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日出出版」贈書

介紹古埃及的書籍,有很多的切入方式。要怎麼讓不熟悉的人也可以輕鬆入門呢?Ian Shaw博士選擇以單一物件作為出發點,讓讀者不會有太大的負擔,也許你本來不知道「納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也可以透過作者討論的過程越來越熟悉,並延伸認是古埃及的不同面相。

這塊石板將受到埃及學家不同的詮釋,他們紛紛試圖解答各種不同的問題,從埃及國家的政治起源到埃及藝術及文字的本質。單一物品勢必無法代表整個文化,但納爾邁調色板是少數尼羅河谷僅存的文物之一,極富盛名且資訊豐富,能夠當作古埃及文化整體某些層面的縮影。(第一章 導論

納爾邁調色板

這位作者也算是重量級。大學教授能夠當到有個人的維基百科條目,應該不常見吧(而且在寫這篇書介的2022年,已有10國語言版本)!他任教於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2005-10年先後擔任「埃及探索社群」(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 EES)副主席、主席。並於2018年獲選為倫敦文物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SAL)的成員(Fellow of the Society of Antiquaries, FSA*)。

*在名字後加掛縮寫字母,在英國通常是一種殊榮或特權。例如王室成員中也只有少數可以加上HRH稱號(中文通常翻成「殿下」)。

這本《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通識課」系列(英文原系列名稱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的一個課題。這個系列的書頁數通常不多,讀起來沒有負擔。作者難免會有自己的觀點,但其終極目標是提供平衡而全面,又能引起思考,所以找了各方面專家作深入淺出的整理。

Shaw博士還編著作了許多重要參考書。他編輯並撰寫其中兩章的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幾乎是古埃及學學生必讀的教科書。他和Paul T. Nicholson共同編輯的Ancient Egyptian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更是研究物質文化的重要工具/參考書。

本書頭兩章綜合描述後,作者分成歷史、文字、王權、身分認同、死亡、宗教等六個主題介紹,最後並用兩章討論近代的埃及熱潮,以及延續至今的文化遺產。從被定義為可能是古埃及王朝開端的納爾邁調色板,到現代的博物館、觀光政策,由古至今進行言簡意賅的論述。

最後,既然是翻譯書,還是要討論一下編譯品質的問題。整體而言,沒有太多明顯的錯字問題,不過編輯和譯者可能都不太熟悉埃及學的語彙和慣例。例如書中出現次數不多的埃及文轉寫,因為沒有用恰當的符號格式,乍看有點像亂碼。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書中譯為「權杖柄」的東西。雖然沒有看到附上英文原文或圖片(還是在哪我沒注意到?),但看描述應該是一種稱為macehead的物品,實體可參考下圖。到底該翻成什麼我也不確定,畢竟這種東西古代實際用途不明,但英文直譯應該會是「錘矛頭」之類的吧。它是19.5公分高、18.8公分寬的梨形,以這種尺寸還用石頭雕得美美的,實際拿來當武器的可能性偏低,所以也不排除用作類似權杖的功能。但是實在不像有辦法握住的「柄」啊!

Narmer Macehead

除此之外,這次出版翻譯的是2021年新版,所以內容相當新,尤其最後還有關於當代的討論。不論是對古埃及有興趣的入門新手還是已經研究多年的老手,都適合讀讀,從不同的觀點認識這個古老的文化。

書籍資訊

書名: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
作者:伊恩.蕭(Ian Shaw)
譯者:趙睿音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22/08/22
ISBN:9786267044643
叢書系列:牛津通識課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9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古埃及象形文字──日常生活篇》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我的荷包解囊

語言由字、句累積組合而成,但不知道大家在學習新語言的時候,有沒有背單字的困擾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練習人喜歡深入了解文字、語詞背後的演變和發展。中文的部首讓我們即使看到不認識的字,也可以根據文具的脈絡猜測字義。英文若懂得拆解字根,也能有類似的效果。中文成語常常不(只)是字面上看到的意思,例如「三顧茅廬」,若沒有聽過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肯定不解為何這個成語是指敬重人才、求賢若渴。許多的俚語、俗諺也是如此。

埃及文的書寫有象形字,也有有多種拼寫方式的拼音搭配有如部首而不發音的限定符號(延伸閱讀:【古埃及文101】形音意篇)要背誦和記憶並不容易。日本埃及學家松本彌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先以主題挑選單字,並延伸相關字詞,再補充說明用詞的邏輯,不僅有利記憶,也同時可以了解文字背後的文化。

書名:《古埃及象形文字 日常生活篇》
作者: 松本彌
譯者: 趙鴻龍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6
ISBN:9789865688936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 / 191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松本彌也是之前介紹過《圖解古埃及神祇》的作者,兩書的風格類似,都以豐富的圖片搭配簡潔清晰的文字說明。

個人覺得單就象形字的部分,埃及文的描繪比中文字寫實,所以好認很多,但如何呈現抽象的事物,就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思維模式:

  • 結婚會讓人聯想到「緊緊拴住」,所以以船綁在繫船柱的文字來表示
  • 吹奏小號的人則被稱為「以小號訴說者」

本書首章以埃及法老為鑰,推開古埃及的歷史巨門。直接分析解釋古文物上的文句,讓讀者可以迅速看懂實際使用的埃及文,對初學者而言應該會很有成就感。接著次章由男女的身體及動作,理解埃及人表述情感的方式;最後一章則是介紹伴隨戰爭、建築、書寫等日常生活所需而生的字符。

不過埃及文的排列方式本身就不像中文的方塊字,或英/日文的條列拼音字,大大小小的符號會視空間而調整分布,所以排版上若依照文物上的字句排版,轉寫拼音的標記就難免有些錯位或對應不是非常清楚。

另外就是這本書介紹的是文字和語言,但看起來並沒有找相關的專家審閱,所以有些翻譯可能不是很確實。例如頁10,介紹法老王名字中的「雙女神名」(nbty,延伸閱讀:【古埃及文101】法老篇)時寫道:「這個代表女性統治者、女主人𓎟𓏏<nbt>文字的女神共有兩位,所以<nbty>便成為雙數的標幟」。不知道大家讀了覺得是什麼意思,但這裡要說明的應該是,𓎟𓏏(nbt)意為「女主人、女性統治」,而這種法老的頭銜所描述的對象包含兩位女神(禿鷲和眼鏡蛇),所以用了nbt的雙數nbty來稱呼。(埃及文除了單數、複數,當一個詞是「雙數」也有特別的寫法,詳見:【古埃及文101】名詞篇

又例如,埃及文裡會譯為「靈魂」的字主要有3個,不過在頁170的圖說中,靈魂後面都註記為(卡),其實應該只有左下的雕像是靈魂(卡),另外三個以鳥的形象呈現者應該都是靈魂(巴)才對。

總結來說,這本書理路清晰、圖文相甫,很適合作為入門書,作者將相關/同類單字集中介紹的方法也有利學習,不過若真的希望深入研究,字義和文法方面還是建議再查閱正規的辭典和文法書比較保險。

【古埃及文101】數字篇

廣告

要學一個語言,要記得很多字彙,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語言天賦記得住(例如:常常不記得單字的練習人)。

不過,數字通常會簡單得多。那我們就話不多說,直接切入正題吧!

古埃及數字

首先,埃及人使用的也是十進位。(這可不是廢話,的確有人不是。雖然練習人也一直覺得人就是有十根手指,不用十進位要用什麼?不過想想,我們生活中就有不是十進位的東西,例如;電腦、時間、角度。)

埃及數字的個位數字可以說是一目了然,跟我們小學畫蘋果是一樣的概念,有多少條線就是多少。此外,埃及也跟中文一樣,有以三為多的概念,所以在一個詞之後或之下有三條線也是一種表現複數的方式。

其他的數字單位:代表十的符號是牛軛;百是捲繩;千是荷花(但是只有葉子以下,沒有花);萬是一根手指;十萬是蝌蚪或青蛙(反正就是那種生物,有些也呈現即將成長為青蛙,但還帶有尾巴的模樣);百萬則是愛馬仕城八元神之一的Huh。

什麼符號代表什麼數字有時候可能也沒有什麼道理,但是用作百萬的Huh神其實本身象徵的就是「無限」的意思,可見百萬對古代人來說已經幾乎是天文數字。

以上是數字的單位,那要如何寫出一串數字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跟我們現在一樣,從最大的單位開始寫起,是多少就畫幾個,最後全部加起來。如下:

是不是很簡單!這樣看得懂下圖的銘刻數字是多少嗎?

解答:1,333,330

不過,埃及人的數學可是相當非常發達的,這樣可沒辦法滿足他們。他們還有分數。古埃及的分數就稍微複雜些,不像我們現在一條槓上下各寫一個數字就好,而是用分數單位相加。這時候發音r的「嘴巴」符號就會以「一部分」這個意思登場了。

如上圖,「嘴巴r」+「三」=三分之一;「嘴巴r」+「十」=十分之一。「嘴巴r」搭配什麼數字就是多少分之一。

這樣就太無趣了,所以當然也還有一些特殊的符號:

這三者的前兩個還是「嘴巴r」的應用,在下方加兩條線是三分之二(這可不是二分之一!),加三條線則是三分之四(跟上面的三分之一長得不一樣喔~),這兩個可以說是唯二不是多少分之一個分數符號。最後,真正表示二分之一的其中一個符號是發音m的未知符號。

也還有一些分數單位符號是跟神話有關。傳說中為了搶王位,賽特和何魯斯打了起來,最後賽特失去睪丸,而且還輸了,何魯斯雖然眼睛被撕碎,但奪回了父親的王位。(完整故事請看:古埃及主要神話體系簡介)於是有一系列分數單位和何魯斯之眼有關;

眼頭為二分之一;眼珠為四分之一;眉毛為八分之一;眼尾為十六分之一;眼下的捲線為三十二分之一;眼珠之下的眼淚為六十四分之一(還好有這個符號,不然用「嘴巴r」要畫多久啊@@)。這些數字拼起來其實應該等於1,但是實際加加看卻只有63/64,因為古埃及人相信剩餘的1/64會由神力補足。

現在知道這些分數單位之後,分子不是一的要怎麼辦呢?

這就不是數字問題,而是數學問題。要設法找到最少個單位來相加,以達成想要的分數,例如3/5=1/2+1/10。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古埃及分數條,看到數學就頭痛的練習人就先走一步啦~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discoveringegypt

【古埃及文101】法老篇

廣告

在之前的【古埃及文101】基礎篇做了古埃及文的基本介紹,也提到一篇古埃及文中最容易辨識的是法老的名字,以下就來說說法老的各種名稱。

中國古人常常不只一個名字,有名、有字、有號,字跟號還可能不只一個,對於考生來說真的很頭痛。古埃及的法老也是如此,從第五王朝後半開始,完整的王銜(royal titulary)由五個頭銜(titles)或大名(great names)組成,每一個都表現出法老王在古代埃及社會的角色之一部分,也顯現出王權的神聖本質。

何魯斯名(Horus Name)

第一王朝法老Djet的何魯斯名  (Andreu e.a., L’Egypte ancienne au Louvre, Hachette 1997, p. 43.)

何魯斯名是王銜中最古老的部分,起源於古埃及社會以及法老的角色逐漸成形的前王朝時期。這個頭銜所知最早的例子由一隻鷹隼(通常用以象徵何魯斯)棲息在一個稱為serekh的帶裝飾方塊上,這個方塊象徵王家宮殿(Royal Palace)。不過在一些例子,鷹隼或/和serekh方框都可以省略。

這個頭銜的象徵性非常濃厚,它表現出王的地上權力(王宮)和天上神何魯斯的神聖權力──從高空俯瞰整個國家,可以進攻地面上任何獵物的鷹隼──之間的緊密關聯。

這原先可能是某種旗幟或傳達王室至高無上訊息的象徵,但是在前王朝晚期,這個頭銜的長方框中開始包括一或多個符號,表達何魯斯神的某個特定面向。有人指出第一王朝的這個頭銜通常以諸如Horus Aha(戰士何魯斯,Horus the fighter)或Horus Djer(壯士何魯斯,Horus the strong)等名字表現何魯斯攻擊的形象。不過在第二王朝,重點似乎更著重在維持國家的穩定,像是 Horus Hetepsekhemwi(兩權力和平共存的何魯斯,Horus, the two powers are at peace)的名字就被應用。

第二王朝的其他名字以更神學的詞彙反映法老的角色,並聯結將他到其他神祇。例如Horus-Netjerikhet(最神聖體何魯斯,Horus, the most divine of body)或Horus Kha-ba(以「巴」的型態升起的何魯斯,Horus, arisen as a Ba)──巴(Ba)是古埃及認為組成個人的重要元素之一,概念類似一般所說的靈魂,但又不盡相同。這個頭銜在第三王朝進一步的演變為表達與何魯斯、法老,以及其他埃及眾神之間關係的神學程式(theological programme)。

何魯斯名在早期王朝時期一直維持是王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後其重要性漸失,為前名(Prenomen)和本名(Nomen)取代,但一直到法老文化的盡頭都還是正式王銜的一部分。

雙女神名(Nebti Name)

雙女神名以一組分別坐在籃子上的禿鷲與眼鏡蛇象形符號作為前導。兩個籃子唸作nb.tj,意思是「雙女神」(The Two Ladies),指稱奈赫貝特(Nekhbet,禿鷲)和烏托(Uto,眼鏡蛇。烏托是希臘化的名字,又叫作瓦吉特Wadjet),分別是上下埃及的守護女神。雙女神名因此象徵國家的二元性,分為上埃及的細長尼羅河谷地,以及下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不過同時也強調法老是保障國家統一的那個人。

禿鷲與眼鏡蛇,雙女神的象徵符號,也是王銜中最古老的成分之一,象徵上下埃及的統一。這個浮雕很細膩,籃子的紋路很明顯

所知最早確切以王銜出現的雙女神名可以追溯至第一王朝的Horus Den。

雙女神符號更早的例子在納卡達標簽(Naqada Label)上找到,可以追溯到Horus Aha統治時期,但比較可能是指稱一個奉獻給稱為「雙女神永存」(The Two Ladies Endure)的神龕,而不是半傳奇性,被歸功統一上下埃及的法老美尼斯(Menes)。然而,這個例子確實顯示雙女神的概念作為二元性與埃及統一的象徵,早在第一王朝就已經存在。

納卡達標簽上被認為是美尼斯雙女神名的符號

在大部分的早期王朝裡,雙女神名常常與草蜂名(nsw-bi.tj,草蜂名之介紹詳見下)結合。草蜂名通常譯成「上下埃及之王」(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這讓一些學者認為雙女神原本可能是草蜂名這個頭銜的一部分,只是在古王國時期分開成為獨立的頭銜。

希臘文中將雙女神詮釋為「王冠之主」(Lord of the Crowns)則是衍生的,可能是由於神廟裡雙女神為法老加冕的圖畫之緣故。

金何魯斯名(Golden Falcon Name)

何魯斯棲息在表示「金」的符號上(Tiradriti,  Egyptian Treasures, Harry N. Abrams Inc., 1999, p. 148.)

王銜的第三部分──金何魯斯名的含意較有爭議,是由一組呈現鷹隼神何魯斯休憩在通常表示「金」的象形符號上作為前導。

根據羅賽塔石碑上這個頭銜的希臘文對應,意思是「超越敵人」(superior to (his) foes),這提示這組符號象徵何魯斯戰勝賽特,因為賽特又被稱為Ombite,意為Ombos之王,而Ombos這個城市在古埃及文稱為Nebut,就是用nbw「金」這個符號來標寫。但這無疑是希臘時期的解釋,在這個時候何魯斯和賽特的對立比以往更鮮明,而早期的證據則指向另一個方向。因為如果金何魯斯名象徵何魯斯的勝利,應該會有期待連接在這個組合之後的名字具攻擊性,但大部分的時候那些名字一點也不尚武。

此外,第四王朝的古夫(就是蓋吉薩金字塔的那位,他的另一個常見的名稱奇歐普斯Kheops是希臘化的名字)和第六王朝的Merenre,他們的這個頭銜是兩隻鷹隼在「金」符號上。兩隻鷹隼常常被用來作為何魯斯和賽特和解的象徵性呈現,這和把「金」符號解釋為擊潰賽特的說法互相衝突。

在處理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王銜的脈絡中,法老說:「祂(阿蒙)形塑我為一隻金鷹隼。」圖特摩斯三世的共治者哈謝普蘇也稱他自己「女的精金何魯斯」(the female Horus of fine gold)。且金何魯斯的概念可以回溯至第十一王朝。一個第十二王朝的銘文也描述金何魯斯名為「金之名」(name of gold)。

對於金的看法和「永恆」的概念有很強的連結。新王國王族墓的墓室(burial chamber)常被稱為「金室」(golden room),不只因為它堆滿了黃金,也因為那是一個為了永恆而建造的地方。金何魯斯名可能傳達了同樣的永恆觀念,呈現了希望法老能成為永遠的何魯斯的祈許。

前名(登基名,Prenomen)

草蜂名

前名是跟隨在紙莎草和蜜蜂象形符號組──唸作 nsw-bi.tj──之後的王銜。儘管這個組合常被翻譯為「上下埃及之王」(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另一個論及埃及地理二元性的名稱,但原始可能指的是法老本身的雙重性:第一部分的紙莎草nsw(.t)較涉及王權神聖的面向,第二部份的蜜蜂bi.tj似乎較被與法老的世俗責任連結。然而,這個頭銜的意義似乎隨著時間往指涉國家地理二元性轉變。

這個頭銜的第一次出現早於雙女神名,在第一王朝法老Den的統治期間。在大部分的早期王朝時期,這個頭銜和雙女神名緊密相關,也常常一起使用,直到第三王朝結束,兩者似乎才開始各自獨立,而草蜂名變得格外重要,被用來導出王銜中的一個新成分──前名。並且終將取代何魯斯名,成為最重要的王家官方名字。

跟隨在草蜂之後的前名,從第三王朝結束開始通常寫於王名環(cartouche)──一個連接一段直線的橢圓,傳達永恆的圖像。前名本身幾乎總是包含拉神的名諱,典型的例子有:「給拉之心的喜悅」(pleasing to the heart of Ra,Amenemhat 一世)和「拉是宇宙秩序之神」(lord of the cosmic order is Ra,Amenhotep三世)。其中第一個以拉為王名之成分的例子則是第四王朝的卡夫拉(khaf-Ra,希臘化名字為Khephren)。拉之名在前名中的出現表示王銜的這個部分是在法老登基時才被給予的,藉此將法老至於與太陽神更近的關係之中。

本名(Nomen)

拉之子

從古王國的後半開始,法老主要的名字就是前名,常常單獨出現,或只伴隨本名。本名由修飾語「拉之子」引導而出,在第四王朝初期被加入王銜之列。從那時開始,王銜正式確立為我們現在討論的形式。

就像前名,本名也是寫在王名環中,許多來源顯示這個名字通常是法老出生時的名字,它幾乎就像一個家族中的名字,諸如第十一王朝的Antef和Mentuhotep,第十二王朝的Amenemhat和Sesostris。第十三王朝有許多法老名為Sebekhotep,而第十八王朝則幾乎所有統治者都叫作Amenhotep或Thutmosis,第十九、二十王朝還因為大多法老同名,而被稱為拉美西斯時代。

法老的其他頭銜

兩地之主

在前名,草蜂符號有時候會接著或由nb tA.wj「兩地之主」取代,這又是一個表示國家地理二元性的稱謂。一個王后可能被稱為nb.t tA.wj「兩地之女主」,也就是「兩地之主」的陰性寫法(是的,古埃及文的名詞本身即有陰陽性的差別),但只有在王后積極地施展王權的少數情況下才會得到這個稱號。因此草蜂和兩地之主並不可全然替換,而且兩地之主對於草蜂應該視為一種加註,而不是同義的代換詞。

善神

有時候nTr nfr「善神」(the good god)這個詞會被置放在前名或本名之前,作為法老神聖且良善之特性的確認,也可以獨立使用指稱法老。

萬靈之主

另一個有時候置放於「拉之子」符號和本名之間的稱號是nb xa.w「萬靈之主」(lord of the apparitions)。上圖中右上是加德納編號N28的符號,表現一個散發光輝的山丘,因此這個稱號也是再一次強調了王與太陽之間的關係,而法老登基就如同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升起一般。

到目前為止,有一個符號一直重複出現,是一個弧朝下的半圓(在描繪細緻的版本還會有紋路,如上圖的雙女神符號),加德納編號為V30,是一個籃子,作為表音符號nb,常用於拼寫古埃及文裡的「主」(lord),如上述的兩地之主、萬靈之主。不過千萬別寫反囉,弧在上的半圓是另一個符號,在「基礎篇」的字母表中出現過,加德納編號為X1,可用作表意符號「麵包」或表音符號t。而同樣是籃子,畫有把手也是另一個符號,在字母表上也出現過,是加德納編號V31表音符號k。

國王

說了這麼多,當然還有通常用作「國王」的字nsw,常縮寫成紙莎草符號,也就是草蜂名之中的「草」。如上所述,至少就它的起源,這個符號相對於王作為人世間的領導者的角色,較著重指稱王的神聖面。

法老

最後再回到我們的標題:法老。

我們通常稱古埃及的國王為「法老」(Pharaohs),這其實是希臘和希伯來人稱呼尼羅河國度統治者的方式。這個字源自埃及文 pr-aA「大屋」,原本意指王宮或宮廷。說來這個用法其實和中文會稱太子為殿下,皇帝為陛下的模式很像,都是以建築物稱呼上位者,但背後的概念可能不太一樣就是了。

在古埃及,從第十二王朝開始,當提到「大屋」時常附加「願它生、繁榮、健康」(may it live, prosper and be in health)的祝禱詞,但其義似乎仍僅止於宮殿或朝堂。「大屋」最早確實用來指稱國王本身的例子是在一封給阿蒙和闐四世(阿肯那頓)的信中,信中表示寄給「法老,願他生、繁榮、健康」。往後這幾乎成為一個固定的模板,常常只要提到法老都會接著「願他生、繁榮、健康」,差不多就是「吾皇萬歲萬萬歲」的埃及版。

古埃及常見的祝福詞組:生命、繁榮、健康

最後的一步發展是不只稱之為法老,還加上名字,就像在舊約聖經耶利米書44.30稱「法老和弗拉」(Pharaoh Hophra,即第二十六王朝法老Apries),而在埃及,這種用法所知最早的例子是第二十二王朝五位Shoshenk的其中一位。

文章主體內容翻譯自The Ancient Egypt Site ,由練習人修改補充說明。

.

【古埃及文101】基礎篇

廣告

要了解一個文明,雖然可以藉由古代遺物來綜合判斷,但最直接的還是文字證據。古埃及文字分為聖書體(Hieroglyph,來自希臘文ιερογλύφος,意思是「神聖的雕刻」)、神官體(Hieratic,又稱作僧侶體,來自希臘文ἱερατικά,神官的)和世俗體(Dometic,來自希臘文δημοτικός,人民的)。三者雖然發展有先後,但並非接續取代,而是各有用處。

古埃及文明在希臘羅馬入主之後又成為伊斯蘭教的重鎮,希臘文和阿拉伯文先後成為當地的主要書寫系統,當日常口說語言也不再是埃及語,使用數千年的古埃及文字於是漸漸被取代,終至遺忘,再也沒有人能讀、會寫。雖然陸陸續續有人嘗試破解,但都沒有成功。直到十九世紀初,埃及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語言天才,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1790-1832)才破解羅賽塔石碑上的碑文,從而建立出一些埃及文與希臘文的對照表,成為後世繼續研究與破譯古埃及文字的基礎。

大英博物館藏羅賽塔石碑,內容是一份托勒密五世的詔書。最上以聖書體書寫(當時只剩祭司通曉,目的是告知諸神),中間為世俗體,最下為古希臘文(兩種當時通行的文字)。雖然部分毀壞,但因為三種語言並立,所以成為破譯古埃及文的重要媒介。

至今已可解讀多數的古埃及文,這當然不是商博良一人之功勞,而要歸功於眾多學者的努力,不斷嘗試與修改才有今日的成果。

以下便再介紹另一位重要的學者──加德納(Sir Alan Henderson Gardiner, 1879-1963)。這位英國埃及學家出版了Egyptian Grammmar一書,雖然有些內容已被後世學者修正,但其對中王國古埃及文字的研究與貢獻實是不可磨滅,而且至今仍是重要的教科書之一。而附在此書後的常用符號分類表(可參考:Gardiner’s Sign List)更是成為古埃及學習者不可不知的重要工具。此表將一些常用的象形符號以A~Z分為二十六組,再把還不確定者歸為一類,並加上編號,於是這些圖片般的文字就有的簡單的代號。而這些便利的代號現已是古埃及學者通用的代號,再也不用為了形容或描繪一個符號而苦惱。對於不熟悉代碼又看不出來是什麼的人,加德納也將符號依形狀分為瘦高、矮胖、短小,可依此先找到符號再進行檢閱,真的很貼心。

廣告

就功能而言,古埃及象形符號主要分為三類:

  1. 表意符號(ideogram):以圖表示一個物件或一個概念(大概類似中文的象形字)
  2. 表音符號(phonogram):以圖表示一個讀音,用來拼出讀音,通常會搭配限定符號。表音符號中有的是單音節(Uniliteral,就有點像歐美語系的字母,見下圖)、雙音節(Biliteral),以及三音節(Triliteral),所以同樣的音可以有不同的拼寫法,而有些字詞會以與字義相關的符號來拼寫,所以也不只是純粹的拼音。
  3. 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本身不發音,配合表音符號使用,放在字尾,以區別同音的字詞。組合起來類似中文的形聲字,限定符號就類似中文字的部首,可以用來幫語詞分類,即使不認識的字也可以猜測,但中文的部首通常本身也是一個字,或字的變形,所以都有讀音就是了。

比較複雜的是,每個符號不一定只有一個用法,而且古埃及文書寫(也許不算太意外的)也跟中文古書一樣,既沒有標點符號,也沒有空格把字詞分開,對於初學者來說難度相當高。

不過,還是有小撇步的。通常一大篇中最容易分辨出來的就是法老的名字,因為它有王名環圈出來。再來就是要設法找出限定符號,這樣就可以知道從哪裡把字詞斷開。只是要做到這些,還是需要背誦和經驗的累積,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

象形字母表。符號上方是通用的讀音轉寫符號,有些需要用特殊字體顯示,括號中為替代寫法;下方中文是符號所畫的東西;中文之前是加德納編號 ,底下為參考讀音。

如果在網路上搜尋古埃及象形文字字母,可能會找到像練習人小時候去看展覽買的紀念品上的這類表格(下圖)。

咦,為什麼有些字母有不太一樣的寫法呢?

是的,這裡來稍微解釋一下。記念品書籤上將手臂標示為B應屬誤植,C以摺疊的布/衣表示則只限於發ㄙ的音的時候,而不是發ㄎ的時候;雙斜線可當表音符號,和雙蘆葦葉發音確實可以替換,但雙斜線常見的用法是表示「雙數」(dual);分別放在U和W的捲線以及小鵪鶉,其實是同音;Z和S則應該根本就是同一個符號(門閂)的變體。

下圖還有兩個上表完全沒有的符號:L(獅子)和O(套索)。其實這兩個符號原本都是雙音節符號,發音標記分別為rw(獅子)和w3(套索)。不過呢,從商博良辨讀古埃及文字的主要標的之一──托勒密五世(Ptolemy V)王名圖章(下圖)就可以發現,至少在希臘時代,埃及人認為如此書寫希臘法老的名字是正確的,所以不能說是錯誤,只是在書寫其他文字時,這些符號有不太一樣的功能。

其實,不論什麼語言在經歷時代的變遷,同樣的字發音可能會變,抑或針對同樣的發音,有不同的寫法,就如同中文有破音字,也有異體字,所以很多時候還是需要脈絡來協助判讀。

最後,本篇文章用的符號都是由左至右橫書,那是配合現代語言書寫習慣的結果,但純文字的常見書寫方向其實反而是由右至左的。不過那也不是硬性規定,由左至右、由右至左、直書、橫書都行,甚至可能環繞圖畫,讓圖與字互相產生連結。

蛤,那這樣的字到底要怎麼看呢?

其實也沒有很難,在浮雕和壁畫上通常有隔線讓你知道這是直書還是橫書。至於文字的方向,就看符號們面向哪個方向囉!雖然有些符號沒有方向性,但同一段文字方向是一樣的,只要找到其中的動物或人,符號看向哪一邊,就是文字開始的方向。因為古埃及文的這個特性,還可以在同一個牆面上以由左至右和由右至左寫兩段文字, 製造出漫畫中對話框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