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與耳朵上的環

廣告

人類配戴耳飾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埃及金光閃閃的貴族首飾中也不乏耳環。幾乎成為埃及象徵的圖坦卡門黃金面具上雖然沒有耳飾,確有明顯的耳洞。這位年輕法老的墓中也確實出土足以在耳垂上拉出這麼大一個洞的耳墜。

圖坦卡門的耳飾之一

這位少年法老的父親阿肯那頓在雕像和壁畫的呈現中,也幾乎都會在耳垂上標示耳洞的痕跡,至今仍行蹤成謎的嫡母皇后娜芙蒂蒂亦同,甚至有學者將此特徵用作找尋她的特徵之一。這對夫妻另創的短暫新都阿馬納,在他們過世後不久即遭拋棄,急忙搬遷的人們遺留不少物品,成為考古學家研究的素材,其中也包括用較親民的埃及彩陶(faience)或其他石材製作的「耳飾」。

各國博物館中也有許多會被稱為耳飾的收藏,但大多是蒐集購入,確切來源不明。實際上,只有極少數是在木乃伊的耳朵附近發現,所以難免有不同看法,類似物品可能歸類為髮飾、項鍊墜、戒指,甚至功能不明。

大英博物館藏的各式耳飾

不過,這些實體古物或藝術再現中的耳飾,大多集中在新王國時代,更早的證據又少又資料不完整。因此,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埃及在新王國之前沒有戴耳飾的風俗。反觀西亞的鄰居,在與古王國約略同時的古城烏爾(Ur),出土的華麗首飾套組就已有耳環的存在。

早期的疑似者

考古證據顯示埃及人從史前時代就和西亞有所交流,所以埃及人應不至於不識耳環,因此有一說認為埃及人早期不使用需要穿刺身體的裝飾品,但卻也並非沒有疑似戴耳飾的案例。

倫敦大學學院皮特里博物館藏史前耳釘(?)

巴達里文化是上埃及早期的文化之一,考古學家在其村落和墓中都有找到疑似耳釘(ear stud)的陶製小物。新王國也有出土類似形狀的物品。不過出土上圖耳釘的墓已遭盜擾,難以確定其實際的用途。

倒是一尊第五王朝的無名男性雕像(JE 30273=CG 35),他頭上戴著的假髮在兩側大約耳朵的位置破損,並且露出了銅釘。有人認為這是用來外接耳環的裝置,但這銅釘既然沒有特別凸出來,原本應是蓋在假髮之下,如此說來它本身可能就是耳釘。(不要懷疑,埃及人就是會做這種看不到的藝術設計,收藏於柏林的媞依[Tiye]太后頭像,耳環也是因為外層的假髮破損才露出來。)

側露銅釘的第五王朝無名男性像
中王國的嘗試

新王國(甚至說第十八王朝)前無耳環的說法,最晚在20世紀初就出現,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挖掘與研究,已有不少第十七王朝和第二中間期的證據出土,甚至有一些零散的中王國發現。

波士頓美術館就藏有哈佛團隊在Sheikh Farag(近吉薩)發現的中王國「耳環」(13.3650,下圖)。這個幾乎是圓環,只有一小條開縫的物品(到了新王國也還很流行,有些開縫會大點,例如上圖大英博物館藏耳飾[左下、右下]),的確很難想像怎麼穿戴到耳朵上,因此早期也常認為是髮飾。但經過學者實驗,要把這個小東串在頭髮上固定也不容易,沒有定論使這類東西在不同地方可見兩種標示:耳環或髮環。

波士頓美術館藏中王國耳環

圓形耳環也許使用黃金等貴重金屬,在造型上卻很簡單,但埃及人可不是到新王國才開始發揮他們在首飾方面的工藝。1894-5年法國考古學家Jacques de Morgan在曲折金字塔所在的代赫舒爾(Dahshur)挖掘,就發現了一位khnoumit公主墓,以及其中令人驚豔的首飾,做工相當細膩。在這一年的挖掘中,還發現一個由不規則圓環和嵌入石榴石的墜飾組成的耳環,環形甚至有部分中空,所以重量極輕,可見工藝技術之精湛。

khnoumit公主的其中一個王冠
耳飾的崛起

在文章開頭已經看過第十八王朝後期的耳飾,但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早期耳環也相當多樣,完全不像才剛開始接納這類裝飾品。

大都會博物館藏第十八王朝早期耳環

此時期大量出現耳環,表示古老文明在看著鄰居戴了這麼久之後,突然開始轉念接受。原因大概是無從得知了,關鍵的影響來自何方也少有學者討論,倒是在台灣2003年出版的《永恆埃及》展覽圖錄中有「似乎是仿效自東方民族」一語帶過。

大都會博物館藏來自Thutmose三世三位外國妻子墓中的首飾,其中的確包含耳環,算是走在時尚尖端。她們之中有至少兩位從名字可以推斷是來西亞的閃族,所以東來說也不是無憑無據。

然而,Thutmose三世宰相(vizier)Rekhmire的墓室(TT100)壁畫所顯示的卻是另一種可能。壁畫描繪這位宰相人生中最光榮的時刻,身為法老代理人的他負責接收來自各方使者的來朝與進貢。各種不同膚色、衣著造型的人物搬運著特色供品來獻給法老。

Rekhmire墓中的朝貢場景

壁畫有許多值得作為民族、文化、工藝、物產等比較研究的細節,不過卻有一個只需要觀察就可以得到的結論:對於埃及畫家而言,戴耳環是努比亞人的特徵。畫面中有北方的克里特人、東方的西亞民族、南方的努比亞黑人,甚至遠方的朋特人等,但只有努比亞人被畫上了耳環。這應該是呈現了埃及人的刻板印象。

就現存的法老木乃伊來看,Thutmose三世或四世就已有耳洞,但在繪畫和雕像等還是選擇維持古老的傳統形象(反正埃及藝術本來就不是寫實主義)。一般貴族,不論有沒有跟隨新時尚,藝術再現時也大多延續古風,只有少數例外。

這樣的情形直到阿馬納時代──這個不只政治宗教,藝術風格也有重大變化的時代前後才鬆動,即使沒有畫上耳環,也會在在耳垂點上一點,展現耳洞的存在。阿馬納時代後,第十八王朝接近尾聲,耳環的使用卻已經深入民間。往後的壁畫、雕像、人形棺上都會不時出現耳洞、耳環的身影。

廣告
耳朵上的環

對於這項新時尚配件,埃及人似乎不覺得需要給它一個專屬的名稱。應該說文獻中並不常提及,如果這個小東西難得的吸引了文字紀錄者的注意力,大多直接用各種「環」(ring)相關的字,並沒有特定的說法。這也許正是許多古埃及「耳環」可以解釋為他用的原因,因為古人本來就沒有局限這些小物的功能。

到了第二十五王朝的法老Piankhi(簡稱Piye),身為這個努比亞王朝的創建者,在慶祝其征服三角洲薩伊斯(Sais)地方統治者的石碑(JE 48862)上,背面下段記錄臣服者奉獻的珍寶中,特別提到了𓆷𓈎𓇌𓏬𓈖𓄟𓇥𓂋𓄕𓄹(SAqyw n msDr),直譯就是耳朵上的環(ring of ear)。也許還是這個有更長戴耳環歷史的民族區分得比較細,覺得有必要寫清楚。而這段碑文的紀錄也顯示,耳環雖然在第十八王朝就已經傳入民間,但在上層階級仍有不同於一般大眾的精緻作品,值得獻給法老並為文紀念。

再之後,埃及歷經波斯的入侵,以及希臘羅馬人的統治,首飾不論在材質和造型上都更加多元而有變化。不過這牽涉的範圍太廣了,本文就先介紹到此囉!

國家地理〈埃及女法老〉特刊簡介

廣告

美國埃及學家卡拉‧庫妮(Kara Cooney)博士任教於UCLA,研究專長是古代的工藝製作和棺槨的經濟學,今(2021)年中出版了Coffin Commerce: How a Funerary Materiality Formed Ancient Egypt(書介請待拜讀後補上)。2018年出版When Women Ruled the World: Six Queens of Egypt,2021年8月出版的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特刊〈埃及女法老〉,讓我們輕鬆閱讀圖文並茂的「中文」雜誌,就可以一窺書中那些在歷史上被輕視忽略的重要女性統治者。

特刊封面大大的寫著「埃及女法老」,直接的點出主題,這些女人不只是男性法老身旁輔助者或裝飾品,她們在不同的年代,面對不同的問題,以女性柔韌的力量努力維繫著國家的安定。

幾千年前,在地球上的一個地方,女性克服了自己所處的男性主宰體系中的重重困難,一再以正式而且純粹的權力統治國家。古埃及是個異數,是唯一的一個地方,持續召喚女性統治,以確保政府能夠正常運作、免於危險衝突,並站在可能最穩定的基礎上──特別是危機正在醞釀時。

作者挑選的6位分別是早期王朝的美麗奈茨(Merneith)、中王國的諾芙魯索貝克(Neferusobek)、新王國的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娜芙蒂蒂(Nefertiti)、塔沃絲瑞(Tawosret),以及埃及末代法老克麗奧佩脫拉七世(Cleopatra)。她們每個人原本都是皇后,但後來也都成了主要決策者,其中五位成了徹徹底底的國王。

在埃及漫長的歷史中,地位崇高的女性當然不只她們,但這幾位的挑選相當有代表性。其年代最早者,就出現在埃及首度統一的第一王朝,甚至在金字塔出現之前,這個傳統上統治者必須是男性的國度,就已經出現來救火的女性掌權者──美麗奈茨在丈夫死後為年幼的兒子登(Den)掌管著天下,直到能夠親政。

〈埃及女法老〉
雜誌名稱: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刊別:特刊
出版地區:台灣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大石出版
日期:2021/08/20

接下來時間大躍進,特刊介紹的是第十二王朝的諾芙魯索貝克。這期間其實還有一位滿重要的女性,而且她很有可能是埃及史上的第一位女法老──第四、第五王朝之際的肯考絲一世(Khentkaus I)。

第四王朝最著名的就是金字塔,吉薩三大金字塔中最小者屬於曼考拉(Menkaure)所有。這位法老過世,下一位男性法老謝斯卡夫(Shepseskaf)是第四王朝的末代法老。然而這位謝斯卡夫並非曼考拉的長子(Khuenre比父親早逝),一般相信他可能是曼考拉的另一個兒子,卻也沒有確切的證據。

儘管考古學家在吉薩找到肯考絲一世的墓,她的身世和生平仍充滿疑問。墓葬位置鄰近曼考拉金字塔,因此被推測是法老的女兒。這個墓是兩層階梯式,不是坡面平滑的金字塔,但規模不小,因此被稱為吉薩第四大金字塔。除了陵墓本身,還有附設的祭廟、堤道、太陽船坑、工作人員生活區、河谷神廟、池塘/港口,完全符合先王們的陵寢規格。墓中當然也有銘文,但學者對其抬頭翻譯卻有歧異。「法老之母」的部分大家沒有異議,她後來應該嫁給了謝斯卡夫,並生下王位的繼承人,但她到底曾不曾一肩擔起法老的重責大任,目前看法仍不一。

肯考絲一世之墓入口(背景可以看到三大金字塔)

也許是因為肯考絲一世身分的不確定,Cooney博士將中王國的諾芙魯索貝克定位為埃及的「第一位女國王」。丈夫沒有留下子嗣就去世,於是她被推上火線,在一個氣候導致尼羅河水不足、社會動盪的時刻坐上王位。雖未能力挽狂瀾,第十二王朝就此結束,埃及進入再次分裂的第二中間期,但在後世的王名表卻罕見的沒有因為性別將她除名,可見其對國家的貢獻有目共睹。

接下來幾位的女性掌權者相對比較有名,哈特謝普蘇特是這幾位之中唯一在盛事掌權的女人;關於娜芙蒂蒂的事蹟眾說紛紜,Cooney博士選擇了她改名成為法老的說法;塔沃絲瑞則又是一個在王朝末期登基的女王。在新王國出了這幾位女性掌權者之後,托勒密時代的統治者已不是埃及人,但這些馬其頓人接受埃及的傳統,以法老的姿態統治這古老的國度,然後有最後一位埃及女王的出現。

廣告

俗稱「埃及豔后」的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其實並非唯一在這個朝代獲得權力的女人,但她的先驅大都與丈夫共治,只有她用高超的交際手段,先擺脫共治的兄弟法老,之後維持未婚,獨攬大權,甚至有辦法資助羅法軍官情人的戰事。只可惜,最後是大家都知道的結果,埃及輸了關鍵戰役,成為羅馬的行省。

最後,如同所有的翻譯出版物,編譯品質會大大影響閱讀的感受。而國家地理雜誌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大量的圖片,排版上還都會有大標和節選放大的重點字句,就算懶得詳讀內文也能有所收穫。這本特刊的翻譯品質也尚可,雖然偶爾會有幾乎可以看到原文的字句,但整體閱讀沒有太大障礙。

最嚴重的錯誤是在第55頁,娜芙蒂蒂家譜上,尤雅(Yuya)和圖雅(Thuya)是泰伊皇后(Tiye)的父母(詳見親子鑑定)才對,阿蒙霍特普三世可是名正言順的王位繼承人,父親當然是法老圖特摩斯四世(Thutmose IV)。

對女法老有興趣,除了可以找作者的原書來閱讀(目前似乎沒有中譯本),亦可延伸閱讀《埃及五千年》。此書雖是通史,但作者也相當關心女性議題,所以在女性統治者方面多有著墨。

真人印第安納瓊斯──哈瓦斯博士

廣告

哈瓦斯博士(Dr. Zahi Hawass)可謂當今最知名的埃及學家之一,和電影主角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一樣,他時常戴著頂帽子,帽子也成為他的標誌。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造訪埃及,由哈瓦斯博士(圖左戴帽子者)導覽參觀吉薩金字塔及人面獅身像。 

身為埃及本地人,博士不僅主持過許多大型研究計畫,也曾入朝為官,擔任埃及文化部底下「古物最高議會」(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的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之後該單位於2011年升格為獨立的「觀光與古物部」(Ministry of Tourism and Antiquities),博士也是首任部長。 

以下是博士個人官網的一段簡介: 

哈瓦斯博士職業生涯有不少的重大發現,包含吉薩金字塔建造工人墓,以及Bahariya綠洲黃金木乃伊谷。他發現兩個先前都不知道的古王國金字塔,一個在吉薩谷夫大金字塔附近,另一個在薩卡拉,屬於Teti法老的一個王后。同樣在薩卡拉,他重新發掘了第六王朝王后Khuit的金字塔,以及他認為屬於某第五王朝王后的另一個金字塔。

哈瓦斯博士也參與了其他重大考古計畫。他領導了在亞歷山卓附近一個托勒密神廟地的克麗奧佩脫拉與安東尼墓搜尋。他增進了大金字塔內所謂「隱藏門」(hidden doors)搜索計畫。再者,他開啟了一個在尼羅河水底下的挖掘計畫,找尋消失的方尖碑與雕像。

廣告

哈瓦斯博士領導並管理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研究是「埃及木乃伊計畫」(Egyptian Mummy Project, EMP),運用現代鑑定技術,諸如電腦斷層掃描(CT)及DNA分析,回答關於皇室木乃伊的問題。哈瓦斯博士在EMP達成的幾個重要發現有:辨識出哈謝普蘇女王的木乃伊、揭開圖坦卡門的身世,以及解開拉美西斯三世謀殺案的謎團。

作為一位深深關切埃及古蹟保護與保存的考古學家,他監督了人面獅身像,以及薩卡拉塞拉比尤姆神廟(Serapeum)、階梯金字塔等的修復計畫。他為一些重點區域發展出管理計畫,包含亞斯文(Aswan)的未完成方尖碑採石場,Kom Ombo、Edfu與Dendera的神廟,以及盧克索西岸、吉薩、薩卡拉。

他也啟動了埃及境內19座新博物館的建設,包含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 GEM)與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National Egypt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NEMC)。

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

在他的領導之下,修整了許多老清真寺、老教堂、老猶太會堂,並重新對大眾開放。哈瓦斯博士積極的推廣在美國、澳洲、歐洲、日本的各大城市籌辦圖坦卡門寶藏展覽。這些展覽為埃及帶來超過1.25億美元的收入。

哈瓦斯博士有活力的人格特質以及淵博的知識點燃了國際對於古埃及的興趣。透過無數的電視現身和科普的書籍,他已經將法老的世界帶入世界各地人們的家和心中。2006年,哈瓦斯博士以一部洛杉磯KCBS頻道製作的特集得到艾美獎。 

能不能找到重大的考古發現,除了扎實的基礎研究,還需要一定的運氣。不過哈瓦斯博士做歷史與考古研究,做到可以為國家帶來大把的收入,還得到美國電視界的大獎艾美獎,這可就不容易了,除了充足的內涵,應該還要有相當的人格魅力,才能既能長時間在政府機關中擔任要職,又在電視上吸引觀眾。 

2017年,哈瓦斯博士非常親民的在臉書上開放粉絲提問,並選了10個問題回答。以下從中整理了幾題有趣的內容: 

  • 當今埃及考古最重要的主題或未解的謎團是什麼? 

沒有「一個」謎團待解,而是許多個!

然後博士列出包含吉薩大金塔的神祕門後到底有什麼、印和闐之墓、不少新王國法老的墓也不知道在哪,還有克麗奧佩脫拉與安東尼之墓、亞歷山大大帝之墓等,可見他關心的範圍極廣。 

  • 博士最愛的法老是? 

古夫

因為博士許多研究都跟他有關,包含大金字塔、造墓工人墓等。博士還特別提到前幾年在紅海岸新發現的莎草紙文書,是一個叫做Merer的工頭的工作紀錄。這份紀錄提供了金字塔建造工程的蛛絲馬跡,不過博士另外注意他們前去紅海可能是為了銅礦,而在吉薩第二船坑的修復工程中,考古學家的確找到了銅製工具,也許就是這批工作團隊的工作成果。 

  • 博士相信娜芙蒂蒂的木乃伊是在開羅博物館、圖坦卡門墓(KV62)中的密室,還是還沒被找到呢? 

關於這個問題,他不覺得KV62中還有密室。其一是信仰問題:他不認為阿蒙神祭司會讓這位異端王后葬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位於底比斯西岸的帝王谷。其二,為什麼圖坦卡門要葬在自己母親的墓中?其三,墓的風格和裝飾和Ay(短暫繼位的法老)墓相同,應該是 Ay 在這位少年法老的驟逝時將自己原本的墓讓給他。最後,博士覺得掃描的資訊並不可靠,各方解讀不一,無法支持牆後還有房間之說。 

博士相信娜芙蒂蒂原本應該是葬在她和法老夫婿打造的城市阿馬納,之後被移到帝王谷,而在KV21找到的兩具木乃伊,a可能是安卡蘇納姆,圖坦卡門的王后,b則可能是娜芙蒂蒂。

KV21找到的兩具木乃伊,右a左b。

這是哈瓦斯博士的想法,但他也不排除還有其他可能,因為目前還沒有完美的證據出現。 

哈瓦斯博士的故事也許沒有像電影人物那般奇幻驚險,但卻真實地發現了許多古代世界的秘密。而且博士也是一個親切可愛的人,原本線上的問答預定挑選十個問題,最後還附贈一題:

「你還討厭蝙蝠嗎?」 

「當然,我永遠討厭蝙蝠!」

在探索黑暗墓穴總是難免會遇到的生物,看來造成博士相當大的陰影呢!

2015年度風雲人物──圖坦卡門

廣告

自從1922被英國考古學家Howard Carter挖掘清理出來,在王表上不存在,也年紀輕輕就過世的圖坦卡門,雖然在埃及歷史上也無足輕重,卻成為古埃及的重要象徵物之一。

重見天日以來,埃及學家對他的興趣不曾稍減。在近一個世紀之後的2015年,他甚至再次許多成為新聞的主角。首先是因為2014年展示於開羅博物館的黃金面具因為意外掉了象徵法老王權的鬍子,肇事館員想粉飾太平,卻是欲蓋彌彰。難看又難清除的膠(下圖)只得請德國的古物專業修復師Christian Eckmann領導的團隊出馬拯救。

報導複習
〈圖坦卡門黃金面具受傷了!〉
〈圖坦卡門面具可望修復〉

所幸一切都還能夠挽回,只是清除工程浩大,為了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每個步驟都得小心翼翼,幾經折騰,終於固定回原位。年初新聞爆發後,終於在這一年結束前回到博物館見客。

不過,在這中間,另一條關乎圖坦卡門,而且可能成為21世紀最偉大埃及考古發現的事件也如火如荼展開。

年中,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埃及學專家Nicholas Reeves經過一年的研究,發表了一個震撼埃及考古界的假說──我們稱為圖坦卡門墓的帝王谷62號墓(KV62),牆後其實另有空間。Reeves認為圖坦卡門只是借住房客,而此墓真正的原主還在從未有人發現的密室中。據其推測,此人正是大家尋尋覓覓的阿肯那頓的王后娜芙蒂蒂。

經過一連串的辯論,隨後也到KV62實地檢驗,之後又分次以紅外線、雷達等科技檢驗,並且得到樂觀的結果。只是這些並不足以讓質疑者轉為支持,因為即使真有隱藏的空間,而依墓的型制可能是一位女性,也不一定非得是娜芙蒂蒂。這只能等待找到不破壞現有墓室,且能進入密室的方法後一探究竟才能真相大白。

由日本團隊進行的雷達掃描,Hirokatsu Watanabe正推著因應墓是環境改良的雷達探測機沿著牆面進行掃描工作,初步結果幾乎可以肯定牆後還別有洞天,但數據仍需小心的分析。(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讓我們再次回到黃金面具身上,因為Reeves理論的另一項佐證就是它。而且這次為了拯救黃金面具遭逢的意外傷害,也剛好提供學者可以好好再次檢視的它的機會。

圖坦卡門墓中有不少屬於其他女性的陪葬品是不爭的事實,而Reeves根據他的研究,進一步認為這個已經成為一種icon的黃金面具原本也是屬於娜芙蒂蒂,圖坦卡門年紀輕輕就驟然病逝,所以加工修改使用。不僅使用材質上有不同,透過X光還可以看到整體設計有過修改,

這張圖是1960年代為黃金面具照的X光,可以看到面具確實經過修改與調整。(來源:Nile Magazine

至於娜芙蒂蒂呢?很可能已有更精緻華麗的下葬面具。這也是為什麼KV62的隱藏房間很有可能成為21世紀甚至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埃及考古發現(儘管21世紀也才開始沒多久)。一是可能有更加富麗堂皇的古文物出土,一是隱藏之墓有機會幫助現代學者探究揭開這個被刻意抹消的時代。

《尋找娜芙蒂蒂》精彩重播
〈阿肯那頓與阿馬納時期〉(背景介紹)
〈娜芙蒂蒂即將現身?!〉
〈娜芙蒂蒂的耳洞〉

***(以下2016年5月10日新增)***

在經歷幾次不同的檢測,2016年5月8日,招開「第二次圖坦卡門國際討論會」,最終學者仍無法對於KV62牆後的密室是否存在達成共識,所以新任的古物部長El-Enany宣佈:暫時不會有近一步動作,且在100%確定之前,不會進行鑽探。

娜芙蒂蒂的耳洞

廣告

在我解釋這看起來有點奇怪的標題之前,容我先大致說說最近轟動埃及學界的大事始末。

從2009年開始到2014年,Factum Foundation為圖坦卡門的墓室(KV62)進行掃描,不只拍攝下壁畫,也記錄了壁面上的3D資料,藉此建造出實體複製品,同時也將掃描成果公布在網路上,供大家觀看。

然後天才的Reeves就從這些圖看出端倪了!

去除圖畫的3D影像,少了顏料和壁畫的修飾與干擾,裂隙看得一清二楚,於是就做出了KV62還別有洞天的推論。為了小心起見,他花了18個月查詢佐證資料並且確認才書寫,於2015年8月正式發表,立刻引起學界熱烈討論,正反批評都有。(Reeves的論文到底說了什麼?請見娜芙蒂蒂即將現身?!

於是,埃及古物部決定在九月中旬邀請Reeves和各路專家進行討論。之後也實地到帝王谷進行查探訪視,不只KV62,還包含KV35、55、57,目的是作為比較參考,以推估假說的可能性。

埃及古物部長Eldamaty和Reeves在圖坦卡門的KV62進行初步檢驗。

最終的結論是:「很有可能」!

在經過討論和現場勘查之後,他們於10月1日招開國際記者會。埃及古物部長Eldamaty表示他原則上同意Reeves的新假說,即圖坦卡門所在的KV62可能真的有消失的密室。但他覺得可能會是Kiya(也是阿肯那頓的妻子,推估是圖坦卡門的生母)或Meritatum(曾在阿肯那頓和圖坦卡門之間登基的斯門卡拉的王后),而不是娜芙蒂蒂。不過,他也誠心希望牆後會是Reeves所期望的娜芙蒂蒂,畢竟大家找她找得好苦啊~~(娘娘,您就別再躲了!)

會議中Eldamaty也強調,不論如何埃及古物部將會全力協助。等所有相關許可文件到齊,11月,他們將用不具破壞性的雷達及溫感攝影確認牆後真有空間存在,再進行挖掘。當然不會是直接打破圖坦卡門墓室的牆壁,畢竟那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至於詳細辦法會再跟專家研議,預計在1-3月內開啟行動。

Reeves在記者會上闡述和解釋他的假說,也提到著名的圖坦卡門黃金面具有「耳洞」的問題。

圖坦卡門黃金面具,耳垂上各有一個耳洞。

Reeves表示他曾有機會仔細觀察黃金面具,發現面具臉部和其他部分使用的黃金並不相同,藍色鑲嵌大多是藍玻璃,卻只有眼睛用的是青金石。這太不正常!而且這個面具剛發現的時候耳部以金箔覆蓋,起初他也想不通,研究後才發現:法老只有在還是小孩的時候會戴耳環,從來沒有出現法老戴耳環的形象。而且圖坦卡門也沒有耳洞,只有小時候戴耳環留下的凹痕。

但是耳洞就是要戴耳環啊,不然做出來要幹嘛!

Reeves進一步提出證據,就是背面的王名圖章有經過修改的痕跡,所以他的結論就是:這個面具和其他大多數的陪葬品還有墓室一樣,原本根本不是做給圖坦卡門的,而是屬於娜芙蒂蒂王后。不過,娜芙蒂蒂本人並未使用,因為後來成為法老的她有更好的陪葬品。如果真是如此,從來沒有人發現的「娜芙蒂蒂密室」將會成為另一個重要考古發現,甚至超越圖坦卡門。

最後,回頭來解釋一下「娜芙蒂蒂的耳洞」為什麼會被練習人拿來當標題。

也許有人聽過一句英文諺語:「Cleopatra’s nose, had it been shorter, the whole face of the world would have been changed.」(克麗奧佩托拉的鼻子,如果短一些,世界可能會有所不同。──帕斯卡)

這裡的克麗奧佩托拉就是指埃及豔后,他運用自己的美貌作為政治工具,在古代地中海掀起驚滔駭浪。雖然最後因為她做了錯的選擇,埃及成為羅馬的行省,但已經足以讓後人無法忘記她和她的美貌,而有這樣的話語。

如果娜芙蒂蒂沒有耳洞呢?

Joann Fletcher經過多年研究,認為KV35中的年輕女士(2010年透過DNA檢測判定是圖坦卡門生母的木乃伊)就是娜芙蒂蒂,其中一項佐證就是娜芙蒂蒂左耳有兩個耳洞(這不常見),而年輕女士也有(當然這不是唯一的證據,不然也太弱了)。

年輕女士的左耳,Discovery影片截圖。

這讓練習人不禁讚嘆:用耳洞來找娜芙蒂蒂的頻率會不會有點高啊!如果她沒有耳洞,找到她的機率應該會低很多吧!(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細節,哈謝普蘇的確認可是憑著一顆牙齒呢!)

不過,這兩人的立論基本上是衝突的,所以…

KV62的牆後真的藏著娜芙蒂蒂嗎?

還是其實娜芙蒂蒂就是年輕女士?如此,以前認為她是圖坦卡門生母的說法其實是對的?

抑或是娜芙蒂蒂還在某個未知的角落,或其實早已隨著時光灰飛煙滅?

對她的追尋,大概只有真的找到才會停止吧!

資訊來源:

Ahram Online, Tutankhamun’s treasures may have originally belonged to his stepmother

娜芙蒂蒂即將現身?!

廣告

什麼!找到傳說中娜芙蒂蒂之墓了嗎?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埃及學專家Nicholas Reeves在上個月發表了一篇文章”The Burial of Nefertiti?“(〈娜芙蒂蒂之墓?〉)。其依據的是Factum Arte在網路上公開的圖坦卡門墓室壁畫高畫質圖版,不僅有全彩2D和灰階3D兩種版本,還可以任意縮放看清楚細部,對於業餘愛好者和專業學者都是一大福音,畢竟不是人人都有辦法親臨現場,而且在現場也沒有辦法任意縮放和透視壁畫而看到牆面。

Reeves主要依據墓室的壁面3D圖上面可以觀察到的線條和裂縫,推斷圖坦卡門所在的KV62,其西側牆面之後應該還有一間儲藏室,而北側牆面之後也還有一個房間,可能就是娜芙蒂蒂長眠之所。

KV62結構圖,黃色部分為Nicholas Reeves推測應該存在的房間

不過以上論述針的室推測成分居多,連作者自己都在標題上打了個問號。而且這裡的推論是以娜芙蒂蒂其實就是阿肯那頓的繼承者斯門卡拉來設想。

的確有不少人認為娜芙蒂蒂就是斯門卡拉,因為在娜芙蒂蒂的記錄銷失之後,斯門卡拉就跟著出現。另外有跡象指出,一個前名(法老登基之後被賦予的名字)與斯門卡拉相同的女性在斯門卡拉和阿肯那頓之間統治過小一段時間,有人推測那是娜芙蒂蒂,之後進一步變身為形式上男性的法老。但也有說是阿肯那頓和娜芙蒂蒂的女兒Meritaten,顯然Reeves和不少人都採信了前者。

不過,事實上已有找到銘文顯是斯門卡拉有王后(就是上述的Meritaten,這說明斯門卡拉應該是男的),只是關於娜芙蒂蒂的謎和諸多巧合實在很難讓人全然放棄這麼一種說法。

娜芙蒂蒂手下一個總管Meryre二世的墓室壁畫線圖,呈現出斯門卡拉和他的王后Meritaten。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那為什麼這麼多還沒找到的法老、王后,卻偏偏認為是娜芙蒂蒂藏在裡面呢?

首先,如果要開啟一個墓來「借住」,通常會是前任法老的,因為一般來說那也是爸媽的墓,而且也最新。而Reeves認為圖坦卡門的前一位法老斯門卡拉其實就是娜芙蒂蒂。

接下來,Reeves從墓的結構來進一步說明圖坦卡門之前的原墓主應該是一位地為崇高的女性。其實從北壁的上痕跡,Reeves除了找到疑似以灰泥封起來的門,還判斷圖坦卡門的墓室其實曾經往西擴建(Reeves推測是在娜芙蒂蒂登基為法老時),原本的房間應該跟前室(Antechamber)等寬,可以說原本其實只是前室的一部分,通往北壁之後的房間。針對這個說法,Reeves還提出另一個佐證,通往圖坦卡門墓室的,並不像一般是門道,也就是直接從岩石切割出一個門進入房間,而是以灰泥糊起來,表示在墓的整體配置規劃上更改過。

KV62裡前往圖坦卡門墓室的門,上面還蓋有一個個看起來橢圓形的封印。圖片來源:The Griffith Institute, 028

順著這個脈絡下來,KV62原始結構應該是一個從墓道進入之後向右轉的L型廊道墓(corridor-tomb),就跟原本準備給哈謝普蘇的墓一樣,屬於王后,而非一個法老的形制(應該向左轉)。所以Reeves想推翻以往認為KV62是一個私人墓擴建給英年早逝的圖坦卡門使用的說法,認為我們現在所知的部分其實只是墓中之墓。

此外,針對北面壁畫的圖象Reeves也提出一些看法。他認為在圖坦卡門入住之後可能將壁畫上的人物做過修改。以最右側的兩個人物為例,歐西里斯化的法老臉部線條與娜芙蒂蒂神似(下圖上),反而祭司跟年輕的圖坦卡門比較像(下圖下)。不過阿馬納時期的藝術獨具一格,且有美化為理想型態的取向,所以實在很難做為有力的證據。

這個理論發表以來引發熱議,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因次,Reeves將於九月中被邀請至埃及與其他學者進行討論,之後也會就商談結果在KV62進行一番檢視。在此之前,埃及古物部將不會對這項研究發表任何官方評價。畢竟這不是第一有人宣稱找到娜芙蒂蒂,Reeves之前也曾經在KV62附近找到一個墓,並認為是娜芙蒂蒂之墓,但之後什麼也沒找到。

另外,Joann Fletcher(練習人之前所翻譯介紹假髮的文章的作者)也曾在檢驗KV35內中木乃伊之後,認為其中一具就是娜芙蒂蒂,不過未獲埃及當局採信,原因是認為Fletcher所說的木乃伊應該是年輕男性,不過新的研究已經透過DNA檢測確定為女性,而且是圖坦卡門的媽媽(但身分仍無法確定,目前暱稱為「年輕女士」。研究相關說明請見:穿越數千年的親子鑑定──圖坦卡門身世之謎)。當時由於計畫由Discovery贊助,所以結果還是剪輯為影片在頻道上播放,引起爭議後Fletcher甚至有一陣子被禁止進入埃及進行考古研究,不過仍然堅信自己推論。

資料來源:

Nicholas Reeves(2015), “The Burial of Nefertiti?”(未另標示的圖版皆來自此報告)

Wikipedia on “Neferneferuaten”

Ahram Online

亦可參考國家地理雜誌的相關報導:苦尋王后娜芙蒂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