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亞人的主要領域位在現今埃及南部以及蘇丹地區。站在埃及的立場,努比亞是他們南方的鄰居、貿易夥伴、奴隸的來源,他們也互相征服、統治過對方。他們互動頻繁,因此古埃及的藝術呈現裡也不乏努比亞人--黝黑的皮膚、短而捲的黑髮。
在古時候,他們的女性統治者有時在文獻中被稱為Candaces或Kandakes。考古學家也有找到雕刻她們的形象,不少時候是屬於比較豐腴的。(所以努比亞的伙食可能還不錯?)
古代努比亞人因擅長弓箭而聞名,因此埃及人甚至稱他們的土地為Ta-Seti,也就是弓之地(land of the bow)。努比亞的統治者的陪葬品也常常會弓箭及相關用具,例如石扳指(就是看清宮劇,貴族帶在拇指上的那種戒指喔~其實它的原始功能是保護手指,也更方便射箭)。
努比亞從史前到現代的考古遺跡在現在的蘇丹,還有埃及南部都能找到。現在有數個考古計畫正在這些遺跡進行考察,也一直有新的發現。
克馬文化(Kerma)
第一批原始人約莫在一百多萬年前進入現在的蘇丹以及南埃及地區,到了七千年前左右,此地人群從漁獵採集進入到主要為畜牧的生活型態,之後開始出現定居以及農業。[1]
到了大約四千五百年前,在克馬遺址有一個大型聚落出現,就在尼羅河第三大瀑布北邊。克馬人沒有使用書寫系統,不過古埃及人稱這些人控制的地區為「庫施」(Kuch)。
克馬的遺址在二十世紀初挖掘出來時被認為是埃及的崗哨或驛站,但1970年代瑞士團隊陸陸續續挖掘出更多的遺跡,有神廟、墓地、城牆、堡壘,現在學者普遍認同這裡就是庫施王國的首都,而且這裡應該是黃金、象牙、牛隻的交易中心。克馬確切的控制領域有多大目前還不清楚,但顯然包括部分的蘇丹和南埃及,是了解埃及與中非關係的重要關鍵。
埃及的統治
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前,埃及越來越強大,並且覬覦克馬的自然資源,因此開始了一連串的侵略,導致克馬的摧毀,也佔領了努比亞。埃及法老指派治理者來管理努比亞,還構築了一系列的城鎮作為樞紐來控制該地區。其中一個城鎮就是現在被稱為「西阿瑪拉」(Amara West),由大英博物館團隊挖掘出來。他們發現當地的有些人以刻有埃及法老名字的聖甲蟲裝飾陪葬。
大英博物館團隊2009年挖掘的西阿瑪拉西部郊區Villa E12.10。(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
獨立與統治埃及
埃及的力量在大約三千年前衰落,中央政府分崩離析。帝國的分裂與傾頹有許多的因素導致,包含被一群考古學者稱為「海上民族」(Sea People)的人群騷擾攻擊。當埃及的國立變弱,努比亞人開始重拾他們的獨立地位。一個立基於「納帕塔」(Napata,在第四大瀑布附近)的王國日益壯大,並且開疆拓土。到了國王Piye(約743-721 BC在位)統治時期,他們的勢力範圍已經向北擴張到第一大瀑布,並打敗了埃及。
努比亞國王(稱為Qore)開始以法老的身分統治埃及,也就是所謂的第二十五王朝(又稱庫施帝國或努比亞王朝)。統治期間,努比亞國王們不僅吸收了埃及的頭銜名稱,也使用埃及書寫系統,並建造金字塔。位於現今蘇丹的Sedeinga截至2013年就發掘出至少35座小型金字塔。[2]
學者還考證出舊約聖經中的「古實王特哈加」(和合本中譯,King James英文本為Tirhakah, king of Ethiopia。列王下19:9;以賽亞37:9)應該就是努比亞法老Taharqa。在統治期間(約690-664 BC)他曾領軍和亞述發生大戰,不過根據聖經研究,一般認為這場戰爭發生在701 BC,早於Taharqa的在位統治期間(約690-664 BC),當時他應該還只是統帥。在這場戰役過後亞述撤退,在承平時期,埃及一度蓬勃發展,不過亞述最終還是攻入埃及。Taharqa過世後由Tanutamani繼位,但國勢已經無力可回天,最終失去所有的埃及領土,亞述也迫不得已撤回其境內,埃及又回到埃及人的統治,進入第二十六王朝。
移往麥羅埃
努比亞人被趕出埃及,為時不長的第二十六王朝結束後,又有波斯人的入侵,之後甚至成為希臘化世界的一部份,最後劃作羅馬的行省,中間埃及只有短暫的獨立自主時光。努比亞人回到舊有領域,還要與這些外來強權抗衡,到了大約300 BC,他們將首都從原本的納帕塔往南遷到麥羅埃(Meroe)。在新首都,他們建造了宮殿、神廟和金字塔,也發展出自己的文字。然而,這些文字和古埃及文一樣被取代而遺忘,至今只藉由埃及名稱的拼寫解讀出部分,稱為「麥羅埃文」。
古代文獻和考古遺留顯示努比亞人也曾和羅馬帝國軍隊對戰。1910年在麥羅埃有一個著名的考古發現,是一個青銅的奧古斯都頭像,稱為「麥羅埃頭像」(Meroe Head)。頭像原本被埋在一個通往勝利祭壇的階梯之下,學者推測是努比亞人攻入羅馬帝國下的埃及帶回的戰利品,所以將他埋入地下讓人人踐踏,但也因此保存的相當完好,出土後隔年捐贈給大英博物館。
由此觀之,羅馬與努比亞的關係應該相當緊張,但根據文獻記載,兩國在在大約20 BC達成和平協議。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相對穩定,雙方主要的關係就是貿易。不過,考古證據顯示麥羅埃在300 BC前後衰落,學者推測可能的原因有沙漠化,以及失去商貿路線。
羅馬帝國的人民在四、五世紀大規模的改宗基督教,同時基督教也開始進入努比亞地區。麥羅埃倒台後有一系列的基督教王國繼之興起,並且建立教堂、支持修道院。努比亞越來越多人使用新語言,例如克普特語,以及現在所謂的古努比亞語(Old Nubian)。
延續至今
努比亞並不是「失落的文明」,努比亞人至今仍居住在埃及、蘇丹以及其他國家,不過總人口無法確定。近來,努比亞人在發展與歧視上面臨問題,亞斯文大壩的興建(1970年完工)導致努比亞人位於南埃及的家鄉沉入水中。居住在那裡的努比亞人被迫遷離村落,從此開始不斷找尋補償,他們也嘗試爭取回到未被水淹沒的部分。在蘇丹,一系列的水壩也在計畫興建,這將會使其他努比亞人自古的居住地都沒入水中,更多努比亞人被迫游離──開始動工的麥洛維大壩(Merowe Dam)已經造成五萬以上的人口流離失所。
******
[1] David Edwards(lecturer in archae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The Nubian Past: An Archaeology of Sudan” (Routledge, 2004).
[2] http://www.livescience.com/26903-35-ancient-pyramids-sudan.html
******
本文主要參考Owen Jarus, Ancient Nubia: A Brief History. 未另註明出處之圖版為原文配圖。
http://www.livescience.com/57875-ancient-nubia.html
延伸補充
瑞士蘇丹考古隊,「克馬」網頁
大英博物館團隊,「西阿瑪拉研究計畫」網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rma_Cultur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harq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roitic_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