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作者也算是重量級。大學教授能夠當到有個人的維基百科條目,應該不常見吧(而且在寫這篇書介的2022年,已有10國語言版本)!他任教於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2005-10年先後擔任「埃及探索社群」(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 EES)副主席、主席。並於2018年獲選為倫敦文物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SAL)的成員(Fellow of the Society of Antiquaries, FSA*)。
這本《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通識課」系列(英文原系列名稱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的一個課題。這個系列的書頁數通常不多,讀起來沒有負擔。作者難免會有自己的觀點,但其終極目標是提供平衡而全面,又能引起思考,所以找了各方面專家作深入淺出的整理。
Shaw博士還編著作了許多重要參考書。他編輯並撰寫其中兩章的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幾乎是古埃及學學生必讀的教科書。他和Paul T. Nicholson共同編輯的Ancient Egyptian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更是研究物質文化的重要工具/參考書。
埃及的神廟都曾宣稱是第一事件(the First Occasion)的地點,也就是創造的第一時刻之發生地。這個概念是埃及宗教習俗保守性的基礎。
順帶一提,「埃及」這個稱呼來自希臘文的Αἴγυπτος(Aiguptos,英文轉寫為Egypt),一般相信可溯源到Hwt-ka-Ptah,意為「卜塔之靈」(Spirit of Ptah)的宅邸。這個神廟的建立被歸功於美尼斯,他是孟非斯城的建立者,而且傳統上認為他是上下埃及的統一者。依此看來,希臘人其實是以一座造物神卜塔的神廟稱呼這塊土地上的國家。
古埃及沒有像是基督教聖經或伊斯蘭教古蘭經那樣的單一經典,但也有用於神廟儀式的宗教文本供祭司使用。咒文在被記錄下來之前肯定已經口頭傳承了許多世代,直文字發展足夠成熟才被記錄下來。古王國時期保留下來的宗教文獻顯示祭司學院(priestly colleges)或宗教學習中心(centers of religious learning)的存在,在這些地方神話發展出來。當時宗教文學的最大宗便是金字塔文。
第五王朝法老Unas墓中是現知最早的金字塔文。(圖片來源:The Ancient Egypt Site)
神廟裡固定的節慶包含第一月慶(First of the Month festivals)和新月節(New Moon festivals)。在這些日子裡,神像可能會在神廟區中巡迴,並在指定地點停留接受供品。其他儀式時,通常神像不會離開神廟的最裡面幾個房間。人民可以到神廟最外圍的廟庭尋求神的幫助或意見。希望神做見證或給予正義的司法活動也在廟的大門口進行。
死者的靈魂通常顯示為有人首和手臂的鳥,他在地下世界(Underworld)經歷一場危險的旅程。靈魂必須用魔法文字和動作克服遇到的惡魔。裡面甚至有在死者的過往人生被地下世界的四十二位審判者評估時幫助他們的咒語。一旦死者被評斷為純潔的,就會變成一個akh──跨形態的靈魂(’transfigured’ spirit),這使他們擁有akhw的力量,這是一種高等的魔法,可以代表他們活著的親戚被使用(could be used on behalf of their living rela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