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祭──與死者同樂的慶典

廣告

說到慎終追遠,古埃及人應該算是即慎重其事。人在死後製做成木乃伊,並置入墓中存放,等待重生。

法老和貴族除了華麗的墓葬,並透過在墓室中實際擺放真實供品或模型、繪製壁畫、書寫咒語等供應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之日常所需,更有甚者會另建祭廟,定時由祭司奉上供品祭拜。

Deir el-Bahari的哈謝普蘇祭廟

古埃及的墓,大家的印象也許是重重機關密封,阻隔所有人的進入。實際上並非如此,只有存放身體、棺木以及祭品珍寶的墓室在入葬完畢後會回填封閉,此外還是有前廳甚至前庭是可供家人前往弔唁的,只是入口多在千年的風吹日曬中坍塌,使得考古學家需要科學探測和一些運氣才找得到它們。

祖先親人的墓並沒有平常不可造訪的規定,不過就如果華人大多可能會在清明節前後前往清掃祭奠,古埃及人,至少在底比斯(Thebes),會在「山谷祭」(Beautiful Festival of the Valley,Ḥb nfr n int)時隨著神明出巡的隊伍前往多數墓葬所在的尼羅河西岸山谷,拜訪及祭祀先人。

「山谷祭」始於收成季(Shemu)第二個月的新月,時間大約落在現今的6月。這一天,底比斯主神阿蒙神,以及其妻母特(Mut)、其子月神孔蘇(Khonsu)的神像會從尼羅河東岸的卡奈克神殿(Karnak Temple)出發,渡河繞境到西岸諸位法老的祭廟。大隊人馬行巡、渡河、歡慶,數日才會結束,再回到神廟。

底比斯墓主的親屬前來,不僅可以難得的一睹神(像)的風采(神廟和佛寺廟宇不同,是神的居所,平常並不開放信徒入內參拜祈福),也趁此時間在墓的前廳/前庭與已逝的親友共享盛宴,大概也會遇到家人同樣葬在附近的親朋好友,可以互相串門子問候。

Nakht墓(TT52)中的山谷祭宴會聚餐場景

埃及人對於死後福祉的確保,可說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為防不幸親友不再有辦法來團聚,他們索性將理想中的山谷祭同歡場景繪製於墓室前廳,也就是真實聚會應該進行的場地牆面上。壁畫中除了酒水美食,還有歌舞娛樂,親戚老友們更是直接名列在上,形成一場永恆的宴會,不散的筵席。

這個祭典至少從中王國便開始慶祝,而且是古埃及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慶典之一,並一直延續到希臘羅馬時代。後來的克普特語中,這個月份被稱為Ⲡⲁⲱⲛⲓ(Paoni),就是來自埃及文的pꜣ n int(that (month) of valley (festival)),即山谷祭的月份。

古埃及地理課

廣告
埃及的名稱

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條世界數一數二長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從上游帶往下游的黑色肥沃土壤,滋養了作物,養活了牲畜和大量人口。因此古埃及人將自己生活的土地稱為 𓆎𓅓𓏏𓊖kmt,Kemet),即「黑色土地」,以對比於地貌上有明顯差異、沒有水流與沃土覆蓋的 𓂧𓈙𓂋𓏏𓅟𓈉dSrt,Deshret),「紅色土地」即沙漠。由此可知,埃及人雖然會前往沙漠探取礦產等自然資源,但河岸的宜居地才是狹義的「國土」。

拉美西斯二世盧克所方尖碑上的kmt(紅框)

「埃及」這個稱呼音譯自歐洲國家對其的稱呼(英文Egypt、法文l’Égypte、德文Ägypten),其實演變自一座神廟的名字。孟菲斯(Memphis)的卜塔(Ptah)神廟名為 𓉗𓏏𓉐𓂓𓏤𓊪𓏏𓎛(ḥwt-kȝ-ptḥ,意為卜塔神的靈魂之家),這個名字簡化後取代所在城市的古名,成為地名。而外國人後來就用這座下埃及重要城市之名代稱整個國度,用曾是地中海強勢語言的希臘文寫作Αἴγυπτος(發音近「埃居普托斯」),並深深影響其他國家。

上下埃及

在黑色土地上,可再依地形區分為河谷地的上埃及,以及山麓到地中海之間的三角洲下埃及。因此,埃及也稱自己為「兩地之國」(the two land),而法老就是「兩地之主」(詳見〈法老篇〉)。

北半球的地圖通常是北方在上,可能對上埃及其實在南方會有點不習慣。這個可能會讓人會錯意的稱呼譯自英文的Upper(Lower) Egypt,看法文(Haute[Basse] -Égypte)其實比較不會誤解,所謂的上與下其實是地勢的高與低。

不過這都是希臘羅馬以後的稱呼,古人將上埃及寫作 𓇗𓂝𓅱𓈈SmAw),意為蘆葦/莎草(sedge)之地。位在北方的下埃及,則寫作 𓇇𓊖mHw),可譯作紙莎草(papyrus)之地,或北方之地。

廣告

黑色或紅色土地、上或下埃及雖然都是地名,但在其字彙尾端的限定符號並不相同:適合農耕居住的「黑色土地」以及三角洲的「下埃及」都是用描繪城鎮街道(十字路口)的加德納編號O29;「紅色土地」用了常表示山區或外國的N25三山丘;下埃及則用了N24灌溉水道。限定符號雖然不發音,卻可以見得古人認知中這些地方的不同特性。

諾姆

埃及幅員甚廣,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統治更是需要因地制宜,因此上下埃及之下都又再分為現在稱為「諾姆」(來自希臘文的νομός,nome)的行政區塊,埃及文寫作 𓋴𓊪𓅮𓈈𓏏𓏤spAt),類似省或州的概念,縮寫即其中的N24灌溉水道符號。以下地圖取自維基百科,製作相當精美,除了諾姆還標示個別的首府及主要城市,也有埃及以外的一些重要城市和水域名稱,且皆附上埃及文、轉寫,以及現代地名。

這些諾姆名稱的一個主要參考資料是中王國第十二王朝Sesostris(Senusret)一世位於卡奈克的精美白色祭堂(White Chapel)。諾姆的數量雖然隨著時間有所變化,但許多從古王國時期就已存在,而大部分時候埃及境內可分為42個諾姆,上埃及22個,下埃及20個。

Sesostris一世的白色祭堂(紅框處即諾姆清單,點我看更多細節)
孟菲斯

下課之前,特別介紹其中兩座城市。首先是前文提過的孟菲斯。

孟菲斯位在下埃及第一諾姆(諾姆是由南向北,再由西向東編號),諾姆名直翻就是「白牆」──這座城市遠古時代的外貌,就這樣透過文字流傳了下來。

除了後來演變出「埃及」這個名字的「卜塔神的靈魂之家」,孟菲斯這個埃及統一後的第一個首都還有過許多名字,如右圖所示。

晚期的城市名稱已擴大被用來指稱這個國家,孟菲斯這麼名字則來自mn-nfr(Menefer),意為恆久而美麗的城市。而且最後由兩個限定符號指出這個地方的特色:1)金字塔 2)城鎮。可見即使對古人而言,吉薩(薩卡拉)的金字塔雖然嚴格來說不在這座城市內,但這些就在左近的龐然建物卻成為大家對這座城市的主要印象之一。

有趣的是,這個名字希臘化成為Μέμφις > Memphis > 孟菲斯,更傳播到西亞甚至美國,成為一個「國際」地名。

底比斯

第二座要介紹的城市,在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都曾是首都。底比斯(Thebes或譯忒拜)位在現今的盧克索(Luxor),古代屬於上埃及第四諾姆,諾姆名即是城市名,都寫作R19有羽毛權杖(wAst,Waset),只是字尾的限定符號不同(下圖左)。

作為上埃及(南方)的最重要都市,它的其他名字都跟這個地理位置有關:一是「南方的『城市』」(下圖中)。整個埃及南方之大,但身為首都它絕對是實至名歸、獨一無二的「城市」。

另外則是「上埃及的太陽城」(Heliopolis)(上圖右)。太陽城的本尊為下埃及第十三諾姆的首府,是太陽神拉的祭祀中心,而底比斯的主神阿蒙在新王國躍升為全國性大神時與拉結合為阿蒙─拉,使它成為另一個太陽神崇拜的基地,也因此得名。

底比斯這個名字後來同樣傳播至海外,成為希臘維奧蒂亞(Boeotia)的一處地名,即神話傳說中伊底帕斯(Oedipus)弒父娶母後繼位統治的王國。為了區別,希臘人稱埃及的底比斯為「百門的底比斯」,希臘的為「七門的底比斯」。

延伸閱讀

https://www.ucl.ac.uk/museums-static/digitalegypt/geo/index.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me_(Egypt)

【2020重大考古發現】阿頓之城

廣告

考古有時候就是會這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source: see.news

2020年下半,知名埃及學者Zahi Hawass帶領團隊在盧克索(Luxor)西岸的底比斯墓城(Theban Necropolis)地區進行考古挖掘,希望在拉美西斯三世位於Medinet Habu以及Amenhotep三世位於Memnon兩座神廟遺址的中間地帶尋找圖坦卡門的祭廟,因為其繼任者Ay和Horemheb的祭廟都在這個區域。然而就在動工的幾週後,有了驚人的發現! 

經過大約半年的考古工作,相關的資訊首度在2021年4月8日發佈。考古團隊找到的是一座許多團隊都遍尋不著的失落城市──「耀眼阿頓」(The Dazzling Aten,或稱Malkata),根據歷史記載,這個城市不僅有Amenhotep三世的三座皇宮,也是帝國的行政與工業中心。這個古代城市不僅規模大,且其保存狀態良好完整,堪比義大利的龐貝古城。並且出土了大量的戒指、雕刻聖甲蟲、彩繪陶容器、泥磚,其上都有 Amenhotep三世的王名圖章,證實了年代與史料記載相符。 

Hawass說道: 

城市的街道兩旁都有房舍,有些牆有3公尺高。我們可以看見這個城向西延伸,直到著名的Deir El-Medina*。 

*譯註: Deir El-Medina是新王國時期從第十八到第二十王朝帝王谷工人居住的城鎮。因為在遠離河岸的山腳下,所以保存情況也相當好,提供了許多關於當時工人生活的考古和文獻資料。 

在團隊的挖掘及研究下,目前已經成功辨識出一些空間的功能。例如在南區有一個烘焙坊,且有完整的火爐和儲存用陶罐,從其大小看來,這個廚房的伙食要餵養的是一群數量相當龐大的工人和雇員。 

行政及住宅區雖然尚未清理完畢,但可以看出有大型且規劃完善的建築物。整個區域由鋸齒型的牆圍住,這種牆在古埃及並不常見,主要出現在第十八王朝的末期。鋸齒圍牆只有一個進到內部迴廊和居住區的出入口,因此可以推斷這是一個需要加強管理保護的區域。 

另外還有工作區。一部份負責製作建造神廟及附屬建物的泥磚,泥磚上就有 Amenhotep三世的王名圖章(右圖)。還發現了大量製作護身符、精緻裝飾物的模具,這些都證明這座城市廣泛的參與了製作尼羅河兩岸神廟和墓室所需的物品。 

目前最新的重要發現是一個裝有約10公斤肉的罐子。可以看到古人的食物留存至今固然有趣,不過真正重要的是表面的文字,大致可翻譯為: 

37年,為了第三次賽德節*準備的肉,來自Kha的豬圈的屠宰場,由屠夫luwy製做。 

*譯註: 賽德節(Heb Sed or Sed festival)是埃及最古老的慶典之一,會在一位法老登基三十周年時慶祝,之後每三年慶祝一次。一般認為這是一個儀式性重現Menes(Namer)統一埃及的典禮。 

這段文字,除了讓我們知道兩個曾經人名,更重要的是確定這個城市直到 Amenhotep三世末期(至於這個時期法老到底有沒有和兒子共治,目前學者看法不一)都還有人居住,因為他的兒子Amenhotep四世,也就是著名的阿肯那頓(Akhenaten),不久後將遷都到阿馬納(Amarna),將埃及帶入一個獨特而短暫的一神獨大時期。 

這些斷垣殘壁也許沒有金銀珠寶吸睛,但美國John Hopkins大學埃及學教授Betsy Bryan點出其重要性,並將這個城市譽為圖坦卡門墓葬之後,埃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找到這座失落的城市,不僅讓我們一窺古埃及人在帝國最富裕時的生活,也幫助我們解開一個巨大的歷史之謎:為什麼阿肯那頓和娜芙蒂蒂決定遷到阿馬納? 

希望之後的繼續挖掘,有機會找到更有突破性的資訊! 

廣告

後續討論 

在圖坦卡門之後將近一個世紀,又有重大的發現,實在是振奮人心。不過考古上有時候會有重複挖掘的情況,畢竟埃及除了河岸的綠地和少數的綠洲,多數地區都是滾滾黃沙,如果沒有特別管理,很容易就會回到塵土之下。有時考古學者也可能基於一些因素,選擇不再繼續挖掘,並回填以保護/保存遺址。 

因為房屋及道路結構的相似性,有人提出,這次的重大發現,會不會其實根本是1934-1935年法國東方考古中心(Institut Français d’Archéologie Orientale, IFAO)就曾進行清理並發表的城鎮。很快的考古團隊中的Vicky Jensen就在臉書整理得比較地圖,表示這兩處其實相距超過100公尺,而且團隊在挖掘時當地還有清楚的地層,顯示這個地區從未被挖掘過。至於兩者之間是否相連或相關,只有等待日後繼續清理挖掘才會知道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middle_east/luxor-lost-city-tutankhamun-archaeology/2021/04/08/4d9577d0-9863-11eb-8f0a-3384cf4fb399_story.html?fbclid=IwAR2z1GyWzchRrW0ofdFcRN6cqvxnYd-9OVACXc0he-GdYyVpttn-67SGUQ8

https://english.ahram.org.eg/News/408778.aspx?fbclid=IwAR2cqpMVF9ypX4EdeED8kTVNNM-sF6Dnc29xT2wNuHWlIhxVC0CKoBGRD3U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en_(city)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Heb-Sed

古埃及月神──孔蘇

廣告

在古埃及,最主要的崇拜對象是太陽,不過屬於多神信仰的埃及,還有其他多到數不完的神或神的分身。

這次來談談月亮之神「孔蘇」,英文拚作Khonsu/Khons/Chons/Khensu。孔蘇其實不只是一個月亮之神,祂同時也掌管時間。祂的祭祀中心位在底比斯,在那裡祂和阿蒙(Amum)、母特(Mut)並列為「三聯神」(Triad)。這個神話體系在之前的〈古埃及主要神話體系簡介〉沒有介紹到,主要是在第十八和二十五(庫施)王朝特別受到愛戴。

其中的阿蒙原是愛馬仕城(Hermopolis)的八元神之一,掌管虛無/空。到了中王國時期,祂在底比斯成為「眾神之王」,尤其在第二中間期後期,底比斯脫離希克索人的統治而獨立為第十七王朝,最終並擊敗希克索人,再次統一埃及,進入新王國第十八王朝,阿蒙隨著崇敬祂的人成為「上下埃及之主」,也從地方神祇一躍而成全國性的大神,並與太陽神拉結合,而有阿蒙─拉的出現。

新王國時的阿蒙形象。

阿蒙的配偶母特也經歷過一番變化。母特這個字寫作一隻禿鷲,原本的意思就是「母親」,是八元神中水之女神Naunet的一個稱號,因為原始信仰中「水」是一切誕生的源頭。不過,水和母親的形象在後世已分化,於是母特獨立,並成為造物女神。對於母親/母神的信仰,可說是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而在埃及,祂和阿蒙結為連理,取代八元神中原本和阿蒙配對的Amaunet,並成為「眾神之后」,頭戴上下埃及紅白王冠的結合體。母特也吸收上下埃及早已存在的守護女神,成為自己的不同面向,不過太複雜多變,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盧克索神廟浮雕。右側男性為拉美西斯二世,左側女性為母特,祂頭上有禿鷹裝飾,還戴著紅白王冠的結合體。

接下來稍微談談原本的底比斯主神──蒙圖(Montu)。祂原本也是地方神祇,是太陽神破壞力量的化身。第十一王朝有三或四位法老以祂為名,叫作「蒙圖和闐」(Montuhotep),意思為「蒙圖是滿意的」。其中蒙圖和闐二世正是結束第一中間期,重新統一埃及的人。

一個神的崛起往往與世俗統治者拖不了關係(聽起來怪怪的,但在埃及就是如此),進入第十二王朝,新法老決定遷都孟菲斯,而底比斯成為法老崇敬的「阿蒙」的祭祀中心,蒙圖瞬間降階為阿蒙的兒子,不再被視為太陽神的一種面向,而成為一名戰神。但蒙圖也沒有保住阿蒙之子的地位,終被孔蘇取代,也不是卡奈克神殿祭祀的底比斯三聯神之一。(寫到這,練習人都有點想替蒙圖流淚了QQ)

廣告

簡單介紹完神話流變,讓我們回到主角孔蘇身上。

根據一則紀錄於卡奈克的托勒密時期孔蘇神殿牆面上的神話,甚至將祂描述成在宇宙創生時的重要角色。孔蘇不只主宰月亮,祂也是治癒之神,擁有打敗侵擾土地、空氣、海洋與天空之邪惡靈魂的絕對力量,這些靈魂與人為敵,以病痛攻擊身體,並導致衰退、瘋狂,以及死亡。

在〈Bekheten王子〉(寫在刻於西元前四世紀,但描述西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事蹟的Bentresh石碑)故事中,當使節要求請一位神幫忙驅除邪靈、治療疾病,法老立刻到孔蘇的神廟。據說祂也親自治癒了法老托勒密四世,法老為了感謝祂,使用「保護國王並驅離邪惡的孔蘇所摯愛的」(beloved of Khonsu who protects the king and drives away evil spirits)的頭銜。

祂的關愛當然不會只在法老,也會延伸到一般平民,因此,許多埃及人以祂為名。人們也相信祂能夠影響生育力(fertility),祂能使植物成長、水果成熟、動物孕育繁殖,對於男人和女人而言,祂更是愛之神,還能幫助女人懷孕。

卡奈克孔蘇神廟中庭。

然而,祂也有黑暗的一面。在埃及早期歷史中,孔蘇似乎被認為是暴力而危險的神。祂在〈食人者讚歌〉(Cannibal hymn,金字塔文的一部份)中是一位嗜血的神,是弒神者(Slayer of Lords),幫助死去的國王抓住並吃掉其他神祇,而棺木文則形容他是「靠心臟生存的孔蘇」(Khonsu who lives on hearts)。不過到了新王國時期,他主要被當作阿蒙與母特溫和而慈悲的兒子來崇拜,後世的死亡之書也不再抄錄有這個段落。

關於祂名字的意義有一些歧見。部分學者推測是代表尊貴的胎盤(placenta,埃及文轉寫作h-nisw),但現在普遍接受這個名字出自「khenes」(hns),意為「跨越(to cross)」或「旅行(to travel)」(指祂跨越天空的旅程)。然而孔蘇還有幾個不同的稱號,用來稱呼祂不同的形象:

  1. 非常滿意的底比斯孔蘇(Khonsu em Wadjet nefer hotep)
  2. 新月孔蘇(Khensu-pa-khart):祂是新月光的化身,是新生之光的象徵,也是世代與繁衍之源。神的這個面向也和親新的空氣連結,因此也連繫到「蘇」(Shu,空氣之神)。在新月之時,祂被稱為「全能的公牛(mighty bull)」,到了月圓祂則被與閹割的公牛連結。
  3. Khonsu pa-khered(孩童孔蘇)被描述為「阿蒙神的第一個偉大兒子」(first great son of Amun),也是拉神的一個面向。就像Ra-Horakhty,祂被認為在早晨時是小孩,晚上為老人,祂在一年之初也被形塑成一名兒童,祂再變得虛弱後以孩童之姿重新降臨,如同光盤(Disk)般重生
  4. 供給者孔蘇(Khonsu pa-ir-sekher,Khonsu the provider,希臘人稱為Chespisichis)
  5. 壽命決定者孔蘇(Khonsu heseb-ahau,Khonsu, decider of the life span)
  6. 真理(Ma’at)之主(卜塔[Ptah]也使用這個稱號)
廣告

孔蘇神廟建在卡奈克神殿範圍內。從拉美西斯三世開始,之後的數位新王國統治者陸續擴建。有三個神龕分別指定奉獻給神的三個面向:孔蘇神廟、非常滿意的底比斯孔蘇神廟、將計畫實踐於底比斯的孔蘇神廟(”The Temple of Khensu”, “The Temple of Kenshu in Thebes, Nefer-hetep” and “The Temple of Khensu, who works his plans in Thebes”)。神的其他面相大概就在主神廟一起祭祀。

孔蘇同時也和其他一些神祇有連結。在Khumnu(希臘名Hermopolis),祂被稱為Khonsu-Djehuti(Djehuti是托特的埃及名字,常見的托特則是希臘化的說法);然而在底比斯,孔蘇和拉、蘇、敏(Min,富饒之神)、荷魯斯連在一起。到了晚期,歐西里斯和孔蘇被稱為雙牛,並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

儘管在底比斯和阿蒙還有母特緊緊相繫,在Kom Ombo(位於亞斯文省)孔蘇被認為是索貝克(鱷魚神)和哈托爾的兒子;在埃德富,祂被認為是歐西里斯之子,稱為「腿之子」(the son of the leg,這個腿是指歐西里斯屍體的一部份,一般認為是在這個省找到)。

Kom Ombo神廟一景。

形象上,孔蘇通常被描繪成孩童木乃伊。身為阿蒙的兒子,祂留著兒童的側辮,還有屬於神的彎鬍子,頭頂載著滿月光盤的新月頭飾,手持彎鉤和連枷(如同法老以及歐西里斯)。有時候,祂持著頂端是Was(象徵力量)或Djed(象徵穩定)的權杖。孔蘇一般還會戴寬鬆項鍊,前端是新月形胸飾,背後則是猶如反鑰匙孔形的平衡墜飾(counterpoise)。他的木乃伊形象和卜塔十分相似,分辨祂們的唯一方法是卜塔戴的項鍊平衡墜飾形狀不相同。

孔蘇也會被描繪成鷹隼首人身,但和荷魯斯或拉不同,祂的頭上是月亮,而非太陽符號。如同也曾被視為月亮之神的托特,孔蘇也與狒狒連結,但非常少描繪成這個型態。在晚期,孔蘇可能完全以人或鷹隼首的樣貌被繪製在飾板(plaque)上,伴隨著祂的雙親阿蒙和母特。祂也可能被描繪站在鱷魚的背上,和荷魯斯一樣。作為「時間紀錄者(chronographer)孔蘇」,右上會握著筆。孔蘇同時也是遊戲的愛好者,特別是senet。祂時常被記錄在和托特玩Senet棋。

Kom Ombo的孔蘇。

神話故事中,大地之神蓋布(Geb)和蒼穹女神努特(Nut)是一對夫妻,但拉不准許努特在日曆上的任何一天生產,而當時的日曆是360天。為了幫助努特,托特和月神玩Senet棋,並以月光為賭注。托特可是智慧之神,以聰明著稱,於是月神輸了,祂損失的月光導致月有盈虧;托特則用贏來的光創造了五天,讓蒼穹女神分別產下歐西里斯(Osiris)、賽特(Seth)、伊西絲(Isis)、奈芙蒂斯(Nepthys)與長荷魯斯(Horus the Elder,以區別歐西里斯和伊西斯的兒子。荷魯斯在埃及信仰中太重要,因此在不同版本神話中常有不同的稱號和關係)。多出來的這五天,不包含在12個月之內,是埃及的新年慶典時間。一則神話,展現了埃及人對天體變化的想法,也呈現了埃及曆法曾經的變化。一說這個月神就是愛玩Senet棋的孔蘇。

拉美西斯二世摯愛的王后娜芙塔莉墓中壁畫的玩Senet其場景。她頭上的禿鷲髮飾,也是讓自己與母特(母親)連結。
廣告

主要參考資料

http://www.ancientegyptonline.co.uk/khonsu.html

http://www.wepwawet.org/wiki/index.php?title=Khon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