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司的日常

廣告

埃及的祭司在宗教慶典和日常生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點應該不會有太多人懷疑。不過他們到底都在做些什麼?又為什麼位高權重呢?

埃及屬於多神信仰,這些神看護庇佑人們,但也不是個個都菩薩心腸、慈眉善目。所以除了不要逆天行道惹得神明發怒降罪人間,當然還要別讓神明不高興。

祭司的任務之一就是侍奉眾神,以確保眾神持續光顧人間,來維持世界的和諧與秩序如初創之時。因此,祭司的傳統稱謂為hem-netjer(hm-ntr)──這被用作某位漫威人物的名字──意思就是「神的僕人」。

 

▲上圖為祭司的埃及文寫法。第一個符號是一支旗子(ntr),代表神;第二個符號是一根洗衣棒(hm),表示僕人。古埃及正常文法是屬格在後,為表敬神,所以固定寫法是神放在最前面(honorific transposition,一個類似中文「抬頭」的概念),本字之後可接續階級和服飾的神來作區分。

埃及的神廟都曾宣稱是第一事件(the First Occasion)的地點,也就是創造的第一時刻之發生地。這個概念是埃及宗教習俗保守性的基礎。

順帶一提,「埃及」這個稱呼來自希臘文的Αἴγυπτος(Aiguptos,英文轉寫為Egypt),一般相信可溯源到Hwt-ka-Ptah,意為「卜塔之靈」(Spirit of Ptah)的宅邸。這個神廟的建立被歸功於美尼斯,他是孟非斯城的建立者,而且傳統上認為他是上下埃及的統一者。依此看來,希臘人其實是以一座造物神卜塔的神廟稱呼這塊土地上的國家。

卡奈克阿蒙拉神廟。(photo credit:Mark Fox

留存下來的王朝前宗教形式證據稀少,但他們已有崇拜神祇是無庸置疑的。祭司的產生很有可能就是在早期的崇拜中產生,或至少開始出現這樣一群特殊的人,專門舉行榮耀神明的儀式。在鷹隼城(Hierakonpolis,埃及早期的重要政教中心之一)遺跡和神龕區找到的繪畫墓、石雕、祈願人像(votive figurines)等顯示,在神廟或神龕的報告(presentation)是對神表示尊敬的一部分。很可能當時的社群已經準備好支持部分成員不從事勞動而專職於宗教儀式。社會中的祭司階級持續成長,隨著王朝更迭,在政治、經濟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第二十王朝末期,阿蒙神大祭司甚至一躍成為法老。

專業的祭司被分派到各個神廟。神廟分配到的祭司數量視其主神的地位以及神廟的財富而定(神廟可以多有錢?下面告訴你)。理論上,法老是埃及所有祭壇的主祭司,雖然實際上他將他的權力委託給這些指定代理人。

古埃及沒有像是基督教聖經或伊斯蘭教古蘭經那樣的單一經典,但也有用於神廟儀式的宗教文本供祭司使用。咒文在被記錄下來之前肯定已經口頭傳承了許多世代,直文字發展足夠成熟才被記錄下來。古王國時期保留下來的宗教文獻顯示祭司學院(priestly colleges)或宗教學習中心(centers of religious learning)的存在,在這些地方神話發展出來。當時宗教文學的最大宗便是金字塔文。

第五王朝法老Unas墓中是現知最早的金字塔文。(圖片來源:The Ancient Egypt Site)

神聖的文字由一個特定的宗教職務來閱讀、執行,他們被稱為kher heb──閱讀祭司(lector priest)。書寫文字的神祕光環給予閱讀祭司很高的地位,並塑造出像是古夫王與魔法師故事中的形象。(之後再找時間跟大家介紹這個古埃及著名的故事)閱讀祭司的其中一個職責就是在神前的儀式上完美的誦讀出神聖的文章,那是要完全照著書上念,任何的錯誤都被視為對神的褻瀆與不敬,所以他們不會冒險靠記憶背誦,而總是拿著書朗讀。(所以《神鬼傳奇》裡大祭司印和闐也要搶奪到聖書才能施咒,而不是直接背出來是合理的耶!)

神廟就是神祇在人間的寓所,祂們被當作第一公民對待,被餵養、著裝、供應。停靈廟(mortuary temples)則是法老死後加入眾神行列的永恆紀念場所,藉此他得以永遠存在,與神為伍。

在進入神廟最內部的聖域(sanctuary,神的住所)之前,祭司必須先淨身。祭司要執行一系列的程序,證據顯示,至少在新王國及以後,祭司全身剃毛,並用泡鹼(natron)洗潔。希羅多德的《歷史》就有一段紀錄;

祭司每三天剃一次全身的毛髮,為了不讓蝨子和其他髒東西在他們侍奉神時出現在身上。(2.37.2)

除此之外,他們也會避免某些食物,但並沒有儀式性的齋戒。祭司只被允許穿亞麻衣物、白色莎草拖鞋,不能著皮革和毛料。

作為神職人員,他們不像僧侶或神父不能享受家庭生活,在埃及,祭司也結婚、生兒育女,過著如同普羅大眾的生活。在新王國時期──祭司的資訊最多來自這個時期──祭司分組輪職,在不用值班的月分裡,他們就做自己的世俗專業或事業,也許從政,也許從商。時間到,進入神廟服侍之前,他們的確須禁慾一段時間。

當他們準備好進入神廟,祭司首先在一個特別預備的石水槽梳洗。水不僅帶走街道上的沙塵,一般也相信能傳遞能量和重拾活力,就像原初土堆從創世之水中升起,以及太陽從水裡獲取新一天的能量一樣。祭司也以泡鹼水漱口。

埃及的許多職業都是世襲,有時法老也能指定他想要的任何人成為祭司,不過也是有可能透過買官的方式晉身祭司階級,畢竟祭司不只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也有不少實際上的特權。雖然是個可以年休數月的公家職務,可別覺得這是一件輕鬆的事,祭司有其義務、責任,也要達成眾人的期待。

無論是經由哪一種途徑,祭司候選人首先被教導儀式的真諦。雙手塗上聖油,然後呈到神的面前。一般認為《死者之書》中死者經歷的42道澄清無辜的段落就是祭司們生活遵守之道德準則的再現。

死者之書。

神廟中每日的儀式並不是為了個別信眾的福祉,也不是代表人民向神敬獻的犧牲及取悅(雖然這也是神廟和祭司的服務項目之一),而是以禮節、尊敬來榮耀神明,同時回報神賜予的祝福和禮贈,以期獲得更多。神的雕像安置在神廟聖域中最裡面的神龕,可能是石雕、木雕貼金,甚至全金再鑲寶石。神像被視為神靈的容器,其實這跟華人神像的概念接近,而不僅僅是所謂的「偶像」崇拜。

當早晨的第一道陽光露出地平線,祭司們便會朗誦清晨的頌讚,來喚醒神明,並由最資深的祭司在昏暗的光線中前往聖域,破除門封,打開聖域之門。要向神像念一份儀式禱文四次,讓祂的靈魂回歸,於是可以再顯祂在人間的形象。

神像經歷清洗、抹油、淨化,也移除舊衣物,燃燒的香料馨香整個聖域。之後為神像穿上新的白、紅、藍、綠亞麻衣服,在臉上妝點化妝品和香膏,並戴上首飾。

隨後在神龕前排出神的早餐,有麵包、肉、雞、蔬果、酒。以上所有的供品都在神廟的廚房準備,食材來源有廟產的產物、法老的賞賜、佃農的租稅,以及其他富有的地主。要取動物的肉,不能讓血濺到神的祭壇上,也不能在神的視線範圍內。

在神享用完畢之後,食物會移走,也許首先到其他陪祀神的神龕,然後送回廚房,分給廟中工作人員作為薪水。這之後,神像和整個聖域都灑水、五顆泡鹼和樹脂擺放在地,並燃更多的香料,安排妥當後聖域的們重新關閉。這個儀式一天總共要舉行三次,分別在早晨、中午和黃昏,不過後兩次會較精簡。晚餐過後,在將神像歸位於神龕之前移除神的衣物,並朗誦或吟唱夜調。

神廟裡固定的節慶包含第一月慶(First of the Month festivals)和新月節(New Moon festivals)。在這些日子裡,神像可能會在神廟區中巡迴,並在指定地點停留接受供品。其他儀式時,通常神像不會離開神廟的最裡面幾個房間。人民可以到神廟最外圍的廟庭尋求神的幫助或意見。希望神做見證或給予正義的司法活動也在廟的大門口進行。

只有在一些重大的節慶神像會移駕至神廟圍牆之外,和華麗的隊伍一同繞境遊行。在這些時刻,民眾就可以來到神明跟前,請求神諭的建議。

神廟是神的居所,但在其圍牆之內還包括工作坊、圖書館和田產。因此,祭司和他們的書記官及助理除了是奉神明,還有許多事情要處理。他們是管理的官僚和記錄保存者,要維持廟產,也要記錄倉庫、工作坊的狀況。

在拉美西斯三世時期,卡奈克的阿蒙神廟擁有433座果園、牲口421,000、65個村莊、83艘船、46間工作坊、幾百畝的農地,總勞動力超過81,000人。太陽城(Heliopolis)的拉神廟也有數百畝地、64座果園、牲口45,544、103個村莊、3艘船、5間工作坊,以及人力12,700。監督者、倉管、書記官、士兵等所有人都要向該廟的最高祭司報告。

位階最高的大祭司也到王宮中參與議會,陪同法老出席慶典或出國。

如此看來,祭司除了每天繁複的宗教儀式,還有許多廟屬事業要管理。出了神廟,他們可能是重要的官僚,法老的左右手,也可能另有自己的生意和事業,過著忙碌而充實的每一天。

◎本文參考Tour Egypt網站上由Marie Parsons撰寫的Priests in Ancient Egypt,由於其中說明主要針對歐美讀者,所以予以節選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