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II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很不幸的,文件的前段已毀損,所以我們看得到的第一個故事也只剩古夫法老聽完的回應:他下令獻祭給佐賽爾(Djoser)法老和他的祭司,祭品也藉法老之言全都寫了一遍。這位祭司之名沒有保存下來,但提及這位祭司的智慧(𓂋𓐍𓏜,rx)。從其他文獻可知,佐賽爾的宮廷中的確有位以聰明才智聞名的祭司,他名叫印和闐(延伸閱讀:〈古埃及的印和闐──從建築師到醫神〉)。至於消失的故事中,是不是印和闐展現什麼過人智慧,還是創造什麼奇蹟,就不得而知了。

廣告

第二個故事雖然也坑坑巴巴,不過還能讀出一些情節。由日後也登基成為法老的卡夫拉(Khafra)王子講述,發生在奈布卡(Nebka)法老時:

有一天,法老前往普塔(Path,造物神/工匠守護神)神廟舉行祭祀。接下來的文字因破損而斷斷續續,不過祭司烏班納(Ubainer)應該也在神廟陪伴法老,而祭司的妻子派人送了一籃衣服給他,最後烏班納跟著女傭回家。

接下來故事跳轉到幾天後。

一個普通人對烏班納之妻說:「烏班納的花園不是有個亭子嗎?讓我們在那共度時光吧!」

於是妻子傳令給負責花園的管家,說:「把花園裡的亭子整理好。」

然後她一整天都在帳篷裡喝酒,和那個普通人。直到晚上普通人才出來,還跑進水池去。

接下來女傭和管家輪流出場,實際的事情經過不明,但烏班納很快就知道出什麼事,並派管家去調查那個普通人。隔天一早,祭司得到情資回報,請管家替他準備些物品,清單不明,但提到的材質有黑檀木(ebony)、銀金礦(electrum,一種主要成分是金和銀的天然合金)。

最後烏班納唸完咒語,將一隻蠟製鱷魚交給管家,叮嚀說:「只要普通人再敢跑來我的水池,把我給你的鱷魚丟進水裡,牠就會去追他。」管家聽完,帶著蠟製鱷魚離開。

之後,妻子又傳令給管家,說:「把花園裡的亭子整理好,因為我要過去。」於是亭子依她所言整理好,還備了所有該有的好東西。她和普通人在裡面渡過快樂的一天。

到了晚上普通人才離開亭子,一切就跟之前一樣。管家見狀,在普通人入水後把蠟製鱷魚投入池水中。鱷魚入水立刻膨脹成7腕尺(cubits,1腕尺約45公分,但也因時代而異)長,並捉住了普通人。

Kom Ombo鱷魚博物館的鱷魚木乃伊群

這時,烏班納剛好有工作,要陪在奈布卡法老身邊七天。七天後,烏班納在工作完成後,跪在法老面前,希望帶法老一觀他閉關期間發生的奇蹟!

他們來到水池邊,祭司施法召喚他的鱷魚,並命令牠把捉到的普通人帶上來。鱷魚就真的帶著犯人出現。

但法老似乎不相信祭司的神力,說:「也許牠就是一隻真的鱷魚啊!」

於是烏班納彎腰,撿起鱷魚。瞬間,牠在祭司手上又恢復成蠟像。接著,祭司開始訴說這個普通人一直以來在他家和他妻子所做之事。

聽完後,法老對鱷魚說:「拿走屬於你的東西吧!」

鱷魚隨即轉身回到池水中。牠和被牠帶走的普通人不知所蹤,再也沒人見到過。

法老也下令,將烏班納出軌的妻子帶到宅邸北邊的一片空地,處以火刑,並棄屍河中。

故事到此結束,聽完的古夫法老照樣命人獻祭給奈布卡法老,以及烏班納祭司。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改寫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II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其中第三個,由王子包福雷(Baufra)講述,是一個香豔的美女划船故事:

在一個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日子,Sneferu法老(古夫的前一任法老,也是他的老爸)覺得很無聊,而且他翻遍了整座王宮,都沒有找到什麼有趣的事物,便命令下人:「去,把我的大祭司加傑姆安赫(Djadjaemankh)找來!」

廣告

大祭司迅速前來,然後法老開始抱怨,說他非常無聊。於是大祭司建議他去王宮的湖邊,再從宮中挑選一群美女放到船上,看她們來回划船邊欣賞湖邊風光就會很開心的。

無聊的法老明白祭司的用意,並接受了這個提議,於是他又開始下令:「我要安排一個航程。給我二十枝鍍金黑檀木的船槳,再給我二十個魔鬼身材的美女,然後給我二十張網子,讓她們脫光衣服之後只包網子划船!」

法老的要求就這樣被照辦了。看著火辣美女們在湖上划呀划的,法老心情真的好了起來。

突然,有一個美女的船槳卡到了她的辮子,導致一個魚形狀的綠松石吊飾掉進了湖水裡。於是她停下動作,接著她的同伴也都停下來,不划了。

看得正開心的法老趕緊問她們為什麼不划了。了解原因後,他並答應會送給她一個新的吊飾作為補償,並要她們繼續划船。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綠松石魚吊飾,非當事吊飾。

誰知道美女竟然說:「我要我自己的吊飾,才不要其它替代品。」

法老很無奈,只好又叫人去把大祭司請來!

大祭司一來,法老立刻開始求救:「嘿,兄弟,我照你說的做了,看她們划船的確也讓我很開心,但有一個美女的吊飾掉進湖水裡,於是她們就罷工了耶!」然後把整個事情經過完整的復述了一遍。

聽完,大祭司對著湖水唸起咒語。湖水就像蛋糕一樣被切成了兩半,而且其中一半被疊到另一半之上。就這樣在湖底找到了吊飾,法老立刻派人去撿起來還給原主。最後,大祭司又唸起咒語,把湖水復原。

就這樣,Sneferu法老度過平靜又快樂的一天,感謝大祭司加傑姆安赫的法力!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和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中譯改寫

真人印第安納瓊斯──哈瓦斯博士

廣告

哈瓦斯博士(Dr. Zahi Hawass)可謂當今最知名的埃及學家之一,和電影主角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一樣,他時常戴著頂帽子,帽子也成為他的標誌。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造訪埃及,由哈瓦斯博士(圖左戴帽子者)導覽參觀吉薩金字塔及人面獅身像。 

身為埃及本地人,博士不僅主持過許多大型研究計畫,也曾入朝為官,擔任埃及文化部底下「古物最高議會」(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的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之後該單位於2011年升格為獨立的「觀光與古物部」(Ministry of Tourism and Antiquities),博士也是首任部長。 

以下是博士個人官網的一段簡介: 

哈瓦斯博士職業生涯有不少的重大發現,包含吉薩金字塔建造工人墓,以及Bahariya綠洲黃金木乃伊谷。他發現兩個先前都不知道的古王國金字塔,一個在吉薩谷夫大金字塔附近,另一個在薩卡拉,屬於Teti法老的一個王后。同樣在薩卡拉,他重新發掘了第六王朝王后Khuit的金字塔,以及他認為屬於某第五王朝王后的另一個金字塔。

哈瓦斯博士也參與了其他重大考古計畫。他領導了在亞歷山卓附近一個托勒密神廟地的克麗奧佩脫拉與安東尼墓搜尋。他增進了大金字塔內所謂「隱藏門」(hidden doors)搜索計畫。再者,他開啟了一個在尼羅河水底下的挖掘計畫,找尋消失的方尖碑與雕像。

廣告

哈瓦斯博士領導並管理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研究是「埃及木乃伊計畫」(Egyptian Mummy Project, EMP),運用現代鑑定技術,諸如電腦斷層掃描(CT)及DNA分析,回答關於皇室木乃伊的問題。哈瓦斯博士在EMP達成的幾個重要發現有:辨識出哈謝普蘇女王的木乃伊、揭開圖坦卡門的身世,以及解開拉美西斯三世謀殺案的謎團。

作為一位深深關切埃及古蹟保護與保存的考古學家,他監督了人面獅身像,以及薩卡拉塞拉比尤姆神廟(Serapeum)、階梯金字塔等的修復計畫。他為一些重點區域發展出管理計畫,包含亞斯文(Aswan)的未完成方尖碑採石場,Kom Ombo、Edfu與Dendera的神廟,以及盧克索西岸、吉薩、薩卡拉。

他也啟動了埃及境內19座新博物館的建設,包含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 GEM)與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National Egypt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NEMC)。

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

在他的領導之下,修整了許多老清真寺、老教堂、老猶太會堂,並重新對大眾開放。哈瓦斯博士積極的推廣在美國、澳洲、歐洲、日本的各大城市籌辦圖坦卡門寶藏展覽。這些展覽為埃及帶來超過1.25億美元的收入。

哈瓦斯博士有活力的人格特質以及淵博的知識點燃了國際對於古埃及的興趣。透過無數的電視現身和科普的書籍,他已經將法老的世界帶入世界各地人們的家和心中。2006年,哈瓦斯博士以一部洛杉磯KCBS頻道製作的特集得到艾美獎。 

能不能找到重大的考古發現,除了扎實的基礎研究,還需要一定的運氣。不過哈瓦斯博士做歷史與考古研究,做到可以為國家帶來大把的收入,還得到美國電視界的大獎艾美獎,這可就不容易了,除了充足的內涵,應該還要有相當的人格魅力,才能既能長時間在政府機關中擔任要職,又在電視上吸引觀眾。 

2017年,哈瓦斯博士非常親民的在臉書上開放粉絲提問,並選了10個問題回答。以下從中整理了幾題有趣的內容: 

  • 當今埃及考古最重要的主題或未解的謎團是什麼? 

沒有「一個」謎團待解,而是許多個!

然後博士列出包含吉薩大金塔的神祕門後到底有什麼、印和闐之墓、不少新王國法老的墓也不知道在哪,還有克麗奧佩脫拉與安東尼之墓、亞歷山大大帝之墓等,可見他關心的範圍極廣。 

  • 博士最愛的法老是? 

古夫

因為博士許多研究都跟他有關,包含大金字塔、造墓工人墓等。博士還特別提到前幾年在紅海岸新發現的莎草紙文書,是一個叫做Merer的工頭的工作紀錄。這份紀錄提供了金字塔建造工程的蛛絲馬跡,不過博士另外注意他們前去紅海可能是為了銅礦,而在吉薩第二船坑的修復工程中,考古學家的確找到了銅製工具,也許就是這批工作團隊的工作成果。 

  • 博士相信娜芙蒂蒂的木乃伊是在開羅博物館、圖坦卡門墓(KV62)中的密室,還是還沒被找到呢? 

關於這個問題,他不覺得KV62中還有密室。其一是信仰問題:他不認為阿蒙神祭司會讓這位異端王后葬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位於底比斯西岸的帝王谷。其二,為什麼圖坦卡門要葬在自己母親的墓中?其三,墓的風格和裝飾和Ay(短暫繼位的法老)墓相同,應該是 Ay 在這位少年法老的驟逝時將自己原本的墓讓給他。最後,博士覺得掃描的資訊並不可靠,各方解讀不一,無法支持牆後還有房間之說。 

博士相信娜芙蒂蒂原本應該是葬在她和法老夫婿打造的城市阿馬納,之後被移到帝王谷,而在KV21找到的兩具木乃伊,a可能是安卡蘇納姆,圖坦卡門的王后,b則可能是娜芙蒂蒂。

KV21找到的兩具木乃伊,右a左b。

這是哈瓦斯博士的想法,但他也不排除還有其他可能,因為目前還沒有完美的證據出現。 

哈瓦斯博士的故事也許沒有像電影人物那般奇幻驚險,但卻真實地發現了許多古代世界的秘密。而且博士也是一個親切可愛的人,原本線上的問答預定挑選十個問題,最後還附贈一題:

「你還討厭蝙蝠嗎?」 

「當然,我永遠討厭蝙蝠!」

在探索黑暗墓穴總是難免會遇到的生物,看來造成博士相當大的陰影呢!

斜坡‧滑輪‧金字塔

廣告

金字塔無庸置疑是由巨大石塊建構出來,但這些重以噸計的石塊到底如何從礦場運到目的地,再往上堆高搭建出舉世聞名金字塔,卻一直是個謎。除了外星人這個受歡迎,但無從證實或否定的說法之外,斜坡是目前最多學者認為可能的技術,不過實際是怎麼樣的斜坡,卻也沒有人說得清。

2018年,一群原本只是想記錄並研究Hatnub採石場遺留塗鴉文字的英法考古團隊,卻注意到了採石場一直以來都被忽視的重要遺跡! 

上圖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就是在這平淡無奇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技術應用的痕跡,可以更有效率的搬運大型石塊。 

在進入正題前,首先簡單介紹Hatnub採石場。這個地點位在東部沙漠區,大約在阿馬納的東南方20公里,這個地區所出產的埃及雪花石膏*是當時認為品質最好的。工人們不只採石,也會在岩壁上留下工作紀錄或塗鴉,乾燥的氣候讓許多遺跡相當完整的保留,並成為現在學者的研究題材。這些活動痕跡大部分屬於古王國至中王國時期,但也有部分晚至希臘羅馬時代的紀錄,可以說是縱貫整個古埃及時代都有人在這個區域活動。 

* 埃及雪花石膏,英文Egyptian alabaster,有時直接寫作雪花石膏(alabaster),但其實並非真的雪花石膏,但積非成是,就當作埃及學的特殊用法或專有名詞。經過近代成分分析,實際應為方解石(calcite)或石灰華(travertine,又稱洞石),化學成分類似石灰岩,都是由碳酸鈣組成。 
古王國埃及雪花石膏高瓶(MET 21.2.8)。

在Hatnub的考古挖掘讓我們得以一窺四千多年前,古人前往沙漠中擷取岩石資源的人事、物流安排:有休憩的工寮、採石作業、找路用的石標(cairns)、古代小徑,還有簡單的石造宗教結構等。這裡的各個採石場連接到尼羅河的路,更是埃及青銅器時代留存下來最完好的道路之一。 

在2018年的考古季,考古隊發現一條向上通往外部的完好斜坡道。斜坡本身倒是沒什麼值得驚奇的,但斜坡兩側有類似階梯的結構,階梯上還留下了立柱的孔洞痕。經過數千年的風化,現場當然已經不見任何的有機物遺存,但學者推測,立柱上很可能綁了繩索。當上方的工人使勁的拉著巨石塊,下方的人則可以同時用木樁和繩索做出一種滑輪系統,連推帶拉的將巨石塊拖離採石場,加快搬運的速度。 

法國東方考古團隊(IFAO)的Yannis Gourdon表示: 

「運用以繩索連繫在木柱上的木橇搬運石塊,古埃及人就可以在坡度20%,甚至更大的陡坡上,將雪花石塊拉出採石場。」 

坡度是用大家高中的數學惡夢──三角函數中的tan計算,20%相當於11.3。這個角度在量角器上看,好像也沒有很大,但想想汽機車行駛的道路在坡度 > 7% 時就會設立險升坡/險降坡,提醒用路人小心,20%甚至以上其實是一個相當驚人的坡度。

利物浦大學的Roland Enmarch解釋,繫在木橇上的繩子扮演這力道加乘器的角色,可有助於事半功倍,並補充: 

「我們知道希臘人建築時會運用一種滑輪系統(pully system),但這個結構更老兩千年──顯示這樣的技術應用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出現。」 

關於這個系統的使用年代,Gourdon說明他們推測的根據: 

「這類的系統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過。研究工具上的痕跡,以及兩個古夫的銘刻的出現,讓我們結論,這個系統至少可以追溯至古夫的統治年間,吉薩大金字塔的建造者。」 

至於古夫金字塔,相信應該不用再贅述太多。它是最大的埃及金字塔,為第四王朝法老古夫的陵寢,原高達146公尺,被古代作者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這個發現,乍看可能沒什麼特別,實際上卻可以讓更多人同時出力,也代表可以更快的搬運更多的石塊。同時也是昭告著,古埃及雄偉的建築可能只用了比我們以前估算更短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其中肯定還是用了大量的勞動力,但古人並不那麼單純的只會用蠻力做事。 

參考資料 

https://www.livescience.com/63978-great-pyramid-ramp-discovered.html

https://www.bbc.co.uk/newsround/46113215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nov/06/new-discovery-throws-light-on-mystery-of-pyramids-construction

https://www.liverpoolecho.co.uk/news/liverpool-news/liverpool-expert-solves-mystery-pyramids-15382837

https://news.liverpool.ac.uk/2018/11/02/ancient-quarry-ramp-system-may-have-helped-workers-build-egypts-great-pyramids/

https://www.ees.ac.uk/hatnub

古埃及造墓工

廣告

也許是受到電影的影響,大家想到金字塔的建造,通常會想到一群受盡折磨的苦役奴隸(尤其猶太奴隸,可能受《舊約‧出埃及記》影響,但年代完全不對呀...可參考〈電影《出埃及記:天地王者》的幾分真假〉)。然而,根據考古證據顯示,情況顯然並非如此。

網路上搜尋發現不少人引用希羅多德,說金字塔是奴隸蓋的,以下來看看人家原本怎麼說:

在Kheopos(譯註:古夫的希臘化名字)登基後,一切都惡化。因為他先關閉了所有的神廟,並結束了那裡的獻祭,之後他下令所有的埃及人都要為他工作。

其中一群人受命從阿拉伯山(譯註:西奈半島)的採石場,從那裡拖石塊直到尼羅河。石塊用小船運過河後,另一群人接手,到稱為利比亞的山,拖到那裡。

他們以十萬人為一組工作,每組工作三個月。在這十年中,藉由人們辛苦賣力,鋪設了托運石塊的道路,這項建築的工作沒有比建造金字塔輕鬆太多。對我來說:

因為這條路長度有5個體育場(Stadion/Stade),有10臂展(orguia)寬,至於高度,它本身最高處有8臂展高,由打磨並雕刻動物的石塊築成:花了十年在這條路本身,還建造了金字塔豎立的地方、地下的房間,打造了他自己在島中的墓室,引入尼羅河水的渠道。

為了建築金字塔本身耗費了二十年的時間,它每一面各是8 plethron,是個正方形,且高也等長,打磨的石塊大部分貼合:沒有任何石塊小於30 足(pous)。

透過金字塔裡的埃及文字指出為那些工人消耗掉多少蘿蔔、洋蔥、蒜並且我清楚知道,翻譯者閱讀文字告訴我付了一千六百talantontalent的銀。(2.124-5)

以上有幾個古希臘的單位,讓我們先大概了解一下:

Pous就是希臘文的足/腳,如同英呎是foot,身體的部位常常被人用作長度單位,但又不是那麼固定,所以這些單位會因地而不同,1足大約在30公分上下。Orguia意為雙臂展開的長度,相當於6足。Stadion則是以典型體育場的長度作為單位,相當於100臂展/600足。Plethron相當於100足,大約是跑道的寬度;Plethron也可以是面積單位,算法跟中國古代一樣,1 Plethron的面積相當於(1 Plethron)平方

最後還有一個重量單位,古代地中海沿岸多地都用Talent作貴金屬重量單位換算成現今公制的重量也因地而異,約在26-31公斤之間。 

希老兄寫了這麼多,當然是要讓未能親眼一觀金字塔的讀者能夠了解這個工程之浩大,以及建築物之壯觀。這些被徵調的工人辛苦絕對不在話下,不過從頭到尾並沒有提到「奴隸」二字。古希臘也有奴隸,如果他們是奴隸希老兄大可明說,但他並沒有喔!而且如果真的是在暴君底下的奴隸,應該不可能會有輪班制度,大概做到死再換一批比較快。

其實仔細想想,不僅金字塔的建構至今成謎,其內部的設計、裝飾都令人嘆為觀止,怎們可能出自奴隸之手呢?更何況要建造的可是神的居所(依據埃及的傳統,法老就是神,死後就是與眾神為伍),怎麼可能隨便讓不專業的來。

※※※※※※

希老兄的紀錄雖然常被作為重要文獻資料,但也不是全部都能讓人信服。畢竟即使是當地人告訴他的資訊,古夫王和金字塔也已是幾千年前的事。所幸埃及的氣候保存下許多古蹟讓後世研究。

金字塔建築工的墓在1990年第一次發現,而且完全是出於意外:一個觀光客騎著馬,不小心被一塊泥磚絆倒,後來證實那是一道墓牆。墓的主人是Ptah-shepsesu夫妻,建材方面有部分是建造進字塔、神廟的廢材,也有墓室、前庭等,是屬於較高階的工匠、監督。而附近有許多更小的墓,可能就是他手下的工人。

在一系列的考古挖掘中,一個9英呎深的墓井(shaft)下,考古學家清理出一打骨骸,還有保存下來的麵包和啤酒,供給死者食用。如果只是奴隸,不可能會有這麼完善的墓,但他們沒有被製作成木乃伊,或有貴重物品陪葬,顯示社會地位和財力都不高,然而這樣樸實的墓讓他們躲過數千年來無數盜墓者的騷擾。

這些墓的形式多樣,甚至也有些裝飾,顯示工匠、工人在工作之餘還有時間為自己的後事打算。

金字塔工匠墓。

帝王、貴族不僅在世時生活的場域與平民有所不同,死後下葬也有區隔,所以發展出墓城、帝王谷等區塊。建築工人大部分來自貧困家庭,但卻葬在離金字塔不遠處,可以見得對死於工作的他們之尊敬,或至少是重視。而且他們雖然因為工作粗重而從骨骼上就可以看出傷病,例如關節炎,但也有接受治療和修養癒合的痕跡。認真負責的工作,甚至可以有升遷為工頭的機會。

除了希老兄透過翻譯得知這些工人消耗了許多蔬菜類(希老兄如此印象深刻,對他而言肯定是大的數量),另有證據指出這些工人每天吃掉農場送來的牛、羊個二十多頭。相對於一般平民以麵包和啤酒為主食,有肉類蛋白質的補充,待遇不差。

當然,以上這些當然無法證明雄偉金字塔的建造完全沒有奴隸的參與(證明沒有是很困難的),不過應該大多是有伙食、醫療等照顧的工人。

 

 

參考資料

Great Pyramid tombs unearth ‘proof’ workers were not slaves(The Guardian)

The Discovery of the Tombs of the Pyramid Builders at Giza(by Zahi Haw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