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日出出版」贈書

介紹古埃及的書籍,有很多的切入方式。要怎麼讓不熟悉的人也可以輕鬆入門呢?Ian Shaw博士選擇以單一物件作為出發點,讓讀者不會有太大的負擔,也許你本來不知道「納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也可以透過作者討論的過程越來越熟悉,並延伸認是古埃及的不同面相。

這塊石板將受到埃及學家不同的詮釋,他們紛紛試圖解答各種不同的問題,從埃及國家的政治起源到埃及藝術及文字的本質。單一物品勢必無法代表整個文化,但納爾邁調色板是少數尼羅河谷僅存的文物之一,極富盛名且資訊豐富,能夠當作古埃及文化整體某些層面的縮影。(第一章 導論

納爾邁調色板

這位作者也算是重量級。大學教授能夠當到有個人的維基百科條目,應該不常見吧(而且在寫這篇書介的2022年,已有10國語言版本)!他任教於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2005-10年先後擔任「埃及探索社群」(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 EES)副主席、主席。並於2018年獲選為倫敦文物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SAL)的成員(Fellow of the Society of Antiquaries, FSA*)。

*在名字後加掛縮寫字母,在英國通常是一種殊榮或特權。例如王室成員中也只有少數可以加上HRH稱號(中文通常翻成「殿下」)。

這本《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通識課」系列(英文原系列名稱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的一個課題。這個系列的書頁數通常不多,讀起來沒有負擔。作者難免會有自己的觀點,但其終極目標是提供平衡而全面,又能引起思考,所以找了各方面專家作深入淺出的整理。

Shaw博士還編著作了許多重要參考書。他編輯並撰寫其中兩章的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幾乎是古埃及學學生必讀的教科書。他和Paul T. Nicholson共同編輯的Ancient Egyptian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更是研究物質文化的重要工具/參考書。

本書頭兩章綜合描述後,作者分成歷史、文字、王權、身分認同、死亡、宗教等六個主題介紹,最後並用兩章討論近代的埃及熱潮,以及延續至今的文化遺產。從被定義為可能是古埃及王朝開端的納爾邁調色板,到現代的博物館、觀光政策,由古至今進行言簡意賅的論述。

最後,既然是翻譯書,還是要討論一下編譯品質的問題。整體而言,沒有太多明顯的錯字問題,不過編輯和譯者可能都不太熟悉埃及學的語彙和慣例。例如書中出現次數不多的埃及文轉寫,因為沒有用恰當的符號格式,乍看有點像亂碼。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書中譯為「權杖柄」的東西。雖然沒有看到附上英文原文或圖片(還是在哪我沒注意到?),但看描述應該是一種稱為macehead的物品,實體可參考下圖。到底該翻成什麼我也不確定,畢竟這種東西古代實際用途不明,但英文直譯應該會是「錘矛頭」之類的吧。它是19.5公分高、18.8公分寬的梨形,以這種尺寸還用石頭雕得美美的,實際拿來當武器的可能性偏低,所以也不排除用作類似權杖的功能。但是實在不像有辦法握住的「柄」啊!

Narmer Macehead

除此之外,這次出版翻譯的是2021年新版,所以內容相當新,尤其最後還有關於當代的討論。不論是對古埃及有興趣的入門新手還是已經研究多年的老手,都適合讀讀,從不同的觀點認識這個古老的文化。

書籍資訊

書名: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
作者:伊恩.蕭(Ian Shaw)
譯者:趙睿音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22/08/22
ISBN:9786267044643
叢書系列:牛津通識課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9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古埃及的情與愛

廣告

古埃及那些大型的和顯著的材料,例如巨型的墳墓、龐大的雕像以及美麗的珠寶,很容易使我們分心,這可能妨礙我們了解古埃及生活真正的樣貌,即「一般人」的感受、表現和行為。學者試圖在個人層級與古埃及連結的方式之一就是透過翻譯和了解古埃及人自己寫下的文學。而在情人節這天,有什麼比讀些古埃及的情詩更好的呢?

什麼是愛?

保存下來的埃及情詩和情歌來自於拉美西斯時代的工人村Deir el-Medina(一個為帝王谷的墓室工作的工匠聚落)。由於沙漠的乾燥,脆弱的材料,例如同莎草紙,在此處比其他地方還大量的保存下來。許多不同凡響的文學作品在Deir el-Medina找到,其中包含著名的書記官Kenherkhopeshef的窖藏、夢之書(dream books)、醫療─魔法莎草文書,以及文學故事。其中極罕見的是深思愛情、浪漫與慾望的詩與歌。

Deir el-Medina,當地的地理環境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條件。(photograph by Kingtut, distributed under a CC A-SA 3.0 license).

愛的見解

關於埃及情詩一個最令人好奇而有趣的面向是它的情感與表達和現代情歌是如此的相似,愛的語言穿越的時間與空間。詩歌常列出所愛對象的美好特質,進而(有時略為枯燥!)細數他們的愛人有多完美。通常,詩會討論現代讀者應該頗為熟悉的情緒和狀態,例如,「隔壁女孩」──或者像這個案例,尼羅河對岸的女孩!

 

我愛上一個女孩,但她住在那邊
在遙遠的河的另一岸
整條尼羅河的洪流在中間肆虐
還有鱷魚在沙地上拱著背
– Cairo Ostracon 25218

時常,使用的隱喻和形容也是我們現代讀者所孰悉的,諸如為愛而「醉」、因慾望而「病」,還有像這個例子,一個人的呼吸被他們愛的人給偷走。

 

每當我離開你,我失去了呼吸
(死亡一定就像我現在一樣寂寞)
我做著失去對你的愛的夢
而我的心還是在我體內
– Papyrus Harris 500

其他埃及情詩常用的譬喻則關於動物、地理和大自然。尼羅河的地理環境,以及他的動植物是埃及藝術的重要靈感來源,從前王朝時期動物型態的容器,到中王國的墓室壁畫,再到新王國城市阿馬納(Amarna)的地板裝飾,大自然的魅力也在埃及情詩中展現。

前王朝時期陶器上的樣式顯示出埃及人從早期就對尼羅河谷地貌、動植物著迷。 (E. 3030).

 

喔,快去看你的愛!
像馬匹在戰場上衝刺般
像一個園丁一樣日出而作
燃燒為了看他的摯愛的花蕾綻放
– Papyrus Harris 500

一些反映在埃及情詩中的主題可能顯得離現代觀點有些距離,特別是有一些情詩提及有關宗教的主題和神聖的面向。然而,宗教概念在情詩中反映出來從古至今都是很常見的,加上宗教與文學在埃及交織的關聯,在情詩中看到宗教概念的反映並不意外。

 

我在秘密運河邊找到我的愛
雙足在水中擺動
他在樹叢中造了一個靜謐的房間,為了敬神
為了奉獻這一天
為了肉體的神聖提升
– Papyrus Chester Beatty I

宗教是古埃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也成為情詩中的一部份。此雕像為主掌愛與生育的女神哈托爾(E. 66)。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埃及情詩都著重在優美的譬喻、迷人的恭維及細膩的盼望。事實上,部分詩歌以現代的眼光可能會視為淫穢。以下是一個比較溫和的例子:

 

當我們親吻,而她溫潤的雙唇微啟
我不需要啤酒也飛上雲端!
得到如此的樂園、如此的滿足、如此天堂般轉變的情事!
喔,將一個人升至Menkat,酒之女神
但將你的嘴緊緊的留在那女孩上!
– Cairo Ostracon 25218

愛的力量

無疑的,埃及情詩一個最讓人喜愛的面向就是其表現的想法和感覺和現代讀者有多貼近。詩描述愛人就在附近時的微妙悸動、有機會一見愛慕對象的喜悅,還有與真心相愛之人共度一日的歡欣。可以說愛永恆的在改變,但愛的語言轉譯起來卻能跨越遙遠的距離和時間的鴻溝。大家情人節快樂!

 

作者Christopher Bebbington/練習人經作者同意翻譯

引文原英譯摘自Foster, J.L. (1992) Love Songs of the New Kingdo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原文發表於Garstang Museum of Archaeology

祭司的日常

廣告

埃及的祭司在宗教慶典和日常生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點應該不會有太多人懷疑。不過他們到底都在做些什麼?又為什麼位高權重呢?

埃及屬於多神信仰,這些神看護庇佑人們,但也不是個個都菩薩心腸、慈眉善目。所以除了不要逆天行道惹得神明發怒降罪人間,當然還要別讓神明不高興。

祭司的任務之一就是侍奉眾神,以確保眾神持續光顧人間,來維持世界的和諧與秩序如初創之時。因此,祭司的傳統稱謂為hem-netjer(hm-ntr)──這被用作某位漫威人物的名字──意思就是「神的僕人」。

 

▲上圖為祭司的埃及文寫法。第一個符號是一支旗子(ntr),代表神;第二個符號是一根洗衣棒(hm),表示僕人。古埃及正常文法是屬格在後,為表敬神,所以固定寫法是神放在最前面(honorific transposition,一個類似中文「抬頭」的概念),本字之後可接續階級和服飾的神來作區分。

埃及的神廟都曾宣稱是第一事件(the First Occasion)的地點,也就是創造的第一時刻之發生地。這個概念是埃及宗教習俗保守性的基礎。

順帶一提,「埃及」這個稱呼來自希臘文的Αἴγυπτος(Aiguptos,英文轉寫為Egypt),一般相信可溯源到Hwt-ka-Ptah,意為「卜塔之靈」(Spirit of Ptah)的宅邸。這個神廟的建立被歸功於美尼斯,他是孟非斯城的建立者,而且傳統上認為他是上下埃及的統一者。依此看來,希臘人其實是以一座造物神卜塔的神廟稱呼這塊土地上的國家。

卡奈克阿蒙拉神廟。(photo credit:Mark Fox

留存下來的王朝前宗教形式證據稀少,但他們已有崇拜神祇是無庸置疑的。祭司的產生很有可能就是在早期的崇拜中產生,或至少開始出現這樣一群特殊的人,專門舉行榮耀神明的儀式。在鷹隼城(Hierakonpolis,埃及早期的重要政教中心之一)遺跡和神龕區找到的繪畫墓、石雕、祈願人像(votive figurines)等顯示,在神廟或神龕的報告(presentation)是對神表示尊敬的一部分。很可能當時的社群已經準備好支持部分成員不從事勞動而專職於宗教儀式。社會中的祭司階級持續成長,隨著王朝更迭,在政治、經濟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第二十王朝末期,阿蒙神大祭司甚至一躍成為法老。

專業的祭司被分派到各個神廟。神廟分配到的祭司數量視其主神的地位以及神廟的財富而定(神廟可以多有錢?下面告訴你)。理論上,法老是埃及所有祭壇的主祭司,雖然實際上他將他的權力委託給這些指定代理人。

古埃及沒有像是基督教聖經或伊斯蘭教古蘭經那樣的單一經典,但也有用於神廟儀式的宗教文本供祭司使用。咒文在被記錄下來之前肯定已經口頭傳承了許多世代,直文字發展足夠成熟才被記錄下來。古王國時期保留下來的宗教文獻顯示祭司學院(priestly colleges)或宗教學習中心(centers of religious learning)的存在,在這些地方神話發展出來。當時宗教文學的最大宗便是金字塔文。

第五王朝法老Unas墓中是現知最早的金字塔文。(圖片來源:The Ancient Egypt Site)

神聖的文字由一個特定的宗教職務來閱讀、執行,他們被稱為kher heb──閱讀祭司(lector priest)。書寫文字的神祕光環給予閱讀祭司很高的地位,並塑造出像是古夫王與魔法師故事中的形象。(之後再找時間跟大家介紹這個古埃及著名的故事)閱讀祭司的其中一個職責就是在神前的儀式上完美的誦讀出神聖的文章,那是要完全照著書上念,任何的錯誤都被視為對神的褻瀆與不敬,所以他們不會冒險靠記憶背誦,而總是拿著書朗讀。(所以《神鬼傳奇》裡大祭司印和闐也要搶奪到聖書才能施咒,而不是直接背出來是合理的耶!)

神廟就是神祇在人間的寓所,祂們被當作第一公民對待,被餵養、著裝、供應。停靈廟(mortuary temples)則是法老死後加入眾神行列的永恆紀念場所,藉此他得以永遠存在,與神為伍。

在進入神廟最內部的聖域(sanctuary,神的住所)之前,祭司必須先淨身。祭司要執行一系列的程序,證據顯示,至少在新王國及以後,祭司全身剃毛,並用泡鹼(natron)洗潔。希羅多德的《歷史》就有一段紀錄;

祭司每三天剃一次全身的毛髮,為了不讓蝨子和其他髒東西在他們侍奉神時出現在身上。(2.37.2)

除此之外,他們也會避免某些食物,但並沒有儀式性的齋戒。祭司只被允許穿亞麻衣物、白色莎草拖鞋,不能著皮革和毛料。

作為神職人員,他們不像僧侶或神父不能享受家庭生活,在埃及,祭司也結婚、生兒育女,過著如同普羅大眾的生活。在新王國時期──祭司的資訊最多來自這個時期──祭司分組輪職,在不用值班的月分裡,他們就做自己的世俗專業或事業,也許從政,也許從商。時間到,進入神廟服侍之前,他們的確須禁慾一段時間。

當他們準備好進入神廟,祭司首先在一個特別預備的石水槽梳洗。水不僅帶走街道上的沙塵,一般也相信能傳遞能量和重拾活力,就像原初土堆從創世之水中升起,以及太陽從水裡獲取新一天的能量一樣。祭司也以泡鹼水漱口。

埃及的許多職業都是世襲,有時法老也能指定他想要的任何人成為祭司,不過也是有可能透過買官的方式晉身祭司階級,畢竟祭司不只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也有不少實際上的特權。雖然是個可以年休數月的公家職務,可別覺得這是一件輕鬆的事,祭司有其義務、責任,也要達成眾人的期待。

無論是經由哪一種途徑,祭司候選人首先被教導儀式的真諦。雙手塗上聖油,然後呈到神的面前。一般認為《死者之書》中死者經歷的42道澄清無辜的段落就是祭司們生活遵守之道德準則的再現。

死者之書。

神廟中每日的儀式並不是為了個別信眾的福祉,也不是代表人民向神敬獻的犧牲及取悅(雖然這也是神廟和祭司的服務項目之一),而是以禮節、尊敬來榮耀神明,同時回報神賜予的祝福和禮贈,以期獲得更多。神的雕像安置在神廟聖域中最裡面的神龕,可能是石雕、木雕貼金,甚至全金再鑲寶石。神像被視為神靈的容器,其實這跟華人神像的概念接近,而不僅僅是所謂的「偶像」崇拜。

當早晨的第一道陽光露出地平線,祭司們便會朗誦清晨的頌讚,來喚醒神明,並由最資深的祭司在昏暗的光線中前往聖域,破除門封,打開聖域之門。要向神像念一份儀式禱文四次,讓祂的靈魂回歸,於是可以再顯祂在人間的形象。

神像經歷清洗、抹油、淨化,也移除舊衣物,燃燒的香料馨香整個聖域。之後為神像穿上新的白、紅、藍、綠亞麻衣服,在臉上妝點化妝品和香膏,並戴上首飾。

隨後在神龕前排出神的早餐,有麵包、肉、雞、蔬果、酒。以上所有的供品都在神廟的廚房準備,食材來源有廟產的產物、法老的賞賜、佃農的租稅,以及其他富有的地主。要取動物的肉,不能讓血濺到神的祭壇上,也不能在神的視線範圍內。

在神享用完畢之後,食物會移走,也許首先到其他陪祀神的神龕,然後送回廚房,分給廟中工作人員作為薪水。這之後,神像和整個聖域都灑水、五顆泡鹼和樹脂擺放在地,並燃更多的香料,安排妥當後聖域的們重新關閉。這個儀式一天總共要舉行三次,分別在早晨、中午和黃昏,不過後兩次會較精簡。晚餐過後,在將神像歸位於神龕之前移除神的衣物,並朗誦或吟唱夜調。

神廟裡固定的節慶包含第一月慶(First of the Month festivals)和新月節(New Moon festivals)。在這些日子裡,神像可能會在神廟區中巡迴,並在指定地點停留接受供品。其他儀式時,通常神像不會離開神廟的最裡面幾個房間。人民可以到神廟最外圍的廟庭尋求神的幫助或意見。希望神做見證或給予正義的司法活動也在廟的大門口進行。

只有在一些重大的節慶神像會移駕至神廟圍牆之外,和華麗的隊伍一同繞境遊行。在這些時刻,民眾就可以來到神明跟前,請求神諭的建議。

神廟是神的居所,但在其圍牆之內還包括工作坊、圖書館和田產。因此,祭司和他們的書記官及助理除了是奉神明,還有許多事情要處理。他們是管理的官僚和記錄保存者,要維持廟產,也要記錄倉庫、工作坊的狀況。

在拉美西斯三世時期,卡奈克的阿蒙神廟擁有433座果園、牲口421,000、65個村莊、83艘船、46間工作坊、幾百畝的農地,總勞動力超過81,000人。太陽城(Heliopolis)的拉神廟也有數百畝地、64座果園、牲口45,544、103個村莊、3艘船、5間工作坊,以及人力12,700。監督者、倉管、書記官、士兵等所有人都要向該廟的最高祭司報告。

位階最高的大祭司也到王宮中參與議會,陪同法老出席慶典或出國。

如此看來,祭司除了每天繁複的宗教儀式,還有許多廟屬事業要管理。出了神廟,他們可能是重要的官僚,法老的左右手,也可能另有自己的生意和事業,過著忙碌而充實的每一天。

◎本文參考Tour Egypt網站上由Marie Parsons撰寫的Priests in Ancient Egypt,由於其中說明主要針對歐美讀者,所以予以節選改寫。

古埃及魔法世界

廣告

魔法師

在埃及神話中,魔法(heka)是造物主創造世界所使用的其中一種力量。透過heka,象徵性的舉動就能有實際的影響力。所有的神和人都被認為某種程度的擁有這種力量,但如何與為何可以使用是有規定的。

祭司是法老埃及主要的魔法使用者,他們被視為神賜與人類以「阻擋命運打擊」之秘密知識的守護者。最受尊敬的魔法使用者是「閱讀祭司」(lector priests),他們能夠閱讀藏於神廟或宮殿圖書館的古老魔法書。在大眾故事裡,這些人被認為有能力賦予蠟像動物生命,或退開湖水。

 

真實的閱讀祭司執行魔法儀式來保護他們的國王,以及幫助死者重生。到了西元前的一千年,他們的角色似乎已經被魔法師(magicians,hekau)取代。治療魔法是服侍令人生懼的瘟疫女神獅克美[1]之祭司的專長。

獅克美雕像

地位較低的有蠍咒者(scorpion-charmers),他們使用魔法驅逐一個地區的有毒爬蟲和昆蟲。產婆和護士的技能中也包含魔法,而有智慧的女人也可能被詢問關於哪個鬼或神祇導致一個人的困境。

護身符是另一種魔法力量的來源,可以從或男或女的「造護者」(protection-makers)處獲得。這些魔法使用沒有一項是被國家或祭司否認的,只有外來者會經常被指控使用邪惡魔法。直到羅馬時期,才有較多的證據顯示個人魔法師會為了經濟回饋施展有傷害性的魔法。

技術

黎明是施展魔法最好的時刻,同時魔法師必須處於儀式上純淨的狀態,可能包含在儀式前禁慾,以及避免接觸被認為受污染的人,像是裹屍者或經期中的女性等。最理想是魔法師在施咒前先沐浴,並穿上全新或乾淨的衣物。

一些施法者會持有代表偉大魔法蛇女神(snake goddess Great of Magic)的金屬魔杖,在西元前兩千年代使用的是半圓形的象牙魔杖,上面裝飾著嚇人的神祇。魔杖是魔法師權威的象徵,可以召喚強而有力的生靈,並使他們聽命於他/她。

 

象牙魔杖

 

只有一小部分的古埃及人是完整識字的,所以書寫的魔法是最特出的一種。私藏的咒語集錦是珍貴的所有物,是傳家之寶。寫在莎草紙上的保護或治療咒語有時候會被折起來,並穿戴在身上。

一個咒語通常有兩個部分:要唸出來的咒語和要做的動作之描述。要有效,所有的字,尤其神祇的秘密名字,必須正確的發音。咒語可能唸來啟動護身符、人像或魔藥的力量。這些魔藥可能含有奇怪的成分,諸如黑狗血、男嬰產婦的母乳。音樂和舞蹈,以及指示、跺腳等動作也可能形成咒語的一部份。

保護

書記官的「枕頭」(Headrest),上有守護神祇,包含能幫睡著的擁有者驅趕邪魔的貝斯神。

 

盛怒的神、忌妒的鬼,以及外來的惡魔、術士都被認為是疾病、意外、貧窮和不孕等不幸的肇因。魔法提供個人在其一生中對抗這些惡的防禦系統。

跺腳、大叫,以及用搖鈴、鼓、鈴鼓製造響亮的噪音都被認為可以從脆弱的女人(例如孕婦、將臨盆婦女等)和小孩(另一個危險族群,易死於幼年疾病)身邊驅散有敵意的力量。

一些象牙魔杖可能用來在生產、餵奶婦女周圍畫出一個保護圈。魔杖上刻著魔法師召喚來的凶惡生靈,他們代替母親和孩童戰鬥,他們表現出刺擊、絞殺、啃咬由蛇或外來者代表的邪惡勢力。

象牙魔杖局部細節

超自然戰鬥者,例如侏儒獅貝斯(lion-dwarf Bes)和河馬女神塔沃里特(Taweret)[2]被呈現在家具和居家用品上。祂們的工作是保護這個家,特別是在夜晚,當混亂(chaos)最有力量的時刻。

貝斯和塔沃里特也同樣出現在護身珠寶上。所有階層的古埃及人都佩戴護身符,可能是強大神祇或動物的造型,抑使用王家名字或象徵。其他護身符設計來在魔法面賦予穿戴者想要的素質,比如長壽、昌盛與健康。

治療

魔法毋寧是補充療法,而不是醫藥治療的替代品。現存的醫藥─魔法莎草紙文書內含給醫生、獅克美祭司和蠍咒者使用的咒語,咒語通常針對超自然的存在,人們相信他們是導致疾病的終極原因。知曉這些存在的名字給予魔法師力量去對付他們。

因為人們認為惡魔是被穢物吸引,有時候會嘗試以糞便將他們引出病患的身體,有時候則是使用蜂蜜等甜的東西來驅除他們。另一項技術則是由醫生在病患的皮膚上繪出神祇圖像,之後再由病患舔除,以吸收其治療的力量。

許多咒包含言詞,為了將自己和埃及神話中的角色連結,醫生或病人會複誦。醫生也許會聲稱自己是托特──治癒荷魯斯受傷眼睛的魔法知識之神。演出神話可以確保病患如同荷魯斯般被治癒。

荷魯斯

治療和保護咒語集錦有時候會被題寫在雕像或石碑上,供大眾使用。一個豎立在沙漠中的拉美西斯三世(c.1184-1153 BC)雕像提供了趕走蛇和治療蛇咬傷的一些咒語。

 

有一種稱為cippus的魔法石碑總是呈現孩童神荷魯斯克服危險動物和爬蟲類。有一些還有銘文描述荷魯斯如何被敵人毒害,以及他的母親伊西斯如何為她兒子的性命祈求,直到太陽神拉派托特來治好了他。故事以一個任何受苦之人都會如荷魯斯般痊癒的承諾作結。這些文字與圖像裡的力量可以淋在cippus上的水來推算。產生的魔法水會給病人飲用,或用來清洗他們的傷口。

詛咒

儘管魔法主要用於保護或治療,埃及也使用破壞硬的魔法。外敵和埃及叛國者的名字被題在陶罐、石板或受縛囚犯像上,然後燒掉、破壞或埋葬這些物件,相信如此就能削弱或摧毀敵人。

在多數的神廟,男女祭司都會舉行儀式詛咒神界的敵人,像是混亂的巨蛇Apophis──祂永遠在和造物太陽神作戰。Apophis形象被畫在莎草紙上或做成蠟像,然後這些會被吐口水、踐踏、穿刺並焚化,任何剩下的物質就溶入尿液中。埃及眾神中最兇猛的男神、女神被召喚來對戰、摧毀Apophis的所有部分,包括他的靈魂(ba)和heka。埃及國王的人類敵人也可以在這個儀式中被詛咒。

這類的魔法被一群祭司、朝臣(courtiers)還有閨密(harem ladies)反轉用來對付拉美西斯三世。這些謀反者手中握有一本記載傷壞性魔法的皇家圖書館藏書,並使用它來製作魔藥、符咒、蠟像,拿來傷害國王和他的侍衛。一般認為魔法人像搭配受害者的頭髮、指甲或體液等物品會更有效。這些狡詐的閨密很有機會取得這些東西,但這個陰謀似乎失敗了。謀反者因巫術受審,並判處死刑。

死者

所有古埃及都期望有heka在身後保存他們的身體和靈魂,還有威脅派出危險動物獵捕盜墓者的詛咒有時也題在墓室牆面上。木乃伊本身受到藏於包裹紗布底下的護身符保護。喪葬咒語集錦──例如棺木文和死亡之書──被放入貴族的墓葬中,提供深奧的魔法知識。

死者的靈魂通常顯示為有人首和手臂的鳥,他在地下世界(Underworld)經歷一場危險的旅程。靈魂必須用魔法文字和動作克服遇到的惡魔。裡面甚至有在死者的過往人生被地下世界的四十二位審判者評估時幫助他們的咒語。一旦死者被評斷為純潔的,就會變成一個akh──跨形態的靈魂(’transfigured’ spirit),這使他們擁有akhw的力量,這是一種高等的魔法,可以代表他們活著的親戚被使用(could be used on behalf of their living relatives)。

◎本文經作者Geraldine Pinch博士同意,授權翻譯自BBC History,原文篇名:”Ancient Egyptian Magic”。(http://www.bbc.co.uk/history/ancient/egyptians/magic_01.shtml)圖片也都是原文配圖。

註釋

[1] 獅頭女神Sekhmet是太陽神拉的女兒,曾在人類不聽話的時候被派到人間大開殺戒,最後拉又起憐憫之心,但獅克美殺紅了眼,誰也無法阻止,最後是用血紅色的酒包圍她,她上了當以為是血,一飲而盡,醉倒,人類的劫難的結束。所以她一部份的形象是血腥的女戰神,但她同時也是孟非斯三聯神中造物神卜塔的妻子和治療之神Nefertem的母親,因此也被視為保護和治療之神。

[2] 在古王國是孕婦的守護神,看起來像直立的河馬,但有獅子腳和鱷魚的背及尾巴。

埃及棺槨演變簡史──Death on the Nile展介

廣告

菲茨威廉博物館是劍橋大學附屬的藝術和考古博物館,在2016年2月23日到5月22日推出「Death on the Nile」特展。顧名思義,這次的展覽就是展出和「死亡」相關的物品。主要希望藉此呈現棺槨設計在四千年間的變化,以及其所反映宗教、社會變遷。

******以下翻譯自:「Death on the Nile」特展官網下的部分分頁******

展覽簡介

對許多人來說,看到「古埃及」這個詞會馬上聯想到木乃伊、金字塔、奇異的獸首神等圖像──死亡和神秘的意象。然而關於埃及人和他們的墓葬還有其他故事可說。透過這次展覽,我們將揭示古埃及棺槨的發展,以及它們製造者的技巧。還有一件事也更加清楚明瞭,埃及人對「死亡」的固執,事實上是對生命的注重,並希望確保它以完美的形式永久持續下去。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都有古埃及的藏品,常常包括原本嵌在棺木前的木製臉龐,它們一般是埃及藝術的美麗樣本,但它們已經失去與為之製造的對象的連結。

透過檢驗完整和殘破棺木的結構,並經由文本和裝飾的研究,我們可以知曉一些影響個人選擇的實際問題和經濟因素,還有它們的喪葬習俗以及宗教信仰。我們於是可以開始重新連結這些無名的臉和委託製做它們、購買棺木的男人、女人,以及製造它們的匠人。

早期墓葬

大約在西元前4400–3200年,墓葬形式為尼羅河氾濫平原邊界沙漠中簡單的坑。死者以胚胎姿勢蜷縮側身入葬,有時候以蘆葦蓆或動物皮包裹。陶碗和陶杯伴隨其中(大概是要確保死者有食物和飲料),還有用於碾製眼彩的彩妝調色盤。

一段時間過後,埃及人開始製造特殊的容器來放置屍體,包括蘆葦籃、木棺、,或在沙、石中挖簡單的坑洞,周圍以磚塊排列,再抹上灰泥(plastered屍體時常是以蜷曲的胚胎姿勢側身下葬。近期發現的證據顯示,這個姿勢在全部時期古埃及墓葬中持續被使用,儘管在後期僅限於那些無法負擔精緻喪葬的人。 

矩形箱棺

在古王國時期(約2700-2170 BC),吉薩金字塔建造的年代,屍體下葬的方式有所改變:不再呈蜷曲的姿勢,死者伸直雙腿,他們的手臂有時候在胸前交叉,也有製作成木乃伊的早期嘗試──特別是在移出內臟並外保存這點。這些創舉從貴族成員開始,但迅速的擴散開來。

死者新的下葬姿勢導致矩形棺的發展,由木頭或石頭打造。這些通常被稱為箱棺(box coffins),並持續在中王國(約2020-1790 BC)大部分的時候被使用。

早期人形棺

在古王國(約2700-2170)時期,埃及人開始在木乃伊包裹外以糨糊(paste)塑造出死者的臉部特徵。然而,到了中王國(約2020-1790 BC)一個新特色以獨立製作面具的形式出現,經常是泥紙(cartonnage,一種層層莎草紙或亞麻布外再塗以灰泥的製作方式)或木頭再加上泥紙外層。面具蓋住臉,有時候整個頭部和肩膀,並且畫上死者特徵的風格化(stylised)圖案。同時,包裹屍身的亞麻布用量上升。

Tjay面具

白亞麻布和面具的結合,成為埃及人用來表示逝者已經準備好進入死後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們稱之為「撒」(sah)。因此,棺木本身開始被形塑像是一個木乃伊戴著面具。這些早期的人形棺被側放在一個矩形外棺之內,而人形棺的頭部面對外棺木板繪製眼睛的部位。 

Userhet內棺。棺木左側掉色部位即側放的痕跡。

裝飾人形棺

在第二十王朝(約1185-1070 BC),卡奈克(就在現代盧克索的北方)的阿蒙─拉神殿日漸大權在握。終於,大祭司宣稱自己是國王,至少在盧克索附近地區。在第二十一王朝(約1070-945 BC),神殿官員像是Nespawershefyt就非常重視在此處工作得到的地位。他們熱衷於在死後世界維持這項名譽,所以他們的官銜常常重複出現在他們闊氣裝飾過的棺木上之銘文。

在第二十二王朝(約945-735 BC),因為不明原因,這個神廟之官員和祭司的葬具似乎出現變化。他們葬在泥紙內棺中,而非木棺,而且他們的外棺非常樸素。泥紙被用作最內層棺可能是因為這種硬挺而脆弱的塑造材質無法像木頭般被輕易回收再利用。值得注意的是,Nakhtefmut的墓葬包含一組放在粗糙木箱裡的便宜製作的夏比偶(shabti figures,案:功能類似金童玉女)。當Nakhtefmut棺上的銘文提及他的各個官銜,不再重複。也許和卡奈克的緊密連結在這個時期比較不重要,取而代之,Nakhtefmut的主要重點放在羅列他的祖先。 

Nakhtefmut尼紙棺

套棺(Nested Coffins)

在第二十王朝(約1185-1070 BC),卡奈克(就在現代盧克索的北方)的阿蒙─拉神殿日漸大權在握。終於,大祭司宣稱自己是國王,至少在盧克索附近地區。在第二十一王朝(約1070-945 BC),神殿官員像是Nespawershefyt非常重視在此處工作得到的地位。他們熱衷於在死後世界維持這項名譽,所以他們的官銜常常重複出現在他們闊氣裝飾過的棺木上之銘文。

棺內,泥紙物件覆蓋或縫在纏繞木乃伊的包裹布上。這些通常至少包括一個喪葬面具,以及一個有翅膀的努特女神,她在死者胸前展開雙臂。

外族統治下的埃及

從西元前525年起,埃及漸常受到外族的控制。在西元前332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並伴隨著一段時間的希臘統治,稱為(從西元前305年起)托勒密時代,在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的統治下結束。西元前30年,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份。

這段期間大部分的時候,埃及喪俗相對維持不變,神祇的形象,例如伊西斯、歐西里斯和阿努比斯仍然出現。許多留存下來的棺材可以辨識是埃及式的。有人形和弧頂棺(qersu coffins。案:在古埃及晚期,人們又開始使用箱型棺,特色是頂部為弧形,且上面常寫有qersu[喪葬或相關意思]),但在其中,死者包裹以經裝飾的亞麻裹屍布,而不是躺在內棺裡。

在裝飾方面也有顯著的改變。賦予死者名字和頭銜的銘文不再是重點,製造出死者更加個人化的畫像變得更加重要,包含灰泥面具或肖像,繪製在裹屍布或木板上。新材質,包括諸如鉛丹(red lead)和鉛白lead white等顏料被引進。以植物為基底的深藍靛青,以及亮粉色的茜草(madder)在埃及長期被用作染劑,但現在顏色被萃取到礦物質研磨成的基底上製成調色盤上更加鮮明的色彩。

腳盒

二次木材

這次展出的許多棺木包含了一些二次木材。這些可能來自回收再利用的棺木,或將舊的棺木翻新。從新王國晚期(約1170 BC)開始,有清楚的證據指出來自老墓葬的完整棺木被重新製作、重新上色用在新墓葬中。

我們不確定這些棺木來源的早期墓葬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倒是從當時的官方紀錄知道盜墓在新王國末期相當盛行,並持續到第三中間期(約1070-715 BC)。因為木頭是昂貴的原料棺木很可能算是值得偷竊販賣的物品 

喪葬信仰

埃及人相信每個人有數個靈魂(spirits),可以在死後獨立生存。其中最為人之的是「卡」(ka)與「巴」(ba)。棺上的銘文使靈魂在他們需要重合時可以辨認其中的身體。墓中的雕像可以作為身體的替代品,為「卡」提供物理的休憩之所,以便接受供品。

歐西里斯

歐西里斯神是地下世界之王。一般相信他原本是埃及的國王,被他邪惡的兄弟賽特謀殺。他常常和妻子伊西斯一起出現,還有她的妹妹奈芙蒂斯。這兩位女神保護歐西里斯的身體,並協助他重生。她們常被描繪在棺木的頭部和腳部,有時候是帶翅膀的女性,令人想起一個神話,在故事中她們化身為鳥在歐西里斯的身體上哭泣。

伊西絲

******

以上是官網為每個主題摘錄的介紹文字和圖片,原本都無圖說,且每個主題本是獨立頁面,所以有段文字重複,但還是為我們簡單介紹了埃及棺槨的簡要轉變史,提醒我們橫亙數千年,埃及人的喪俗並非一成不變,但又有部分元素一直傳承下來。雖然無緣親臨展場,有更完整了認識,希望透過以上翻譯大家能有些許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