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特:不只是邪神

廣告

古埃及神話依地域有諸多體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屬太陽城(Heliopolis,通常音譯為赫利奧波利斯)的九柱神(Ennead)──由太陽神向下延伸到他的曾孫輩,總共九位神祇組成(詳見〈古埃及主要神話體系簡介〉)。

歐西里斯(Osiris)與伊西絲(Isis)、賽特(Seth)與奈芙蒂斯(Nepthys),這四位太陽神曾孫(女)間的愛恨情仇,不僅是現代最廣位人知的古埃及神話,也大大影響古埃及的死後世界觀。

賽特

弟弟賽特因謀殺兄長歐西里斯被視為邪惡與混亂之神,不過我們現在讀到的故事,是羅馬時代整理出來的版本。實際上,賽特的信仰比歐西里斯還古老,以下讓我們話說從頭,看看賽特形象在古埃及數千年間的變化。

戰南北

現已出土前王朝時期(上下埃及統一之前)形似賽特的文物,因此有學者認為何魯斯(Horus)大戰賽特的神話,可能來自人們對遠古戰役的記憶。

法老標準五個頭銜(詳見〈法老篇〉)之一為「何魯斯名」,第二王朝法老 Peribsen卻以賽特取而代之,被認為是賽特信仰族群在此時崛起,並取得統治權的痕跡。

Khasekhem直接或間接在Peribsen之後登基,並改名Khasekhemwy,意為「兩強大者現身」(The two powerful ones appear),可能就是為了在兩勢力間取得平衡。其框出何魯斯名的serekh方塊上也讓何魯斯和賽特並列,且都戴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合一王冠。(關於法老各種王冠,詳見〈帽子尖尖…〉)

serekh上何魯斯和賽特並列,都戴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合一王冠

一般認為紅王冠是北方下埃及的象徵。但考古證據顯示,紅王冠在前王朝時期也和賽特的領地努貝特(Nubt,在納卡達Naqada附近)有關,可能代表努貝特的統治者。紅色也是賽特的代表色。埃及文中,與尼羅河谷肥沃的黑色土地相對的沙漠被稱為紅色土地(詳見〈古埃及地理課〉),而賽特正是沙漠之神。

法老的五個頭銜還有一個是「金何魯斯名」,畫作何魯斯站在代表「金」的 𓋞 符號上。而Nubt這個地名埃及文寫作 𓋞𓃀𓏏𓊖 ,因此另有一解認為此名象徵何魯斯戰勝賽特(例如羅賽塔石碑上的希臘文翻譯)。

廣告

白王冠代表何魯斯的領地尼肯(Nekhen即鷹隼城Hierakonpolis,參見〈前王朝時期概述〉),雖然兩者都屬上埃及,但最後相對上游的尼肯征服下游的努貝特。後來下埃及也被征服,紅、白王冠才會擴大延伸為上下埃及之別。

夏巴卡石碑(Shabaka Stone)則有一段相反的說法,銘文提到大地之神蓋布(Geb,賽特之父)為賽特和何魯斯仲裁,讓兩人各據一方:賽特統領出生地所在的上埃及;何魯斯坐擁父親溺斃的下埃及,而何魯斯作為蓋布長孫,以後也將繼承賽特的領土,成為統一兩塊土地的上下埃及之主。


夏巴卡石碑(大英博物館 EA498)

由此觀之,最終是南方土地交到北方統治者手上。不過這塊石碑原立於第二十五王朝的孟菲斯(Memphis,位於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應是以自己的所在地為中心/正統(何魯斯),所以南北關係就呈現了與考古所得的第一王朝國家統一相反方向。

世俗的征服之後,信仰也要進行統合。古埃及人的作法是讓當地人維持原本信仰,但將賽特收編入尼肯的體系,成為何魯斯信仰中的次要神祇。因此,賽特還是地方主神、沙漠保護者,但多了何魯斯對照組的角色,代表混亂、黑暗、貧瘠。

推而廣之,賽特也成了代表化外之地的神祇。風暴誕生於北方的地中海,所以賽特也是北方天空之神。因為這個角色,希臘人將祂對應為希臘神話中的製造暴風的怪物Typhon(此名跟颱風typhoon不一樣,差一個o,但兩字可能有語源關係)。

歷史上的起伏

進入古王國後,歐西里斯信仰成為主流,賽特是祂野心勃勃又陰險狡詐的弟弟,何魯斯則會上演王子復仇記。

同時,他們開始對似狗非狗的賽特動物有所畏懼。書寫祂名字時,原本還會畫出賽特作為限定符號(埃及符號分類詳參〈基礎篇〉),漸漸只剩下拼音。不過賽特沒有因此跌下神壇,祂的地位起起伏伏,一直隨著古埃及文明、信仰延續。

到了中王國,重新統一的埃及格外重視賽特和何魯斯言歸於好,國家統一的神話。又因為祂力量強大,多了替太陽神打敗邪惡大蛇阿佩卜(Apep),順利乘船通過夜間冥府的功能。

賽特殺阿佩卜

第二中間期,埃及被稱為希克索人的外族統治。身為化外之地之神,賽特被奉為當時的主神,或可說被希克索人等同於祂們原本主神的埃及對應。

第十九王朝,有兩位法老名為賽提(Seti,拉美西斯二世的老爸就是賽提一世),意思是「賽特的人」(man of Seti)。因為這個統治家族來自三角洲的阿瓦里斯(Avaris),是與西亞交通要道,有許多外族定居,在當時也是賽特信仰的重鎮。

有趣的是,法老名字中的賽特,平常拼寫會正常使用賽特神符號,但到了墓室中便全都換成歐西里斯。畢竟法老在世為何魯斯的化身,死後則是歐西里斯,祂的死敵賽特不適合現身。

賽特信仰一直流傳到羅馬時代,故事被以文字保留下來,但在第二十六王朝卻面臨除名危機,許多祂的名字、圖像都遭到破壞。經學者研究,主要的破壞對象似乎是賽特動物,並非全面性的要消滅賽特神。畢竟祂已是歐西里斯神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少了謀殺,就沒有後來的復活。

圖特摩斯三世墓(KV34)壁畫,純粹覺得這張略帶漫畫風的賽特很可愛

賽特的形象

埃及諸神大多有動物的形象,而且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但賽特的主要代表動物卻無法明確辨識為任一種已知生物。

祂的身體大抵像狗,頭像驢子,但有中長的鼻子(或直或彎曲),還有長方形的耳朵。最特別的莫過於牠的尾巴,以筆直而大致垂直於地面為大宗,但也有些傾斜,有些彎曲,甚至畫作獅子尾。不過從尾巴末端形狀多取自武器這點判斷,賽特之尾是牠攻擊力的一大來源或象徵。最常見的形狀是箭羽(甚至會畫出卡住弓弦的箭尾溝槽),還有槌矛頭、斧頭、叉等造型。由此推論,賽特一些筆直無裝飾,但又不像任何動物尾巴的,極有可能是棍棒。

也許正因為祂不是實際動物,沒人親眼見過,所以學者統計從各部位的長短比例,到耳朵、尾巴、脖子與身體的傾斜角度等,卻發現沒有單一個賽特符合所有條件的最常見做法,也沒有任兩個符號完全相似。

究其原因,可能是埃及文可以左右翻轉,即便是同一人所寫,傾斜角度和幅度也會有差異。而一個畫面可能經過書記官題字、多名匠人描繪或雕刻,大家有各自的習慣,對賽特也有不同想像,綜合造就了賽特樣貌的千變萬化。

加之,埃及藝術獨具一格的寫實,人們相信工匠再現的圖文雕像也具有本尊的力量,會針對兇惡、危險之物進行特殊處理,以免它們傷人。在賽特危險/負面形象高漲的時代,如果必須使用賽特符號,會在祂頭上或身上插把刀,象徵性的賜死;抑或刻意省略其尾巴,剝奪攻擊力。諸如此類的變體,都讓賽特符號更加多元、多變。

被刺死的賽特符號

參考資料

Ian Robert Taylor, DECONSTRUCTING THE ICONOGRAPHY OF SETH,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Barry Kemp,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3r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8.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V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最後一個故事不是誰向法老陳述,而是接續前一回,傑第長老預言的實現。

這一天,懷有拉神之子的如德傑特就要生了,但是難產。

拉神對伊西斯(Isis)、奈芙蒂絲(Nephthys,這兩位都是法老的守護神)、梅斯赫奈特(Meskhenet,生育女神)、海克特(Heqet,生育力女神),以及庫努牡(Khnum,陶工之神,傳說他用陶土塑造人身)說:「去吧,讓如德傑特腹中將執掌這片土地上最權威機關的三個孩子出世吧!他們會為你們建廟、供給你們的祭壇、充盈奠祭的酒器、增加神聖的祭品。」

於是眾神變裝成女樂手出發,(唯一的男性)庫努牡則給她們作挑夫,來到拉烏色(Reusre)家,並發現他的短裙上下穿顛倒了。

他看了她們的menat項鍊和sistrum叉鈴後,說:「女士們,看啊,裡面有個女人現正因難產而痛苦。」

menat項鍊(和sistrum同為另一位生育女神哈索爾的象徵物)

「讓我們看看她,我們懂得接生。」

他才說:「請進。」

他們進屋,走向如德傑特,並將她們自己和孕婦反鎖在房內。

伊西斯站在她前方,奈芙蒂絲在後,海克特催生。

然後伊西斯說:「不要在她的腹中強壯,以汝之名,烏瑟卡夫(Userkaf,「他強壯的靈魂」,第五王朝的建立者)。」

這個孩子就滑入她手臂中,一個一腕尺的嬰兒。他骨骼強健,四肢為黃金,頭是青金石。她們切斷臍帶並洗淨身體,再將他放在磚椅上。

梅斯赫奈特靠近他,說:「一位將在這整片土地上施展王權的王者。」

然後庫努牡讓他的身體強健。

廣告

伊西斯站在她前方,奈芙蒂絲在後,海克特催生。

伊西斯說:「不要在她的腹中亂踢,以汝之名,薩胡拉(Sahure,「踢拉的人」,第五王朝第二位法老)。」

這個孩子滑入她手臂中,一個一腕尺的嬰兒。他骨骼強健,四肢為黃金,頭是青金石。她們切斷臍帶並洗淨身體,再將他放在磚椅上。

梅斯赫奈特靠近他,說:「一位將在這整片土地上施展王權的王者。」

然後庫努牡讓他的四肢健壯。

薩胡拉

伊西斯站在她前方,奈芙蒂絲在後,海克特催生。

伊西斯說:「不要在她的腹中黑暗,以汝之名,克苦(指第五王朝第三位法老Neferirkare Kakai,但此處寫作𓎡𓎡𓏲𓀀kkw,音同黑暗)。」

這個孩子滑入她手臂中,一個一腕尺的嬰兒。他骨骼強健,四肢為黃金,頭是青金石。她們切斷臍帶並洗淨身體,再將他放在磚椅上。

梅斯赫奈特靠近他,說:「一位將在這整片土地上施展王權的王者。」

然後庫努牡讓他的四肢健壯。

諸神幫如德傑特生下三個嬰孩後出來,說:「開心吧,拉烏色,你的三個孩子出世了!」

「女士們,我可以為妳們做什麼?請把這些大麥給你的挑夫,接受這份謝禮。」拉烏色說。

庫努牡揹起大麥,並回到他們之所從來。

伊西斯問其他幾位神:「我們為何而來,如果不是要為這些孩子展現神蹟?我們可以向派遣我們的孩子的父親回報。」

於是她們做了三頂王冠放在大麥堆裡,再呼風喚雨回到小屋,說:「請把大麥放在這的一個封印房間,直到我們從北方演奏完回來。」

如德傑特經過14天的淨化,對她的侍女說:「屋子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有所有的好東西,除了罐子他們還沒拿來。」

「為何?」

「這兒除了那些樂手放在封印房間裡的大麥,沒有東西需要裝。」

「去拿來。拉烏色回來後會再給她們補償。」

於是侍女去打開封印的房間,然後聽到了歌唱、演奏、跳舞及歡呼等為國王所做的一切聲音。侍女回來向如德傑特稟報她聽到的一切。

如德傑特進入房間,卻找不到聲音的來源,直到她把耳朵貼在袋子上,發現就是從裡面傳出來的。她把袋子放進一個盒子,盒子再裝進一個箱子,還用皮革捆起來,最後收到放她所有物的房間,並上鎖。

當拉烏色回來,如德傑特描述發生過的事。他聽了非常開心,於是他們坐下慶祝了一天。

幾天後,如德傑特和侍女起爭執,並打了她一頓。侍女就對整個家裡的人說:「這麼對我?她生了三個國王,我要去告訴法老!」

她找到她的大舅舅,他正在露臺上綁亞麻和紗。他問:「小女孩,妳要去哪?」

她就告訴他整個事發經過。

「妳來是要我加入妳的反叛行為?」舅舅說完,拿起亞麻束又把她抽打一頓。

然後侍女要為自己拿杯水,一隻鱷魚逮住了她。

舅舅要去告訴如德傑特。他找到她時,她憂傷的坐著,心情極差。

「夫人,妳怎麼了?」

「一個在這個家長大的女孩,她跑了,說要背叛我。」

他低頭道:「事實上,她跑來告訴我[…],她要我一起。於是我把她暴打一頓。然後她去取水,被一隻鱷魚抓了。」

接下來發生什麼事呢?沒有人知道。
因為Westcar Papyrus只有保存到這裡,
後面已經毀損佚失。真的非常可惜!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和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中譯改寫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V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第四個故事,輪到哈傑傑夫(Hordedef)王子起立發言:「你們所說的,都是過往之人的所作所為,我們無從分辨真偽。現時,在您的統治之下,就有一位您不認識的人。」

「吾兒哈傑傑夫,他是誰?」法老問。

哈傑傑夫回答:「他名叫傑第(Djedi),住在傑德史勒夫魯(Djed-Snofru),已有110歲。他每天吃500塊麵包、半頭牛的肉,喝100罐啤酒,直到今天。他曉得怎麼把砍下的頭接回去,可以不用繫繩讓獅子跟在他後面走,還知道托特神廟密室的數目。」

古夫正好在找托特神廟的密室,好為自己的金字塔打造一個類似的空間。

吉薩金字塔中最高者就是古夫的金字塔

於是法老說:「吾兒哈傑傑夫,你要親自去把他帶來見我。」

船為王子準備好,他向南前往傑德史勒夫魯。靠岸後,王子乘坐包金木棍抬起的黑檀木轎子繼續走陸路。

當他抵達傑第家,轎子被放了下來,王子也站起打招呼。他發現傑第躺在一張草蓆上,一個僕人在頭端為他塗油,另一名僕人在腳邊揉腳。

哈傑傑夫王子道:「你看起來是上了年紀的人,儘管老年代表死亡、長眠與入土,但你一覺到天亮、無病無痛,也沒乾咳。你好,可敬之人,我奉父王古夫之命,前來召喚你。你將可以享用法老提供的佳餚美饌,他會讓你過上好日子,並恩及你在墓地的祖先。」

傑第說:「歡迎,哈傑傑夫王子,父親的摯愛。願你的父親古夫喜愛你,願他提拔你的位置與長老並列,願你的靈魂(ka)能與敵人抗衡,也願你的靈魂(ba)知道通向捍衛死者之門的路。你好,這位王子!」

古埃及式官腔打招呼法,真是好迂迴綿長啊!

哈傑傑夫伸手扶他起來,並攙扶他一起走到河邊。

然後傑第說:「請給我一艘船,讓它載我的孩子和書籍。」

於是便有兩艘船為他準備好,並附帶船員。

傑第和王子搭乘同一艘船北行。當他抵達王宮,哈傑傑夫王子前去向古夫王報告:「吾王萬歲,我把傑第帶來了。」

廣告

「把他帶到我面前。」法老說著,並移駕到王宮的會客大廳。

傑第被帶來晉見。

「怎麼會,傑第,我從來沒有見過你?」法老首先發問。

傑第回答:「吾王萬歲。被傳喚的人自然會來。看,傳喚我,我就來啦!」

「他們說你可以把砍下的頭接回去,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會!」

「拖個死囚出來行刑。」

「但不是對人,吾王。對這麼尊貴的動物做這種事是不行的!」

於是一隻鵝被送過來,並砍下了頭。鵝身放在會客大廳的西側,頭在東側。然後傑第唸出咒語,鵝身站了起來,搖搖晃晃的,牠的頭亦然。兩者相接後,鵝還站立著呱呱的叫。

又有一隻長頸鳥被送過來,同樣的過程被如法炮製。

法老再命人牽來一頭牛。牛頭落地,傑第再次唸咒,牛便在他後方站起,原本繫著的牽繩則還在地上。

法老又問:「據說你還知道托特神廟密室的數目?」

「抱歉,這我不知道,吾王,但我知道它藏在哪裡。」

「所以在哪?」

「在太陽城(Heliopolis)一個叫作『目錄』(Inventory)的房間,裡面有個燧石箱子,就在那個箱子裡。」

「去找來給我!」

「吾王,我不是那個可以帶給你之人。」

「那誰送來給我?」

「如德傑特(Ruddjedet)腹中三個孩子裡的老大。」

「我要。你的說那個如德傑特是誰?」

「她是拉神祭司之妻,她懷了拉神的三個孩子。他說他們會執掌這片土地上最權威的這個機關,其中最年長者會成為太陽城的大祭司。」

法老因此陷入陰鬱。

法老為什麼突然要難過呢?
這段話是一個預言,意思是如德傑特的兒子將會統治埃及,
但從下文可知,還要幾代才會從第四王朝進入第五王朝。

於是傑第問:「怎麼了,吾王?是因為我說到的三個孩子嗎?首先會是你的兒子,接著是他的兒子,然後是他們其中之一。」

「如德傑特什麼時候生產?」

「生長季的第一個月第十五天。」

「但那是雙魚運河乾涸的時節。要是我能親自去一趟,就可以一睹拉的神廟。」

「那我會讓四肘呎的水出現在沙洲之上。」

之後法老回到自己的宮殿,說:「把傑第安排到哈傑傑夫王子的屋子去,他會和他住在一起,並且供應1000塊麵包、100罐啤酒、1頭牛、100把蔬菜。」

法老所說,都一一照辦了。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和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中譯改寫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II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很不幸的,文件的前段已毀損,所以我們看得到的第一個故事也只剩古夫法老聽完的回應:他下令獻祭給佐賽爾(Djoser)法老和他的祭司,祭品也藉法老之言全都寫了一遍。這位祭司之名沒有保存下來,但提及這位祭司的智慧(𓂋𓐍𓏜,rx)。從其他文獻可知,佐賽爾的宮廷中的確有位以聰明才智聞名的祭司,他名叫印和闐(延伸閱讀:〈古埃及的印和闐──從建築師到醫神〉)。至於消失的故事中,是不是印和闐展現什麼過人智慧,還是創造什麼奇蹟,就不得而知了。

廣告

第二個故事雖然也坑坑巴巴,不過還能讀出一些情節。由日後也登基成為法老的卡夫拉(Khafra)王子講述,發生在奈布卡(Nebka)法老時:

有一天,法老前往普塔(Path,造物神/工匠守護神)神廟舉行祭祀。接下來的文字因破損而斷斷續續,不過祭司烏班納(Ubainer)應該也在神廟陪伴法老,而祭司的妻子派人送了一籃衣服給他,最後烏班納跟著女傭回家。

接下來故事跳轉到幾天後。

一個普通人對烏班納之妻說:「烏班納的花園不是有個亭子嗎?讓我們在那共度時光吧!」

於是妻子傳令給負責花園的管家,說:「把花園裡的亭子整理好。」

然後她一整天都在帳篷裡喝酒,和那個普通人。直到晚上普通人才出來,還跑進水池去。

接下來女傭和管家輪流出場,實際的事情經過不明,但烏班納很快就知道出什麼事,並派管家去調查那個普通人。隔天一早,祭司得到情資回報,請管家替他準備些物品,清單不明,但提到的材質有黑檀木(ebony)、銀金礦(electrum,一種主要成分是金和銀的天然合金)。

最後烏班納唸完咒語,將一隻蠟製鱷魚交給管家,叮嚀說:「只要普通人再敢跑來我的水池,把我給你的鱷魚丟進水裡,牠就會去追他。」管家聽完,帶著蠟製鱷魚離開。

之後,妻子又傳令給管家,說:「把花園裡的亭子整理好,因為我要過去。」於是亭子依她所言整理好,還備了所有該有的好東西。她和普通人在裡面渡過快樂的一天。

到了晚上普通人才離開亭子,一切就跟之前一樣。管家見狀,在普通人入水後把蠟製鱷魚投入池水中。鱷魚入水立刻膨脹成7腕尺(cubits,1腕尺約45公分,但也因時代而異)長,並捉住了普通人。

Kom Ombo鱷魚博物館的鱷魚木乃伊群

這時,烏班納剛好有工作,要陪在奈布卡法老身邊七天。七天後,烏班納在工作完成後,跪在法老面前,希望帶法老一觀他閉關期間發生的奇蹟!

他們來到水池邊,祭司施法召喚他的鱷魚,並命令牠把捉到的普通人帶上來。鱷魚就真的帶著犯人出現。

但法老似乎不相信祭司的神力,說:「也許牠就是一隻真的鱷魚啊!」

於是烏班納彎腰,撿起鱷魚。瞬間,牠在祭司手上又恢復成蠟像。接著,祭司開始訴說這個普通人一直以來在他家和他妻子所做之事。

聽完後,法老對鱷魚說:「拿走屬於你的東西吧!」

鱷魚隨即轉身回到池水中。牠和被牠帶走的普通人不知所蹤,再也沒人見到過。

法老也下令,將烏班納出軌的妻子帶到宅邸北邊的一片空地,處以火刑,並棄屍河中。

故事到此結束,聽完的古夫法老照樣命人獻祭給奈布卡法老,以及烏班納祭司。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改寫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II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其中第三個,由王子包福雷(Baufra)講述,是一個香豔的美女划船故事:

在一個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日子,Sneferu法老(古夫的前一任法老,也是他的老爸)覺得很無聊,而且他翻遍了整座王宮,都沒有找到什麼有趣的事物,便命令下人:「去,把我的大祭司加傑姆安赫(Djadjaemankh)找來!」

廣告

大祭司迅速前來,然後法老開始抱怨,說他非常無聊。於是大祭司建議他去王宮的湖邊,再從宮中挑選一群美女放到船上,看她們來回划船邊欣賞湖邊風光就會很開心的。

無聊的法老明白祭司的用意,並接受了這個提議,於是他又開始下令:「我要安排一個航程。給我二十枝鍍金黑檀木的船槳,再給我二十個魔鬼身材的美女,然後給我二十張網子,讓她們脫光衣服之後只包網子划船!」

法老的要求就這樣被照辦了。看著火辣美女們在湖上划呀划的,法老心情真的好了起來。

突然,有一個美女的船槳卡到了她的辮子,導致一個魚形狀的綠松石吊飾掉進了湖水裡。於是她停下動作,接著她的同伴也都停下來,不划了。

看得正開心的法老趕緊問她們為什麼不划了。了解原因後,他並答應會送給她一個新的吊飾作為補償,並要她們繼續划船。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綠松石魚吊飾,非當事吊飾。

誰知道美女竟然說:「我要我自己的吊飾,才不要其它替代品。」

法老很無奈,只好又叫人去把大祭司請來!

大祭司一來,法老立刻開始求救:「嘿,兄弟,我照你說的做了,看她們划船的確也讓我很開心,但有一個美女的吊飾掉進湖水裡,於是她們就罷工了耶!」然後把整個事情經過完整的復述了一遍。

聽完,大祭司對著湖水唸起咒語。湖水就像蛋糕一樣被切成了兩半,而且其中一半被疊到另一半之上。就這樣在湖底找到了吊飾,法老立刻派人去撿起來還給原主。最後,大祭司又唸起咒語,把湖水復原。

就這樣,Sneferu法老度過平靜又快樂的一天,感謝大祭司加傑姆安赫的法力!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和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中譯改寫

埃及語言的故事

廣告

古埃及人溝通所用的埃及語(Egyptian)已然失傳,沒有人知道當時正確的發音方式。在使用的數千年歷史中,應該也和所有的語言一樣不斷的演化轉變,且有區域性的方言、口音。透過流傳下來的文字分析,埃及文應屬於亞非語系(Afro-Asiatic/Hamito-Semitic)的一支。

口語從史前時代就已在使用,但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大約西元前3200,差不多就在埃及統一,國家需要更多組織控管的早期王朝時期,這應該不純屬巧合。有一個說法認為文字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發明,之後才傳入埃及。不過兩地的文字在字型、結構、書寫工具等方面都不一樣,因此兩地各自因應需求發展出文字的可能性更高。

阿拜多斯的標籤──最早的埃及文字之一

早期埃及文(Early Egyptian)主要出現在儀式性工藝品和墓葬中,不過這些象形符號仍屬單字式訊息的紀錄,還不見完整的文句和篇章,即使是紀錄上下埃及統一關鍵時刻的那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也不例外。這讓了解這些上古文獻難上加難,因為資訊量真的不多。

古王國埃及文(Old Egyptian)開始有比較完整的句法、語法,並且搭配著圖畫出現在私人的墓室中。第五王朝的Unas法老甚至用滿滿的文字裝飾金字塔的內部牆面,這篇書寫法老死後加入星星與眾神的文字因此被稱為「金字塔文書」(Pyramid Texts),成為研究古代生死觀及信仰的重要文獻。

下一個階段發展出來的中王國埃及文(Middle Egyptian),也可以稱為古典埃及文(Classical Egyptian)。中王國埃及文整體結構已經相當完備,並且留下許多故事性文獻,例如〈辛奴亥〉、〈口才便己的農民〉(The Eloquent Peasant)、〈遇難船員的故事〉(Tale of the Shipwrecked Sailor)等。此外,也用於書信以及法律、政府文件。

寫有辛奴亥故事的石灰石塊

宗教文獻絕對是古埃及文獻的一大宗。許多古王國時代皇家限定的作法,在王權低落的第一中間期開始往下普及,金字塔文書簡化並用中王國埃及文書寫在棺木上,稱為「棺槨文書」(Coffin Texts)。

進入新王國,這類指引死者的文字開始寫在更輕便易得的莎草紙上,即「死者之書」(Book of the Dead)。口語的演變通常比較快,所以人的年紀相差不用太多歲就可能出現代溝,死者之書和墓葬、神廟的宗教文獻卻沒有與時俱進,而仍舊使用古典埃及文。因此,現代學生通常也以此作為學習埃及文的入門,本網站的埃及文教學也是以中王國埃及文為主。

學習埃及文建議從〈【古埃及文101】基礎篇〉閱讀起,亦可在主題頁面挑喜歡的主題瀏覽。

中文也有類似的書寫文字和口說語言分離的發展。因此唐朝詩人白居易寫詩「老嫗能解」成為一種特色;民國初年更有「白話文運動」,主張文學應當我手寫我口,不再以古人的文言文為書面文體。這樣的轉折出現在埃及史上最特別,後世法老卻極力想抹滅的阿馬納時代

廣告

阿馬那時代之後直到第三中間期,晚期埃及文(Late Egyptian)成為主要書寫語言。

以字體而言,每個符號如同圖畫般詳細刻畫著色的聖書體(hieroglyph)最早出現,但幾乎同時也出現了更容易書寫的手寫聖書體(cursive hieroglyph)和神官體(hieratic)。前者具有裝飾性和神聖性,多用在神廟、墓葬等地方,後者則多寫在莎草紙,但也可能寫在陶片、石塊(例如上圖辛奴亥的故事)、木片上。起初主要為直書,到中王國以後莎草紙上常見的橫書才變得普遍。

到了晚期的第二十六王朝,更多連字簡化的世俗體(dometic)出現,用來書寫當時的世俗埃及文(dometic)。世俗體也漸漸取代神官體成為主要書寫體,但聖書體的重要性仍無可取代,所以在埃及文破譯關鍵──刻有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羅賽塔石碑上三個並列的語言,由上而下分別是:聖書體、世俗體,以及希臘文(統治者的語言)。

羅賽塔石碑

埃及在西元前最後一個世紀成為羅馬的行省,不再由法老統治。海外的統治者雖然不常造訪埃及,卻仍支持傳統神廟的興建。埃及面對著比以往更頻繁的外界接觸,千年傳統卻依舊頑固,直到西元五世紀仍可見世俗體的塗鴉。

基督教的傳入與興起無疑給了這個與信仰密切相關的語言一記重擊,卻也將古老語言轉型保留至今。大約從西元2世紀起,信仰基督教的埃及人開始用結合希臘字母和世俗體衍生字母的克普特文(Coptic),以切割古老的異教(pagan)傳統。

克普特文Papyrus Bodmer(VI-16)

現今的埃及以阿拉伯文為官方主要語言,是隨著7世紀的伊斯蘭教統治者一起傳入,也再次改變埃及人的主要信仰。在那之前,古代的埃及文就已經成為失落的技藝,克普特文卻至今仍是克普特教會的儀式語言,現在對於古埃及文可能的發音也多依據克普特語推測。

參考資料

Kathryn A. Bard,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Chapter 2,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埃及人與耳朵上的環

廣告

人類配戴耳飾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埃及金光閃閃的貴族首飾中也不乏耳環。幾乎成為埃及象徵的圖坦卡門黃金面具上雖然沒有耳飾,確有明顯的耳洞。這位年輕法老的墓中也確實出土足以在耳垂上拉出這麼大一個洞的耳墜。

圖坦卡門的耳飾之一

這位少年法老的父親阿肯那頓在雕像和壁畫的呈現中,也幾乎都會在耳垂上標示耳洞的痕跡,至今仍行蹤成謎的嫡母皇后娜芙蒂蒂亦同,甚至有學者將此特徵用作找尋她的特徵之一。這對夫妻另創的短暫新都阿馬納,在他們過世後不久即遭拋棄,急忙搬遷的人們遺留不少物品,成為考古學家研究的素材,其中也包括用較親民的埃及彩陶(faience)或其他石材製作的「耳飾」。

各國博物館中也有許多會被稱為耳飾的收藏,但大多是蒐集購入,確切來源不明。實際上,只有極少數是在木乃伊的耳朵附近發現,所以難免有不同看法,類似物品可能歸類為髮飾、項鍊墜、戒指,甚至功能不明。

大英博物館藏的各式耳飾

不過,這些實體古物或藝術再現中的耳飾,大多集中在新王國時代,更早的證據又少又資料不完整。因此,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埃及在新王國之前沒有戴耳飾的風俗。反觀西亞的鄰居,在與古王國約略同時的古城烏爾(Ur),出土的華麗首飾套組就已有耳環的存在。

早期的疑似者

考古證據顯示埃及人從史前時代就和西亞有所交流,所以埃及人應不至於不識耳環,因此有一說認為埃及人早期不使用需要穿刺身體的裝飾品,但卻也並非沒有疑似戴耳飾的案例。

倫敦大學學院皮特里博物館藏史前耳釘(?)

巴達里文化是上埃及早期的文化之一,考古學家在其村落和墓中都有找到疑似耳釘(ear stud)的陶製小物。新王國也有出土類似形狀的物品。不過出土上圖耳釘的墓已遭盜擾,難以確定其實際的用途。

倒是一尊第五王朝的無名男性雕像(JE 30273=CG 35),他頭上戴著的假髮在兩側大約耳朵的位置破損,並且露出了銅釘。有人認為這是用來外接耳環的裝置,但這銅釘既然沒有特別凸出來,原本應是蓋在假髮之下,如此說來它本身可能就是耳釘。(不要懷疑,埃及人就是會做這種看不到的藝術設計,收藏於柏林的媞依[Tiye]太后頭像,耳環也是因為外層的假髮破損才露出來。)

側露銅釘的第五王朝無名男性像
中王國的嘗試

新王國(甚至說第十八王朝)前無耳環的說法,最晚在20世紀初就出現,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挖掘與研究,已有不少第十七王朝和第二中間期的證據出土,甚至有一些零散的中王國發現。

波士頓美術館就藏有哈佛團隊在Sheikh Farag(近吉薩)發現的中王國「耳環」(13.3650,下圖)。這個幾乎是圓環,只有一小條開縫的物品(到了新王國也還很流行,有些開縫會大點,例如上圖大英博物館藏耳飾[左下、右下]),的確很難想像怎麼穿戴到耳朵上,因此早期也常認為是髮飾。但經過學者實驗,要把這個小東串在頭髮上固定也不容易,沒有定論使這類東西在不同地方可見兩種標示:耳環或髮環。

波士頓美術館藏中王國耳環

圓形耳環也許使用黃金等貴重金屬,在造型上卻很簡單,但埃及人可不是到新王國才開始發揮他們在首飾方面的工藝。1894-5年法國考古學家Jacques de Morgan在曲折金字塔所在的代赫舒爾(Dahshur)挖掘,就發現了一位khnoumit公主墓,以及其中令人驚豔的首飾,做工相當細膩。在這一年的挖掘中,還發現一個由不規則圓環和嵌入石榴石的墜飾組成的耳環,環形甚至有部分中空,所以重量極輕,可見工藝技術之精湛。

khnoumit公主的其中一個王冠
耳飾的崛起

在文章開頭已經看過第十八王朝後期的耳飾,但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早期耳環也相當多樣,完全不像才剛開始接納這類裝飾品。

大都會博物館藏第十八王朝早期耳環

此時期大量出現耳環,表示古老文明在看著鄰居戴了這麼久之後,突然開始轉念接受。原因大概是無從得知了,關鍵的影響來自何方也少有學者討論,倒是在台灣2003年出版的《永恆埃及》展覽圖錄中有「似乎是仿效自東方民族」一語帶過。

大都會博物館藏來自Thutmose三世三位外國妻子墓中的首飾,其中的確包含耳環,算是走在時尚尖端。她們之中有至少兩位從名字可以推斷是來西亞的閃族,所以東來說也不是無憑無據。

然而,Thutmose三世宰相(vizier)Rekhmire的墓室(TT100)壁畫所顯示的卻是另一種可能。壁畫描繪這位宰相人生中最光榮的時刻,身為法老代理人的他負責接收來自各方使者的來朝與進貢。各種不同膚色、衣著造型的人物搬運著特色供品來獻給法老。

Rekhmire墓中的朝貢場景

壁畫有許多值得作為民族、文化、工藝、物產等比較研究的細節,不過卻有一個只需要觀察就可以得到的結論:對於埃及畫家而言,戴耳環是努比亞人的特徵。畫面中有北方的克里特人、東方的西亞民族、南方的努比亞黑人,甚至遠方的朋特人等,但只有努比亞人被畫上了耳環。這應該是呈現了埃及人的刻板印象。

就現存的法老木乃伊來看,Thutmose三世或四世就已有耳洞,但在繪畫和雕像等還是選擇維持古老的傳統形象(反正埃及藝術本來就不是寫實主義)。一般貴族,不論有沒有跟隨新時尚,藝術再現時也大多延續古風,只有少數例外。

這樣的情形直到阿馬納時代──這個不只政治宗教,藝術風格也有重大變化的時代前後才鬆動,即使沒有畫上耳環,也會在在耳垂點上一點,展現耳洞的存在。阿馬納時代後,第十八王朝接近尾聲,耳環的使用卻已經深入民間。往後的壁畫、雕像、人形棺上都會不時出現耳洞、耳環的身影。

廣告
耳朵上的環

對於這項新時尚配件,埃及人似乎不覺得需要給它一個專屬的名稱。應該說文獻中並不常提及,如果這個小東西難得的吸引了文字紀錄者的注意力,大多直接用各種「環」(ring)相關的字,並沒有特定的說法。這也許正是許多古埃及「耳環」可以解釋為他用的原因,因為古人本來就沒有局限這些小物的功能。

到了第二十五王朝的法老Piankhi(簡稱Piye),身為這個努比亞王朝的創建者,在慶祝其征服三角洲薩伊斯(Sais)地方統治者的石碑(JE 48862)上,背面下段記錄臣服者奉獻的珍寶中,特別提到了𓆷𓈎𓇌𓏬𓈖𓄟𓇥𓂋𓄕𓄹(SAqyw n msDr),直譯就是耳朵上的環(ring of ear)。也許還是這個有更長戴耳環歷史的民族區分得比較細,覺得有必要寫清楚。而這段碑文的紀錄也顯示,耳環雖然在第十八王朝就已經傳入民間,但在上層階級仍有不同於一般大眾的精緻作品,值得獻給法老並為文紀念。

再之後,埃及歷經波斯的入侵,以及希臘羅馬人的統治,首飾不論在材質和造型上都更加多元而有變化。不過這牽涉的範圍太廣了,本文就先介紹到此囉!

古埃及地理課

廣告
埃及的名稱

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條世界數一數二長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從上游帶往下游的黑色肥沃土壤,滋養了作物,養活了牲畜和大量人口。因此古埃及人將自己生活的土地稱為 𓆎𓅓𓏏𓊖kmt,Kemet),即「黑色土地」,以對比於地貌上有明顯差異、沒有水流與沃土覆蓋的 𓂧𓈙𓂋𓏏𓅟𓈉dSrt,Deshret),「紅色土地」即沙漠。由此可知,埃及人雖然會前往沙漠探取礦產等自然資源,但河岸的宜居地才是狹義的「國土」。

拉美西斯二世盧克所方尖碑上的kmt(紅框)

「埃及」這個稱呼音譯自歐洲國家對其的稱呼(英文Egypt、法文l’Égypte、德文Ägypten),其實演變自一座神廟的名字。孟菲斯(Memphis)的卜塔(Ptah)神廟名為 𓉗𓏏𓉐𓂓𓏤𓊪𓏏𓎛(ḥwt-kȝ-ptḥ,意為卜塔神的靈魂之家),這個名字簡化後取代所在城市的古名,成為地名。而外國人後來就用這座下埃及重要城市之名代稱整個國度,用曾是地中海強勢語言的希臘文寫作Αἴγυπτος(發音近「埃居普托斯」),並深深影響其他國家。

上下埃及

在黑色土地上,可再依地形區分為河谷地的上埃及,以及山麓到地中海之間的三角洲下埃及。因此,埃及也稱自己為「兩地之國」(the two land),而法老就是「兩地之主」(詳見〈法老篇〉)。

北半球的地圖通常是北方在上,可能對上埃及其實在南方會有點不習慣。這個可能會讓人會錯意的稱呼譯自英文的Upper(Lower) Egypt,看法文(Haute[Basse] -Égypte)其實比較不會誤解,所謂的上與下其實是地勢的高與低。

不過這都是希臘羅馬以後的稱呼,古人將上埃及寫作 𓇗𓂝𓅱𓈈SmAw),意為蘆葦/莎草(sedge)之地。位在北方的下埃及,則寫作 𓇇𓊖mHw),可譯作紙莎草(papyrus)之地,或北方之地。

廣告

黑色或紅色土地、上或下埃及雖然都是地名,但在其字彙尾端的限定符號並不相同:適合農耕居住的「黑色土地」以及三角洲的「下埃及」都是用描繪城鎮街道(十字路口)的加德納編號O29;「紅色土地」用了常表示山區或外國的N25三山丘;下埃及則用了N24灌溉水道。限定符號雖然不發音,卻可以見得古人認知中這些地方的不同特性。

諾姆

埃及幅員甚廣,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統治更是需要因地制宜,因此上下埃及之下都又再分為現在稱為「諾姆」(來自希臘文的νομός,nome)的行政區塊,埃及文寫作 𓋴𓊪𓅮𓈈𓏏𓏤spAt),類似省或州的概念,縮寫即其中的N24灌溉水道符號。以下地圖取自維基百科,製作相當精美,除了諾姆還標示個別的首府及主要城市,也有埃及以外的一些重要城市和水域名稱,且皆附上埃及文、轉寫,以及現代地名。

這些諾姆名稱的一個主要參考資料是中王國第十二王朝Sesostris(Senusret)一世位於卡奈克的精美白色祭堂(White Chapel)。諾姆的數量雖然隨著時間有所變化,但許多從古王國時期就已存在,而大部分時候埃及境內可分為42個諾姆,上埃及22個,下埃及20個。

Sesostris一世的白色祭堂(紅框處即諾姆清單,點我看更多細節)
孟菲斯

下課之前,特別介紹其中兩座城市。首先是前文提過的孟菲斯。

孟菲斯位在下埃及第一諾姆(諾姆是由南向北,再由西向東編號),諾姆名直翻就是「白牆」──這座城市遠古時代的外貌,就這樣透過文字流傳了下來。

除了後來演變出「埃及」這個名字的「卜塔神的靈魂之家」,孟菲斯這個埃及統一後的第一個首都還有過許多名字,如右圖所示。

晚期的城市名稱已擴大被用來指稱這個國家,孟菲斯這麼名字則來自mn-nfr(Menefer),意為恆久而美麗的城市。而且最後由兩個限定符號指出這個地方的特色:1)金字塔 2)城鎮。可見即使對古人而言,吉薩(薩卡拉)的金字塔雖然嚴格來說不在這座城市內,但這些就在左近的龐然建物卻成為大家對這座城市的主要印象之一。

有趣的是,這個名字希臘化成為Μέμφις > Memphis > 孟菲斯,更傳播到西亞甚至美國,成為一個「國際」地名。

底比斯

第二座要介紹的城市,在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都曾是首都。底比斯(Thebes或譯忒拜)位在現今的盧克索(Luxor),古代屬於上埃及第四諾姆,諾姆名即是城市名,都寫作R19有羽毛權杖(wAst,Waset),只是字尾的限定符號不同(下圖左)。

作為上埃及(南方)的最重要都市,它的其他名字都跟這個地理位置有關:一是「南方的『城市』」(下圖中)。整個埃及南方之大,但身為首都它絕對是實至名歸、獨一無二的「城市」。

另外則是「上埃及的太陽城」(Heliopolis)(上圖右)。太陽城的本尊為下埃及第十三諾姆的首府,是太陽神拉的祭祀中心,而底比斯的主神阿蒙在新王國躍升為全國性大神時與拉結合為阿蒙─拉,使它成為另一個太陽神崇拜的基地,也因此得名。

底比斯這個名字後來同樣傳播至海外,成為希臘維奧蒂亞(Boeotia)的一處地名,即神話傳說中伊底帕斯(Oedipus)弒父娶母後繼位統治的王國。為了區別,希臘人稱埃及的底比斯為「百門的底比斯」,希臘的為「七門的底比斯」。

延伸閱讀

https://www.ucl.ac.uk/museums-static/digitalegypt/geo/index.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me_(Egypt)

「瑪特 𓆄」的中文對應

廣告

𓆄 這個符號加德納編號H6,所畫的是白色的鴕鳥羽毛。做為所畫即所示的表意符號,轉寫為Swt,去掉其陰性字尾t,成為其表音值Sw。如同中文有「輕如鴻毛」的說法,羽毛在埃及也連結了「輕」的概念,引申成形容詞「空」、「缺乏」。這羽毛也同時是虛無飄渺的空氣之神「舒」(Sw,Shu)的代表物。

不過這根羽毛更為人熟知的出現場景,應是在歐西里斯面前的最後審判。死者的心臟要在秤上與之衡量,若能和它一樣輕盈,即表示此人純潔無瑕,沒有深重罪孽,可以通往死後世界,否則心臟就會被在意旁等候的怪獸吞噬。在這個情境中,𓆄 象徵的是另一個抽象的概念,常見的翻譯「真理」來自英文的truth,轉寫為mAat,大致可唸作瑪(阿)特。

歐西里斯面前的最後審判

事實上,「瑪特」涵義非常廣泛的字,是包含世界秩序、道德倫理的一整套概念,難以單一詞彙來表達,以下將嘗試類比幾個相關的中文字詞。

瑪特的涵意

「瑪特」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也神格化成為一個女神,掌管正義(justice)和宇宙的秩序(order),而如最後審判的場景所示,平衡(balance)似乎是一個重點。

瑪特女神

實際上該怎麼做到「瑪特」的境界,從現存的古埃及文獻中,不太找得到做形而上的思辨,多是實際的行為,例如大英博物館的Inheretnakht石碑所載:

我給飢者麵包,也給裸者衣服……

或是在《死者之書》第125章的「否定告解」:

我未曾始神聖的族群(即人)貧窮、我不曾在瑪特之地作奸犯科……

這兩種說法幾乎可說是殊途同歸,一者強調自己的善行,一者申明不曾作惡,但同樣都是要說明自己是正直清白的人。

以上是在個人層面的「瑪特」,作為國王,瑪特對「法老」還有除了生活規範之外的意義。第四王朝的Sneferu(古夫的父親)是第一個使用「瑪特之主」(Lord of Maat)的法老,也界定了身為王者應該做到的「瑪特」,並未後世法老所遵循,包含:抵禦外侮、導正秩序、建廟造神像、充實國庫等。

中文裡的相似概念

想以中文詞彙的概念來理解「瑪特」,中文使用者也許是基於思考上的需要,不過法國索邦大學的埃及學家Juan Carlos Moreno García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學的漢學家Yuri Pines也聯手做了這樣的研究和嘗試。他們認為,雖然這兩個古文明基本上沒有交流,卻有驚人的共通點,且都源遠流長的傳承了數千年,因此值得並列比較。在2020年的論文中,兩位學者提出可與瑪特對應的是「天下」。

老實說,我應該怎麼也不會想到用這個詞來對應瑪特,因為「天下」主要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當然兩位學者也有注意到這點,不過就法老應該要鞏固疆域,捍衛埃及免於受野蠻人的侵擾這點上,的確有相似之處。而且,「天下」理應是普天之下的全世界,卻通常是指受中華文明影響、受中國皇帝統治的地區,並不包含「蠻族」轄下的化外之地,跟上引《死者之書》有用「瑪特之地」(即埃及)之說也是異曲同工。

此外,論文中引用顧炎武了筆下文化意義的「天下」: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在個脈絡中,「天下」相對於以統治者為中心的地理上的「國」,是指社會的文明開化。而守護這樣的文明,就不只是統治集團的工作了,而是「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所有人都應該共同來執行與遵守,文明的天下才有辦法延續,而顧氏心目中的天下(文明)則是儒家思想中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綜上所述,「天下」的確和「瑪特」一樣,都有範圍性,內涵上也類似,只是在各自社會上實際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廣告

由於瑪特的涵蓋內容甚廣,論文中也提出其他相關的中文詞彙,包括德(德行)、義(儀、禮)、治(統治、秩序),而這些字也都不意外的在本文前一節簡介瑪特的涵義時使用過,的確可說是瑪特的不同面向。

在看了兩外外國學者的論文後,原本沒有特別深思過的腦袋中,漸漸浮現另一個也許更可以和瑪特對應的概念──天命。〈中庸〉篇開宗明義第一章曰: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個由「天命」而來「道」是不可有片刻偏離的,要時時注意,維持在「中」與「和」的狀態,如此則能天地萬物都能各在其位,並生生不息。〈中庸〉後面的章節大量引述孔子所說的話來說明闡釋,其中提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然而過猶不及,要在待人處事裡找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實屬不易,如同要讓心臟和瑪特在天平上呈現微妙的平衡點。

關於「天命」,除了〈中庸〉所塑個人修養的層次,另一個更常見的意義則是身為天下的代管者「天子」的權力來源。中國的「天命」和歐洲中古的「君權神授」乍看相似,卻是完全相反的思考邏輯。君權神授強調君王權力的超自然來源,且神聖不可侵犯;中國的皇帝雖然因為在對的時間生在對的家庭,而獲得天命成為天子,但卻不保證可以永遠維持住。如同《詩經》所載:「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大雅‧文王),並用「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大雅.盪篇)警惕後人。

既然「天命」不是恆常的,又是因何而變?《尚書》中的一句話最簡潔明瞭:「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周書‧蔡仲之命),「德行」正是保有天命的關鍵。一個政權的興衰,能否持續握有天命,都在其治理天下的表現。因此新政權會宣揚舊政權失德,而自己因德而得天命。無獨有偶,古埃及在戰亂過後獲勝者,也就是新的法老,一樣會宣傳自己是重拾瑪特的人。

綜合觀之,「天命」作為統治者責任和權力的來源,以及個人的修為乃至於世界秩序的代名詞,與「瑪特」也有可相提並論之處。

後記
說來慚愧,邊寫這篇文章,想了半天,甚至還換了不同關鍵字進行搜尋,才重拾已生疏的「格義」這個詞彙,是中國古代翻譯來自印度的佛經時,以自身文化原有概念解釋另一語言文化方法。然而跨語言的詞彙對應通常不是全面的,本文提到的天下或天命,其實都無法完整表達「瑪特 𓆄」,就如同佛經中的道家詞彙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藉由這篇文章希望有助大家了解這個埃及獨有的概念,也期待能有更多的討論。

參考資料

Juan Carlos Moreno García & Yuri Pines, ‘Maat and Tianxia: Building World Orders in Ancient Egypt and China’, Journal of Egyptian History, 13 (2020), Brill, 227–270.

http://digital2.library.ucla.edu/viewFile.do?contentFileId=1697615

瑪莉亞.卡美拉.貝特羅,《圖說古埃及象形文字》,楓書坊,2013。

《Ancient Egypt》書介

廣告

Barry Kemp是劍橋大學考古學門的榮譽教授、阿馬納基金(Amarna Trust)的秘書(secretary)。他啟初為埃及探勘學會(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簡稱EES)指導位在阿馬納的挖掘和考古調查,並在1977年阿馬納計畫(Amarna Project)正式成立後繼續擔任領導人。1992年,Kemp教授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FBA),2011年也因為他在考古、教育和埃及國際關係中的貢獻,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CBE)。 

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sation 多年來一直是埃及學的重要教科書和參考文本。時隔12年,學界引頸期盼的本書第三版終於在2018年出版。

對照篇目,第二和第三兩個版本主要差異在於最終章。在新版,作者善用他熟悉阿馬納最新發現的優勢,以一個出土相對豐富的地點,更全面的呈現古埃及人的不同生活面向。十多年間,埃及學有不少新的發現和見解,因此作者也全面更新,並增添了其他篇章的內容。

本書主題分章大致依時代先後。然而,即使常被視為埃及末代法老的埃及艷后,也是公元元年前的人物;著名的吉薩金字塔、人面獅身像更是距今有五千多年之久。埃及雖因其得天獨厚的氣候,讓許多文物得以保存,但想瞭解兩千多年前的再之前兩、三千年的歷史洪流變化,談何容易! 

偏好時間脈絡清晰又好讀的入門書,推薦閱讀佛列契的《埃及五千年》

不論在什麼地方,帝王無疑是史料最豐富的個體,但作者無意寫作一本以法老為中心的編年史。因此,在大章節之下,作者以主題的方式討論不同的議題。 

主題式的探討也有利於學者借用/參考不同時代的資訊,拼湊、探討古埃及的不同面向。將一個主要中心研究對象的資料,佐以不同時代、地區的其他證據。雖然難以保證在幅員廣闊的埃及,人們的思維模式相同,但作者也不是一廂情願的將資料兜在一起,而是觀察歸納其中的相似或不同之處,並提出其見解。 

同樣以主題介紹古埃及,也非常推薦蒲慕州老師的《法老的國度》。本書以中文寫作,不須擔心翻譯問題,且老師文筆流暢清晰,是很好的入門讀物。(書介

藉由將不同來源資料相提並論,有助於瞭解埃及文化的多樣性,因此書中呈現出來的古埃及,可能跟你以為你知道的不一樣。例如,知名的古代建國神話,賽特(Seth)謀害親兄歐西里斯(Osiris),最後由荷魯斯(Horus)上演王子復仇記,大敗賽特才奪回王位。然而,賽特埃及的圖像中,並不總是邪惡的,他有時也是法老的守護神,也是拉神渡過陰間擊退邪惡的大將之一。 

埃及還有另一個主要的建國神話/傳說,即有一個人統一了上下埃及,常見的說法是南方的上埃及征服了北方的下埃及──考古上看到的器物擴散也大致支持這樣的說法。但從埃及人留下的圖像中,荷魯斯象徵下埃及,而賽特象徵上埃及,結合上述神話,呈現的卻是一個完全相反的世界觀。

標誌埃及統一那爾邁調色板

因此在第二章的討論中,作者認為埃及的統一成形並非單一事件。在古代世界移動並不方便,更何況是行軍征伐。而且早期社會的社群或城鎮,其實規模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埃及應該經歷了一連串的擴張與吞併,大社群合併小社群,大社群再遭遇則成王敗寇,漸次的才終於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度。這是比較合理可能的發展,也就能解釋神話/圖像和考古證據上的分歧,只是埃及選擇以單一二元對立事件來訴說、呈現自己的起源。

本書第二部分主要探討中王國時期,兩個章節的標題分別是〈官僚的心理〉(The bureaucratic mind)和 〈樣板社區〉(Model communities) 。相較於有雄偉金字塔的古王國,以及帝國是擴張的新王國,中王國的鋒芒較為晦暗。作者同樣以考古發掘來呈現這個時期,從章節的標題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官僚體系開始發展,且城市有明顯規劃的時期。

新王國是古埃及三大統一且蓬勃發展的時代中最晚近的,因此資料豐富許多。雖然現存較完整的聚落/城鎮,例如Deir el-Medina、阿馬納,都不是典型的古埃及城市,由本書第三部分的討論卻可以發現完全不同於中王國的城市樣貌,除了國家的大型建設,考古遺跡多呈現自由發展的結果。

這本書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因此不像科普書籍般平易近人。書中還有很多這類的辯證論述,難以列舉。正如同本書的副標題,Kemp教授是在「解剖一個文明」,非常值得有興趣深入了解古埃及的人閱讀和深思。

廣告

書籍資訊

書名: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作者:Barry J. Kemp
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日期:2018/6/18
語言 :英文
規格:414 頁 / 18.54 x 2.29 x 24.38 cm / 第三版
ISBN-10:0415827264
ISBN-13:978-0415827263

真人印第安納瓊斯──哈瓦斯博士

廣告

哈瓦斯博士(Dr. Zahi Hawass)可謂當今最知名的埃及學家之一,和電影主角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一樣,他時常戴著頂帽子,帽子也成為他的標誌。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造訪埃及,由哈瓦斯博士(圖左戴帽子者)導覽參觀吉薩金字塔及人面獅身像。 

身為埃及本地人,博士不僅主持過許多大型研究計畫,也曾入朝為官,擔任埃及文化部底下「古物最高議會」(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的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之後該單位於2011年升格為獨立的「觀光與古物部」(Ministry of Tourism and Antiquities),博士也是首任部長。 

以下是博士個人官網的一段簡介: 

哈瓦斯博士職業生涯有不少的重大發現,包含吉薩金字塔建造工人墓,以及Bahariya綠洲黃金木乃伊谷。他發現兩個先前都不知道的古王國金字塔,一個在吉薩谷夫大金字塔附近,另一個在薩卡拉,屬於Teti法老的一個王后。同樣在薩卡拉,他重新發掘了第六王朝王后Khuit的金字塔,以及他認為屬於某第五王朝王后的另一個金字塔。

哈瓦斯博士也參與了其他重大考古計畫。他領導了在亞歷山卓附近一個托勒密神廟地的克麗奧佩脫拉與安東尼墓搜尋。他增進了大金字塔內所謂「隱藏門」(hidden doors)搜索計畫。再者,他開啟了一個在尼羅河水底下的挖掘計畫,找尋消失的方尖碑與雕像。

廣告

哈瓦斯博士領導並管理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研究是「埃及木乃伊計畫」(Egyptian Mummy Project, EMP),運用現代鑑定技術,諸如電腦斷層掃描(CT)及DNA分析,回答關於皇室木乃伊的問題。哈瓦斯博士在EMP達成的幾個重要發現有:辨識出哈謝普蘇女王的木乃伊、揭開圖坦卡門的身世,以及解開拉美西斯三世謀殺案的謎團。

作為一位深深關切埃及古蹟保護與保存的考古學家,他監督了人面獅身像,以及薩卡拉塞拉比尤姆神廟(Serapeum)、階梯金字塔等的修復計畫。他為一些重點區域發展出管理計畫,包含亞斯文(Aswan)的未完成方尖碑採石場,Kom Ombo、Edfu與Dendera的神廟,以及盧克索西岸、吉薩、薩卡拉。

他也啟動了埃及境內19座新博物館的建設,包含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 GEM)與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National Egypt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NEMC)。

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

在他的領導之下,修整了許多老清真寺、老教堂、老猶太會堂,並重新對大眾開放。哈瓦斯博士積極的推廣在美國、澳洲、歐洲、日本的各大城市籌辦圖坦卡門寶藏展覽。這些展覽為埃及帶來超過1.25億美元的收入。

哈瓦斯博士有活力的人格特質以及淵博的知識點燃了國際對於古埃及的興趣。透過無數的電視現身和科普的書籍,他已經將法老的世界帶入世界各地人們的家和心中。2006年,哈瓦斯博士以一部洛杉磯KCBS頻道製作的特集得到艾美獎。 

能不能找到重大的考古發現,除了扎實的基礎研究,還需要一定的運氣。不過哈瓦斯博士做歷史與考古研究,做到可以為國家帶來大把的收入,還得到美國電視界的大獎艾美獎,這可就不容易了,除了充足的內涵,應該還要有相當的人格魅力,才能既能長時間在政府機關中擔任要職,又在電視上吸引觀眾。 

2017年,哈瓦斯博士非常親民的在臉書上開放粉絲提問,並選了10個問題回答。以下從中整理了幾題有趣的內容: 

  • 當今埃及考古最重要的主題或未解的謎團是什麼? 

沒有「一個」謎團待解,而是許多個!

然後博士列出包含吉薩大金塔的神祕門後到底有什麼、印和闐之墓、不少新王國法老的墓也不知道在哪,還有克麗奧佩脫拉與安東尼之墓、亞歷山大大帝之墓等,可見他關心的範圍極廣。 

  • 博士最愛的法老是? 

古夫

因為博士許多研究都跟他有關,包含大金字塔、造墓工人墓等。博士還特別提到前幾年在紅海岸新發現的莎草紙文書,是一個叫做Merer的工頭的工作紀錄。這份紀錄提供了金字塔建造工程的蛛絲馬跡,不過博士另外注意他們前去紅海可能是為了銅礦,而在吉薩第二船坑的修復工程中,考古學家的確找到了銅製工具,也許就是這批工作團隊的工作成果。 

  • 博士相信娜芙蒂蒂的木乃伊是在開羅博物館、圖坦卡門墓(KV62)中的密室,還是還沒被找到呢? 

關於這個問題,他不覺得KV62中還有密室。其一是信仰問題:他不認為阿蒙神祭司會讓這位異端王后葬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位於底比斯西岸的帝王谷。其二,為什麼圖坦卡門要葬在自己母親的墓中?其三,墓的風格和裝飾和Ay(短暫繼位的法老)墓相同,應該是 Ay 在這位少年法老的驟逝時將自己原本的墓讓給他。最後,博士覺得掃描的資訊並不可靠,各方解讀不一,無法支持牆後還有房間之說。 

博士相信娜芙蒂蒂原本應該是葬在她和法老夫婿打造的城市阿馬納,之後被移到帝王谷,而在KV21找到的兩具木乃伊,a可能是安卡蘇納姆,圖坦卡門的王后,b則可能是娜芙蒂蒂。

KV21找到的兩具木乃伊,右a左b。

這是哈瓦斯博士的想法,但他也不排除還有其他可能,因為目前還沒有完美的證據出現。 

哈瓦斯博士的故事也許沒有像電影人物那般奇幻驚險,但卻真實地發現了許多古代世界的秘密。而且博士也是一個親切可愛的人,原本線上的問答預定挑選十個問題,最後還附贈一題:

「你還討厭蝙蝠嗎?」 

「當然,我永遠討厭蝙蝠!」

在探索黑暗墓穴總是難免會遇到的生物,看來造成博士相當大的陰影呢!

最早的灰姑娘在古埃及?

廣告

不少童話故事都經歷過長時間的流變,才成為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版本。有些故事甚至不只在一個地區流傳,而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情節出現。《灰姑娘》又稱《仙履奇緣》(Cinderella)就是其中一個曾在不同時間地點出現的故事。主角的名字可能因時因地而異,但基本的情節都是被壓榨欺負的小女主,最後逆襲成為人生勝利組。那被稱為最古老的埃及版灰姑娘到底是怎麼樣的故事呢?

首先,故事發生在埃及,但她並不是一位埃及人。

記錄下這則故事的是西元前一世紀出生於土耳其的史地學家史特拉波(Strabo),在他以希臘文撰寫的著作《地理學》(Geographica)最終第十七卷介紹包含了埃及的北非地區。其中第1章第33節大意如下(參考整理自Perseus Digital Library載H.C. Hamilton, Esq., W. Falconer, M.A., Ed.英譯本):

孟菲斯附近的山丘上有許多金字塔,那些是法老的陵寢。其中有三個特別大,三者之中有兩個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第三個金字塔比前兩個小不少,但建造所費不貲,用了遠道而來的珍貴石材打造。據說那是一位名妓(courtesan,ἑταίρα)的墓。

這樣的說明,應該很清楚是在形容吉薩金字塔。

繼續故事前,另外再簡單說明一下希臘文的ἑταίρα雖然也是提供性服務的女性,但和一般的妓女πόρνη不一樣。兩者實際上的差異到底有多大不清楚,但傳統上認為ἑταίρα應該屬於高知識分子,是提供娛樂的藝術家,也是男人的解語花,通常以類似包養的模式較長期關係。

根據女詩人莎芙(Sappho),她的名字叫Doriche,是女詩人哥哥卡拉克索斯(Charaxus)的情婦,其他人則稱她為羅德庇斯(Rhodopis)。有故事說:某日羅德庇斯沐浴時,一隻老鷹從她的侍女手中叼走她的一隻拖鞋,並帶到了孟菲斯,不偏不倚丟在法老的大腿上。法老為拖鞋所驚豔,也為鞋正好落在他身上的巧合感到奇妙,於是派出手下尋找鞋的主人。最後在Naucratis這個城市找到她,並帶回王宮,成為王后。而她就是第三大金字塔的主人。

雖然沒有壞心的繼母和姊姊,但羅德庇斯也是從身份低微的妓女,因為一隻鞋飛上枝頭變鳳凰。這個版本被認為是最早的灰姑娘故事。

古埃及植物纖維編織拖鞋。非當事本鞋。

上面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呢?可能不是,但羅德庇斯應該是真有其人。更早5世紀的希羅多德也記錄了這位傳奇名妓的事蹟,但並沒這麼童話的套路。《歷史》第二卷134-135節大概是這麼說的(完整中譯可參考台灣商務印屬館出版,王以鑄譯本):

岐歐普斯的兒子美凱里諾斯留下一座比父親小的金字塔,而且有些希臘人說是名妓羅德庇斯建造的,實則不然。因為羅德庇斯生活的年代是在阿馬西斯之下,與美凱里諾斯相差非常多年。她是色雷斯人,和寫寓言故事的伊索都是薩摩斯人雅德蒙的奴隸。後來被另一個薩摩斯人帶到埃及,並由莎芙的哥哥卡拉克索斯用一大筆錢為她贖身。獲得自由後,羅德庇斯的確靠自己的魅力和能力賺到一筆財富,可說是古希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名妓。為了讓自己在希臘留個紀念,她用十分之一的財產做了烤全牛用的鐵叉,奉獻給德爾菲神殿。因此大家可以算出她的財產總共有多少,且絕對沒有到可以建造出金字塔的地步。

阿馬西斯(Amasis)是Ahmose的希臘化名字。雖然書中沒有說明,但這裡說的不可能是Ahmose一世,因為他是更早一千年的中王國法老,那時還沒有德爾菲神廟。因此從這則紀錄,我們可以知道羅德庇斯是第二十六王朝Ahmose二世(約570–526 BCE在位)時代的人,大約比希羅多德早一世紀。雖然不是同時代的人,但德爾菲神廟中的鐵叉還在,希羅多德也看過,並在書中詳細描述擺放位置。

然而,岐歐普斯(Cheops)是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古夫(Khufu)的希臘化名字。美凱里諾斯(Mykerinos)則是Menkaure的希臘化名字,目前一般認為他是古夫的孫子,而不是希羅多德所說的兒子。無論如何,這兩位第四王朝法老和金字塔的主人,都是在羅德庇斯之前兩千多年統治埃及的人物,因此就如希羅多德所言,她完全不可能建造了該金字塔,當然也不可能葬於其中。

廣告

這位傳奇名妓既不是帝王將相,看起來也沒有參與什麼改變歷史的大事,卻能讓古代作家為她留下文字紀錄,實屬不易。對比這兩篇早期對於羅德庇斯的紀錄可以發現,即使在她剛死後沒多久,在希羅多德的年代她就已經成為傳說的主角,並且與古老的金字塔牽上關係。顯然,希羅多德的合理分析卻完全被流言的奇異色彩所打敗,以至於後世的史特拉波等作家仍然講述著羅德庇斯金字塔的故事,甚至讓她當上了埃及的皇后。

William Smith在其編纂的《希臘羅馬傳記與神話字典》(1860)中提到,莎芙稱呼的Doriche應該才是她本名,而羅德庇斯是對她姣好面容的美稱,也因此和埃及另一位傳說中美麗的Nitocris搞混。這位Nitocris出現在希羅多德和曼涅托(Manetho)的筆下,埃及自身的文獻卻沒有清楚的紀錄,因此有人認為她可能是第六王朝的最後一位法老,而且是第一位女法老,也有人認為只是另一位差不時期的法老Netjerkare Siptah的一個名稱上的誤解。

練習人也是無意間得知現在知道最早的「灰姑娘」故事也和古埃及有關係,如上所述,故事本身不長,但追究起來卻牽涉到跨越兩千多年的歷史。如果灰姑娘故事真的源自於此,那又牽涉到了往後兩千年的歷史,實在相當有趣。

是親情還是愛情──Khnumhotep和Niankhkhnum之墓

廣告

感情是自然而然的產生,沒有對或錯。常見有人會用「自古」如何如何來說教,但你以為你知道的古代,跟實際的古代可能不一樣。 

1964年,埃及學家Ahmed Moussa在薩卡拉清理Unas法老金字塔前堤道(causeway)時,發現當年為了建造此堤道而毀壞的墓葬殘骸。考古團隊將石塊整理修復後,其中一座馬斯塔巴墓(mastaba)中,描繪了頗具爭議性的畫面,讓學者們意見分歧。 

Khnumhotep和Niankhkhnum的馬斯塔巴墓

這座墓中沒有銘文顯示確切的年代,不過依遭到破壞的時間,還有同僚墓中出現的法老名字,推測他們生活在第五王朝Nyuserre Ini法老統治時期,西元前大約2400多年,據今將近4500年。若要對照大家可能比較有感的中國史年代,很抱歉,連具傳說色彩的夏朝都還沒開始(夏商周年代久遠,確切時間尚無定論,根據維基百科參考夏商周斷代工程發布的《夏商周年表》說法,夏朝建立於前2070年)。沒錯,本文要介紹的時代就是這麼古早的古代! 

言歸正傳,這座墓到底有什麼特別?又出現了什麼奇特的畫面呢? 

首先,墓主是兩位男性,分別叫 Khnumhotep(克努姆神滿意的,Khnum is satisfied )和Niankhkhnum(生命屬於克努姆神,life belongs to Khnum) ,而且入口門柱上的銘文顯示,他們倆不僅名字都跟克努姆神有關,連頭銜都一模一樣,都是:王宮美甲總管、國王的熟人…等。

美甲師,乍聽可能不是特別高的官位,但想想這些人可是拿著利器在尊貴的人間真神,也就是法老身上工作,美甲之餘可能還有機會閒聊兩句,這兩位還當到了總管之職,肯定不是等閒之輩,也才能有如此華麗的墓葬。再看看應該和他們服侍同一位法老的Ptahshepses,本來是王的理髮師,最後娶了公主,更一路平步青雲坐上了相當於宰相的Vizier之位,就知道當時作為法老的貼身工作人員,不僅是一項榮譽,而且前程看好。

廣告

Khnumhotep和Niankhkhnum兩人同官職,又共一墓。那他們倆到底是什麼關係呢?需要特別討論,就是因為墓中沒有說明,也沒有人認為他們單純只是同事。這是合理的判斷,畢竟對古埃及人而言,墓是他們死後永恆的家,如果非親非故,應該不會想要葬在一起。 

走過入口的門柱,首先看到的古埃及墓葬壁畫的經典漁獵場景。Khnumhotep和Niankhkhnum分別站在入口的兩側牆面,他們的腳邊有各自的老婆(聞著荷花)和孩子們,顯然他們是各自有家庭的人。如果是單一男主人的墓,通常兩邊都是同一個人,但在這個有雙男主的墓,這樣的安排似乎也合理。 

漁獵場景,兩位墓主分別站在入口兩側的牆面上。

穿過漁獵場景中間的廊道,會進到一個類似玄關的空間──這裡開始出現一些不尋常的元素。正前方牆面的左側,兩位死者一前一後的站著,後者的手輕輕碰著前者的手。埃及的藝術一向不是以生動見長,人物的呈現跟隨制式的模式和比例,也是這些傳統形成了大多人都有辦法辨識的古埃及風格。因此,這樣的互動安排顯得格外搶眼。

玄關左手邊的牆面,描繪著下葬的儀式,人員和船隻搬運著各式各樣的物品。墓主就坐在最上方,面對入口的方向,接受所有送來的祭品。這裡,他們呈現夫妻般並列而坐,搭著對方肩膀的姿勢。 

玄關可以通往一個可能預設為儲藏室而沒有任何裝飾的房間,和一個露天的中庭,穿過中庭則會進到一個通往真正墓室的前廳。值得注意的是,這麼墓顯然只設計給兩位墓主長眠,並沒有給各自太太和其他家人的空間。 

在前廳進入墓室兩個門口之間的牆上,出現兩人更親近的畫面:兩人不再是一前一後或並列,而是面對面站立,右側的Khnumhotep將右手搭到Niankhkhnum肩上,而Niankhkhnum也伸出左手拉住Khnumhotep的左手。加上他們的腳步位置交錯,一般認為這是一個擁抱(embrace)的動作。

雖然有兩個門,但走進去的其實是一間相通的墓室,正對面有兩個分別供兩位墓主靈魂進出的假門(false door),假門之間可以看到兩人再次「擁抱」。他們的棺槨本來應該放在各自的假門之前,但早已消失無蹤。 

回過頭來,在走出墓室之前,兩門之間的牆面上,也就是第一個擁抱的牆壁背面,描繪了兩人更加親密的舉動。兩人左右對調,簡單來說他們都被描繪站在各自下葬的那一邊,但動作大致一樣,只是靠得更近了。裙頭的繫帶相碰,甚至有人認為是綁在一起;對視的臉距離也近到鼻子相碰。而且,在前面的場景,畫面中都還有家人或旁人,最後這面牆上終於只剩下兩位墓主。

磨鼻子不只是人類,也是不少動物表示親近的方式。在埃及文中, 𓌢𓈖𓂉sn)這個以鼻子作為限定符號的字,意思除了呼吸(空氣)、聞(香味)之外,也可以翻作英文的kiss,即親吻。古王國時代「親吻」這個字,還會直接畫出兩個相對的鼻子。 

從玄關的牽手,到前廳即可看見的不只一處擁抱,再到墓最深處、最私密的墓室,只屬於這兩個男人的小房間,外人看不到的牆上刻畫著的(古埃及式)擁吻。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兩人到底是什麼關係? 

既然沒有古代文字的直接說明,學者也就各執一詞。最早的考古報告認為,兩人是兄弟。由於這些看起來比一般兄弟親近的互動,連名字也相似(都和克努姆神有關),有學者認為他們應該是雙胞胎。也有學者將這些男人之間不常見的肢體連結,解釋為他們其實是連體嬰。不過從墓中的裝飾和文字顯示,Khnumhotep很有可能先一步辭世,獨留Niankhkhnum完成最後整修建造。而且墓中也有他們各自獨立出現的畫面,連體嬰的可能性就極低,畢竟即使在現代,連體嬰分割之後各自的存活率都還不是非常高。  

排除性別的刻板印像和成見,就不難看到另一個可能的答案──他們也可能是戀人。中文是個親屬關係名詞特別多的語言,堂表兄弟姊妹在英文都是cousin;連襟妯娌這類現代人會弄錯的名詞,在英文跟姊夫、妹婿這類平輩姻親統稱法律上的兄弟姊妹(sister/brother in-law)。埃及的親屬關係名詞則更少,sn(t)最基本的意思是兄弟/姊妹(詳見〈親屬篇〉),但在轉化或簡化的使用上,幾乎可以指稱所有非直系的親戚,以及愛人。在這樣的語言脈絡下,以上幾種解釋雖然不同,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又都一樣了。 

埃及流傳至今的文獻中,沒有特別顯示出古人對同性戀的觀感,既沒有正面的贊同,也沒有負面的譴責和鄙視。經過幾千年,哪些文字得以留傳下來,是運氣,但也可能本來就沒有,因為不需要置可否,一切順其自然。 

參考資料 

3D掃描Khnumhotep和Niankhkhnum的馬斯塔巴墓

Gregory Reeder, ‘Queer Egyptologies of Niankhkhnum and Khnumhotep’Sex and Gender in Ancient Egypt, edited by Carolyn Graves-Brown, The Classical Press of Wales, 2008, 143-15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hnumhotep_and_Niankhkhnum

http://www.egyptology.com/niankhkhnum_khnumhotep/index.html 

https://osirisnet.net/mastabas/niankhkhnoum_khnoumhotep/e_niankhkhnum_khnumhotep_01.htm

古埃及的印和闐──從建築師到醫神

廣告

本文要介紹的是古埃及,更確切的說,是古王國時代的印和闐。這個名字在現代也許是因為電影而廣為人知,但在古埃及,他不僅是一個真實的人物,而且還是極少數以一介平民,最後被奉為神膜拜的凡人。

印和闐坐像(大都會博物館 26.7.852a, b)

上圖是托勒密時代(332–30 B.C.) 的一尊印和闐雕像。他的造型幾乎總是類似這樣的光頭/超短髮或戴帽子,坐姿並手握莎草紙捲。這尊特別精緻的銅質雕像,不僅人物和座椅分開製作,臉部的容貌還特別用不同的金屬勾勒。

不過印和闐到底是誰?為什麼死後數千年還如此被後人重視和膜拜?

古王國的印和闐

這位生活在第三王朝(約西元前27世紀),比三大金字塔還要早期的人物,並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到目前為止,我們也還沒有找到(或辨識出)他的墳墓。那他只是一個傳說人物嗎?這倒也不是,一些銘文證實他是一個活生生存在過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階梯金字塔中發現的法老左賽爾(Djoser,又名Netjerikhet)雕像基座(JE 49889 A,B)。正面的銘文除了法老的名諱,還罕見的出現了其他人的名字,這個人正是印和闐(下圖紅框處,由右至左轉寫為ỉỉ-m-ḥtp,一般英譯成Imhotep),其名意為「在和平中走來的人」(the one who comes in peace)。

名字上方是印和闐的一串抬頭*,顯示他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卻沒有點出任何實際的豐功偉業,而現在一般認為印和闐是階梯金字塔的建築師。在金字塔出現前,古埃及帝王和貴族葬在馬斯塔巴墓(mastaba,為阿拉伯語的石板凳,因為其形狀而得名),左賽爾階梯金字塔是將墓葬向上層層加高的初次嘗試,開創了全新的墓葬形式,也是真金字塔(real pyramid)的前身。身為唯一在墓主法老的雕像上留名之人,把印和闐視為左賽爾階梯金字塔的建築師,雖然只是推論,但也還算合理。

*關於印和闐的抬頭,有不同的翻譯詮釋,根據Kemp(2018)為下埃及王璽持有人(seal-bearer of the King of Lower Egypt)、國王底下第一人(first one under the king)、王宮管理員(administrator of the Great Mansion)、王子(prince)、首席預言家(chief of the seers)。
死後的神格化

印和闐的名字也出現在下一位短暫繼任的法老墓中,另一個未完成的階梯金字塔。顯然他是個相當長壽的人,活得比他所服侍的君王還長(左賽爾在位約30年)。無論他是否設計了階梯金字塔,可以一路平步青雲,當到法老面前的紅人,他肯定是個聰明人,後世的人的確也是這麼稱讚他。世間不乏聰明之人,但隨著時間過去,人們並沒有淡忘這位印和闐,反而開始把他當作神來功供奉,也因此留下大量類似首圖的雕像。

Oxyrhynchus Papyri是一份希臘羅馬時代語言和內容都很多元的文件資料,其中提到印和闐在第四王朝Menkaure法老時,也就是大約死後的一百年左右,即被視為主掌醫療的半神。不過,希臘羅馬時代離第四王朝已有兩千多年,此時的印和闐信仰相當興盛,因此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是時人的回溯想像。

到了中王國,例如Intef法老墓中的墓中,豎琴者之歌(Harper’s Song)的部分詞句就提到了印和闐和他的教導。可見連皇室也很看重印和闐留下的知識,並且將之納為儀式的一部份。然而,還沒有將之視為神的傾向。

再到新王國,第十九王朝留存至今的Papyrus Chester Beatty IV,文中推崇「書記官」這個行業,並將印和闐列為成就斐然的大前輩之一。同樣第十九王朝的Turin Papyri中,也可以發現印和闐這時候的稱號,已經從原本古王國法老手下的要員,變成首席書記官、大祭司、智者,甚至「卜塔之子」。而卜塔(Ptah)乃孟菲斯信仰中的主神,是一位造物之神,也被奉為工匠之神。祂和獅克美(Sekhmet)有個兒子奈菲圖姆(Nefertem),職司美與療癒,而印和闐漸漸地取代祂,成為孟菲斯三聯神的一員。

廣告

從這裡可以發現,印和闐不僅升格了,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蓋過古老的神祈,並取而代之。並且,孟菲斯的奈菲圖姆還不是唯一的苦主。

差不多同樣在新王國晚期,雕像上的祭品公式開始出現「將任何書記官杯中之水獻給印和闐的靈魂(Ka)作為祭奠」之類的文字。被稱為「首席書記官」,印和闐實際上也慢慢變成書記官的守護神,而傳統上,這是智慧之神托特(Thoth)的位置。

到了晚期王朝時代,此時印和闐本人已經逝世超過兩千年,卻達到人生成就的高峰,完全被神格化。除了卜塔神之子的角色,他也漸漸和托特同化。托特為創造文字並職司紀錄的古老神祈,在荷魯斯復仇登基的故事中也有一席之地。荷魯斯在和賽特打鬥中受傷的眼睛,就是由托特治癒的。因此,真正古老的醫療之神,應該是托特,但在印和闐與托特連上關係後,卻附帶的吸收了這部分的功能,成為醫藥、智慧和書寫之神。

盧克索神廟的托特神

有別於托特以神力修復了荷魯斯的眼睛,他的醫療能力比較類似神農氏──據說他從植物萃取出藥物,並且能治癒闌尾炎、痛風、關節炎等病症。古代的知識和職業沒有像現在分得那麼細,聰慧如印和闐若真的會點醫術,好像也不奇怪,但至少早期的紀錄通常強調他書記官的身分。無論如何,印和闐最終在孟菲斯也有了自己專屬的祭司團隊,並且因為其亦人亦神的特性,被當作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可以幫助大家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還有醫療問題。

到了托勒密時代,大量希臘人來到埃及,而他們出了名的喜歡把別人的神和自己類似的神畫上等號,而印和闐就被等同於希臘的醫療之神Hepius*。此舉也讓印和闐躍升為全國性的醫療之神,信仰中心甚至遠及現今埃及最南部的菲萊島(Philae)。信眾會前去供奉祭品,並求取醫療或生活上的幫助。

*希臘醫療之神Hepius,又稱Asclepius。即使沒聽過祂的名字,但祂的代表物可是在我們生活中也會看到的──那就是救護車上生命之星(Star of Life)標誌中央的蛇杖。

印和闐的信仰還發展出獨特的祭典。一段上埃及找到的雕像銘文列出6個每年以印和闐之名舉辦的慶典,而每一個都是有音樂、有舞蹈、有宴饗的盛會。

至於托特神,大家不用擔心祂,祂並沒有完全被取代,死亡之書中在陰間記錄死者功過仍是祂的專業,而希臘人則將祂等同於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荷米斯(Hermes)。

參考資料

Kemp, B.J. (2018). Ancient Egypt. Routledge. p. 158-9.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Imhotep

http://www.bbc.co.uk/history/historic_figures/imhotep.shtml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548300

https://egyptmanchester.wordpress.com/2020/05/31/the-cult-of-imhotep-part-1/

斜坡‧滑輪‧金字塔

廣告

金字塔無庸置疑是由巨大石塊建構出來,但這些重以噸計的石塊到底如何從礦場運到目的地,再往上堆高搭建出舉世聞名金字塔,卻一直是個謎。除了外星人這個受歡迎,但無從證實或否定的說法之外,斜坡是目前最多學者認為可能的技術,不過實際是怎麼樣的斜坡,卻也沒有人說得清。

2018年,一群原本只是想記錄並研究Hatnub採石場遺留塗鴉文字的英法考古團隊,卻注意到了採石場一直以來都被忽視的重要遺跡! 

上圖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就是在這平淡無奇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技術應用的痕跡,可以更有效率的搬運大型石塊。 

在進入正題前,首先簡單介紹Hatnub採石場。這個地點位在東部沙漠區,大約在阿馬納的東南方20公里,這個地區所出產的埃及雪花石膏*是當時認為品質最好的。工人們不只採石,也會在岩壁上留下工作紀錄或塗鴉,乾燥的氣候讓許多遺跡相當完整的保留,並成為現在學者的研究題材。這些活動痕跡大部分屬於古王國至中王國時期,但也有部分晚至希臘羅馬時代的紀錄,可以說是縱貫整個古埃及時代都有人在這個區域活動。 

* 埃及雪花石膏,英文Egyptian alabaster,有時直接寫作雪花石膏(alabaster),但其實並非真的雪花石膏,但積非成是,就當作埃及學的特殊用法或專有名詞。經過近代成分分析,實際應為方解石(calcite)或石灰華(travertine,又稱洞石),化學成分類似石灰岩,都是由碳酸鈣組成。 
古王國埃及雪花石膏高瓶(MET 21.2.8)。

在Hatnub的考古挖掘讓我們得以一窺四千多年前,古人前往沙漠中擷取岩石資源的人事、物流安排:有休憩的工寮、採石作業、找路用的石標(cairns)、古代小徑,還有簡單的石造宗教結構等。這裡的各個採石場連接到尼羅河的路,更是埃及青銅器時代留存下來最完好的道路之一。 

在2018年的考古季,考古隊發現一條向上通往外部的完好斜坡道。斜坡本身倒是沒什麼值得驚奇的,但斜坡兩側有類似階梯的結構,階梯上還留下了立柱的孔洞痕。經過數千年的風化,現場當然已經不見任何的有機物遺存,但學者推測,立柱上很可能綁了繩索。當上方的工人使勁的拉著巨石塊,下方的人則可以同時用木樁和繩索做出一種滑輪系統,連推帶拉的將巨石塊拖離採石場,加快搬運的速度。 

法國東方考古團隊(IFAO)的Yannis Gourdon表示: 

「運用以繩索連繫在木柱上的木橇搬運石塊,古埃及人就可以在坡度20%,甚至更大的陡坡上,將雪花石塊拉出採石場。」 

坡度是用大家高中的數學惡夢──三角函數中的tan計算,20%相當於11.3。這個角度在量角器上看,好像也沒有很大,但想想汽機車行駛的道路在坡度 > 7% 時就會設立險升坡/險降坡,提醒用路人小心,20%甚至以上其實是一個相當驚人的坡度。

利物浦大學的Roland Enmarch解釋,繫在木橇上的繩子扮演這力道加乘器的角色,可有助於事半功倍,並補充: 

「我們知道希臘人建築時會運用一種滑輪系統(pully system),但這個結構更老兩千年──顯示這樣的技術應用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出現。」 

關於這個系統的使用年代,Gourdon說明他們推測的根據: 

「這類的系統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過。研究工具上的痕跡,以及兩個古夫的銘刻的出現,讓我們結論,這個系統至少可以追溯至古夫的統治年間,吉薩大金字塔的建造者。」 

至於古夫金字塔,相信應該不用再贅述太多。它是最大的埃及金字塔,為第四王朝法老古夫的陵寢,原高達146公尺,被古代作者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這個發現,乍看可能沒什麼特別,實際上卻可以讓更多人同時出力,也代表可以更快的搬運更多的石塊。同時也是昭告著,古埃及雄偉的建築可能只用了比我們以前估算更短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其中肯定還是用了大量的勞動力,但古人並不那麼單純的只會用蠻力做事。 

參考資料 

https://www.livescience.com/63978-great-pyramid-ramp-discovered.html

https://www.bbc.co.uk/newsround/46113215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nov/06/new-discovery-throws-light-on-mystery-of-pyramids-construction

https://www.liverpoolecho.co.uk/news/liverpool-news/liverpool-expert-solves-mystery-pyramids-15382837

https://news.liverpool.ac.uk/2018/11/02/ancient-quarry-ramp-system-may-have-helped-workers-build-egypts-great-pyramids/

https://www.ees.ac.uk/hatnub

古埃及造墓工

廣告

也許是受到電影的影響,大家想到金字塔的建造,通常會想到一群受盡折磨的苦役奴隸(尤其猶太奴隸,可能受《舊約‧出埃及記》影響,但年代完全不對呀...可參考〈電影《出埃及記:天地王者》的幾分真假〉)。然而,根據考古證據顯示,情況顯然並非如此。

網路上搜尋發現不少人引用希羅多德,說金字塔是奴隸蓋的,以下來看看人家原本怎麼說:

在Kheopos(譯註:古夫的希臘化名字)登基後,一切都惡化。因為他先關閉了所有的神廟,並結束了那裡的獻祭,之後他下令所有的埃及人都要為他工作。

其中一群人受命從阿拉伯山(譯註:西奈半島)的採石場,從那裡拖石塊直到尼羅河。石塊用小船運過河後,另一群人接手,到稱為利比亞的山,拖到那裡。

他們以十萬人為一組工作,每組工作三個月。在這十年中,藉由人們辛苦賣力,鋪設了托運石塊的道路,這項建築的工作沒有比建造金字塔輕鬆太多。對我來說:

因為這條路長度有5個體育場(Stadion/Stade),有10臂展(orguia)寬,至於高度,它本身最高處有8臂展高,由打磨並雕刻動物的石塊築成:花了十年在這條路本身,還建造了金字塔豎立的地方、地下的房間,打造了他自己在島中的墓室,引入尼羅河水的渠道。

為了建築金字塔本身耗費了二十年的時間,它每一面各是8 plethron,是個正方形,且高也等長,打磨的石塊大部分貼合:沒有任何石塊小於30 足(pous)。

透過金字塔裡的埃及文字指出為那些工人消耗掉多少蘿蔔、洋蔥、蒜並且我清楚知道,翻譯者閱讀文字告訴我付了一千六百talantontalent的銀。(2.124-5)

以上有幾個古希臘的單位,讓我們先大概了解一下:

Pous就是希臘文的足/腳,如同英呎是foot,身體的部位常常被人用作長度單位,但又不是那麼固定,所以這些單位會因地而不同,1足大約在30公分上下。Orguia意為雙臂展開的長度,相當於6足。Stadion則是以典型體育場的長度作為單位,相當於100臂展/600足。Plethron相當於100足,大約是跑道的寬度;Plethron也可以是面積單位,算法跟中國古代一樣,1 Plethron的面積相當於(1 Plethron)平方

最後還有一個重量單位,古代地中海沿岸多地都用Talent作貴金屬重量單位換算成現今公制的重量也因地而異,約在26-31公斤之間。 

希老兄寫了這麼多,當然是要讓未能親眼一觀金字塔的讀者能夠了解這個工程之浩大,以及建築物之壯觀。這些被徵調的工人辛苦絕對不在話下,不過從頭到尾並沒有提到「奴隸」二字。古希臘也有奴隸,如果他們是奴隸希老兄大可明說,但他並沒有喔!而且如果真的是在暴君底下的奴隸,應該不可能會有輪班制度,大概做到死再換一批比較快。

其實仔細想想,不僅金字塔的建構至今成謎,其內部的設計、裝飾都令人嘆為觀止,怎們可能出自奴隸之手呢?更何況要建造的可是神的居所(依據埃及的傳統,法老就是神,死後就是與眾神為伍),怎麼可能隨便讓不專業的來。

※※※※※※

希老兄的紀錄雖然常被作為重要文獻資料,但也不是全部都能讓人信服。畢竟即使是當地人告訴他的資訊,古夫王和金字塔也已是幾千年前的事。所幸埃及的氣候保存下許多古蹟讓後世研究。

金字塔建築工的墓在1990年第一次發現,而且完全是出於意外:一個觀光客騎著馬,不小心被一塊泥磚絆倒,後來證實那是一道墓牆。墓的主人是Ptah-shepsesu夫妻,建材方面有部分是建造進字塔、神廟的廢材,也有墓室、前庭等,是屬於較高階的工匠、監督。而附近有許多更小的墓,可能就是他手下的工人。

在一系列的考古挖掘中,一個9英呎深的墓井(shaft)下,考古學家清理出一打骨骸,還有保存下來的麵包和啤酒,供給死者食用。如果只是奴隸,不可能會有這麼完善的墓,但他們沒有被製作成木乃伊,或有貴重物品陪葬,顯示社會地位和財力都不高,然而這樣樸實的墓讓他們躲過數千年來無數盜墓者的騷擾。

這些墓的形式多樣,甚至也有些裝飾,顯示工匠、工人在工作之餘還有時間為自己的後事打算。

金字塔工匠墓。

帝王、貴族不僅在世時生活的場域與平民有所不同,死後下葬也有區隔,所以發展出墓城、帝王谷等區塊。建築工人大部分來自貧困家庭,但卻葬在離金字塔不遠處,可以見得對死於工作的他們之尊敬,或至少是重視。而且他們雖然因為工作粗重而從骨骼上就可以看出傷病,例如關節炎,但也有接受治療和修養癒合的痕跡。認真負責的工作,甚至可以有升遷為工頭的機會。

除了希老兄透過翻譯得知這些工人消耗了許多蔬菜類(希老兄如此印象深刻,對他而言肯定是大的數量),另有證據指出這些工人每天吃掉農場送來的牛、羊個二十多頭。相對於一般平民以麵包和啤酒為主食,有肉類蛋白質的補充,待遇不差。

當然,以上這些當然無法證明雄偉金字塔的建造完全沒有奴隸的參與(證明沒有是很困難的),不過應該大多是有伙食、醫療等照顧的工人。

 

 

參考資料

Great Pyramid tombs unearth ‘proof’ workers were not slaves(The Guardian)

The Discovery of the Tombs of the Pyramid Builders at Giza(by Zahi Haw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