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與羅賽塔──古埃及文破譯200週年

廣告

埃及在在希臘羅馬人先後統治,接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入,官方語言丕變,圖畫般符號排列組合而成的古埃及文,原本還有少數祭司傳承,後漸漸失傳。不過刻劃雄偉金字塔和神廟的文字、圖像仍在,所以一直有人聲稱破解這些古文,但大多只是自己看圖說故事。

古埃及文能夠重新破譯的關鍵「羅賽塔石碑」於1799年,由拿破崙麾下軍人發現。後來法軍為英軍擊敗,這塊石碑於是落入英國人手裡,自1802年起保存並公開展示於大英博物館。不過拿破崙的軍隊中也不是只有軍人,還有為數不少的學者,帶回豐富的紀錄資料,並出版了《埃及記述》(Description de l’Égypte)。 

羅賽塔石碑製做西元前196年,是托勒密五世的一份詔書。內容大致描述法老王位的正當性,與法老減稅、在豎立雕像等德政,以紀念他登基滿週年。然而,這些內容要等到文字完整破譯後大家才知道,而且這些內容的重要性也不高。倒是石碑上用了三種文字,雖然經歷兩千年的演變,但位在最下方的古希臘文還是有辦法辯讀。因此許多人開始依此嘗試解讀上方的聖書體(hieroglyph)和世俗體(demotic)埃及文。英國人托馬斯·楊(Thomas Young)率先證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這人名。而Antoine-Isaac Silvestre de Sacy(1758–1838)是第一個嘗試破譯羅賽塔石碑的法國人,1802年他的瑞典學生Johan David Åkerblad(1763–1819)接續他的成果,並發表一份世俗體埃及文與克普特文字母的對照表。 

Johan David Åkerbla發表的世俗體埃及文與克普特字母對照表

Sacy的另一位學生正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1790–1832)。商博良極具語言天賦,年紀輕輕就精通古今中外多個語言。 

1822年9月14日,他去拜訪一直很支持他的哥哥賈克─喬瑟夫,突然靈光乍現,大喊一聲「Je tiens l’affaire!(我懂了!)」便興奮的昏過去。27日,他寫信給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的 M. Dacier,道:「這是一個複雜的語言系統,既象形,又象徵,也拼音。就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段文字內,我幾乎要說在同一個字詞裡。」並附上一份草稿。 

商博良寄給M. Dacier的聖書體字母表草稿,包含相應的世俗體與希臘字母

大約一個月後,10月底正式印刷出版了一本44頁的小冊子,兩年後再出版更完整的論文,從而建立起古埃及文破譯的基礎,並因此被稱為埃及學之父。雖然不能說成功破譯是他一人獨力的功勞,前人的點滴累積都是關鍵,但沒有他最後融會貫通的創舉,不知要到何時,我們才有辦法聽到古人的心聲。 

雖然那塊與他的名字幾乎無法分割的石碑存放在倫敦,但他於1824年得到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青睞,代表他到義大利都靈(Turin)檢視其購買,由 Bernardino Drovetti蒐羅的一批古埃及藏品。1826年5月15日,商博良更正式拿到國王的詔書,成為法國大革命後轉型為博物館的羅浮宮,裡面古埃及藏品的管理人,並策劃展覽。 

文物給他的震撼,讓他決定親訪埃及。1831年他二訪埃及回到巴黎後,當時的國王路易菲力一世為他創設了一個教席。可惜他積勞成疾,只教了三堂課便無法繼續。1832年3月4日,這位正在編纂古埃及文法書與字典的天才英年驟逝,成果後由其兄在他死後出版為《埃及文法》(Grammaire égyptienne)一書。 

商博良的《埃及文法》出版內頁

身後,他低調的葬於拉茲雪菲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墓上的一根方尖碑標誌了他跟埃及的連結。

商博良墓。2018年作者自攝

若有幸造訪巴黎的拉茲雪菲神父墓園,除了遊客必訪的王爾德墓,還有麻瓜應該找不到的雷斯壯家族墓(詳電影《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也可順便瞻仰這位早逝的英才。 

商博良墓碑。2018年作者自攝

 

《古埃及象形文字──自然風土篇》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讀冊的「二手書贈品區」讓練習人撿到寶

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日常生活篇》還有一本兄弟作,就是本文要推薦給大家的《自然風土篇》,如果以中學課程分科而言,可說是古埃及地理課,不過既然是介紹文字的書,重點當然還是這個領域的詞彙。

本書第一大部分介紹古埃及人的生活環境,包含地形、氣候、星象、行政區劃等。第二部則進一步介紹長於這片土地的動物、植物,以及能用這些動植物做成的食物。以上不論地形、天氣、星星、行政區、動物、植物,幾乎都有相關的守護神。在古埃及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眾神,本書當然也順勢地的介紹了不少。

埃及文和中文都有部分文字是以圖像描繪的象形字,像是「河川」、「山脈」、「人」、「蛇」等具象的物體(不過有趣的是中文選擇用非象形的方式寫「蛇」這個字),但要寫出「空氣」、「情感」等無形體事物,肯定是經過了一定的邏輯轉換,因此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思考模式。本書除了羅列,有時更嘗試說明背後的思維。

在中文裡,東西南北表示一個不因個人面向,固定的方位;前後左右是以一個主體出發的相對方向,但在特定情境下也可替代前者。例如風水上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可指一個主體(例如人或建築)的前後左右,但若用在一個整體(例如國家、地理)的大方向,就可能用傳統坐北朝南的思維定位中心,於是前方就是南方,後為北,左、右分別為東和西。

從本書的說明會發現埃及人更乾脆,左就是東 𓋀imn),而右即西 𓋁iAb)。行文間再視情況加上補註聲符(sound complement)、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等表達特定的意義。

這樣的巧合是怎麼來的呢?

南方對於古埃及而言,也是帶來大地恩惠的尼羅河上游方向,加上南方也是太陽通過子午線時的方位,因此埃及人同樣是以南方作為基準。

因為埃及主要也是唯一的大河流向如此,當埃及人在新王國大規模擴張,遠達西亞看到幼發拉底河時感到十分的困惑,於是稱這條由北往南流的河稱為「逆流河」。

雖然要把符號、音標、意義全都背清楚還是不簡單,但經過如此說明就可以少記一組單字,也比較不容易搞混東西和左右的配對了。

這套書不是正規的語言或文法書,但作者以簡單清晰的介紹這個古老失傳的語言,又有大量的圖片輔助,不論是否有要深入研究這個語言,都可以作為輕鬆有趣的輔助參考。雖然現代研究埃及文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英、法、德文,本書原文用日文書寫,再翻譯成中文,已經過多層的詮釋轉譯。但若有意往下鑽研,會需要其他外語的基礎,有中文書可以起步還是比較輕鬆的。

書名:《古埃及象形文字 自然風土篇》
作者: 松本彌
譯者: 趙鴻龍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29
ISBN:9789865688868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151頁/14.8x21x0.76cm/普通級/全彩印刷
出版地:台灣

埃及語言的故事

廣告

古埃及人溝通所用的埃及語(Egyptian)已然失傳,沒有人知道當時正確的發音方式。在使用的數千年歷史中,應該也和所有的語言一樣不斷的演化轉變,且有區域性的方言、口音。透過流傳下來的文字分析,埃及文應屬於亞非語系(Afro-Asiatic/Hamito-Semitic)的一支。

口語從史前時代就已在使用,但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大約西元前3200,差不多就在埃及統一,國家需要更多組織控管的早期王朝時期,這應該不純屬巧合。有一個說法認為文字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發明,之後才傳入埃及。不過兩地的文字在字型、結構、書寫工具等方面都不一樣,因此兩地各自因應需求發展出文字的可能性更高。

阿拜多斯的標籤──最早的埃及文字之一

早期埃及文(Early Egyptian)主要出現在儀式性工藝品和墓葬中,不過這些象形符號仍屬單字式訊息的紀錄,還不見完整的文句和篇章,即使是紀錄上下埃及統一關鍵時刻的那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也不例外。這讓了解這些上古文獻難上加難,因為資訊量真的不多。

古王國埃及文(Old Egyptian)開始有比較完整的句法、語法,並且搭配著圖畫出現在私人的墓室中。第五王朝的Unas法老甚至用滿滿的文字裝飾金字塔的內部牆面,這篇書寫法老死後加入星星與眾神的文字因此被稱為「金字塔文書」(Pyramid Texts),成為研究古代生死觀及信仰的重要文獻。

下一個階段發展出來的中王國埃及文(Middle Egyptian),也可以稱為古典埃及文(Classical Egyptian)。中王國埃及文整體結構已經相當完備,並且留下許多故事性文獻,例如〈辛奴亥〉、〈口才便己的農民〉(The Eloquent Peasant)、〈遇難船員的故事〉(Tale of the Shipwrecked Sailor)等。此外,也用於書信以及法律、政府文件。

寫有辛奴亥故事的石灰石塊

宗教文獻絕對是古埃及文獻的一大宗。許多古王國時代皇家限定的作法,在王權低落的第一中間期開始往下普及,金字塔文書簡化並用中王國埃及文書寫在棺木上,稱為「棺槨文書」(Coffin Texts)。

進入新王國,這類指引死者的文字開始寫在更輕便易得的莎草紙上,即「死者之書」(Book of the Dead)。口語的演變通常比較快,所以人的年紀相差不用太多歲就可能出現代溝,死者之書和墓葬、神廟的宗教文獻卻沒有與時俱進,而仍舊使用古典埃及文。因此,現代學生通常也以此作為學習埃及文的入門,本網站的埃及文教學也是以中王國埃及文為主。

學習埃及文建議從〈【古埃及文101】基礎篇〉閱讀起,亦可在主題頁面挑喜歡的主題瀏覽。

中文也有類似的書寫文字和口說語言分離的發展。因此唐朝詩人白居易寫詩「老嫗能解」成為一種特色;民國初年更有「白話文運動」,主張文學應當我手寫我口,不再以古人的文言文為書面文體。這樣的轉折出現在埃及史上最特別,後世法老卻極力想抹滅的阿馬納時代

廣告

阿馬那時代之後直到第三中間期,晚期埃及文(Late Egyptian)成為主要書寫語言。

以字體而言,每個符號如同圖畫般詳細刻畫著色的聖書體(hieroglyph)最早出現,但幾乎同時也出現了更容易書寫的手寫聖書體(cursive hieroglyph)和神官體(hieratic)。前者具有裝飾性和神聖性,多用在神廟、墓葬等地方,後者則多寫在莎草紙,但也可能寫在陶片、石塊(例如上圖辛奴亥的故事)、木片上。起初主要為直書,到中王國以後莎草紙上常見的橫書才變得普遍。

到了晚期的第二十六王朝,更多連字簡化的世俗體(dometic)出現,用來書寫當時的世俗埃及文(dometic)。世俗體也漸漸取代神官體成為主要書寫體,但聖書體的重要性仍無可取代,所以在埃及文破譯關鍵──刻有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羅賽塔石碑上三個並列的語言,由上而下分別是:聖書體、世俗體,以及希臘文(統治者的語言)。

羅賽塔石碑

埃及在西元前最後一個世紀成為羅馬的行省,不再由法老統治。海外的統治者雖然不常造訪埃及,卻仍支持傳統神廟的興建。埃及面對著比以往更頻繁的外界接觸,千年傳統卻依舊頑固,直到西元五世紀仍可見世俗體的塗鴉。

基督教的傳入與興起無疑給了這個與信仰密切相關的語言一記重擊,卻也將古老語言轉型保留至今。大約從西元2世紀起,信仰基督教的埃及人開始用結合希臘字母和世俗體衍生字母的克普特文(Coptic),以切割古老的異教(pagan)傳統。

克普特文Papyrus Bodmer(VI-16)

現今的埃及以阿拉伯文為官方主要語言,是隨著7世紀的伊斯蘭教統治者一起傳入,也再次改變埃及人的主要信仰。在那之前,古代的埃及文就已經成為失落的技藝,克普特文卻至今仍是克普特教會的儀式語言,現在對於古埃及文可能的發音也多依據克普特語推測。

參考資料

Kathryn A. Bard,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Chapter 2,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古埃及文101】sDm.n=f動詞篇(延伸)

廣告

在〈sDm.n=f動詞篇〉,介紹了這種動詞的基本格式,往下看之前,建議先複習一下。本篇將以一個例子,再延伸一些相關的用法。

永恆的烤肉(Meir III, pl.23)

這個畫面來自美爾(Meir)B4石雕墓。墓主是Ukhhotp是中王國第十二王朝法老Amenemhat二世時的一州之長(nomarch)。這個位於尼羅河西岸的中埃及墓地,又不少州長、市長(mayor)、祭司於此長眠。

埃及文中的動物會看向語句開始的方向,圖中所有的人和鳥都會看著左邊,可以確定是從左寫到右。看來畫面空間不是很夠,所以在行末都轉了彎,正確轉寫順序應如下:

𓇋𓅱 𓀀 𓁷𓏤 𓅓𓂝𓈎 𓇥𓂋 𓊪𓅮𓏏𓏖𓏥
𓂜 𓌴𓁹 𓀀 𓏇𓏏𓏭 𓋴𓂋𓅱 𓊪𓈖

否定句

圖中第二行第一個有點像一架的符號,其實是攤開的雙手 𓂜(n,因為音值相同,有時也寫成水波 𓈖,古人的freestyle真是讓我們學習難度大增啊!),正式否定句的主角。這個符號其實很生動,幾乎可以感覺到有個人聳著肩、攤開雙手,無奈的否定後面的陳述。不過,否定句並不是直接在肯定句前加上 𓂜,其結構出乎意料的不同。

首先,否定句不需要再搭配助詞 𓇋𓅱(iw),直接以 𓂜 開頭,而且可以是獨立句,也可能是前句的延續,翻譯時要看其語境判斷。

廣告

再者,後面的動詞並非sDm.n=f的格式,而是sDm=f,少了有類似英文過去是-ed功能的 𓈖 (n),所以是n sDm=f。而大家期待的n sDm.n=f,則是現在式的否定句。這個否定句看似交換的法則,被稱為甘式法則(Gunn’s rule)。

實際上,其動詞變化也並非單純交換而已,有其獨立的變化模式,完整如下表:

字根動詞類型n sDm=f翻譯
𓄔𓅓 sDm強動詞𓂜𓄔𓅓𓆑 n sDm=f他沒聽到
𓌴𓁹𓄿𓄿 mAA重複動詞𓂜𓌴𓁹𓄿𓆑 n mA=f他沒看到
𓌻𓂋𓀁 mr(i)弱動詞𓂜𓌻𓂋𓀁𓆑 n mr=f他不喜歡了
𓂋𓂞 rd(i)超弱動詞𓂜𓂋𓂞𓆑 n rdi=f他不給了
進行式

圖中的文句開頭是助詞iw,但在第二行否定句的開頭之前,卻都沒有看到sDm.n=f標誌性的水波n,那時因為這裡用了動詞的另一個狀態。相較於sDm.n=f是表示完成的,這裡想要表達的是未完成的進行式。

這個動詞狀態其實對於中文使用者相對友善,因為其動詞基本上就是不定式(infinitive,詳細用法之後再另行介紹),前面再加上介係詞 𓁷𓏤(Hr),跟中文會針對未完成的動作說「正在」、「一直在」是差不多的用法,時態一樣不限於過去還是現在。

不定式詳細用法之後再另行介紹,這裡需要知道的一個特性是:它不屬於「後綴變化」,主詞雖然一樣是後綴代名詞,但並不放在動詞之後,而是在助詞之後。

練習

至此,只需要單字表的協助,大家就可以解讀這個古代壁畫上所寫的字囉! 

單字
𓅓𓂝𓈎 maq
𓇥𓂋 Dr 自從
𓊪𓅮𓏏𓏖𓏥 pAt 時間開始的時候
𓏇𓏏𓏭 mity 同等物(n. equals)
𓋴𓂋𓅱 srw
𓊪𓈖 pn 這個(this)

最後先放個壁畫的彩色照片,給大家一點練習的時間。

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可以看懂真實埃及古墓壁畫上的文字,是否很有成就感呢?

練習完畢再往下拉看參考答案喔!

轉寫:
iw=i Hr maq Dr pAt
n mA=i mity srw pn

英文翻譯:
I have been roasting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time. I have never seen the like of this goose!

中文翻譯:
我從時間之始就一直在烤肉,我從來沒有看過像這樣的鵝!

參考資料

Bill Manley & Mark Collier, 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 A Step By Step Guide To Teach Yourself

【古埃及文101】sDm.n=f動詞篇

廣告

動詞,描述一個動作的詞彙。主詞和動詞是構成句子的基本要素,組合起來能夠描述不同的事件、情境,以及故事。本篇要介紹一種常用的動詞文法,就是標題上看起來有如化學公式的東西。

說到埃及文的動詞,很不幸的要告訴中文使用者,這又是一個有動詞變化的語言。不過,也不用覺得母語本來就有時態變化的人幸運,有時相似又不同反而更容易錯亂。

意義與格式

sDm.n=f,讀音se-djem-en-ef,是埃及文 𓄔𓅓𓈖𓆑 的讀音轉寫,用一個固定的範例來統稱這一類的文法格式。

這個例句的動詞字根就是開頭的 𓄔𓅓(sDm),如第一個符號(加德納編號F21,牛耳朵)所示,字義是「聽」。後面兩個單一符號n和f,都屬於後綴詞尾(suffix),但用意不同,所以用不同的符號和字根隔開,為整篇密碼般的轉寫字母增添易讀性,也有些學者都用簡單 . 作區隔,寫成sDm.n.f。

這款動詞可當作「過去式」,嚴格來說又不是一個時態(tense),而是一個狀體(aspect),表示已完成的(complete、perfect)。若翻譯成英文,最常用的是過去簡單式(動詞-ed)和現在完成式(have+過去分詞)。

硬要比擬的話,.n扮演類似英文-ed的功用,中文方面可能像是動詞之後的「了」。至於=f則是這個句子的主詞(subject),代名詞「他」。因此,sDm.n=f直譯就是:他聽到了(He heard)。

廣告
助詞 𓇋𓅱

這個文法的文句開頭有一個中英文都無法翻譯的小東西── 𓇋𓅱(iw)。它製造一種評價(assess)、呈現(present)後續陳述的氛圍。對於這樣的助詞,有時候不翻譯就是最好的翻譯。

但它是必須的存在,如果一個sDm.n=f的句子沒有iw開頭,表示它不是獨立句,英文可能會在前後兩句間加上埃及文沒有的and;至於中文,視情況可選用也、並且、還有、而且等諸多連詞。

動詞變化

埃及文的動詞依據字根的拼音特性分為許多種類,主要差別在於子音(或稱為基[radical])的強弱以及重複性,重複基或弱基結尾常會有不同的變化,強基結尾的強動詞(strong verb)則比較安定,多維持原樣。下表統整幾個主要動詞類型的變化:

字根動詞類型sDm.n=f翻譯
𓄔𓅓 sDm強動詞𓄔𓅓𓈖𓆑 sDm.n=f他聽到了
𓌴𓁹𓄿𓄿 mAA重複動詞𓌴𓁹𓄿𓈖𓆑 mA.n=f他看到了
𓌻𓂋𓀁 mr(i)弱動詞𓌻𓂋𓀁𓈖𓆑 mr.n=f他喜歡了
𓂋𓂞 rd(i)超弱動詞(𓂋)𓂞𓈖𓆑 (r)di.n=f他給了
後綴代名詞(suffix pronoun)

埃及文有三種人稱代名詞,卻非主格-受格-所有格(I-me-my)這般意義上的差異,而是因在語句中的位置而不同。在sDm.n=f裡用作主詞的是掛在動詞之後「後綴代名詞」,如下表:

人稱/陰陽單數複數
第一𓀀/𓇋=i我們𓈖𓏥=n
第二/陽𓎡=k你們(同下)
第二/陰𓍿/𓏏=T/t妳們𓍿𓈖𓏥/𓏏𓈖𓏥=Tn/tn
第三/陽他/它𓆑=f他們(同下)
第三/陰她/它𓋴/𓊃=s她們𓋴𓈖𓏥/𓊃𓈖𓏥=sn
後綴代名詞

因為它總是在什麼東西之後,所以稱為「後綴」代名詞。除了在sDm.n=f扮演主詞,它也可以掛在介係詞後,不過這時它就成了受詞(object),見下例句4。它還可以跟著助詞。在〈祭品公式〉已經看過在名詞之後的用法,只是沒有詳細說明,是當作所有格(possessive case)使用。

因為動詞在前加後綴主詞,sDm.n=f和埃及文中這類動詞變化統稱為「後綴變化」類(suffix conjugation)。

從屬代名詞(dependent pronoun)

一個句子的基本組成是主詞和動詞,但時常還需要受詞作為承受動作的對象。這時埃及文就要用到第二組同樣需要依附著別人的代名詞──從屬代名詞,如下表:

人稱/陰陽單數複數
第一𓅱𓀀/𓅱-w(i)我們𓈖𓏥-n
第二/陽𓍿𓅱/𓏏𓅱-Tw/tw你們(同下)
第二/陰𓍿𓈖/𓏏𓈖-Tn/tn妳們𓍿𓈖𓏥/𓏏𓈖𓏥-Tn/tn
第三/陽他/它𓇓𓅱/𓇓𓏲-sw他們(同下)
第三/陰她/它𓋴𓏭/𓋴-s(y)她們𓋴𓈖𓏥/𓊃𓈖𓏥-sn
從屬代名詞

從屬代名詞功能比較沒那麼複雜,它是多數動詞的受詞;此外也會出現在否定句和界副詞(particle)分詞句首。

本篇已經介紹了兩種代名詞,就順帶一提,第三種代名詞叫「獨立代名詞」(independent pronoun),之後需要用到它再詳細說明囉。

書寫順序與位置

認識了組成的元素,還要以正確順序排列才能成一個句子。這個句型除了前述標誌一句之始的助詞iw,接下來的順序基本上是動詞V+主詞s+受詞o

主詞和受詞除了可以分別用後綴代名詞及從屬代名詞,也可以是一般的名詞,不過因為「後綴」和「從屬」都是有依附性的,所以一般名詞都會在它們之後,綜合的順序公式為:VsdoSOA。小寫是代名詞狀態的主詞和受詞;大寫是一般名詞;d是「與格」(dative),帶有介係詞的代名詞;A則是副詞和其他介系詞片語等句子的其他附帶元素。

最後用幾個例句來呈現和說明吧!

例句
  1. 𓇋𓅱 𓌞𓋴𓂻𓈖 𓇓𓅱 (BM EA614行13)
    iw Sms.n(=i) -sw [Vso]
    我跟了他
    說明:主詞明確可省略,所以我(=i)常需要自己腦補
  2. 𓇋𓅱 𓂋𓂞𓈖 𓏏𓏐𓏳𓏥 𓈖 𓎛𓈎𓂋𓀁 𓎛𓃀𓋴𓅱𓋳𓏥 𓈖 𓎛𓄿𓇋𓇋𓋳𓀀 (下圖Inheretnakht石碑行4)
    iw rdi.n(=i) t n Hqr Hbsw n HAy  [VsOA]+[VsOA]
    (我)給飢者麵包,(也給)裸者衣服
    說明:寫在個人石碑,主詞明確所以省略主詞(=i)。第二句動詞相同,所以也省略。備給出的受詞是𓏏𓏐𓏳𓏥(t)麵包、𓎛𓃀𓋴𓅱𓋳𓏥(Hbsw)衣服。;受詞後的n是介係詞,引導出給予的對象,𓎛𓈎𓂋𓀁(Hqr)飢者、𓎛𓄿𓇋𓇋𓋳𓀀(HAy)裸者,都屬介系詞片語
Stela of Inheretnakht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 𓋷𓄿𓀁𓈖 𓏲𓀀 𓅓𓂝𓏏𓈖𓌙𓅯𓀀 (Sinuhe R50)
    siA.n -wi watn(w) [VoS]
    探路人認出了我
    說明:這裡沒有iw,因為這是整句話的中間一段。sDm.n動詞之後出現的是從屬代名詞,因此是受詞(我),後面的𓅓𓂝𓏏𓈖𓌙𓅯𓀀(watn)才是主詞
  2. 𓅓𓊄𓂻𓈖𓀀 𓈖𓆑 𓏎𓏌𓏥𓊪𓈖 (Shipwrecked Sailor 175)
    ms.n=i n=f inw pn [VsdO]
    我呈了這箱貨物給他
    說明:這句主詞終於沒被省略了,而給予的對象用了代名詞(n=f),所以位置緊接在主詞後,最後才是受詞𓏎𓏌𓏥𓊪𓈖(inw pn)這箱貨物
*空格是為了方便找出字句的分界所加,埃及文是不會的喔!

以上這些是基礎原則,若是主詞過長,或為了強調受詞,也可能將整個名詞搬到動詞之前,後面再以代名詞重複一次。

自主練習

有耐心看到這裡的你,肯定是真心喜歡/想學埃及文的!Inheretnakht石碑在例句2之後又出現兩個至此應該已經不陌生的 𓇋𓅱。以下謄打出來並附幾個單字,不妨小試身手,進行整具轉寫和翻譯看看!

  • 𓇋𓅱 𓍑𓄿𓊛𓈖 𓃛𓃛 (𓅓) 𓅓𓄚𓈖𓏏𓊛𓆓𓋴 (行4-5)
  • 𓇋𓅱 𓁹𓈖 𓂸𓃒𓏪𓍢 (行5)

單字
𓍑𓄿𓊛 DA(i) 擺渡(v. ferry)
𓃛𓃛 iww 無船者(the boatless)
(𓅓) 原文省略的介係詞,引導出工具
𓅓𓄚𓈖𓏏𓊛 mXnt 渡船(n. ferry)
𓆓𓋴 Ds 反身詞,強調船是自己的
𓁹 ir 做(do, make),引申為聚集
𓂸𓃒 kA 牛(bull)
𓍢 數字,請至〈數字篇〉查詢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Bill Manley & Mark Collier, 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 A Step By Step Guide To Teach Yourself

James Peter Allen, Middle Egypti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Hieroglyphs,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古埃及文101】形容詞篇

廣告

在進到古埃及的文字世界之前,先了解一下何謂「形容詞」(adjective)。字典上解釋為:「形容事物的形態、性質的詞。常附加於名詞之上。」也就是用來描述人事物(不論實體或抽象)的詞彙。

在中文或英文裡,學習和使用形容詞的難度主要是在詞彙量。想要精確的、優美的完成描述,需要熟悉各式各樣的詞。這當然也不簡單,但形容詞不會因為文法上的規則而需要變化,的確是一大幸事。

然而,在其他部分語言,形容詞既然是要搭配名詞使用的,所以會順應名詞特性有所不同。埃及文的名詞,除了單複數,還有陰陽性(詳細介紹請見〈名詞篇〉),形容詞就會跟著這些屬性變化,維持文法上的「一致」(agreement or concord)。

以下用埃及文的常見形容詞 𓄤𓆑𓂋nfr,nefer,美的、好的)來說明:

陽性陰性
單數𓄤𓆑𓂋𓄤𓆑𓂋𓏏
複數𓄤𓆑𓂋(𓅱)𓄤𓆑𓂋𓏏
形容詞的變化

形容詞以陽性單數為基本型,若遇到陰性,形容詞就會和名詞一樣多個 𓏏 結尾。陽性複數也跟名詞一樣,以 𓅱 結尾。不過陰性複數的形容詞,大部分的時候並沒有如大家預期的和名詞一樣以 𓅱𓏏 結尾,而是跟陰性單數一樣用 𓏏 結尾。

總結來說,形容詞的陰性結尾都一樣,只有陽性有單、複之別。不過,複數的 𓅱,使用情形跟在名詞時一樣,常被省略,所以實際使用上,比較主要的差別是陰陽性。

以下讓我們看看在「Pepy的祭品公式」中的一段例句:

在一連串死者希望透過這段咒語得到的物品之後,為了避免還有遺漏,中文可能會加上「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之類來囊括,埃及人則寫得更具體:「所有美好、潔淨、令人滿意的物品」(2-E段),以免收到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

將最後這段描述再拆解的話,會變成下表:

𓐍𓏏𓎟𓄤𓆑𓂋𓏏𓃂𓏏𓊵𓏏𓊪𓏏
xtnb(t)nfrtwabtHtpt
thingall, every, anygoodpuresatisfying
物品所有的美好的潔淨的令人滿意的

這裡有幾點需要說明:

  1. 埃及文的形容詞是在名詞「之後」,所以整串描述第一個出現的字是 𓐍𓏏 (物品)。接下來才是 𓎟 所有,和其他性質的形容。
  2. 這裡描述的不是單一物品,因此 𓐍𓏏 完整其實應寫作 𓐍𓏏𓏛𓏥,補上其限定詞 𓏛 和表示複數的 𓏥。然而這個字需要特別注意,它的複數不是真的複數,而類似英文的「集合名詞」(collective nouns),是一群人或物的統稱,並將這個集合視為一體(單數)。
  3. 常用字難免出現簡寫或縮寫,「所有東西」這個泛稱完整應該是 𓐍𓏏𓏛𓏥𓎟𓏏,但大部分都會直接寫成 𓐍𓏏𓎟
  1. 𓐍𓏏𓎟 屬於陰性單數,這個例子也很標準的為後面三個形容詞都分別加上該有的字尾 𓏏。但埃及文的書寫是很有彈性的,所以這些和名詞重複的字尾,在其他文本可能部分或全部略過。
◎埃及文中有兩個常見的字寫作 𓎟,一個就是形容詞「所有的」,另一個是名詞「主人」(lord)。第二個用法在祭品公式中也出現過,是歐西里斯神的其中一個稱號 𓎟𓍋𓃀𓈋,阿拜多斯之王(lord of Abydos)。這些 𓎟 都是以單個符號行走在字裡行間,要如何區分呢?兩者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形容詞應該在名詞之後,所以如果它出現在像 𓍋𓃀𓈋 這樣的名詞(地名)之前,那就是第二種用法囉!
形容詞當作名詞

在中文將一個字詞在文句中改變原本的詞性,這個修辭法稱為「轉品」。轉品有很多種,形容詞當名詞就是其中一種。

埃及文也有類似的作法,通常直接用一個形容詞來指稱擁有某一種特質的人。例如,𓇋𓄿𓀗iA)本意為「老」(old),在語句中可以直接指老人。因為埃及文沒有定冠詞,所以「老人」可能是一個特定的老人,也可以是不特定的某個老人。如果是泛指所有的老人,理論上應該寫作複數,但複數的 𓅱 是個常省略的詞尾,以至於上述不同的「老人家」寫起來都一樣。

埃及文的形容詞也可以用作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時候就要用陰性的形容詞。例如,𓄤𓆑𓂋𓏏 就泛指「好的(事物)」,反義的 𓃀𓇋𓈖𓏏𓅪 (bint) 則是「壞的(事物)」。這個用法,搭配上介係詞就會產生「副詞」的作用。

廣告
(微)副詞

副詞的功能也是增添敘述,不過描述、形容的是名詞之外的其他詞彙,例如動詞、形容詞等。用來描述時間、地點、程度、頻率等的詞彙大多也屬副詞,種類繁多。

埃及文的副詞,除了上述介係詞+名詞化形容詞的形式,還有一種由形容詞延伸而成。這類副詞在中文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有一些人堅持書寫時形容詞應該用「的」,副詞則該用「地」。埃及文情況類似,部分副詞寫起來本來就跟形容詞一模一樣,像是 𓄤𓆑𓂋;有些需要加上 𓅱𓏏 的字尾,但 𓅱 依然可能被省略,於是就又跟形容詞長得一樣了。

副詞種類太多,跟形容詞無關的,就容待日後再慢慢介紹吧!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Bill Manley & Mark Collier, 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 A Step By Step Guide To Teach Yourself

James Peter Allen, Middle Egypti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Hieroglyphs,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怎麼「寫」古埃及文?

廣告

學習了古埃及文,不論是否精通,應該都會希望可以不只是閱讀,也可以試試看「寫」些什麼,不論是用傳統的手寫,還是用電子輸入法。

★ 因為神官體和世俗體太過複雜,本篇討論的是相對工整的聖書體
手寫古埃及文

要手寫說簡單也很簡單,只需要拿支筆,看著符號依樣畫葫蘆,還可以依個人能力和喜好,或畫得跟古代畫師一樣華麗,或簡潔明瞭。

不過有些符號比較複雜,還真會一時不知道從何下手;或有幾個符號很相似,一個不小心就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時候如果有一本習字簿多好啊。

Henry George Fischer的Ancient Egyptian Calligraphy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教大家寫已經適度簡化,不具色塊裝飾,一枝筆就能寫的線形聖書體。雖然人物、動物會因此有點像火柴人,但這是學術界都可以接受與理解的手寫方式。書中不僅教大家容易書寫的筆順,也會說明一些注意事項、簡單的歷史流變等。

而且好消息是,出版這本書的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已經將電子檔放置於官網,大家都可以直接於線上閱讀或下載pdf(因為不是盜版,所以才可以直接宣傳)。

電腦輸入聖書體
一、UNICODE

基本的聖書體都已經建入unicode符號系統中,所以和不在鍵盤上的特殊符號一樣,都可以使用unicode編碼輸入。維基百科上的埃及符號表很貼心,將每個符號的編碼列了出來,方便大家查詢使用。

二、複製貼上

不過埃及符號眾多,每個符號的編碼又都是5碼的數字或英文字母,全部背下來,再以編碼輸入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辦到的。所以比較簡單的方式是:既然都已經找到你要的符號了,就直接複製貼上到你想要的地方去吧!

廣告
三、專屬輸入法SINUHE

以上兩個方法,雖然需要花點時間,對於非專業、偶爾使用還可以,但工作上需要的人,可不能這麼不專業,會浪費太多時間。因此就有人開發出了專業的輸入法,取名為「 SINUHE (Sublime INput of Unicode for Hieroglyphic Egyptian)」,縮寫和著名的埃及故事主人翁相同。

學者和技術人員發現埃及文輸入法的需求類似日文,因此以Google日文輸入法為基礎,再匯入編輯好的埃及文字典,就能直接打出埃及文。(安裝設定細節請參考官方說明文件。網站為英文,且開發者應該是用MAC,如果在不同系統版本上設定有困難,歡迎透過臉書私訊跟我討論,或直接透過官網傳訊息給開發者。)

至於怎麼實際怎麼操作才能打出埃及文呢?主要還是用英文鍵盤,但畢竟埃及文跟日文還是很不同的,有一些不發音的符號,所以這款輸入法有多種可以打出同一個符號的方式:

  1. 轉寫讀音+選詞:這對於熟稔埃及文的人來說應該是最簡單的方法,就像中文用注音輸入法是一樣的概念,打了音再選字。例如輸入wDA就會出現上圖的選詞列表。
  2. 加德納編號:直接使用加德納編號。例如輸入A1就會得到 𓀀
  3. 類別搜尋:輸入加德納分類的英文大寫,即可以選擇該類的所有符號。例如輸入MAN,就可以選取所有A類的男人符號。

因為有匯入了字典,所以當用第一種輸入法時,同樣拼音開頭的詞也會在選單中,可以輕鬆鍵入又節省時間。若想要打出不在匯入字典上的字詞,甚至是自創一些現代詞彙,也可以選擇單獨輸入個別符號,慢慢拼湊出適當的組合。

這個輸入法還有搭配的字體(官網說也叫SINUHE,但練習人安裝之後在字體顯示的名稱是EgyptianHiero),檔案包含在從官網下載的壓縮檔中。雖然不用這個字體也可以顯現,那看到的就跟一般用unicode是一樣的結果,但這個專為埃及文設計的字體有幾個優點:

  • 筆畫比較粗,看起來比較清楚
  • 扁形符號會上下居中,不會偏在下方
  • 自動合併符號位置:一般字體只能讓各個符號排排站,這個字體經過設計,會自動調整位置,排的像真的埃及文一樣。(不過在微軟程式要先記得在「字型」開啟「連字」功能)

所以還是建議使用專業字體,讓打出來的成果更好看,也不枉費開發者免費開放給大家使用的好心。

廣告
四、專業輸入程式JSESH

這是一個獨立的程式,而且一樣可以免費在官網下載,並觀看教學影片。(網站也是英文,而開發者應該是法語人士,如果在不同版本使用上有困難,一樣歡迎透過臉書私訊跟我討論,或直接透過官網詢問開發者。埃及學很多線上研究資料都有鎖權限,也就是要付費,但在輸入工具上竟然罕見的都超佛心,真是讓人感動涕零啊!)

在程式中打字的方法跟SINUHE類似,可以用轉寫讀音加德納編號。JSesh沒有類別輸入這個功能,不過可以直接叫出符號列表以點擊輸入。不一樣的是,它更具自由度,但也就比較不「智慧」。例如,它不會自動跳出詞彙選單,也就是每個符號都要靠自己打出來。

各種智慧、自動的功能都或多或少的限制了自由變化。像是SINUHE的自動合併符號功能,只能透過開關連字限制來選擇要或不要,但在JSesh可以自由編輯怎麼排列。另外,程式中還有改換文字方向、加陰影、旋轉角度、王名環等功能,讓打出來的文字更貼近在原本文物上的樣貌。而且,非埃及文的現代語言也能同時輸入編輯,再整體輸出成pdf等通用檔案格式。難怪連專業的期刊也愛用JSesh。

綜合來看,SINUHE和JSesh在設計上的目的應該是不同的。SINUHE讓打出來的是真文字,不僅限文書處理中使用,也可以用於其他程式。即使是輸入到瀏覽器也沒問題,只是搜尋引擎上不一定找得到相關的資料。在JSesh編輯的文字就無法用來搜尋。如果將編輯成果反白複製,貼出來的會是一張小圖。不過,JSesh可以輸出成圖檔或向量檔,再用繪圖程式製作出精美的示意圖。

電腦輸入轉寫符號

其實比起聖書體,轉寫符號(transliteration)還是比較快的書寫方法,不論手工還是電子。而且上面的輸入法,基本上也是建構在轉寫的基礎上。

其實轉寫大部分的符號就是拉丁字母,為了在多數用拉丁字母書寫的學術文章裡容易辨識,所以通常用斜體字呈現。不過轉寫符號中還有一些非拉丁字母,或加了符號的延伸拉丁字母。前者例如 Ꜣ(alef),後者如 ḥ。這些特殊符號當然也都可以用unicode解決,而且特殊轉寫符號數量不多,比起埃及文是相對可行的,但還是很麻煩。

這裡還是要感謝善心的開發者,幫大家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事。這次不需要特別的輸入法,只要下載字型就可以解決(亦可直接搜尋 transliteration font,通常都能找到載點)。

用本文介紹的SINUHE輸入法和轉寫符號字型編排出來的埃及象形字母表

對於一般的拉丁字母來說,看起來就是一個自動斜體的字型,無法更斜體,或回正。而要打出幾個特殊的符號,只要輸入上表()中的替代字母即可,例如打大寫 A 就會是 Ꜣ ,小寫 a 就會是 ꜥ(ayin),而 h 的延伸符號太多,除了大小寫之分,還借了x來幫忙。

不過用字型有個缺點:將檔案移到另一個沒有安裝字型的裝置上,看到的就會是原本實際輸入的東西,也就是說 Ꜣ 又只是 A 了。所以如果要傳送分享給別人,要記得先轉檔成字型不會跑掉的格式。

所幸,大家通常都能體諒這個技術問題,所以直接用上述替代字母,在非正式的交流文章中是可以接受,大家也都看得懂的。

介紹到這裡,想不想小試身手,自己寫一篇埃及文章呢?

【古埃及文101】親屬篇

廣告

家庭是構成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家人是一個人出生最先接觸的「他人」。中文的親屬稱謂之複雜,有些甚至連母語中文人士都會混淆。英文的這部分就相對簡單,但若要將英文文本中的親屬關係翻譯成中文,卻會是一大困難,因為如果沒有足夠脈絡,姑姑/阿姨難分,叔叔/伯伯/舅舅更是傻傻分不清楚。然而埃及文更加簡化,嚴格來說只有六種稱謂。

Inerkhau和家人 (TT359,Source: OsirisNet)

在〈埃及文必學──祭品公式〉中,範例的Pepy石碑上除了有咒語讓死者分享貢獻給神明的祭品,他還將受惠的範圍擴及親近的家人,列出的名單上可見其中兩種親屬稱謂。

首先出現的是 𓅭sA,也就是「兒子」,以及陰性的 𓅭𓏏sAt,「女兒」。這是其中一個古埃及親屬稱謂(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根的陰陽性,所以只算一個。說明請見:〈名詞篇〉)。

石碑再來列出的是 𓈞𓏏𓁐Hmt,「妻子」。與妻子相對的「丈夫」在墓葬、石碑等較少看到,因為擁有這個身分的人,通常是這類銘文中的第一人稱主角。所幸古埃及留下夠多文字記錄,讓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身分角色的稱呼是:𓉔𓇋𓂸𓀀hi。這一組是第二和三種古埃及親屬稱謂。

廣告

Pepy石碑中第一個提到的家人其實是他的母親,但並沒有用到稱謂,而是透過 𓄟𓋴𓈖ms.n,born of X,由X所生,來介紹自己。在沒有姓氏的社會,區別自己和其他同名之人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加註自己是誰的小孩。

埃及文當然也有「母親」這個詞彙,𓅐𓏏𓁐mwt。有趣的是,若現代學術上的唸法跟古代真實的讀音沒有差太多的話,這個字跟中文「母」發音滿接近的。「父親」則是 𓇋𓍘𓀀it(i)。 這一組是第四和五種古埃及親屬稱謂。

最後一種稱謂是兄弟姊妹,𓌢𓈖𓀀sn,「兄/弟」;𓌢𓈖𓏏𓁐snt,「姊/妹」。這組詞和兒、女一樣,是同一個字根的陰陽性變化。

六種稱謂的延伸運用

只有六種稱謂並不表示他們沒有或不重視其他親戚,墓室壁畫的宴會場景就常有大批的親戚朋友出席並且會寫出身分名字。下面這個樹狀圖整理出以「我(EGO)」為中心的血親關係和稱謂,三角形為男性,圓形為女性。

簡單來說,直系血親尊親屬,也就是爸媽、祖父母以上,都適用「父、母」這組稱謂;直系血親卑親屬,也就是兒女、孫子女以下,都適用「兒、女」這組稱謂。其他非直系血親都是snsnt,而且不分輩分,所以不只兄弟姊妹,從伯父到姪子都適用。實際上,sn這個字的應用也不侷限在家族親人之內,還可以是朋友、愛人等,另一個和「我」有關係的個人。

埃及人有時候也會比較詳細的說明親屬的關係,這時候就會用到複合稱謂。所謂的「複合」(compound),也可以說是一種描述,就是將上述六種稱謂組合。例如祖父是父親的父親;舅舅是母親的兄弟;孫子是兒子的兒子;姪女是兄弟的女兒等。因此若要明確介紹親等較遠的人,就是句子長一點而已,並不會有什麼問題。

古埃及家庭

認識了各種稱謂,最後來看看古埃及的家庭組成。考古發現的遺跡和文獻顯示古埃及應該主要是小家庭,但也有可能有其他親人來加入。

一個中王國男子的家庭成員變化很幸運地被記錄並保留了下來:一開始只有男主人Hori夫妻和一個小孩,再來Hori的母親和妹妹們也來同住,最後Hori可能過世了,他的兩個妹妹出嫁或也去世,因此家中剩下兒子Sneferu、母親、三個姑姑,以及祖母。除了成員的變化,這個家庭沒有留下其他的紀錄,因此無從得知更多的故事。可以知道的是,古埃及的家庭網絡並沒有因為名詞較少而疏遠冷淡。

參考資料

Campagno, ‘Kinship and family relations’ from the on-line UCLA Encyclopedia of Egyptology.

Kemp, B.J. (2018). Ancient Egypt. Routledge. p.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