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被歸類為恐怖片,但片頭響起〈天鵝湖〉作為配樂,就不禁令人嘴角失守。隨著配樂出現在螢幕上的文字,介紹傳說中伊西斯(Isis)用以復活歐西里斯(Osiris)的咒語,也就是本片中虛構用來復活木乃伊的「托特卷軸」(Scroll of Thoth),相當於1999版的「死者之書」(但實際上的死者之書是幫助死者通過審判的指南和咒語)。
另類的致敬
1999版《神鬼傳奇》和續集都出現一個像「鸛(stork)」,卻讓唸咒人卡關的符號。埃及鳥類符號眾多,但女主角一聽就知道唸作Amenophis,讓施咒順利完成。這個符號沒有被拍出來,顯然是一個不存在的符號,因為埃及文中沒有單一符號的讀音這麼複雜。Amenophis其實是希臘化的Amenhotep。1932年的安蘇納姆被設定為第十八王朝法老Amenophis the Magnificent,即Amenhotep三世之女,所以這位公主是異端法老阿肯那頓的姊妹呢!
新版雖然沿用了印和闐、安蘇納姆等人名,但身分關係都重新設定,卻又用另類的方式運用了Amenophis這麼名字。
這位生活在第三王朝(約西元前27世紀),比三大金字塔還要早期的人物,並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到目前為止,我們也還沒有找到(或辨識出)他的墳墓。那他只是一個傳說人物嗎?這倒也不是,一些銘文證實他是一個活生生存在過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階梯金字塔中發現的法老左賽爾(Djoser,又名Netjerikhet)雕像基座(JE 49889 A,B)。正面的銘文除了法老的名諱,還罕見的出現了其他人的名字,這個人正是印和闐(下圖紅框處,由右至左轉寫為ỉỉ-m-ḥtp,一般英譯成Imhotep),其名意為「在和平中走來的人」(the one who comes in peace)。
*關於印和闐的抬頭,有不同的翻譯詮釋,根據Kemp(2018)為下埃及王璽持有人(seal-bearer of the King of Lower Egypt)、國王底下第一人(first one under the king)、王宮管理員(administrator of the Great Mansion)、王子(prince)、首席預言家(chief of the seers)。
讓我們來看看Stephen Sommers導演的電影《神鬼傳奇》(The Mummy,1999),並觀察電影製作人們到底弄對了什麼,以取代揭穿其不精確。電影確實有些嚴重的史實錯誤,然而電影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劇組在埃及學家Stuart Tyson Smith博士的協助下,放入了一些正確到令人驚訝的細節,即使他們知道一般大眾不會知道泥紙(cartonnage)上的王名(cartouche)。為求精簡,我將揀選一些這類的例子,而非考慮整部片的所有細節。
第一幕結束時,Arnold Vosloo飾演的印和闐(Imhotep)一角被施以「Hom Dai」詛咒,和他的祭司群一起被活生生製做成木乃伊。由於古埃及的儀禮及保密,我們並不知道真實的木乃伊製作程序,但透過木乃伊研究以及實驗考古學,我們可以知道大致的過程。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戴著豺頭面具的防腐處理者在印和闐的祭司群身上進行的應該是去腦(excerebration)以及包裹的程序。古埃及視覺藝術中可見面具在諸如「開口」(opening of the mouth)儀式中使用,實例可見於Hildesheim(德國)Roemer-Pelizaeus博物館的晚期黏土面具,抑或是Harrogate(英國)The Royal Pump Room博物館的古埃及晚期泥紙面具。印和闐身上的裹布看起來包得很道地,在軀幹有鯡魚骨(herringbone)編織紋,而外層包裹的布條以傳統8字形纏繞身體及雙腿。在這一幕中沒有出現,但當印和闐的棺槨挖掘出來時提到,「神聖的咒語被鑿掉」,而使用者「不僅在此生,連死後都遭譴責」。從印和闐棺木上除掉的咒語應該是《死者之書》(the Book of the Dead)的引文,作為面對死後挑戰的指南,會畫在棺木的裡裡外外,沒有了它,死者可能會迷失在Duat地獄。
當主角們離開吉薩,登上船前往Hamunaptra(電影中虛構的「死者之城」),伊薇在旅程中讀著一本書,這是E. A. Wallis Budge於1885年出版《尼羅河居民》(The Dwellers on The Nile)。雖然他的作品在今日不受重視,1920年代的埃及學者閱讀 Budge 的作品是恰當的。藝術組大可用任何一本書,但還是選用了歷史正確、角色可能閱讀的書,即使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懂箇中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