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特:不只是邪神

廣告

古埃及神話依地域有諸多體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屬太陽城(Heliopolis,通常音譯為赫利奧波利斯)的九柱神(Ennead)──由太陽神向下延伸到他的曾孫輩,總共九位神祇組成(詳見〈古埃及主要神話體系簡介〉)。

歐西里斯(Osiris)與伊西絲(Isis)、賽特(Seth)與奈芙蒂斯(Nepthys),這四位太陽神曾孫(女)間的愛恨情仇,不僅是現代最廣位人知的古埃及神話,也大大影響古埃及的死後世界觀。

賽特

弟弟賽特因謀殺兄長歐西里斯被視為邪惡與混亂之神,不過我們現在讀到的故事,是羅馬時代整理出來的版本。實際上,賽特的信仰比歐西里斯還古老,以下讓我們話說從頭,看看賽特形象在古埃及數千年間的變化。

戰南北

現已出土前王朝時期(上下埃及統一之前)形似賽特的文物,因此有學者認為何魯斯(Horus)大戰賽特的神話,可能來自人們對遠古戰役的記憶。

法老標準五個頭銜(詳見〈法老篇〉)之一為「何魯斯名」,第二王朝法老 Peribsen卻以賽特取而代之,被認為是賽特信仰族群在此時崛起,並取得統治權的痕跡。

Khasekhem直接或間接在Peribsen之後登基,並改名Khasekhemwy,意為「兩強大者現身」(The two powerful ones appear),可能就是為了在兩勢力間取得平衡。其框出何魯斯名的serekh方塊上也讓何魯斯和賽特並列,且都戴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合一王冠。(關於法老各種王冠,詳見〈帽子尖尖…〉)

serekh上何魯斯和賽特並列,都戴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合一王冠

一般認為紅王冠是北方下埃及的象徵。但考古證據顯示,紅王冠在前王朝時期也和賽特的領地努貝特(Nubt,在納卡達Naqada附近)有關,可能代表努貝特的統治者。紅色也是賽特的代表色。埃及文中,與尼羅河谷肥沃的黑色土地相對的沙漠被稱為紅色土地(詳見〈古埃及地理課〉),而賽特正是沙漠之神。

法老的五個頭銜還有一個是「金何魯斯名」,畫作何魯斯站在代表「金」的 𓋞 符號上。而Nubt這個地名埃及文寫作 𓋞𓃀𓏏𓊖 ,因此另有一解認為此名象徵何魯斯戰勝賽特(例如羅賽塔石碑上的希臘文翻譯)。

廣告

白王冠代表何魯斯的領地尼肯(Nekhen即鷹隼城Hierakonpolis,參見〈前王朝時期概述〉),雖然兩者都屬上埃及,但最後相對上游的尼肯征服下游的努貝特。後來下埃及也被征服,紅、白王冠才會擴大延伸為上下埃及之別。

夏巴卡石碑(Shabaka Stone)則有一段相反的說法,銘文提到大地之神蓋布(Geb,賽特之父)為賽特和何魯斯仲裁,讓兩人各據一方:賽特統領出生地所在的上埃及;何魯斯坐擁父親溺斃的下埃及,而何魯斯作為蓋布長孫,以後也將繼承賽特的領土,成為統一兩塊土地的上下埃及之主。


夏巴卡石碑(大英博物館 EA498)

由此觀之,最終是南方土地交到北方統治者手上。不過這塊石碑原立於第二十五王朝的孟菲斯(Memphis,位於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應是以自己的所在地為中心/正統(何魯斯),所以南北關係就呈現了與考古所得的第一王朝國家統一相反方向。

世俗的征服之後,信仰也要進行統合。古埃及人的作法是讓當地人維持原本信仰,但將賽特收編入尼肯的體系,成為何魯斯信仰中的次要神祇。因此,賽特還是地方主神、沙漠保護者,但多了何魯斯對照組的角色,代表混亂、黑暗、貧瘠。

推而廣之,賽特也成了代表化外之地的神祇。風暴誕生於北方的地中海,所以賽特也是北方天空之神。因為這個角色,希臘人將祂對應為希臘神話中的製造暴風的怪物Typhon(此名跟颱風typhoon不一樣,差一個o,但兩字可能有語源關係)。

歷史上的起伏

進入古王國後,歐西里斯信仰成為主流,賽特是祂野心勃勃又陰險狡詐的弟弟,何魯斯則會上演王子復仇記。

同時,他們開始對似狗非狗的賽特動物有所畏懼。書寫祂名字時,原本還會畫出賽特作為限定符號(埃及符號分類詳參〈基礎篇〉),漸漸只剩下拼音。不過賽特沒有因此跌下神壇,祂的地位起起伏伏,一直隨著古埃及文明、信仰延續。

到了中王國,重新統一的埃及格外重視賽特和何魯斯言歸於好,國家統一的神話。又因為祂力量強大,多了替太陽神打敗邪惡大蛇阿佩卜(Apep),順利乘船通過夜間冥府的功能。

賽特殺阿佩卜

第二中間期,埃及被稱為希克索人的外族統治。身為化外之地之神,賽特被奉為當時的主神,或可說被希克索人等同於祂們原本主神的埃及對應。

第十九王朝,有兩位法老名為賽提(Seti,拉美西斯二世的老爸就是賽提一世),意思是「賽特的人」(man of Seti)。因為這個統治家族來自三角洲的阿瓦里斯(Avaris),是與西亞交通要道,有許多外族定居,在當時也是賽特信仰的重鎮。

有趣的是,法老名字中的賽特,平常拼寫會正常使用賽特神符號,但到了墓室中便全都換成歐西里斯。畢竟法老在世為何魯斯的化身,死後則是歐西里斯,祂的死敵賽特不適合現身。

賽特信仰一直流傳到羅馬時代,故事被以文字保留下來,但在第二十六王朝卻面臨除名危機,許多祂的名字、圖像都遭到破壞。經學者研究,主要的破壞對象似乎是賽特動物,並非全面性的要消滅賽特神。畢竟祂已是歐西里斯神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少了謀殺,就沒有後來的復活。

圖特摩斯三世墓(KV34)壁畫,純粹覺得這張略帶漫畫風的賽特很可愛

賽特的形象

埃及諸神大多有動物的形象,而且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但賽特的主要代表動物卻無法明確辨識為任一種已知生物。

祂的身體大抵像狗,頭像驢子,但有中長的鼻子(或直或彎曲),還有長方形的耳朵。最特別的莫過於牠的尾巴,以筆直而大致垂直於地面為大宗,但也有些傾斜,有些彎曲,甚至畫作獅子尾。不過從尾巴末端形狀多取自武器這點判斷,賽特之尾是牠攻擊力的一大來源或象徵。最常見的形狀是箭羽(甚至會畫出卡住弓弦的箭尾溝槽),還有槌矛頭、斧頭、叉等造型。由此推論,賽特一些筆直無裝飾,但又不像任何動物尾巴的,極有可能是棍棒。

也許正因為祂不是實際動物,沒人親眼見過,所以學者統計從各部位的長短比例,到耳朵、尾巴、脖子與身體的傾斜角度等,卻發現沒有單一個賽特符合所有條件的最常見做法,也沒有任兩個符號完全相似。

究其原因,可能是埃及文可以左右翻轉,即便是同一人所寫,傾斜角度和幅度也會有差異。而一個畫面可能經過書記官題字、多名匠人描繪或雕刻,大家有各自的習慣,對賽特也有不同想像,綜合造就了賽特樣貌的千變萬化。

加之,埃及藝術獨具一格的寫實,人們相信工匠再現的圖文雕像也具有本尊的力量,會針對兇惡、危險之物進行特殊處理,以免它們傷人。在賽特危險/負面形象高漲的時代,如果必須使用賽特符號,會在祂頭上或身上插把刀,象徵性的賜死;抑或刻意省略其尾巴,剝奪攻擊力。諸如此類的變體,都讓賽特符號更加多元、多變。

被刺死的賽特符號

參考資料

Ian Robert Taylor, DECONSTRUCTING THE ICONOGRAPHY OF SETH,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Barry Kemp,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3r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8.

《古埃及象形文字──自然風土篇》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讀冊的「二手書贈品區」讓練習人撿到寶

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日常生活篇》還有一本兄弟作,就是本文要推薦給大家的《自然風土篇》,如果以中學課程分科而言,可說是古埃及地理課,不過既然是介紹文字的書,重點當然還是這個領域的詞彙。

本書第一大部分介紹古埃及人的生活環境,包含地形、氣候、星象、行政區劃等。第二部則進一步介紹長於這片土地的動物、植物,以及能用這些動植物做成的食物。以上不論地形、天氣、星星、行政區、動物、植物,幾乎都有相關的守護神。在古埃及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眾神,本書當然也順勢地的介紹了不少。

埃及文和中文都有部分文字是以圖像描繪的象形字,像是「河川」、「山脈」、「人」、「蛇」等具象的物體(不過有趣的是中文選擇用非象形的方式寫「蛇」這個字),但要寫出「空氣」、「情感」等無形體事物,肯定是經過了一定的邏輯轉換,因此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思考模式。本書除了羅列,有時更嘗試說明背後的思維。

在中文裡,東西南北表示一個不因個人面向,固定的方位;前後左右是以一個主體出發的相對方向,但在特定情境下也可替代前者。例如風水上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可指一個主體(例如人或建築)的前後左右,但若用在一個整體(例如國家、地理)的大方向,就可能用傳統坐北朝南的思維定位中心,於是前方就是南方,後為北,左、右分別為東和西。

從本書的說明會發現埃及人更乾脆,左就是東 𓋀imn),而右即西 𓋁iAb)。行文間再視情況加上補註聲符(sound complement)、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等表達特定的意義。

這樣的巧合是怎麼來的呢?

南方對於古埃及而言,也是帶來大地恩惠的尼羅河上游方向,加上南方也是太陽通過子午線時的方位,因此埃及人同樣是以南方作為基準。

因為埃及主要也是唯一的大河流向如此,當埃及人在新王國大規模擴張,遠達西亞看到幼發拉底河時感到十分的困惑,於是稱這條由北往南流的河稱為「逆流河」。

雖然要把符號、音標、意義全都背清楚還是不簡單,但經過如此說明就可以少記一組單字,也比較不容易搞混東西和左右的配對了。

這套書不是正規的語言或文法書,但作者以簡單清晰的介紹這個古老失傳的語言,又有大量的圖片輔助,不論是否有要深入研究這個語言,都可以作為輕鬆有趣的輔助參考。雖然現代研究埃及文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英、法、德文,本書原文用日文書寫,再翻譯成中文,已經過多層的詮釋轉譯。但若有意往下鑽研,會需要其他外語的基礎,有中文書可以起步還是比較輕鬆的。

書名:《古埃及象形文字 自然風土篇》
作者: 松本彌
譯者: 趙鴻龍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29
ISBN:9789865688868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151頁/14.8x21x0.76cm/普通級/全彩印刷
出版地:台灣

古埃及地理課

廣告
埃及的名稱

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條世界數一數二長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從上游帶往下游的黑色肥沃土壤,滋養了作物,養活了牲畜和大量人口。因此古埃及人將自己生活的土地稱為 𓆎𓅓𓏏𓊖kmt,Kemet),即「黑色土地」,以對比於地貌上有明顯差異、沒有水流與沃土覆蓋的 𓂧𓈙𓂋𓏏𓅟𓈉dSrt,Deshret),「紅色土地」即沙漠。由此可知,埃及人雖然會前往沙漠探取礦產等自然資源,但河岸的宜居地才是狹義的「國土」。

拉美西斯二世盧克所方尖碑上的kmt(紅框)

「埃及」這個稱呼音譯自歐洲國家對其的稱呼(英文Egypt、法文l’Égypte、德文Ägypten),其實演變自一座神廟的名字。孟菲斯(Memphis)的卜塔(Ptah)神廟名為 𓉗𓏏𓉐𓂓𓏤𓊪𓏏𓎛(ḥwt-kȝ-ptḥ,意為卜塔神的靈魂之家),這個名字簡化後取代所在城市的古名,成為地名。而外國人後來就用這座下埃及重要城市之名代稱整個國度,用曾是地中海強勢語言的希臘文寫作Αἴγυπτος(發音近「埃居普托斯」),並深深影響其他國家。

上下埃及

在黑色土地上,可再依地形區分為河谷地的上埃及,以及山麓到地中海之間的三角洲下埃及。因此,埃及也稱自己為「兩地之國」(the two land),而法老就是「兩地之主」(詳見〈法老篇〉)。

北半球的地圖通常是北方在上,可能對上埃及其實在南方會有點不習慣。這個可能會讓人會錯意的稱呼譯自英文的Upper(Lower) Egypt,看法文(Haute[Basse] -Égypte)其實比較不會誤解,所謂的上與下其實是地勢的高與低。

不過這都是希臘羅馬以後的稱呼,古人將上埃及寫作 𓇗𓂝𓅱𓈈SmAw),意為蘆葦/莎草(sedge)之地。位在北方的下埃及,則寫作 𓇇𓊖mHw),可譯作紙莎草(papyrus)之地,或北方之地。

廣告

黑色或紅色土地、上或下埃及雖然都是地名,但在其字彙尾端的限定符號並不相同:適合農耕居住的「黑色土地」以及三角洲的「下埃及」都是用描繪城鎮街道(十字路口)的加德納編號O29;「紅色土地」用了常表示山區或外國的N25三山丘;下埃及則用了N24灌溉水道。限定符號雖然不發音,卻可以見得古人認知中這些地方的不同特性。

諾姆

埃及幅員甚廣,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統治更是需要因地制宜,因此上下埃及之下都又再分為現在稱為「諾姆」(來自希臘文的νομός,nome)的行政區塊,埃及文寫作 𓋴𓊪𓅮𓈈𓏏𓏤spAt),類似省或州的概念,縮寫即其中的N24灌溉水道符號。以下地圖取自維基百科,製作相當精美,除了諾姆還標示個別的首府及主要城市,也有埃及以外的一些重要城市和水域名稱,且皆附上埃及文、轉寫,以及現代地名。

這些諾姆名稱的一個主要參考資料是中王國第十二王朝Sesostris(Senusret)一世位於卡奈克的精美白色祭堂(White Chapel)。諾姆的數量雖然隨著時間有所變化,但許多從古王國時期就已存在,而大部分時候埃及境內可分為42個諾姆,上埃及22個,下埃及20個。

Sesostris一世的白色祭堂(紅框處即諾姆清單,點我看更多細節)
孟菲斯

下課之前,特別介紹其中兩座城市。首先是前文提過的孟菲斯。

孟菲斯位在下埃及第一諾姆(諾姆是由南向北,再由西向東編號),諾姆名直翻就是「白牆」──這座城市遠古時代的外貌,就這樣透過文字流傳了下來。

除了後來演變出「埃及」這個名字的「卜塔神的靈魂之家」,孟菲斯這個埃及統一後的第一個首都還有過許多名字,如右圖所示。

晚期的城市名稱已擴大被用來指稱這個國家,孟菲斯這麼名字則來自mn-nfr(Menefer),意為恆久而美麗的城市。而且最後由兩個限定符號指出這個地方的特色:1)金字塔 2)城鎮。可見即使對古人而言,吉薩(薩卡拉)的金字塔雖然嚴格來說不在這座城市內,但這些就在左近的龐然建物卻成為大家對這座城市的主要印象之一。

有趣的是,這個名字希臘化成為Μέμφις > Memphis > 孟菲斯,更傳播到西亞甚至美國,成為一個「國際」地名。

底比斯

第二座要介紹的城市,在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都曾是首都。底比斯(Thebes或譯忒拜)位在現今的盧克索(Luxor),古代屬於上埃及第四諾姆,諾姆名即是城市名,都寫作R19有羽毛權杖(wAst,Waset),只是字尾的限定符號不同(下圖左)。

作為上埃及(南方)的最重要都市,它的其他名字都跟這個地理位置有關:一是「南方的『城市』」(下圖中)。整個埃及南方之大,但身為首都它絕對是實至名歸、獨一無二的「城市」。

另外則是「上埃及的太陽城」(Heliopolis)(上圖右)。太陽城的本尊為下埃及第十三諾姆的首府,是太陽神拉的祭祀中心,而底比斯的主神阿蒙在新王國躍升為全國性大神時與拉結合為阿蒙─拉,使它成為另一個太陽神崇拜的基地,也因此得名。

底比斯這個名字後來同樣傳播至海外,成為希臘維奧蒂亞(Boeotia)的一處地名,即神話傳說中伊底帕斯(Oedipus)弒父娶母後繼位統治的王國。為了區別,希臘人稱埃及的底比斯為「百門的底比斯」,希臘的為「七門的底比斯」。

延伸閱讀

https://www.ucl.ac.uk/museums-static/digitalegypt/geo/index.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me_(Egy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