與魔法詛咒。雖然沒有新版那麼多武打動作,整體劇情平順推進,卻也造就不少經典場面為1999版所仿效。

印和闐準備要進行儀式,讓公主和他一樣永生

在最後的劇情高潮,印和闐終於突破眾人的護衛,將轉世的公主引至儀式場地。首先恢復了她的前世記憶,再來還要讓她變得和自己一樣長生不死,但這需要先將人經過泡鹼(natron)浴,脫水製成木乃伊(這個近代新版都沒有採用的設定大概是本「恐怖片」最驚悚的地方吧),再以「托特卷軸」復活。

此電影宇宙中,沒有「反」托特卷軸這類的咒語可以奪走印和闐的力量。雖然如此,老電影還是不免要老哽的讓「王子」(法蘭克)來拯救公主,不過在這個女權才剛剛起步的年代,最終的結局倒是滿值得讚許。

廣告

想起自己前世以公主之身兼女祭司之職,卻與祭司印和闐相戀但又早逝的安蘇納姆,本已放棄掙扎,要任印和闐宰割。這時受印和闐詛咒,幸因護身符而只有昏厥沒有死去的法蘭克終於趕到。聽到法蘭克的呼喚,海倫想起她現世的愛人,不想再次年紀輕輕就死去,於是恢復求生的意志。她從石床上一躍而起,跪到伊西斯神像前用現代的語言陳訴自己雖然忘了古老的咒語,但懇求女神的幫助。

果然只要誠心,跟神溝通沒有語言的問題。就在印和闐因外人(法蘭克和同伴)闖入而分神時,海倫也許是記憶起或女神再次傳授給她咒語,於是唸了起來。只見雕像隨著唸咒聲緩緩舉起拿著「安卡」(象徵生命)的右手,接著電光一閃,桌上的托特卷軸著火,印和闐皮肉褪去化為白骨。海倫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自己,而「王子」唯一的功能是用聲音將海倫拉回現代。

另類的致敬
1999版《神鬼傳奇》和續集都出現一個像「鸛(stork)」,卻讓唸咒人卡關的符號。埃及鳥類符號眾多,但女主角一聽就知道唸作Amenophis,讓施咒順利完成。這個符號沒有被拍出來,顯然是一個不存在的符號,因為埃及文中沒有單一符號的讀音這麼複雜。Amenophis其實是希臘化的Amenhotep。1932年的安蘇納姆被設定為第十八王朝法老Amenophis the Magnificent,即Amenhotep三世之女,所以這位公主是異端法老阿肯那頓的姊妹呢!
新版雖然沿用了印和闐、安蘇納姆等人名,但身分關係都重新設定,卻又用另類的方式運用了Amenophis這麼名字。
參考資料

https://www.freegreatmovies.com/Free-Movie/The-Mummy/34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ummy_(1932_film)

伊克蘭博士:讓動物木乃伊說話的人

廣告

撒莉瑪‧伊克蘭博士(Dr. Salima Ikram)是一位傑出的女性埃及學者。出生於巴基斯坦的她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教於開羅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並參與多項考古及研究計畫,包含草創開羅埃及博物館(Egyptian Museum in Cairo)的「動物木乃伊計畫」。 

source: 臉書專頁Salima Ikram-Egyptologist 

身為唯一的巴基斯坦埃及學家,伊克蘭博士在訪問中說到對埃及興趣的起源: 

是由我父母開端的。當我7歲時,我愛上米諾安文明(Minoans)。我在一本古希臘故事書中閱讀到忒修斯和米諾陶(Theseus and the Minotaur。傳說中的雅典國王,解開米諾斯的迷宮,並戰勝牛頭人米諾陶),並深受吸引。然後,我的8歲生日,我得到一本關於古埃及的書。我就被迷住了。我還是喜歡米諾安,但埃及佔據了我的想像。 

伊克蘭博士9歲多時隨父赴美,旅途中停埃及觀光參訪,去了金字塔,還在埃及博物館遇到她「最好的朋友」: 

他們是Rahotep和Nofret,來自 Meydum。他應該是 Sneferu法老的兒子,而她不屬王室但也是貴族。他們無與倫比。他們有鑲嵌的眼珠,閃亮而注視著你,就像你們在晚宴上坐在正對面。 

當時的博物館沒有設置玻璃隔板,小女孩誤以為雕像是真人,還為險些衝撞到他們而道歉,讓一旁的母親不禁失笑。博士自己認為那是命定的一刻,她認為那裡就是她嚮往的地方。這就是她想要在一起的人。即使現在雕像已經受到玻璃保護,他們還是博士在世界上最喜愛的人。 

Rahotep和Nofret
古埃及歷史普及 

長大後的伊克蘭博士,先後在美國和英國完成學業,並且持續做著研究與教學的工作。伊克蘭博士在古埃及知識的散播及普及上也是不遺餘力,著有一系列給兒童讀物,希望啟發更多孩子像她一樣愛上古埃及。除此之外,她是電視節目的常客,還擔任經典電影《神鬼傳奇》的顧問。 

2021年 Netflix 上檔了一部紀錄片《薩卡拉陵墓揭秘》(Tomb of Saqqara)。薩卡拉是古埃及重要的墓葬地,從金字塔時代起就一直使用,墓葬層層疊疊。伊克蘭博士雖然不是主要的挖掘主導人,但因為其在動物木乃伊方面的專業,所以也應邀參與相關的分析研究。這次的挖掘到的動物木乃伊,經過掃描及臉面繪製的分析研究,伊克蘭博士最後判斷找到的動物木乃伊應該是「獅子」。 

古埃及本來就有將動物製作為木乃伊的傳統,尤其與特定神奇相關的動物,會被製做成木乃伊獻給該神明。例如同樣在薩卡拉的阿努比斯地宮,光是這一地就一口氣出土了8百萬狗木乃伊,令考古學家為之震驚。伊克蘭博士也參與了該考古計畫。不過,雖然也有與獅子有關的神,如獅克美(Sekhmet),獅子的木乃伊卻非常稀有,至於原因為何仍是個謎。 

動物木乃伊計畫

對於多數人,木乃伊也許是埃及的代名詞。然而,不論是動物還是人的木乃伊,它們在人類歷史上大部分時間並不沒有藝術或歷史價值。就像中國上古占卜用的龜甲,直到清朝發現上面的甲骨文之前,已經不知道被當作中藥吃掉了多少。埃及木乃伊也面臨同樣的命運,被拿來藥用,而且可能連遠在東方的中國人都分了一杯羹。沒有被吃掉的被拿來當作船的壓艙物(ballast)、肥料、燃料的都有,只能說慶幸這兩者都有相當的數量,數千年來還沒有被消耗完,近代到現代的學者才有得研究。 

動物木乃伊分佈(soource: salimaikram.com

動物在古埃及扮演重要的角色,牠們是寵物也是食物,是部份原物料的來源,還有宗教用途。動物木乃伊也有不同的功用,可能是希望寵物能順利進到死後世界,也可能是死者帶入死後世界的食物,或作為獻給特定神明的祭品,有些則是神的化身,例如阿匹斯牛。 

動物木乃伊分佈(soource: salimaikram.com

常製做成木乃伊的動物有朱鷺(ibis)、猛禽、鱷魚、狗、貓。牠們能夠提供許多關於古埃及文化的資訊,例如宗教習慣、製做木乃伊的技術、經濟貿易、獸醫學科技、環境、人與動物關係等。這些都是動物木乃伊計畫所關注的,是了解古埃及的另一個途徑。 

廣告

參考資料

https://www.salimaikram.c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lima_Ikram

https://www.bidoun.org/articles/Salima-Ikram

https://nelc.yale.edu/people/salima-ikram

真人印第安納瓊斯──哈瓦斯博士

廣告

哈瓦斯博士(Dr. Zahi Hawass)可謂當今最知名的埃及學家之一,和電影主角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一樣,他時常戴著頂帽子,帽子也成為他的標誌。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造訪埃及,由哈瓦斯博士(圖左戴帽子者)導覽參觀吉薩金字塔及人面獅身像。 

身為埃及本地人,博士不僅主持過許多大型研究計畫,也曾入朝為官,擔任埃及文化部底下「古物最高議會」(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的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之後該單位於2011年升格為獨立的「觀光與古物部」(Ministry of Tourism and Antiquities),博士也是首任部長。 

以下是博士個人官網的一段簡介: 

哈瓦斯博士職業生涯有不少的重大發現,包含吉薩金字塔建造工人墓,以及Bahariya綠洲黃金木乃伊谷。他發現兩個先前都不知道的古王國金字塔,一個在吉薩谷夫大金字塔附近,另一個在薩卡拉,屬於Teti法老的一個王后。同樣在薩卡拉,他重新發掘了第六王朝王后Khuit的金字塔,以及他認為屬於某第五王朝王后的另一個金字塔。

哈瓦斯博士也參與了其他重大考古計畫。他領導了在亞歷山卓附近一個托勒密神廟地的克麗奧佩脫拉與安東尼墓搜尋。他增進了大金字塔內所謂「隱藏門」(hidden doors)搜索計畫。再者,他開啟了一個在尼羅河水底下的挖掘計畫,找尋消失的方尖碑與雕像。

廣告

哈瓦斯博士領導並管理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研究是「埃及木乃伊計畫」(Egyptian Mummy Project, EMP),運用現代鑑定技術,諸如電腦斷層掃描(CT)及DNA分析,回答關於皇室木乃伊的問題。哈瓦斯博士在EMP達成的幾個重要發現有:辨識出哈謝普蘇女王的木乃伊、揭開圖坦卡門的身世,以及解開拉美西斯三世謀殺案的謎團。

作為一位深深關切埃及古蹟保護與保存的考古學家,他監督了人面獅身像,以及薩卡拉塞拉比尤姆神廟(Serapeum)、階梯金字塔等的修復計畫。他為一些重點區域發展出管理計畫,包含亞斯文(Aswan)的未完成方尖碑採石場,Kom Ombo、Edfu與Dendera的神廟,以及盧克索西岸、吉薩、薩卡拉。

他也啟動了埃及境內19座新博物館的建設,包含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 GEM)與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National Egypt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NEMC)。

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

在他的領導之下,修整了許多老清真寺、老教堂、老猶太會堂,並重新對大眾開放。哈瓦斯博士積極的推廣在美國、澳洲、歐洲、日本的各大城市籌辦圖坦卡門寶藏展覽。這些展覽為埃及帶來超過1.25億美元的收入。

哈瓦斯博士有活力的人格特質以及淵博的知識點燃了國際對於古埃及的興趣。透過無數的電視現身和科普的書籍,他已經將法老的世界帶入世界各地人們的家和心中。2006年,哈瓦斯博士以一部洛杉磯KCBS頻道製作的特集得到艾美獎。 

能不能找到重大的考古發現,除了扎實的基礎研究,還需要一定的運氣。不過哈瓦斯博士做歷史與考古研究,做到可以為國家帶來大把的收入,還得到美國電視界的大獎艾美獎,這可就不容易了,除了充足的內涵,應該還要有相當的人格魅力,才能既能長時間在政府機關中擔任要職,又在電視上吸引觀眾。 

2017年,哈瓦斯博士非常親民的在臉書上開放粉絲提問,並選了10個問題回答。以下從中整理了幾題有趣的內容: 

  • 當今埃及考古最重要的主題或未解的謎團是什麼? 

沒有「一個」謎團待解,而是許多個!

然後博士列出包含吉薩大金塔的神祕門後到底有什麼、印和闐之墓、不少新王國法老的墓也不知道在哪,還有克麗奧佩脫拉與安東尼之墓、亞歷山大大帝之墓等,可見他關心的範圍極廣。 

  • 博士最愛的法老是? 

古夫

因為博士許多研究都跟他有關,包含大金字塔、造墓工人墓等。博士還特別提到前幾年在紅海岸新發現的莎草紙文書,是一個叫做Merer的工頭的工作紀錄。這份紀錄提供了金字塔建造工程的蛛絲馬跡,不過博士另外注意他們前去紅海可能是為了銅礦,而在吉薩第二船坑的修復工程中,考古學家的確找到了銅製工具,也許就是這批工作團隊的工作成果。 

  • 博士相信娜芙蒂蒂的木乃伊是在開羅博物館、圖坦卡門墓(KV62)中的密室,還是還沒被找到呢? 

關於這個問題,他不覺得KV62中還有密室。其一是信仰問題:他不認為阿蒙神祭司會讓這位異端王后葬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位於底比斯西岸的帝王谷。其二,為什麼圖坦卡門要葬在自己母親的墓中?其三,墓的風格和裝飾和Ay(短暫繼位的法老)墓相同,應該是 Ay 在這位少年法老的驟逝時將自己原本的墓讓給他。最後,博士覺得掃描的資訊並不可靠,各方解讀不一,無法支持牆後還有房間之說。 

博士相信娜芙蒂蒂原本應該是葬在她和法老夫婿打造的城市阿馬納,之後被移到帝王谷,而在KV21找到的兩具木乃伊,a可能是安卡蘇納姆,圖坦卡門的王后,b則可能是娜芙蒂蒂。

KV21找到的兩具木乃伊,右a左b。

這是哈瓦斯博士的想法,但他也不排除還有其他可能,因為目前還沒有完美的證據出現。 

哈瓦斯博士的故事也許沒有像電影人物那般奇幻驚險,但卻真實地發現了許多古代世界的秘密。而且博士也是一個親切可愛的人,原本線上的問答預定挑選十個問題,最後還附贈一題:

「你還討厭蝙蝠嗎?」 

「當然,我永遠討厭蝙蝠!」

在探索黑暗墓穴總是難免會遇到的生物,看來造成博士相當大的陰影呢!

《圖解古埃及神祇》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楓書坊」贈書

遙遠的古老文明,有時候很難單靠文字來想像,有圖片的搭配讓想像多了些依據。

楓書坊出版的這本《圖解古埃及神祇》翻譯自日本作家松本彌的作品《古代エジプトの神々》。首先精簡的介紹古埃及的歷史發展,以及三大主要神話系統(亦可參考:古埃及主要神話體系簡介)。之後進入正題,分別敘述精選的五十個古埃及神祇。

沒錯,埃及眾神就是多到精選了還有半百!大家較熟悉的己的大神,例如歐西里斯、伊西斯、荷魯斯,這些當然都包含其中,其他在埃及文化中也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值得認識。

大家有想過為什麼負責製作木乃伊並守護墓穴的「阿努比斯」會是人身狼頭?

讀過這本書就會知道,古埃及人時常將具有危險性的動物視為崇拜對象,以期能夠獲得庇護。例如為了防止身分地位不凡的人物遺體遭到胡狼摧殘,他們將胡狼破壞墳墓、損毀遺體等危險的一面,轉化為守護墳墓、木乃伊的崇拜,創造出「阿努比斯」。

那電影、動畫中常出現的「荷魯斯之眼」又是什麼呢?

在荷魯斯與賽特爭奪王位的神話當中,荷魯斯的左眼受到重創,由托特協助治療,而得以恢復原貌,荷魯斯之眼因此和月亮盈虧產生關係。人們也將「荷魯斯完整的眼睛」視為祈求「事物完美」的護身符。埃及人為了驅邪避凶和預防眼疾,也學會將含銅的孔雀石磨成粉末,拿來作為眼影使用,而荷魯斯之眼的圖案,也是以塗有眼影的人眼與老鷹眼睛的形狀組合而成。

以下想說說這本書的一些優點:

  1. 如前所述,有大量的圖片輔助說明
  2. 同時提供常見通用英文名稱以及埃及文名稱
    • 能認識人家的本名當然是最好的
    • 還可以避免誤解:一般大眾讀物頂多在譯為中文時附註通用的英文名稱,但有時會有些小問題,因為英文拼法並非完全固定,例如阿蒙神,本書選用Amen,但也有拚做Amon或Amun。另外,有時通用名稱和古埃及原名差很大,例如阿努比斯譯自英文Anubis,但埃及文以拉丁字母轉寫(transliteration)拚為inpw,兩者兼具可以有更好的了解
  3. 提供參照頁碼,方便查找
    • 埃及眾神並非完全獨立,而是會有交互關係。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想從頭到尾看完整本書,或突然想查詢其中一個神,卻不認識文中提到的其他神,有了參照頁碼就可以迅速翻去做延伸閱讀
  4. 相關知識補充
    • 除了神祇介紹,書中還穿插了一些補充資訊,可以更多方面的認識古埃及

這麼多的內容濃縮在一百多頁之中,能提供的資訊量當然有限,不過卻相當適合作為入門工具書。

書籍資訊

書名:《圖解古埃及神祇》
作者: 松本彌
譯者: 趙鴻龍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01
ISBN:9789869669498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 / 131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木乃伊的 DNA(下):古今埃及人的不變與變

廣告

接續上篇:木乃伊的DNA(上):以遺傳學破解神秘古埃及

第一批古埃及基因組

終於,我們迎來第一個清晰可靠的埃及木乃伊 DNA 研究 [1]。材料全都來自開羅南方,位於法尤姆(Faiyum)綠洲附近的 Abusir el-Meleq。此地歷史悠久,至少 4200 年前就有人居,不但是人口聚集地與宗教中心,還是人來人往的貿易據點,後來又屢屢受到外來文化,例如希臘與羅馬的影響。

2013年在Abusir el-Meleq(或作Abusir el-Malek)發掘到的希臘羅馬時期木棺殘骸。(圖片來源:World Monuments Fund

用於分析的木乃伊,是上個世紀初蒐集的。研究團隊一共測試了 151 個,最早處於新王國,最晚屬於羅馬時期,年代延續 1300 年之久的木乃伊。論文將其分為 3 個階段:前托勒密(包括新王國、第三中間期、晚期王朝)、托勒密、羅馬時期。[2]

距今幾千年的木乃伊中,DNA 仍然存在嗎?由於材料豐富,木乃伊的取樣被分為 3 種:骨頭、牙齒、軟組織,比較不同形式間的樣本是否有異。結果它們都內含 DNA,不過骨頭與牙齒中的含量,大約是軟組織 10 倍之多,意謂若要研究木乃伊 DNA,骨頭與牙齒是比軟組織更好的材料。

研究古代 DNA 時,除了保存以外,另一常見問題是汙染,這也是之前的木乃伊 DNA 研究無法服眾的疑點。151 個木乃伊中,有 90 個通過設定的高保存、低汙染標準,能拼湊出完整的粒線體 DNA,將近 60% 成功率可謂相當不錯。

然而,細胞核 DNA 是另一回事。一個細胞常常有數百個粒線體,卻只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 DNA 的含量,本來就要比粒線體更低很多。90 個成功獲得粒線體 DNA 的樣本中,看似較有希望的 40 個被用於進一步實驗,最終只剩下 3 個通過嚴苛的篩選,成功重建部分的基因組,其中 2 位屬於前托勒密時期,1 位生活在羅馬統治的年代。

期待這麼久,史上第一批古埃及人的基因組終於問世了!大費周章取得的木乃伊 DNA,究竟能揭露多少神秘古埃及的秘密?

1300 年不變的族群延續性

粒線體是母系遺傳,子女只會由母親繼承,根據其 DNA 變異能定義出單倍群(haplogroup)與單倍型(haplotype),藉此追溯一個人的祖先源流。

比較古埃及 3 個時期,和現代的埃及與衣索比亞,族群中粒線體單倍群的組成比例,結果是古埃及 3 個時期間彼此類似,卻和現代埃及族群有些不同,主要差異在於現代埃及族群中,擁有更多源自撒哈拉以南(sub-Sahara)的單倍群,約占 20%。

論文還估計了有效族群量(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意思是在一個理論上的遺傳族群中,具備繁殖能力的個體總數,因此估計的有效族群量,勢必要比實際的人口更少。根據粒線體 DNA,估計結果介於 4.8 到 31 萬人之間;而文獻記載在托勒密時期的早期,法尤姆一帶居住著 8.5 到 9.5 萬人。儘管估計的誤差非常大,不過畢竟是個開始,未來更多類似的研究,將能相互參照歷史與遺傳學的數據,使我們更深入掌握古代的人口多寡。

羅馬時期結束後,融入埃及的南方血統

古埃及 3 個時期跨越的年代長達 1300 年,比較粒線體 DNA卻指出,不同年代的遺傳組成變化極低,而基因組也得到一致的結論。將古代與現代基因組擺在一起進行 PCA(主成分分析,全名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結果是 3 位古埃及人彼此最為接近,意謂遺傳上有延續性;然而,現代埃及人卻較為接近其他非洲族群。

儘管屢受外來文化影響,但由已知資訊推論,古埃及一直到羅馬時期時,撒哈拉以南的血脈(也就是外貌看起來膚色較深的「黑人」)只占很小的比例,如今埃及族群約 20% 的撒哈拉以南祖源(sub-Saharan ancestry),是羅馬時期結束後才融入的。

不過論文的研究對象,僅限於 Abusir el-Meleq 一處,未必能代表其他地區,這份缺憾仍有待未來更多取樣補足。另外,即使大幅增加過撒哈拉以南祖源,埃及人在遺傳祖源上,仍大部分與中東人相似。

與古埃及血緣接近的古中東人

(本文提及的「中東 (Middle East)」地理範圍,只涵蓋一般概念下的亞洲部分,不包括非洲的埃及)

有哪個族群,與古埃及人血脈相似嗎?

ADMIXTURE 這種分析方法,能根據選定樣本間的變異,將其拆解為特定的組成比例,比較之間的異同。比方說共有 10 個樣本,設定拆解為 3 種:A、B、C,那麼就能得到樣本一、樣本二、……、樣本十,分別由多少 A、B、C 比例組成的結果,例如樣本一可視為是 20% 的 A、35% 的 B,與 45% 的 C 組合。

用這個方法可知,現代族群中已沒有任何一個,與古埃及人的遺傳組成一模一樣;但古代卻有,那就是埃及東方的鄰居--青銅時代的黎凡特人。埃及位於非洲東北,與亞洲交界,亞洲與埃及的交界處叫作黎凡特,現在是敘利亞、以色列、約旦等國家。住在這些地方的人群,早在古埃及的年代就與其有過各式各樣的接觸:技術、文化、戰爭、貿易,以及不知道程度如何的 DNA 交流。

圖中紅色即所謂的黎凡特地區。(原文配圖)

古埃及人與同年代的古中東人血緣接近,該如何解釋?人儘皆知,智人在幾萬年前「出非洲」,也許幾千年前,有群人又從中東返回埃及,建立輝煌的古埃及文明;亦有可能,某群人一直留在非洲東北部,根本從未離開非洲,後來成為「古埃及人」;也或許,埃及與中東間其實不斷保持來往,在遺傳上從未明顯區隔。[3][4][5][6][7][8]

延伸閱讀:人類離開非洲的遷徙,都記錄在基因組

重現神秘古埃及遺傳史,現在才剛開始!

只憑現有的線索,無法作出「埃及人來自中東」的結論,也不足以揭露複雜的埃及遺傳史。

一來,如前述,目前取樣只限一地,代表性不足。二來,古埃及歷史的開始,比這回最老的樣本還要更早 2000 多年,沒有更早以前的資訊。三來,要完整闡明遺傳史,必需與周圍地區比較,然而埃及西方的利比亞、南方的努比亞 [9]、更南方的衣索比亞、衣索比亞東方的阿拉伯半島,目前都欠缺可供參照的古代基因組(只有衣索比亞有一個,但論文完全沒有提及 [10])。

不論如何,這次的新研究都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不但證實 DNA 真的能保存於許多木乃伊中,也讓古埃及遺傳史的研究,踏出扎實的一大步。

本文作者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寒波/練習人編輯(轉載自基因線上

木乃伊的DNA(上):以遺傳學破解神秘古埃及

廣告

古埃及文明非常古老,與尼羅河密不可分。大約 5000 多年前,人口向尼羅河沿岸集中,形成一系列城市與政治中心,後來由於某些仍不太清楚的因素,較上游的尼羅河谷地(上埃及)與較下游的尼羅河三角洲(下埃及),兩者統一成為一體,一般將其視為古埃及歷史的起點。

納爾邁調色盤,一般認為可能是上下埃及統一的紀錄。

大一統的古王國時期最後,上、下埃及分裂,進入多方勢力共存的第一中間期;接著再度統一,邁入中王國;然後又是分裂的第二中間期,西克索人於此時入侵。之後,埃及再度統一為新王國,知名的法老圖坦卡門、拉美西斯二世(就是雪萊名詩描述的「奧西曼德斯」)就生活在此一階段。等到新王國結束,進入第三中間期時,埃及文化的影響力逐漸衰退,還屢屢被來自東方(例如中東的亞述、波斯)、南方(努比亞)的勢力征服,晚期王朝最終亡於波斯。

而波斯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來自希臘,所向無敵的亞歷山大大帝,成為埃及的新任統治者;他去世後,埃及進入希臘化的托勒密王朝,值此之際仍被視為埃及王朝,其最後的領導人克麗歐佩特拉七世,以「埃及豔后」名號流傳後世;在她之後埃及正式併入羅馬的領土,一般稱作羅馬時期;在此階段,所謂的「古埃及文化」式微。

羅馬帝國結束後,埃及由東羅馬帝國繼承;伊斯蘭興起後,埃及陸續遭到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的統治,又歷經西洋殖民與獨立建國。時至今日,埃及已經是個徹底伊斯蘭化的國家,那個有著木乃伊、法老、象形文字的古埃及文化,早已消逝多時。

曾經有位研究木乃伊的免疫學家

古埃及人,在遺傳上是什麼人?埃及歷經過多次劇烈的文化轉變,埃及族群在遺傳組成上,或許也有過不小的變化,但只靠過去的研究方式,實在是不容易回答。相較文字、文化、生活等面向,古埃及人的遺傳血統這部分,所知仍相當有限。

古代 DNA,看似很適合用於解答此一難題,事實上,史上第一個古代人類 DNA 研究,對象正是埃及木乃伊!

還會有誰?當然只有異想天開的史凡德.帕波(Svante Pääbo), 會在 30 多年前試圖抽取木乃伊的 DNA,而且竟然還讓他成功了。1985 年,那可是尚未發明 PCR,要靠養細菌增幅 DNA 的年代 [1][2]。

本行免疫學的帕波,無意間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之後也正式轉行;幾年後卻意識到當初結果有問題,他其實只得到現代人的 DNA,不是木乃伊的。帕波高度懷疑,埃及高熱、乾燥的環境,幾千年前的遺傳物質能否保存到今天?他沒有繼續試下去,反而轉投其他樣本;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他成功在 2010 年發表了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揚名立萬,某種程度上,也重新定義了「人類」。

史凡德‧帕波。(圖片來源:Wikipedia)

知名法老的 DNA

仍有別人嘗試。在帕波發表尼安德塔人基因組的同年,由埃及學者哈瓦斯(Zahi Hawass)領導,國家地理雜誌贊助的團隊,也宣稱從多具王室木乃伊中順利取得 DNA,重建了「圖坦卡門家族」的五代關係樹。[3][4]

古埃及歷史三千餘年的眾多法老中,圖坦卡門知名度數一數二。這位距今 3300 年左右,英年早逝的法老,墓葬發現的早,考古研究累計很多,然而古埃及王表中竟然沒有他的大名,代表他刻意受到正史忽視。種種反差營造的神秘感,使圖坦卡門家族成為優先研究的對象。

哈瓦斯由國家地理雜誌,獲得大筆金錢與資源的贊助。礙於法規限制,埃及禁止圖坦卡門般如此珍貴的樣本出國,研究團隊必需從無到有,在埃及建立全新的實驗室。國家地理雜誌是造勢宣傳的高手,這篇論文發表後,不意外的大出風頭,卻也引來學界批判。

許多專精古代 DNA 的專家質疑,此研究得到的「木乃伊 DNA」其實不是真正的古埃及 DNA,而是現代人的汙染。隨著之後埃及的政治動盪,經費斷炊,這些疑惑,似乎一時沒有解答的可能。

同一團隊在 2012 年又發表論文,報告以類似手法,分析距今 3100 年左右的拉美西斯三世的結果 [5]。這兩個研究皆由雖有外國專家指導,卻欠缺經驗的埃及團隊,以較易受到汙染的PCR執行實驗,得到的 DNA 是木乃伊的,或是其他活人的,實在難以確定。

嬰兒學步的古埃及遺傳史研究

定序古代 DNA 時,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 NGS)是比 PCR 更好的策略,用此法研究木乃伊 DNA 的第一個論文在 2013 年問世 [6][7]。但是對 NGS 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得到大批資料後該怎麼分析,做出有意義的解讀,不是簡單的事。

此一定序多個 1900 到 2800 年前木乃伊的研究,看起來是有 NGS 的形,卻不得其義。它也許證實了距今幾千年的木乃伊中,的確仍有 DNA 保存至今,但除此之外,實在沒能提供太多有意義的資訊。

儘管一方面,史上第一個人類古代 DNA 研究,對象就是古埃及木乃伊;另一方面,古代 DNA 成為至今最新潮,富於開創性的當代顯學,但古埃及遺傳學的進展,卻長期停滯於草創期。之前發表的木乃伊 DNA 論文,全都話題性大於可靠性,對了解古埃及族群史,也幾乎沒有幫助。

所幸,今年新發表的論文,終於獲得一批可靠的實驗結果,替古埃及遺傳史帶來第一道曙光。

本文作者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寒波/練習人校閱(轉載自基因線上


參考文獻:
1. Pääbo, S. (1985). Molecular cloning of ancient Egyptian mummy DNA.
2. 古埃及與古代DNA(上)──一場美麗的錯誤
3. Hawass, Z., Gad, Y. Z., Ismail, S., Khairat, R., Fathalla, D., Hasan, N., … & Wasef, S. (2010). Ancestry and pathology in King Tutankhamun’s family. Jama, 303(7), 638-647.
4. 古埃及與古代DNA(中)──圖坦卡門身世之謎真的解開了嗎?
5. Hawass, Z., Ismail, S., Selim, A., Saleem, S. N., Fathalla, D., Wasef, S., … & Gostner, P. (2012). Revisiting the harem conspiracy and death of Ramesses III: anthropological, forensic, radiological, and genetic study. BMJ, 345, e8268.
6. 古埃及與古代DNA(下)──法老與子民
7. Khairat, R., Ball, M., Chang, C. C. H., Bianucci, R., Nerlich, A. G., Trautmann, M., … & Pusch, C. M. (2013). First insights into the metagenome of Egyptian mummies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 54(3), 309-325.

古埃及魔法世界

廣告

魔法師

在埃及神話中,魔法(heka)是造物主創造世界所使用的其中一種力量。透過heka,象徵性的舉動就能有實際的影響力。所有的神和人都被認為某種程度的擁有這種力量,但如何與為何可以使用是有規定的。

祭司是法老埃及主要的魔法使用者,他們被視為神賜與人類以「阻擋命運打擊」之秘密知識的守護者。最受尊敬的魔法使用者是「閱讀祭司」(lector priests),他們能夠閱讀藏於神廟或宮殿圖書館的古老魔法書。在大眾故事裡,這些人被認為有能力賦予蠟像動物生命,或退開湖水。

 

真實的閱讀祭司執行魔法儀式來保護他們的國王,以及幫助死者重生。到了西元前的一千年,他們的角色似乎已經被魔法師(magicians,hekau)取代。治療魔法是服侍令人生懼的瘟疫女神獅克美[1]之祭司的專長。

獅克美雕像

地位較低的有蠍咒者(scorpion-charmers),他們使用魔法驅逐一個地區的有毒爬蟲和昆蟲。產婆和護士的技能中也包含魔法,而有智慧的女人也可能被詢問關於哪個鬼或神祇導致一個人的困境。

護身符是另一種魔法力量的來源,可以從或男或女的「造護者」(protection-makers)處獲得。這些魔法使用沒有一項是被國家或祭司否認的,只有外來者會經常被指控使用邪惡魔法。直到羅馬時期,才有較多的證據顯示個人魔法師會為了經濟回饋施展有傷害性的魔法。

技術

黎明是施展魔法最好的時刻,同時魔法師必須處於儀式上純淨的狀態,可能包含在儀式前禁慾,以及避免接觸被認為受污染的人,像是裹屍者或經期中的女性等。最理想是魔法師在施咒前先沐浴,並穿上全新或乾淨的衣物。

一些施法者會持有代表偉大魔法蛇女神(snake goddess Great of Magic)的金屬魔杖,在西元前兩千年代使用的是半圓形的象牙魔杖,上面裝飾著嚇人的神祇。魔杖是魔法師權威的象徵,可以召喚強而有力的生靈,並使他們聽命於他/她。

 

象牙魔杖

 

只有一小部分的古埃及人是完整識字的,所以書寫的魔法是最特出的一種。私藏的咒語集錦是珍貴的所有物,是傳家之寶。寫在莎草紙上的保護或治療咒語有時候會被折起來,並穿戴在身上。

一個咒語通常有兩個部分:要唸出來的咒語和要做的動作之描述。要有效,所有的字,尤其神祇的秘密名字,必須正確的發音。咒語可能唸來啟動護身符、人像或魔藥的力量。這些魔藥可能含有奇怪的成分,諸如黑狗血、男嬰產婦的母乳。音樂和舞蹈,以及指示、跺腳等動作也可能形成咒語的一部份。

保護

書記官的「枕頭」(Headrest),上有守護神祇,包含能幫睡著的擁有者驅趕邪魔的貝斯神。

 

盛怒的神、忌妒的鬼,以及外來的惡魔、術士都被認為是疾病、意外、貧窮和不孕等不幸的肇因。魔法提供個人在其一生中對抗這些惡的防禦系統。

跺腳、大叫,以及用搖鈴、鼓、鈴鼓製造響亮的噪音都被認為可以從脆弱的女人(例如孕婦、將臨盆婦女等)和小孩(另一個危險族群,易死於幼年疾病)身邊驅散有敵意的力量。

一些象牙魔杖可能用來在生產、餵奶婦女周圍畫出一個保護圈。魔杖上刻著魔法師召喚來的凶惡生靈,他們代替母親和孩童戰鬥,他們表現出刺擊、絞殺、啃咬由蛇或外來者代表的邪惡勢力。

象牙魔杖局部細節

超自然戰鬥者,例如侏儒獅貝斯(lion-dwarf Bes)和河馬女神塔沃里特(Taweret)[2]被呈現在家具和居家用品上。祂們的工作是保護這個家,特別是在夜晚,當混亂(chaos)最有力量的時刻。

貝斯和塔沃里特也同樣出現在護身珠寶上。所有階層的古埃及人都佩戴護身符,可能是強大神祇或動物的造型,抑使用王家名字或象徵。其他護身符設計來在魔法面賦予穿戴者想要的素質,比如長壽、昌盛與健康。

治療

魔法毋寧是補充療法,而不是醫藥治療的替代品。現存的醫藥─魔法莎草紙文書內含給醫生、獅克美祭司和蠍咒者使用的咒語,咒語通常針對超自然的存在,人們相信他們是導致疾病的終極原因。知曉這些存在的名字給予魔法師力量去對付他們。

因為人們認為惡魔是被穢物吸引,有時候會嘗試以糞便將他們引出病患的身體,有時候則是使用蜂蜜等甜的東西來驅除他們。另一項技術則是由醫生在病患的皮膚上繪出神祇圖像,之後再由病患舔除,以吸收其治療的力量。

許多咒包含言詞,為了將自己和埃及神話中的角色連結,醫生或病人會複誦。醫生也許會聲稱自己是托特──治癒荷魯斯受傷眼睛的魔法知識之神。演出神話可以確保病患如同荷魯斯般被治癒。

荷魯斯

治療和保護咒語集錦有時候會被題寫在雕像或石碑上,供大眾使用。一個豎立在沙漠中的拉美西斯三世(c.1184-1153 BC)雕像提供了趕走蛇和治療蛇咬傷的一些咒語。

 

有一種稱為cippus的魔法石碑總是呈現孩童神荷魯斯克服危險動物和爬蟲類。有一些還有銘文描述荷魯斯如何被敵人毒害,以及他的母親伊西斯如何為她兒子的性命祈求,直到太陽神拉派托特來治好了他。故事以一個任何受苦之人都會如荷魯斯般痊癒的承諾作結。這些文字與圖像裡的力量可以淋在cippus上的水來推算。產生的魔法水會給病人飲用,或用來清洗他們的傷口。

詛咒

儘管魔法主要用於保護或治療,埃及也使用破壞硬的魔法。外敵和埃及叛國者的名字被題在陶罐、石板或受縛囚犯像上,然後燒掉、破壞或埋葬這些物件,相信如此就能削弱或摧毀敵人。

在多數的神廟,男女祭司都會舉行儀式詛咒神界的敵人,像是混亂的巨蛇Apophis──祂永遠在和造物太陽神作戰。Apophis形象被畫在莎草紙上或做成蠟像,然後這些會被吐口水、踐踏、穿刺並焚化,任何剩下的物質就溶入尿液中。埃及眾神中最兇猛的男神、女神被召喚來對戰、摧毀Apophis的所有部分,包括他的靈魂(ba)和heka。埃及國王的人類敵人也可以在這個儀式中被詛咒。

這類的魔法被一群祭司、朝臣(courtiers)還有閨密(harem ladies)反轉用來對付拉美西斯三世。這些謀反者手中握有一本記載傷壞性魔法的皇家圖書館藏書,並使用它來製作魔藥、符咒、蠟像,拿來傷害國王和他的侍衛。一般認為魔法人像搭配受害者的頭髮、指甲或體液等物品會更有效。這些狡詐的閨密很有機會取得這些東西,但這個陰謀似乎失敗了。謀反者因巫術受審,並判處死刑。

死者

所有古埃及都期望有heka在身後保存他們的身體和靈魂,還有威脅派出危險動物獵捕盜墓者的詛咒有時也題在墓室牆面上。木乃伊本身受到藏於包裹紗布底下的護身符保護。喪葬咒語集錦──例如棺木文和死亡之書──被放入貴族的墓葬中,提供深奧的魔法知識。

死者的靈魂通常顯示為有人首和手臂的鳥,他在地下世界(Underworld)經歷一場危險的旅程。靈魂必須用魔法文字和動作克服遇到的惡魔。裡面甚至有在死者的過往人生被地下世界的四十二位審判者評估時幫助他們的咒語。一旦死者被評斷為純潔的,就會變成一個akh──跨形態的靈魂(’transfigured’ spirit),這使他們擁有akhw的力量,這是一種高等的魔法,可以代表他們活著的親戚被使用(could be used on behalf of their living relatives)。

◎本文經作者Geraldine Pinch博士同意,授權翻譯自BBC History,原文篇名:”Ancient Egyptian Magic”。(http://www.bbc.co.uk/history/ancient/egyptians/magic_01.shtml)圖片也都是原文配圖。

註釋

[1] 獅頭女神Sekhmet是太陽神拉的女兒,曾在人類不聽話的時候被派到人間大開殺戒,最後拉又起憐憫之心,但獅克美殺紅了眼,誰也無法阻止,最後是用血紅色的酒包圍她,她上了當以為是血,一飲而盡,醉倒,人類的劫難的結束。所以她一部份的形象是血腥的女戰神,但她同時也是孟非斯三聯神中造物神卜塔的妻子和治療之神Nefertem的母親,因此也被視為保護和治療之神。

[2] 在古王國是孕婦的守護神,看起來像直立的河馬,但有獅子腳和鱷魚的背及尾巴。

埃及棺槨演變簡史──Death on the Nile展介

廣告

菲茨威廉博物館是劍橋大學附屬的藝術和考古博物館,在2016年2月23日到5月22日推出「Death on the Nile」特展。顧名思義,這次的展覽就是展出和「死亡」相關的物品。主要希望藉此呈現棺槨設計在四千年間的變化,以及其所反映宗教、社會變遷。

******以下翻譯自:「Death on the Nile」特展官網下的部分分頁******

展覽簡介

對許多人來說,看到「古埃及」這個詞會馬上聯想到木乃伊、金字塔、奇異的獸首神等圖像──死亡和神秘的意象。然而關於埃及人和他們的墓葬還有其他故事可說。透過這次展覽,我們將揭示古埃及棺槨的發展,以及它們製造者的技巧。還有一件事也更加清楚明瞭,埃及人對「死亡」的固執,事實上是對生命的注重,並希望確保它以完美的形式永久持續下去。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都有古埃及的藏品,常常包括原本嵌在棺木前的木製臉龐,它們一般是埃及藝術的美麗樣本,但它們已經失去與為之製造的對象的連結。

透過檢驗完整和殘破棺木的結構,並經由文本和裝飾的研究,我們可以知曉一些影響個人選擇的實際問題和經濟因素,還有它們的喪葬習俗以及宗教信仰。我們於是可以開始重新連結這些無名的臉和委託製做它們、購買棺木的男人、女人,以及製造它們的匠人。

早期墓葬

大約在西元前4400–3200年,墓葬形式為尼羅河氾濫平原邊界沙漠中簡單的坑。死者以胚胎姿勢蜷縮側身入葬,有時候以蘆葦蓆或動物皮包裹。陶碗和陶杯伴隨其中(大概是要確保死者有食物和飲料),還有用於碾製眼彩的彩妝調色盤。

一段時間過後,埃及人開始製造特殊的容器來放置屍體,包括蘆葦籃、木棺、,或在沙、石中挖簡單的坑洞,周圍以磚塊排列,再抹上灰泥(plastered屍體時常是以蜷曲的胚胎姿勢側身下葬。近期發現的證據顯示,這個姿勢在全部時期古埃及墓葬中持續被使用,儘管在後期僅限於那些無法負擔精緻喪葬的人。 

矩形箱棺

在古王國時期(約2700-2170 BC),吉薩金字塔建造的年代,屍體下葬的方式有所改變:不再呈蜷曲的姿勢,死者伸直雙腿,他們的手臂有時候在胸前交叉,也有製作成木乃伊的早期嘗試──特別是在移出內臟並外保存這點。這些創舉從貴族成員開始,但迅速的擴散開來。

死者新的下葬姿勢導致矩形棺的發展,由木頭或石頭打造。這些通常被稱為箱棺(box coffins),並持續在中王國(約2020-1790 BC)大部分的時候被使用。

早期人形棺

在古王國(約2700-2170)時期,埃及人開始在木乃伊包裹外以糨糊(paste)塑造出死者的臉部特徵。然而,到了中王國(約2020-1790 BC)一個新特色以獨立製作面具的形式出現,經常是泥紙(cartonnage,一種層層莎草紙或亞麻布外再塗以灰泥的製作方式)或木頭再加上泥紙外層。面具蓋住臉,有時候整個頭部和肩膀,並且畫上死者特徵的風格化(stylised)圖案。同時,包裹屍身的亞麻布用量上升。

Tjay面具

白亞麻布和面具的結合,成為埃及人用來表示逝者已經準備好進入死後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們稱之為「撒」(sah)。因此,棺木本身開始被形塑像是一個木乃伊戴著面具。這些早期的人形棺被側放在一個矩形外棺之內,而人形棺的頭部面對外棺木板繪製眼睛的部位。 

Userhet內棺。棺木左側掉色部位即側放的痕跡。

裝飾人形棺

在第二十王朝(約1185-1070 BC),卡奈克(就在現代盧克索的北方)的阿蒙─拉神殿日漸大權在握。終於,大祭司宣稱自己是國王,至少在盧克索附近地區。在第二十一王朝(約1070-945 BC),神殿官員像是Nespawershefyt就非常重視在此處工作得到的地位。他們熱衷於在死後世界維持這項名譽,所以他們的官銜常常重複出現在他們闊氣裝飾過的棺木上之銘文。

在第二十二王朝(約945-735 BC),因為不明原因,這個神廟之官員和祭司的葬具似乎出現變化。他們葬在泥紙內棺中,而非木棺,而且他們的外棺非常樸素。泥紙被用作最內層棺可能是因為這種硬挺而脆弱的塑造材質無法像木頭般被輕易回收再利用。值得注意的是,Nakhtefmut的墓葬包含一組放在粗糙木箱裡的便宜製作的夏比偶(shabti figures,案:功能類似金童玉女)。當Nakhtefmut棺上的銘文提及他的各個官銜,不再重複。也許和卡奈克的緊密連結在這個時期比較不重要,取而代之,Nakhtefmut的主要重點放在羅列他的祖先。 

Nakhtefmut尼紙棺

套棺(Nested Coffins)

在第二十王朝(約1185-1070 BC),卡奈克(就在現代盧克索的北方)的阿蒙─拉神殿日漸大權在握。終於,大祭司宣稱自己是國王,至少在盧克索附近地區。在第二十一王朝(約1070-945 BC),神殿官員像是Nespawershefyt非常重視在此處工作得到的地位。他們熱衷於在死後世界維持這項名譽,所以他們的官銜常常重複出現在他們闊氣裝飾過的棺木上之銘文。

棺內,泥紙物件覆蓋或縫在纏繞木乃伊的包裹布上。這些通常至少包括一個喪葬面具,以及一個有翅膀的努特女神,她在死者胸前展開雙臂。

外族統治下的埃及

從西元前525年起,埃及漸常受到外族的控制。在西元前332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並伴隨著一段時間的希臘統治,稱為(從西元前305年起)托勒密時代,在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的統治下結束。西元前30年,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份。

這段期間大部分的時候,埃及喪俗相對維持不變,神祇的形象,例如伊西斯、歐西里斯和阿努比斯仍然出現。許多留存下來的棺材可以辨識是埃及式的。有人形和弧頂棺(qersu coffins。案:在古埃及晚期,人們又開始使用箱型棺,特色是頂部為弧形,且上面常寫有qersu[喪葬或相關意思]),但在其中,死者包裹以經裝飾的亞麻裹屍布,而不是躺在內棺裡。

在裝飾方面也有顯著的改變。賦予死者名字和頭銜的銘文不再是重點,製造出死者更加個人化的畫像變得更加重要,包含灰泥面具或肖像,繪製在裹屍布或木板上。新材質,包括諸如鉛丹(red lead)和鉛白lead white等顏料被引進。以植物為基底的深藍靛青,以及亮粉色的茜草(madder)在埃及長期被用作染劑,但現在顏色被萃取到礦物質研磨成的基底上製成調色盤上更加鮮明的色彩。

腳盒

二次木材

這次展出的許多棺木包含了一些二次木材。這些可能來自回收再利用的棺木,或將舊的棺木翻新。從新王國晚期(約1170 BC)開始,有清楚的證據指出來自老墓葬的完整棺木被重新製作、重新上色用在新墓葬中。

我們不確定這些棺木來源的早期墓葬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倒是從當時的官方紀錄知道盜墓在新王國末期相當盛行,並持續到第三中間期(約1070-715 BC)。因為木頭是昂貴的原料棺木很可能算是值得偷竊販賣的物品 

喪葬信仰

埃及人相信每個人有數個靈魂(spirits),可以在死後獨立生存。其中最為人之的是「卡」(ka)與「巴」(ba)。棺上的銘文使靈魂在他們需要重合時可以辨認其中的身體。墓中的雕像可以作為身體的替代品,為「卡」提供物理的休憩之所,以便接受供品。

歐西里斯

歐西里斯神是地下世界之王。一般相信他原本是埃及的國王,被他邪惡的兄弟賽特謀殺。他常常和妻子伊西斯一起出現,還有她的妹妹奈芙蒂斯。這兩位女神保護歐西里斯的身體,並協助他重生。她們常被描繪在棺木的頭部和腳部,有時候是帶翅膀的女性,令人想起一個神話,在故事中她們化身為鳥在歐西里斯的身體上哭泣。

伊西絲

******

以上是官網為每個主題摘錄的介紹文字和圖片,原本都無圖說,且每個主題本是獨立頁面,所以有段文字重複,但還是為我們簡單介紹了埃及棺槨的簡要轉變史,提醒我們橫亙數千年,埃及人的喪俗並非一成不變,但又有部分元素一直傳承下來。雖然無緣親臨展場,有更完整了認識,希望透過以上翻譯大家能有些許收穫。

 

 

法老謀殺案──拉美西斯三世之死

廣告

溫馨提醒:下有木乃伊圖,請小心閱讀~

「埃及印第安那瓊斯」Zahi Hawass與開羅大學的放射線學家Sahar Saleem一起執行的新研究計畫成果在2016年出版,標題為《掃描法老:新王國王室木乃伊的電腦斷層影像》(Scanning the Pharaohs: CT Imaging of the New Kingdom Royal Mummies.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16)。研究對象的生存年代約在距今三千到三千六百年(1543-1064 BC),其中包含著名的女法老哈謝普蘇、少年法老圖坦卡門、圖特摩斯三世、賽提一世等收藏在開羅博物館的木乃伊。新王國的前期是古埃及最輝煌強盛的時代,以上也都是著名的統治者。不過到了拉美西斯三世所屬的第二十王朝,埃及的榮景實已開始走下坡。

這次使用的技術包含多層螺旋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和DNA檢驗,以現代科技探知他們曾經接受的醫療行為,還有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他們的年紀,以及死因。利用數據建立的3D圖像,讓科學家還可以進行虛擬解剖,以獲得更精確的資訊。這之中包含一項重要的發現,即拉美西斯三世不但是被謀殺,而且是遭到不只一人的圍攻。

關於拉美西斯三世之死,古代便有流傳下來的紙莎草文書記載(Judicial Papyrus of Turin),主要是罪刑陳述與審判內容。根據記載可知法老死於後宮的暗算,由他的其中一位妻子和大臣串通發難,原因不難想像,就是王位的繼承。Tiye的兒子叫作Pentawere,是王位的第二順位繼承人,於是Tiye決定密謀殺了丈夫,再讓兒子當上法老。

2012年,同一個團隊為了釐清這場謀殺的細節,已針對拉美西斯三世木乃伊進行檢測,發現喉嚨上有尖刃所致的深切口,而且製作成木乃伊時,一枚何魯斯之眼的護身符被放入傷口,以祈求癒合,最後再用多層的亞麻布綑繞固定,就像頸圈一般。這裡很有可能是他的致命傷,且瞬間就要了法老的命。

拉美西斯三世木乃伊。(來源:Ancient Origins)

事隔幾年,在同一具木乃伊身上又有新發現。原來法老的腳趾也被砍了下來。這個傷離頸部的切口很遠,而且留在骨頭上的痕跡顯示凶器並不相同,所以,法老死前面對的可能是一個從正面以斧頭/劍進擊的人,但同時又有另一人從後方持刀/匕首殺了法老。

慘遭謀殺的拉美西斯三世被製作成木乃伊,而且經過「死後醫美」,將身體重建得完整,無意或刻意的在腳部使用大量的樹脂,將包裹的亞麻布緊緊黏住,試圖掩飾造成死亡的創傷,讓他漂漂亮亮去見冥王。

拉美西斯三世以樹脂重建出來的腳趾頭。(來源:LiveScience)

2012年的研究,心中已經有想法的科學家同時找來被稱為無名氏E(Unknown Man E)的木乃伊一起檢驗。1881年,他的石棺在一個藏有許多木乃伊的藏穴(DB320,或稱TT320,古代盜墓就已非常嚴重,所以有時會將一些貴族木乃伊集中收藏,此穴中有諸多包括法老、王后等貴族的木乃伊和陪葬品)中發現,但棺外並沒有寫明其身分,1886年打開來看,不僅發現棺的內部鑿刻倉促而粗糙,他身上還包裹著山羊皮。這可不是因為他怕冷,在儀式上,山羊皮對於古埃及人而言是不潔的物品,所以這可說是對死者的詛咒。除此之外,他表情如同在尖叫,因此又有暱稱「尖叫木乃伊」(Screaming Mummy)。而且他腹腔沒有切口,內臟也就沒有取出,起初分別有人提出中毒身亡、痙攣,甚至活埋等死因。

無名氏E。(來源:Wikipedia)

無名氏E棺,外無文字記錄,內部也做工粗糙,顯然是倉促調整給死者下葬用。(來源:Archaeology)

然而,如果他是這麼一個十惡不赦,應該遭此對待的人,又怎麼能被製成木乃伊,還會一同移葬、收藏?

早先有說他是從西台帝國來與圖坦卡門遺孀締結婚的王子,卻在邊界遇害,最終依異邦習俗裹羊皮下葬。也有說法認為是客死異鄉的戰士,為了保存屍身,用當地的方法,裹山羊皮送回埃及下葬。在〈辛奴亥的故事〉裡法老勸辛奴亥歸國,並要他為自己身後著想時說了一段話:「在製作棺槨時你不會被包覆在山羊皮裡」。學者便以此佐證當時的異邦人有死後裹羊皮的習俗。

缺乏足夠的科技,這些想法臆測成分居多。終於,一個世紀以後,2012年再次檢視無名氏E,DNA的Y染色體檢測顯示他和拉美西斯三世很有可能是父子。(這在之前的文章古埃及與古代DNA(下)──法老與子民有提過)而且根據上述文獻,參與者所犯乃弒君之罪,其罪當誅,但Pentawere貴為王子,最後被限制居住,令其自我了斷。剛好無名氏E頸部發現被壓迫的皺褶,雖然也有可能是死後才造成的,但也可能是勒斃的痕跡。科學家因此相信無名氏E就是那位反叛王子,雖然出身高貴,卻又是罪人。但這些也只是比較有根據的推論,仍無法百分之百的確定。

被篡位者和預謀篡位者最終都死了,王位便由拉美西斯四世繼承。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話真是古今中外皆然啊!


 

參考資料:

http://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ramesses-iii-was-murdered-multiple-assailants-then-received-postmortem-020779

http://www.livescience.com/54100-pharaoh-ramesses-iii-killed-by-multiple-assailants-egyptologists-say.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dicial_Papyrus_of_Turin

http://www.bmj.com/content/345/bmj.e8268

http://archive.archaeology.org/0603/abstracts/mysteryman.html

http://www.bbc.com/news/health-20755264

木乃伊好吃嗎?

廣告

看到這題目,應該不用練習人提醒下面會有木乃伊圖吧!

說到「吃人」,應該不少人都會想到「禮教吃人」這句五四時期流傳下來的名言。面對強勢西方文明進入中國帶來的衝擊,當時的中國文人開始對自身的文明重新省視,而有這樣的感想和體悟。於是吳虞「吃人的禮教」這句話一出,便被魯迅讚為「隻手打翻孔家店的老英雄」。

中國除了禮教在無形上的「吃人」,另外也還有真正的「吃人」。翻開中國傳統醫學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本草綱目》,書中把可用於醫藥的物品依屬性分部整介,最後一部就是「人部」。其中除了毛髮屎尿等較無關緊要者,也還有人血、人骨、人肉等。這也難怪五四學人會有這樣的感想。

《本草綱目‧人部》之一頁,「天靈蓋」也是一味藥材。(圖片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說這麼多,到底跟古埃及有什麼關係?別急,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本草綱目‧人部》中有一物,就叫作「木乃伊」。(什麼,這麼遠也行!)

時珍曰︰按陶九成《輟耕錄》云︰天方國有人年七八十歲,願舍身濟眾者,絕不飲食,惟澡身啖蜜,經月便溺皆蜜。既死,國人殮以石棺,仍滿用蜜浸之,鐫年月於棺,瘞之。俟百年後起封,則成蜜劑。遇人折傷肢體,服少許立愈。雖彼中亦不多得,亦謂之蜜人。陶氏所載如此,不知果有否?姑附卷末,以俟博識。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木乃伊」。(圖片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大家小時候應該聽過《天方夜譚》的故事(就是「一千零一夜」,阿拉丁、辛巴達、阿里巴巴都是),天方就是指阿拉伯。李時珍抄錄自陶九成《輟耕錄》的這段紀載,其描述聽起來像是坐化的僧侶(雖然阿拉伯應該是信奉伊斯蘭教)。根據這段文字,木乃伊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高僧願意捨身救人,生前便只吃蜜,所以連排泄物都是甜的,他死後也用蜜浸泡,還會在棺外標上日期,一百年後再打開(簡直就是醃醬瓜的概念嘛),又稱為「蜜人」(蜜汁人乾的縮寫?感覺好像不錯吃耶!),只要吃一點,骨折也可以立刻痊癒(超神!),不過這種藥材在天方國也罕見。李時珍也懷疑它的存在,所以列在幾乎整本書的最末,僅供參之考用。

都是木乃伊,怎麼跟我們現在印象中的差那麼多?!

說到「木乃伊」這個詞,其實源自波斯語「موم‎」(mūm),原義是蠟,也用來指製作木乃伊用的樹脂,在英文演變成mummy,中文則是自明代以來將其音譯為木乃伊。上引文其中一些資訊多半是道聽塗說或加油添醋而來,不過至少是來自中東地區,而且會以石棺入葬的古代屍體,就這點來說和我們熟知的木乃伊不算差太遠。依據李時珍的說法,中國人應該是沒有那個福分吃到仙丹般的木乃伊,倒是大家心目中科學發達,充滿未知新識的歐洲國家,因為地緣關係(距離產地近),有不少把木乃伊拿來「藥用」的紀錄。

寫有Mumia(木乃伊粉)的藥罐。

在近代醫學興起之前,各地都有自己根據古人經驗、民俗、傳說而來的偏方,其中當然不乏怪誕,甚至噁心的成分,木乃伊就是身列其中。

事實上,只要是乾屍都可以,磨成粉當藥也沒人知道是不是真的埃及木乃伊。它的用處很廣,從頭痛、胃潰瘍、內出血到腫瘤,可內服、外敷,幾乎是萬靈丹,需求量也很大,所以盜墓者就到處去挖來賣。

埃及的路邊,大剌剌的木乃伊攤販(1875)。

除了木乃伊,人的其他部位也被認為各有功效,所以真的不是只有中國人什麼都能拿來吃。將人的一部分作為藥品的習俗流傳多年,並在科學知識漸漸發展起來的16、17世紀到達高峰。當時要面對的問題可能不是「可不可以吃人」,而是「要吃哪個部位」。而木乃伊可能是人體被吃的先鋒。

那人的其他部位怎麼使用呢?

跟我們常說「吃什麼補什麼」的觀念有點像,例如頭蓋骨研磨成末可用來治療頭部相關疾病。一名英國醫師Thomas Willis(1621-1675)就曾用頭蓋骨粉加巧克力煮成一種治療中風的藥。英王查理二世(1630-1685)的獨門藥酒也是在酒中添加頭蓋骨粉,叫作「國王之液」(The King’s Drop)。會用來喝的還有人血,日耳曼─瑞士的中世紀醫師Paracelsus(1493-1541)就認為喝血對人很好,他的後繼者甚至有人提出能從活人體直接喝血更好(根本吸血鬼先驅@@)。魯迅在短篇小說〈〉中所描述,食用被斬首人之血也同樣發生在歐洲,一些日耳曼人甚至視斬首行刑人為治療者。而人脂則可作為外用藥,塗抹按摩用來治療痛風。

以上只是列舉一些,在這裡倒也不是要為誰平反或批評誰,應該說,用人體來治療人身上的病實屬普遍的常態。即使在科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發達的今日,我們仍不可避免的需要仰賴人體來進行醫療行為。2009年才以高齡100歲過世的著名人類學家李維斯托就曾因此提出「我們都是食人族」的說法。儘管聽來有些弔詭,但現代的我們只是不再從嘴巴服用,而是改由其他手段將人體的部分放入另一入體內進行醫療行為,例如輸血、器官移植等。

別急著反駁或否定,有空去把大師的文章找出來看看、想想吧!

李維斯托(1908-2009)。(來源:維基百科)

現在應該是沒有人再拿木乃伊來吃了啦,相信木乃伊們都大大鬆了一口氣吧!

參考資料:

https://oddlyhistorical.wordpress.com/2014/04/09/mummy-powder-gruesome-cure/

http://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the-gruesome-history-of-eating-corpses-as-medicine-82360284/?no-ist

古埃及與古代DNA(下)──法老與子民

廣告

警告:下有木乃伊圖,請小心閱讀!

前情請見:古埃及與古代DNA(中)──圖坦卡門身世之謎真的解開了嗎?

圖坦卡門家族的論文在2010年發表後,由Zahi Hawass率領,幾乎原班人馬組成的團隊,在2012年又發表了一篇論文[1],用類似的策略研究另一位知名法老,新王國時期第二十王朝,距今約3100年的拉美西斯三世(可參考「新王國(1540-1070 B.C.)」)。

父與子

這篇論文確認,拉美西斯三世的喉嚨有道很深的創傷,支持他死於謀殺的說法。古代DNA在其中的貢獻是,發現他與另一具身分不明的木乃伊「Unknown man E」,有著一模一樣的Y染色體遺傳特徵,因此兩者極有可能是父子關係。誰是這位「不知名E先生」?考古學家推斷,他很可能正是參與政變陰謀,後來被處決的王子Pentawere。

殺爸爸實在很難有好下場。圖為安格爾所繪的「伊底帕斯解開人面獅神獸的謎語」(來源:Wikipedia)。在他來到此處之前已經因為一時氣盛殺死跟自己狹路相逢的親生父親,在這幅畫裡,他面對腳下堆滿屍骨的人面獅身獸仍毫無畏懼,引得人面獅身獸面露不屑,殊不知自己正走入命中注定的悲劇。

這個親子鑑定可不可靠?比起圖坦卡門的研究,這篇論文的方法沒變,一樣沒有粒線體DNA的相關資訊,只能信者恆信,但至少有兩點進步:

  1. 作者們終於秀出了Y染色體的結果
  2. 公佈了Y染色體的單倍型(haplotype)

古埃及人不知何許人也

隨著遷徙,散居各地,人類形成各個不同的遺傳族群,累積彼此間的差異,每組特定的遺傳差異,可以被視為不同的「單倍型」,用來追蹤人類的演化史,以及各個人群間的血緣關係。最常用的系統,是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還有母系遺傳的粒線體上以特定突變定義出的一系列單倍型。用單倍型分類時,僅有遺傳的意義,與血緣有關,與文化認同無關。

拉美西斯三世Y染色體的單倍型是「E1b1a」,這個型號大概能確定,發源自撒哈拉以南(Sub-Saharan Africa)的非洲,也是當地族群現今的主要型號之一。用不太科學的講法,這是個屬於「黑人」的遺傳特徵,而現今多數的埃及人,當然不是黑人。

拉美西斯三世的木乃伊,現藏開羅博物館。(來源:維基百科)

古埃及人屬於什麼種族,一直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無疑,這是十分敏感的族群問題,偏偏這是古代DNA研究不可避免需要面對的[2]。古埃及人都是黑人嗎?假如這個結果不是汙染所致,那麼意思是:古埃及人是來自非洲南方的黑人,黑人曾經主宰整個非洲,包括埃及,甚至勢力還一度延伸到西亞,只是後來失勢,又退回撒哈拉以南?

且慢,別驟下結論。先不提遺傳上「黑人」的意義可能跟你理解的不太一樣,單獨一個單倍型不過是人類龐大基因組中的一小部分,僅能提供十分片面的資訊;更何況隔年的論文[3]報告了史上第一個古埃及粒線體DNA的單倍型,它不是來自非洲南部,而是源於西亞的「I2」。

木乃伊DNA也會有春天?

2013年,在也參與過圖坦卡門與拉美西斯三世研究的Carsten Pusch領導下,第一次採用NGS(次世代基因定序)定序古埃及木乃伊DNA[4]。終於,我們有了第一個古埃及人的粒線體DNA資料。

比起前兩篇論文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王室木乃伊,這次研究對象是一條狗,以及5個年代介於距今約1900到2800年(第三中間期羅馬時代)的無名氏。作者講得很明白,這個論文的目標不是獲得完整的基因組,只是想測試使用NGS定序,能獲得多少資訊。

先來點正能量,這個研究證實運用NGS,的確可以拿到木乃伊的DNA片段,所以擺了幾千年的木乃伊裡頭,的確仍有DNA存在,之前用PCR做出來的結果,不見得是汙染。如前所述,他也成功獲得粒線體DNA。

由於NGS這種技術,會把樣本內所有的DNA片段一網打盡,不管是細菌、病毒、動物、植物,或是人類的,只要是DNA都會被定序出來,因此取自木乃伊頭部的樣本中,也有數種來自植物的DNA被發現,像是蓖麻、楊屬,也許反映的是當初製作木乃伊時用到的植物材料。也有些致病微生物的遺傳物質被找到,不過,這好像不是新聞了。

DNA不怕熱?

3個保存在氣溫遠小於15度以下的其他樣本:4000年前的古愛斯基摩人、5300年前的「冰人奧茨」(Iceman Oetzi)、數萬年前已滅絕的丹尼索瓦人(他不是智人,發現於西伯利亞),被拿來跟木乃伊比較。木乃伊幾千年來所處環境都超過15度,論文聲稱木乃伊中人類DNA的比例跟3個來自冰天雪地的樣本一樣高,可見氣溫不太影響DNA的保存。

愛斯基摩人的冰屋(來源:維基百科)。在這種環境,屍體不用特殊處理也可以保存很久,比冷凍庫還厲害。

做出這種結論相當勇敢,畢竟,木乃伊中的DNA有是有,但總量實在是非常非常不起眼,這個狀況下,比例恐怕不是很要緊[5]。另外,不同論文的取樣部位根本不一樣,處理過程也不同,這番推論的脈絡,有種「拉美西斯二世奴役猶太人蓋金字塔」的味道(練習人來插花:跟張飛打岳飛是一樣的意思,參考「電影《出埃及記:天地王者》的幾分真假」說明)。

小結

即使目前的進展仍很有限,古埃及的古代DNA研究總算是踏出一大步,古代DNA研究,在埃及的春天終於降臨了嗎?小苗已經萌發是肯定的,但要重建古埃及遺傳史這棵大樹,所需的樹枝恐怕連一根都還沒長完。

本文作者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寒波/練習人編輯


[1] Revisiting the harem conspiracy and death of Ramesses III: anthropological, forensic, radiological, and genetic studyMummy Murder Mystery: King Ramesses III Throat Slashed

[2] Why King Tut’s DNA is fueling race wars

[3] First insights into the metagenome of Egyptian mummies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4] Egyptian mummies yield genetic secrets

[5] The Mummy Code

其實還沒結束,還有後記呢!→古埃及與古代DNA(後記)──在文明的十字路口

埃及可憐鬼

廣告

埃及有多到數不清的神,但今天我們不講神話,來說說鬼話。

關於古埃及的鬼,在大家腦海中出現的應該是差不多的東西,就是長得像用捲筒衛生紙(其實是亞麻布)包裹的木乃伊。如果說到埃及的鬼故事,大家可能會想到一些奇幻冒險小說或電影裡,木乃伊復活後展開「鬼抓人」的情節,但這些都是我們後世的幻想,古埃及人對於鬼到底有什麼想像呢?

我們很幸運,雖然殘破,而且沒頭沒尾,但確實有一則古埃及的「鬼故事」(Ghost Story)留存下來。故事內容大致在描述一個鬼魂和一位阿蒙神祭司Khonsemhab的談話。鬼和祭司怎麼遇在一起我們並不太清楚,似乎是被召喚而來。祭司首先問清楚來者的名字(名字對於古埃及人來說是「存在」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所以破壞雕刻在墓葬或建築上的名字對一個人是嚴厲的懲罰與報復)。

可憐鬼表示:他名叫Nebusemekh,Ankhmen是他的父親,母親叫作Tamshas,他本來是法老Rahotpe的國庫總管,也是軍隊中的重要將領,算是個達官顯要。死於法老Mentuhotpe十四年的收穫季節,這位法老幫他風光大葬。不過時至今日墓中地板已然塌陷,寒風刺骨,簡直飢寒交迫。聽了Nebusemekh(他的名字意思就是對住所不滿意的)的身世和願望之後,專侍鬼神的祭司當然答應了這個可憐鬼的要求,說他會為他找一個新墓穴,並且幫他用黃金和棗樹(Ziziphus)打造一口棺木,給予他襯其身分的所有應得待遇。

故事看起來似乎可以結束了,但沒想到可憐鬼繼續說下去:「你已經是第五個這麼說的人了,我憑什麼相信你?!」

連鬼都敢騙的古埃及人也真是很大膽,不過從這裡卻可以發現,他們似乎沒有像我們一樣覺得木乃伊有什麼詛咒別人的神力。

無論如何,最後祭司表示願意提供五男五女,共十人每日為他祭奠,至少先滿足可憐鬼的一部分需求,不讓他餓著。

雖然這個故事的結尾已經遺失,但看來應該有好的結局。因為在我們所知的故事最後部分,祭司派出去的三個手下歸來,異口同聲的回報找到適合為可憐鬼造墓的完美地點。

完整鬼故事英譯及其他古埃及文學作品可參閱:
Simpson, W. K.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Egypt. Yale Universit Press, 2003.

這個故事中雖然有提到法老的名字,但確切指的是哪一位法老,由於資料不足無法確定。有人推測Rahotpe就是第十七王朝的首位法老,另有人認為Mentuhotpe是再次統一埃及,開啟中王國的第十一王朝法老,但這兩個人的年代可相差了大約五百年,應該沒有人可以活這麼久吧!

中王國的奠基者Mentuhotep二世砂岩彩繪雕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這個故事,據研究,寫成的年代是新王國的拉美西斯時代,距今已經有三千多年,因此這則故事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鬼故事」。不過,說是「鬼故事」,卻一點也不可怕、不驚悚,只是一個有鬼的故事,唯一覺得陰風陣陣的應該只有故事裡墓穴崩塌的可憐鬼吧!

在找到證據之前,我們無法知道古代埃及有沒有其他駭人的鬼故事,但是在這則故事中,祭司面對這個可憐鬼根本就像遇到一個前來求助的普通人,還跟可憐鬼吐苦水,甚至一度痛哭流涕。這跟我們遇到鬼的反應完全不一樣,這可能是受古埃及人對於鬼或靈魂的觀念影響。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會復活,並過著永遠幸福快樂的第二人生,而身體是人的重要部分,失去身體也就無法復活,所以無所不用其極的保存屍身,於是就有了木乃伊。此外,靈魂是生命的另一個重要成分,既然相信人死後總有一天會復生,那麼靈魂當然不會在死後消亡,所以即使遇到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啦!

※※※※※※

除了這則被保存下來的古埃及鬼故事,被稱為偵探小說始祖的十九世紀美國文學家愛倫坡也寫過一篇與木乃伊有關的短篇小說,題為”Some Words with a Mummy“。

其實這則故事可以說是一篇「開箱文」,描述一群人在家中打開木乃伊的層層棺槨,並對裡面的木乃伊進行檢測。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事實上真的有可能發生。1798年拿破崙出征埃及後引發「木乃伊熱」,尤其在美國和英國,於公開場合「開封」古代遺物是很熱門的下午茶活動,有時候想一窺究竟口袋可要夠深才行。因此也出現不少假木乃伊,連教廷都是受害者(延伸閱讀:梵諦岡真假木乃伊)。

十九、二十世紀之際的法國埃及學家Gaston Maspero正在檢驗一具木乃伊。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這篇愛倫坡的文章中,一群三五好友對木乃伊做了一些基礎檢查之後,竟然突發奇想對木乃伊通電,於是,木乃伊復活了!

清醒之後第一件是,木乃伊先教訓了他們一頓(對死人通電,把人家吵醒被罵被揍活該啦!),之後雙方竟然開始爭辯哪個時代的人比較厲害(這是…)。

畢竟這是將近兩百年前的作品,那時商博良也才剛藉由羅賽塔石碑破解埃及象形文字,埃及學也方興未艾,所以中間討論的內容不太科學,這裡就不一一詳細檢討。至於爭論的結果到底如何,就請有興趣的人自己去閱讀本文,順便欣賞一下大師的文采吧!

是說,故事結尾處敘述者表示已厭倦十九世紀,所以也想變成木乃伊,兩百年之後再醒來看看2045年的總統會是誰,到時候如果有聽說死人復活的新聞,千萬別被嚇到喔!

練習人作品,原文刊載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古埃及與古代DNA(中)──圖坦卡門身世之謎真的解開了嗎?

廣告

前情請見:古埃及與古代DNA(上)──一場美麗的錯誤

牽涉古埃及木乃伊DNA的研究,至今已經有數篇正式論文,第一個就是2010年發表的圖坦卡門家族研究。這個計劃由埃及政通人和的學者Zahi Hawass(Hawass怎麼跟政治扯上關係?請見參考資料)主導,進行包括人類學、放射學、遺傳學各方面的研究。古代DNA在這個計劃扮演的角色有二:釐清木乃伊間的親戚關係,以及查明是否有感染疾病。

Beginner’s Luck?

在親戚關係方面,這個論文建構出一棵圖坦卡門位於第四代的「五代家族樹」,詳情可以參考〈穿越數千年的親子鑑定──圖坦卡門身世之謎〉。然而,這個結果引來學界不少質疑(質疑一)(質疑二)

圖坦卡門親屬關係圖。

會操作DNA的實驗室滿街都是,但古代DNA的樣本十分容易被汙染影響(DNA無所不在,儘管眼睛看不見),所以實驗室需求比一般的更嚴格,所做出來的結果,還要讓另一個獨立實驗室成功重複,如此才會被視為是可信的結果。(參考資料)

由於埃及法規的限制,所有古埃及木乃伊樣本通通不準出境,埃及境內又沒有符合標準的實驗室,於是為了定序木乃伊的DNA,Zahi Hawass必需特別邀請擅長古代DNA的外國學者專程來到埃及,還拜託Discovery頻道等單位贊助了不少錢,才在埃及建立2個全新的實驗室,進行木乃伊的DNA分析(參考資料)。換句話說,這個實驗團隊的一些人是新手上路,欠缺相關經驗。

書者不朽,但DNA會腐朽,而且很快!

在古埃及,書記官是很崇高的,不只其文書可能流傳下來,還會有紀念他的雕像。

DNA是長鏈的結構,生物死後DNA就開始斷裂,在高溫潮濕的狀況下損壞速度更快,碎裂為愈來愈短的片段。埃及是個高溫的地方,即使木乃伊經過脫水處理,保存環境也算乾燥,理論上可以減緩DNA損壞的速度,但過了三千多年,圖坦卡門的DNA真的還能保存嗎?即使圖坦卡門的DNA保存良好,其他木乃伊也全都沒問題嗎?

目前定序古代DNA,很多人採用NGS(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次世代基因定序)。這種方法能把樣本內所有DNA片段一網打盡,也比較容易判斷被汙染的程度。然而這個論文大概出於當時的技術限制,用的是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鎖反應)。

圖坦卡門等木乃伊都被發現多時,有無數現代人接觸過,每個都是潛在的汙染源。PCR跟NGS不同,它只會針對特定片段,製造出許多那段的拷貝,假如PCR一開始抓到的就是錯誤目標,例如某位處理過木乃伊的學者無意間留下的DNA(活人的DNA一定比木乃伊豐富很多),那麼看到的就不會是木乃伊,而是現代人的遺傳物質。

Too Good to be True

每個人都有22對「體染色體」,每對其中一條源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為了鑑定木乃伊們間的關係,這個論文偵測了體染色體上的「microsatellite(微衛星)」序列。DNA由A、T、C、G四種含氮鹼基排列組合而成,微衛星序列是重複很多次的短片段DNA,例如名字叫作「D13S317」的微衛星序列,就是重複很多次的「TATC」。微衛星序列很像商品的感應條碼,每個人重複次數常有不同。

人的染色體源於父母,小孩每種微衛星序列的重複次數,會在一條染色體上與父親相同,另一條與母親一致。假如父親的2條染色體上,D13S317各是重複11與13次,母親則是9與12次,那麼小孩是11(來自父親)與12次(來自母親),就是合理的結果。

這套方法可以用來判斷親子關係,五代家族樹就是這麼推論而來。另外這個研究,也做了只會父子相傳的Y染色體重複序列,不過論文完全沒有公佈結果。

個人意見是,以擺了幾千年的樣本狀態看來,這個結果好的太誇張。這幾年古代DNA研究中,大多數樣本都只能定序出殘缺不全的片段,這個論文測了8個不同位置的微衛星序列,卻在11個木乃伊中,每個人的每個位置大部分成功。莫非真的是古埃及神秘力量加持?

黑箱實驗,霧裡看花

霧裡看花是很美啦!但是就是看不清楚呀!(圖片來源:遊‧點‧想‧攝影)

用容易遭到汙染卻難以分辨的PCR作實驗,而非NGS,可能是出於技術限制,這點不難想像;做出來的結果好到誇張,勉強可以接受;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為什麼沒有粒線體DNA的資料?

DNA位於細胞裡頭的粒線體與細胞核。多數細胞中都有幾百、幾千個粒線體,核卻只有一個,因此一段粒線體DNA的總量,一定比一段核DNA多很多,要從粒線體獲得DNA,比細胞核簡單太多,畢竟數量差了幾百倍。帕波早在1997年就成功定序出尼安德塔人的粒線體DNA,卻要再過好幾年,技術更進步之後,才有辦法拿到細胞核DNA。

假如這個研究真的如論文所述,每個木乃伊都成功取得來自各位置細胞核的DNA(包括體染色體與Y染色體),那麼他們的粒線體DNA應該會多到滿出來,然而整篇論文卻一個字都沒有提到粒線體DNA。作者們在別的地方提到這方面正在進行,不過幾年過去,至今都還沒看到結果。1倍含量的細胞核DNA能找得到,幾百倍含量的粒線體DNA卻沒結果,非常引人懷疑。

方法與分析上的種種缺失,導致2010年論文剛剛發表時就有不少質疑的聲浪。作者們面對各界質疑雖有回應,卻無法徹底解答疑點,相關爭議仍持續至今。這些質疑未必代表論文結果一定有誤,也許實驗過程雖有缺失,最後的結果仍是對的。畢竟這些結論,看起來並沒有特別反常。

個人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黑箱」!

這些古埃及相關的樣本都禁止離開埃及,而埃及國內又沒有真的精通古代DNA的行家,整套研究的過程與結果,都把持在少數人手中,選擇性公佈。不公開透明,就沒辦法由有公信力的專家公開檢視,大家只能對著一些二手資料霧裡看花,無法判斷真偽,而埃及當前的國情與政治狀況又使問題更加複雜,不只限於科學層面。

所幸,比起開始的生疏,之後的狀況多有改善。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寒波/練習人編輯

現在不用等了,往下看續集吧:古埃及與古代DNA(下)──法老與子民

古埃及與古代DNA(上)──一場美麗的錯誤

廣告

2013年起,美國的國立人類基因體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與史密森尼國家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合作一個叫作「基因組:破解生命密碼(Genome: Unlocking Life’s Code)」的展覽,希望向大眾介紹各種有關DNA的研究成果,其中一項是古代DNA。

DNA是生物用來承載遺傳資訊的東西,當生物死去,DNA也隨之分解。在遺骸或化石中取得已逝去多時之生物體內所保留的DNA,就是古代DNA,古代DNA的研究至今已30餘年。在展覽列出的古代DNA大事記中,有趣的是,與古埃及有關的就有2項:1985年時,發現2400年前的木乃伊仍保有DNA,以及2010年時,解開古埃及法老圖坦卡門的家族關係。

從古埃及到古代DNA的開山祖師-帕波

從一位免疫學家,半路出家開始研究古代DNA的史凡德・帕波(圖片來源:PNAS)

研究古代DNA最知名的,莫過於定序出尼安德塔人基因組的史凡德・帕波(Svante Pääbo),他一手開創這個領域。不過,帕波當年其實是一位免疫學博士,若非從小就喜歡古埃及,出於對古埃及的熱愛,他不會在繁忙的博士生涯中,偷偷嘗試研究木乃伊的DNA,這項對他而言是「業餘」的興趣。(帕波於2014年出版了自傳《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且有出版中文版,相關介紹可參考:《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科學界30年第一手內幕揭秘

帕波在大學習醫時,一度想成為埃及學家,連續兩個暑假在博物館幫忙整理文物,但他卻發現古埃及研究這個領域新聞很少,進展非常緩慢,不符合他喜歡求新的個性,所以選擇了免疫學來開始他的學術生涯──用分子生物研究免疫學。嗯,至今都還是夠競爭,夠新潮。

帕波終究難以忘情古埃及,持續接觸相關的資訊。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既然他每天都在研究DNA,何不也試試看木乃伊的DNA?但當年根本沒什麼人相信DNA那麼脆弱的東西,在生物死掉這麼久之後還能保存。

要是這種世俗的看法就能阻擋帕波,今天也不會有人在此介紹他的故事了!

帕波終於克服萬難,深入當時仍處於極權統治下的鐵幕東德,得到寶貴的木乃伊樣本。他看似成功的從一具2400年前的木乃伊取得DNA,複製出許多拷貝,還證實那些DNA確實屬於人類,而非來自細菌汙染。在1984年,恰好那時《自然》雜誌刊出一篇研究120年前斑驢DNA的論文,深受鼓舞的帕波,也把自己的成果寫成論文,在1985年時登上《自然》。

也就是說,史上最早針對人類的古代DNA研究,對象就是古埃及木乃伊(在《自然》之前,帕波還有2篇相關論文,但沒受到什麼注意)。

利大於弊的美麗誤會

嗯,有些事還真的會利大於弊。(圖片來源:TechNews)

只是有點尷尬,等到幾年後這個領域的技術更成熟,經驗更豐富之後,帕波發現,這篇證實DNA可以在古代樣本中保存很久,當初讓他轉行的關鍵論文,大概是個美麗的誤會。他當時看到的DNA應該不是木乃伊的,而是來自現代人的汙染。儘管如此,如今也沒人在乎,畢竟這篇論文讓世界上少了一位免疫專家,卻開啓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有句「用愛發電」的口號常常被台灣的挺核人士嘲笑,但當我們回顧帕波為什麼放棄前程大好的免疫學,毅然投入前途未卜的全新領域拓荒,大概會得到如下的答案:「因為愛」。定序古代DNA無疑靠的是日新月異的尖端科學,但若沒有帕波對古埃及的愛,讓他克服萬難,化不可能為可能,這個領域現在還能發展的如此蓬勃嗎?大家不妨思考一番。

帕波自己出來大學創業以後,仍然花了一些時間,想要定序古埃及木乃伊的DNA,只是沒有結果(一個光靠愛不能克服現實問題的例子)。帕波後來沒有繼續研究古埃及,而是專心在尼安德塔人,這種在歐洲生存了30萬年以上,卻在4萬年前全部消失的古代人種。不過隨著多年來古代DNA定序愈來愈興盛,有意研究埃及木乃伊這麼有趣題材的人,從來都不缺。

再窺木乃伊的奧秘,從圖坦卡門開始

眾多木乃伊當中,圖坦卡門,這位距今約3300年的新王國第十八王朝法老,知名度名列前茅。1922年考古學家找到他完整的墓葬,然而古埃及王表中卻沒有記錄,他的身世一直無法釐清。圖坦卡門長期以來都是世人眼中的古埃及明星,因此埃及學者Zahi Hawass在眾多對象中,決定先定序與圖坦卡門有關的一系列王室木乃伊DNA,這點一點也不意外。

探究圖坦卡門家族關係的論文,最後在2010年發表,巧合的是,帕波與他快樂的夥伴們,經過多年努力之後,也在這一年正式發表了尼安德塔人的全套基因組,這兩個研究都是古代DNA領域的盛事,值得在「基因組:破解生命密碼」的大事記中記上一筆。

圖坦卡門的這篇論文發表後,儘管在媒體出盡鋒頭,還有據其結果拍攝的電視劇,卻也遭到許多學者嚴重批評,質疑其可信度,直到今天都沒能解決爭議。為什麼距今幾萬年的尼安德塔人都可以完整定序,而只是幾千年前的埃及木乃伊研究卻依然充滿挫折呢?有好幾個因素牽涉其中。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寒波/練習人編輯

等待寒波來分解之餘,還不清楚Zahi Hawass對圖坦卡門做了什麼事?

去看看穿越數千年的親子鑑定──圖坦卡門身世之謎吧!

續集已經出爐,請繼續閱讀:古埃及與古代DNA(中)──圖坦卡門身世之謎真的解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