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木乃伊風雲

廣告
這個外型看起來細緻的貓木乃伊,但經檢驗,其實裡面並沒有動物。

英國科學家表示,古埃及動物木乃伊製造業造假問題非常嚴重。

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與曼徹斯特大學的一項X光和電腦斷層掃描檢驗專案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動物木乃伊是空的。目前已經掃描了包括貓、鳥類、鱷魚等等總共超過800具木乃伊。其中有大約三分之一包含完整的動物,保存非常完好。另有三分之一包含一部分動物殘骸,但其餘三分之一完全沒有動物。

研究人員確信,在購買動物木乃伊陪葬成風的古代埃及,供求關係可能不平衡,沒有足夠的貨源,造成了現在發現的假動物木乃伊現象。

曼徹斯特大學的麥肯奈特博士(Dr Lidija McKnight)表示,該專案的發現驚人:「我們一直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動物木乃伊都是真材實料,但是居然有三分之一的木乃伊完全沒有任何動物,根本沒有任何骨骼殘骸。」麥肯奈特博士還說,這些沒有動物殘骸的木乃伊中含有防腐作坊裡常見的泥土、木棍、蘆葦,也有蛋殼、羽毛等動物身上的部分,但並不是動物本身。

人類木乃伊是為死者來世而製作,動物木乃伊則是一種宗教祭品。曼徹斯特博物館埃及和蘇丹文物館負責人坎貝爾·普萊斯博士(Dr Campbell Price)表示,古埃及人崇拜動物神,而一具動物木乃伊使人與神的世界有某種聯繫,並說:「動物木乃伊就好像還願的禮物,今天的人們在教堂裡點燃一支蠟燭,古埃及人用動物木乃伊。」

本文載於BBC中文網/練習人編輯

朋特之謎

廣告
朋特的古埃及文寫法。(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對朋特(Punt)這個地方所知甚少,目前所知的大部分資訊來自與之有大量貿易的古埃人,他們稱之為 Pwenet、Pwene或Ta netjer(God’s Land,神之領地)。

神之領地

解釋一:

由於從朋特運來的物品被祭司使用,或用來裝飾寺廟,所以這個地方被稱為「神之領地」,也被認為是阿蒙神的花園。第十八王朝法老Amenhotep三世的停靈廟裡有一塊石碑便紀錄了一段由阿蒙神說的話:

將我的臉朝向日出的方位,我為你創造一個奇蹟,我讓朋特之地[的人]來到你面前,帶著他們土地的各種香花,請求你的和平、呼吸你給予的空氣。

解釋二:

古埃及稱朋特為「神之領地」並不表示他們認為朋特是神聖的地方,而是表示那裡是太陽神的地域,也就是位於太陽昇起方向的地方。

→以上兩種解釋對於「神」這個部分有些不同的意見,也各有其道理,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確定朋特位於埃及的東方(日出方向)。

埃及人記錄中的朋特貿易

埃及人去朋特的最早記錄是在第五王朝法老Sahure時,但在第四王朝法老古夫的年代就有來自朋特的黃金的紀錄。而後,第六(延伸閱讀:佩皮二世)、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八王朝有更多的朋特遠航。

在第十一王朝法老Mentuhotep三世時期,一位據說是重起埃及與朋特貿易的官員Hannu又組織一或多次前往朋特的旅程,但並不確定他是否在遠征隊中。第十二王朝法老Senusret一世和Amenemhat二世也成功來回於神秘的朋特與埃及之間。在第十二王朝,與朋特的貿易還在文學作品《船難船員的故事》(”Tale of the Shipwrecked Sailor“)中被傳頌。

還有一趟前往朋特的旅程被記錄在盧克索(底比斯現名)附近的Deir el-Bahri,女法老的哈謝普蘇停靈廟。

哈謝普蘇墓中描繪的遠航貿易人員。

哈謝普蘇統治時期相較於第十八王朝其他法老的戰鬥風格,他積極投身管理並鼓勵商貿,派出五艘有30位槳手的船從紅海岸的奎希爾(Kosseir)出發,前往朋特。這主要是商貿遠征,因為朋特生產埃及人宗教和藥妝用的沒藥、乳香以及香油膏。雖然不知道確切的時間,但船隻回來的盛大情況被刻在哈謝普蘇位於Deir el-Bahri壯觀的神廟裡:「船隻滿載朋特珍貴的產品、許多價值非凡的樹、芳香的樹脂和乳香、大量的黑檀木和象牙……。」

工匠讓船隊歸來的景象在神廟壁畫中永垂不朽,不僅描繪一株株的沒藥樹苗和一袋袋的乳香,還有在行程中捕獲的魚還有其他動植物,細緻的幾乎可以辨識出物種名稱。(圖片來源:http://www.iconicguides.com/egypts-exotic-trade-with-africa/)

哈謝普蘇的停靈廟是關於朋特相關資訊的其中一個重要來源,甚至告訴我們當時朋特國王和王后的名字── Parahu和Ati 。

描繪在哈謝普蘇墓室中的國王Parahu和王后Ati。

考古發現──出發之地

波士頓大學考古系教授Kathryn Bard教授和義大利考古學家Rodolfo Fattovich率領團隊從2003年起在古埃及艦隊出發前往朋特的Wadi Gawasis(意為「間諜之谷」,valley (wadi) of the spies)進行挖掘,並找到航海文物標誌當時埃及與朋特之間有大量貿易。

Wadi Gawasis位置。(圖片來源:http://www.bu.edu/archaeology/research-centers-labs/mersa/)

2004年的聖誕節,在港口上方的砂質崖壁上才挖掘了一個小時就找到一個拳頭大的洞,繼續挖掘,驚訝的發現這是一個人造的洞窟,幾天後又找到第二的洞窟的入口,洞窟切入珊瑚化石基岩。這次探索的結果找到大約可追朔到3800年前,藏有航海器具的儲物洞穴。

洞穴1的入口,洞內有許多3800年前的航海用具。

在洞窟中,考古學家找石船錨、船用木材等。其中最震撼的發現是所謂的「繩穴」,其中有大約26捲備用繩索,而且看起來保存完好,幾乎是「凍齡」!

洞穴中的繩索,即使已經數千年,卻如同船員才剛離去般完好。

並不是所有出土物都像這些繩索一樣完好如初,考古團隊有找到一個石灰岩質石碑,但銘文受嚴重侵蝕,難以辨讀。不過另外一個面朝地埋於沙中的石碑就比較幸運,被完美保存。石碑上敘述兩次王家派出的遠航,一者前往朋特,另一者前往碧亞朋特(Bia-Punt,意為朋特的礦場)。這份文字記載是這個團隊找到的第一個關於第十二王朝法老Amenemhet三世派出這樣航程的證據。

描述Nebsu、Amenhotep兩兄弟航行前往朋特及碧亞朋特的石碑。

在洞穴之外,研究者也找到四十多個貨箱,其中兩個箱子上面寫有箱子裡原先裝有的物品名稱,還有第十二王朝法老Amenemhet四世的名字,並刻著:「朋特的美妙物品」。

洞穴外找到的貨箱。

以上在Wadi Gawasis找到的這些考古證據揭曉了埃及與朋特之間複雜多樣的紅海貿易網。 主導這次任務的Bard博士表示:「我們有一部分航行至朋特的船、遠航至朋特和碧亞朋特的銘刻/文字證據、來自朋特的產品──黑耀石和黑檀木,還有南紅海地區的陶器。在一個地點有這麼多種不同形式的證據是很稀有的。」

前往朋特的船

航行去朋特是一項浩大工程,需要有效的管理以及各方的配合才有辦法成行。

為了要建造這些遠洋船,雪松木從海拔一千多公尺的黎巴嫩山上砍下搬到海岸,經由地中海送抵三角洲,再以船支逆流而上運至打造船身的地點Coptos(或稱Qift),之後船身拆解,和食物、繩索、陶器,以及其他補給物資一起以驢車運輸,跨越100英里(約160公里)的沙漠來到Wadi Gawasis。在港口重新將船組裝起來,準備經由紅海航行到朋特,去蒐集法老所需的珍寶。

科學家參考各項資料重建出前往朋特的船。

以下是考古學家在Wadi Gawasis進行挖掘,還有嘗試打造古埃及遠洋船的介紹影片,可供參考,只可惜沒有中文字幕。

朋特的位置

目前較多人接受可能是朋特的地方。(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這個神秘地方的確切地點究竟何在現今無人知曉。而有可能是朋特的地方(見右圖)是非洲最不安穩的地區,這可能導致難以找到相關的考古證據,但還是誠心希望中有一天可以找到證據,解開這個謎團。

也有人指出朋特跟聖經中的普特(Put或Phut)可能是同一的地方,但這又牽涉到聖經研究的問題,本文暫不贅述。

無庸置疑的是,朋特對於埃及人來說,不僅在貿易上具有重要性,也有歷史性的關鍵地位。一說古埃及人把朋特是為他們的古老家鄉。在The Making of Egypt (1939)一書中,已故埃及學家W. M. Flinders Petrie表示朋特「對埃及而言是神聖的,是他們種族的起源」。E.A. Wallis Budge也表示:「王朝時期的埃及傳統認為埃及人的原鄉是朋特。」

朋特還有可能是什麼地方呢?

其實,朋特位於印度的這個假說被早期學者認真審視過,最終被放棄的原因是「太遠」。這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因為埃及人有兩個可能有辦法抵達印度:

  1. 沿海岸航行;
  2. 其實他們的造船、航海技術比我們想像的好。

關於第二點,只能說現代人常常太過自以為是。以中文讀者可能比較熟悉的鄭和(明代七次下西洋的三寶太監)寶船為例,就常常有人質疑史書所記載之大小太過浮誇。不過我們實在不應該太小看古人,即使沒有現代的科技,他們卻可能擁有已經失傳的技術是我們不知道的,而且在極權的法老、國王或皇帝的一聲令下,許多我們覺得不可能的事都有機會化為可能,更何況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建造出如今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啊!

其實印度是朋特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因為記錄中朋特的動植物、香料都可以在印度次大陸找到。另外還有一則有趣的資訊,如果是真的,那麼幾乎可以確定印度就是朋特。印度史學者Klaus K. Klostermaier在他的A Survey of Hinduism中說到:

活絡的經濟貿易在古代地中海地區與印度之間發展了幾個世紀,尤其印度西岸的港口,其中最著名的港口是Sopara,離今日孟買不遠。……現今克拉拉邦的科東格阿爾盧爾(Cranganore),被認為就是古代的Muziris,聲稱曾與派出五艘船前去取香料的哈謝普蘇統治下的埃及,還有所羅門王時期的古以色列都有商貿往來。顯然,接觸在埃及被希臘,稍後再被羅馬征服之後並沒有中斷。

參考資料:

http://www.abovetopsecret.com/forum/thread534385/pg1#pid7893813

文章分為兩頁,請自行點選標題下方的數字2前往下一頁

http://www.bu.edu/cas/magazine/fall10/Egypt/

介紹在Wadi Gawasis的考古成果

*無特別註明來源的圖片來自以上參考網站。

圖坦卡門面具可望修復

廣告

週六(2015/01/24)一位德國修復專家表示,拙劣的修復導致黏膠殘留在圖坦卡門面具這個無價之寶上的損害應該是可以被小心清除的。

專門修復考古出土的玻璃和金屬物件,現在已經古物部長任命負責監督面具修復的Christian Eckmann在位於博物館的記者會上告訴記者:「並沒有真正危害到面具本身……被採取的措施是可逆的。」Eckmann說,2014年8月修理展示櫃照明時,「面具被碰到並且鬍子掉了下來,……原因是1941年第一次修復面具時所使用的黏膠。」Eckmann描述拙劣的修復,說:「曾有嚐試用另一種樹脂黏著[鬍子]。」他告訴法新社:「這個鬍子非常重……超過兩公斤。」目前還是難以清楚評估對這個無價之寶造成的傷害。他說他不知道這次修復使用哪一種環氧樹脂,但用環氧樹脂修復文物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即便它常常被使用。然而,黏膠被不適當的應用,殘留物還在鬍辨上清楚可見。「這是可逆的。這要非常小心的進行,但是它是可逆的。」Eckmann說。

星期五(2015/01/23)古物部長Mahmud al-Damaty否認這個三千歲的古物被輕率的對待,並告訴法新社:「工作被正確的執行。」

館方說,[面具的]鬍子在去年為了修理展示櫃的照明而移動時意外脫落。不過,之前一個博物館工作人員說,傷害發生在移動面具時撞到展示櫃,並且差點摔落。「所以[館長]以手臂抱住它(面具)防止墜落,然後鬍子就分離了。」他說,「這個錯誤可能發生。但是什麼讓情況更糟?館長嚇壞了,並慌亂的恢復它。」

雖然導致這個意外的原因還意見分歧,但還有希望可以修復,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法新社,2015/01/25/練習人編譯

梵諦岡真假木乃伊

廣告

學者們於2007年啟動「梵諦岡木乃伊計畫」(Vatican Mummy Project),開始就梵蒂岡博物館所藏的9個完整木乃伊,以及18個木乃伊化的身體部位進行編目、研究和人類標本保存,並在2015年1月發表現階段成果。這項計畫的進行需要特殊的氣候控制系統以降低腐敗的速度,以及高科技的檢測儀器,其保存的珍貴DNA則可望為當今疾病基因發展帶來新曙光。

計畫一開始的兩年內便對這些木乃伊展開一輪精密的檢測,並發現其中一具石棺上稱為「Sema-Tawi之女」的木乃伊其實是男性,而且在頭皮上似乎有一顆良性腫瘤。若經檢驗證實,這可能是木乃伊有這種腫瘤的第一個案例。

此外,學者還發現其中兩件並不是真的古埃及木乃伊。埃及學家,同時也是梵蒂岡博物館「埃及與進東古物部門」的領導人, Alessia Amenta說:「這些[假]木乃伊不僅成功愚弄了收藏家,甚至騙過了學者,是造假現象的重要證據。」去年(2014)在梵蒂岡博物館為了保存與修復所設的實驗室中,科學家已經分析了這兩個假木乃伊,終於揭開這兩個長期被認為是小孩或動物(可能是隼[falcon])的小木乃伊的神秘面紗。

將屍體處理成木乃伊讓身體永久保存的方法在古埃及施行了將近四千年之久,許多木乃伊確實至今仍保持完整,但現存許多贗品其實是拿破崙1798年出征埃及後的「木乃伊熱」時期所假造。尤其在美國和英國,在公開場合「開封」古代留存物是很熱門的下午茶活動,甚至有人會為了一探究竟而付出可觀的費用,所以就出現投機者。

假木乃伊外觀與X光照。(圖片來源:《每日電訊》)

梵諦岡的學者對這兩個約60公分長的小木乃伊進行詳細檢測,發現包裹的繃帶確實可以追溯至古埃及,但就僅止於此。木乃伊外有一個彩繪人臉的石膏蓋住應該是頭的部分,其餘部分有石膏和亞麻繃帶製成的彩繪包裹──cartonnage,外表有一層黃黃的樹脂。學者說這種樹脂是19世紀中葉的歐洲所特有的,在英國常用於使古物有晶亮的外表。經過3D斷層掃描判定後,一名實驗室的助理Fabio Morresi表示,這兩個假木乃伊就像「一盒樂高積木」。假木乃伊裡面都是任意不同的成人骨頭,例如脛骨、腓骨、椎骨、腳骨,而這些骨頭來自中世紀的男女。

資料來源: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europe/vaticancityandholysee/11361513/Archaeologists-and-experts-say-two-mummies-in-the-Vatican-Museum-are-fakes.html(By Andrea Vogt, Bologna, 2015/01/21)

http://americamagazine.org/issue/csi-mummy-vatican-experts-use-forensic-science-unravel-mysteries(By Carol Glatz[Catholic News Service], 2015/01/23)

圖坦卡門黃金面具受傷了!

廣告

開羅埃及博物館的管理員21日說,著名法老圖坦卡門的黃金面具去年底在清理時藍金相間的鬍辮曾經脫落,但館方倉促以環氧樹脂黏回去,造成損害。

埃及博物館是是開羅重要的觀光景點,但很多考古學者和古物修復專家都表示,該博物館的管理方式不是很專業。已有逾3300年歷史的圖坦卡門面具和他陵墓裡的多項器物,是埃及博物館最受矚目的展示品,每年吸引全球觀眾多觀光客參觀。

接受電話訪問的三位博物館管理員,對發生於去年底的事件各有不同的陳述,讓人無法確定鬍鬚是意外被敲落,或是因為鬆脫而取下。不過他們都表示,上級下令立即把鬍鬚黏回去,而且使用的是不適當的黏合劑。三位管理員因害怕專業人士責難,都要求保持匿名身分。

其中一位管理員說:「很不幸的是,他們使用了一種不可逆的材料,環氧樹脂有很強的黏著性,可用在金屬或石材上,但用在圖坦卡門黃金面具這種重要文物上,恐怕不太合適。」他還說:「面具照理說應該送交維護實驗室處理,但是他們急著要重新展示,所以就使用了快乾、不可逆的黏著材料。」面具的鬍鬚和下巴之間現在有縫隙,且看得出有層透明黃色物。

面具的鬍鬚和下巴之間現在看得出有層透明黃色物。(圖片來源:BBC新聞網)

另一位修復過程中在場的管理員說,環氧樹脂在法老王的面具上乾涸,一位工作人員還以抹刀清理,留下刮痕。會定期檢查文物的第一位管理員證實確有刮痕的存在,而且明顯是以工具清除樹脂時所留下。

埃及2011年發生政變,推翻穆巴拉克政權,曾經是該國經濟支柱的觀光業,三年來仍未恢復舊觀。

埃及希望藉博物館與開放一座新的陵墓,來振興觀光業。但埃及博物館自1902年建造完工以來,就不曾有過重大的整修,當局準備把圖坦卡門展示文物遷到預定2018年開放的大埃及博物館的計畫,迄今也未見蹤影。

聯合晚報2015-01-22(編譯陳澄和/美聯社開羅21日電)/練習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