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親人的墓並沒有平常不可造訪的規定,不過就如果華人大多可能會在清明節前後前往清掃祭奠,古埃及人,至少在底比斯(Thebes),會在「山谷祭」(Beautiful Festival of the Valley,Ḥb nfr n int)時隨著神明出巡的隊伍前往多數墓葬所在的尼羅河西岸山谷,拜訪及祭祀先人。
美國埃及學家卡拉‧庫妮(Kara Cooney)博士任教於UCLA,研究專長是古代的工藝製作和棺槨的經濟學,今(2021)年中出版了Coffin Commerce: How a Funerary Materiality Formed Ancient Egypt(書介請待拜讀後補上)。2018年出版When Women Ruled the World: Six Queens of Egypt,2021年8月出版的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特刊〈埃及女法老〉,讓我們輕鬆閱讀圖文並茂的「中文」雜誌,就可以一窺書中那些在歷史上被輕視忽略的重要女性統治者。
Barry Kemp是劍橋大學考古學門的榮譽教授、阿馬納基金(Amarna Trust)的秘書(secretary)。他啟初為埃及探勘學會(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簡稱EES)指導位在阿馬納的挖掘和考古調查,並在1977年阿馬納計畫(Amarna Project)正式成立後繼續擔任領導人。1992年,Kemp教授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FBA),2011年也因為他在考古、教育和埃及國際關係中的貢獻,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CBE)。
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sation 多年來一直是埃及學的重要教科書和參考文本。時隔12年,學界引頸期盼的本書第三版終於在2018年出版。
書名: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作者:Barry J. Kemp 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日期:2018/6/18 語言 :英文 規格:414 頁 / 18.54 x 2.29 x 24.38 cm / 第三版 ISBN-10:0415827264 ISBN-13:978-0415827263
這位生活在第三王朝(約西元前27世紀),比三大金字塔還要早期的人物,並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到目前為止,我們也還沒有找到(或辨識出)他的墳墓。那他只是一個傳說人物嗎?這倒也不是,一些銘文證實他是一個活生生存在過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階梯金字塔中發現的法老左賽爾(Djoser,又名Netjerikhet)雕像基座(JE 49889 A,B)。正面的銘文除了法老的名諱,還罕見的出現了其他人的名字,這個人正是印和闐(下圖紅框處,由右至左轉寫為ỉỉ-m-ḥtp,一般英譯成Imhotep),其名意為「在和平中走來的人」(the one who comes in peace)。
*關於印和闐的抬頭,有不同的翻譯詮釋,根據Kemp(2018)為下埃及王璽持有人(seal-bearer of the King of Lower Egypt)、國王底下第一人(first one under the king)、王宮管理員(administrator of the Great Mansion)、王子(prince)、首席預言家(chief of the seers)。
此外,她也為《衛報》和《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等網站撰文。在BBC於2016年推出的紀錄片《不朽的埃及》(Immortal Egypt with Joann Fletcher)系列中當任主講人,廣受好評,是全世界認識古埃及必看紀錄影片。2018年成為享譽世界的古埃及考古組織「埃及探勘學會」(EES)的駐地大使。
她2015年出版的The Story of Egypt,台灣於2020年出版了中譯本,簡潔明瞭的書名告訴我們這是一部關於古埃及故事的書。中文書名《埃及五千年》更是點出這本書的不容易,要一口氣訴說五千年來發生的事。因此,作者也在前言點出:
Deir el-Medina(或拚作Dayr al-Madīnah)位在底比斯區域的尼羅河西岸,因當地考古發掘到的古埃及工人聚落而聞名。這個遺址在1922年,也就是 Howard Carter找到圖坦卡門墓葬的同年,由法國埃及學家Bernard Bruyère帶領的團隊發現。這個村落位就在一個方便前往工作地之處,北邊就是著名的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東方及東南是王室祭廟(funerary temples),西側還有皇后谷(Valley of the Queens),而這些如今成為研究和觀光勝地的墓室、祭廟,都是居住在此地的工匠們的傑作。
在這個大型工寮裡,找到了有相當一貫性的工作日誌,讓研究者可以從中統計發現,工人缺席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病假」,佔了總缺席數的三分之一。而且從資料看起來,就算請病假也不會被扣薪水。排名第二的原因為「和主管在一起」(with his superior),這應該算是公假或出差吧。也有一些我們現在不太可能拿來請假的缺席原因,例如:餵牛、殺牛、釀酒、在田裡(嗯,這些事也很重要,不然可能會沒東西吃),老婆/女兒經期(所以是新好男人?!),在家、在村裡、跟某人在一起、在大餐(咦?)…。
Ebers莎草文書是現存最古老最長的埃及醫療文獻,成書時間約是1550 BC,且學者研判應該是傳抄更古老的文獻。為德國埃及學家 Georg Ebers於1873-4年冬天在盧克索購得,並於1875年整理發表成書(德文原著)。現存於萊比錫大學圖書館中。這份文獻記載了數百條的治療方案,執行醫療者若有不知該如何處理的症狀,可以翻書查找,依照指示治療。若要比喻,可能類似唐朝醫學家孫思邈編纂的中醫古籍《備急千金要方》,這是一部搜集了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的巨著,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不過,古代文明常是巫醫不分的,所以在埃及的醫書中會看到的可不只是針對個別病症的醫藥,還有神奇咒語儀式。
阿布希爾(Abusir)是希臘文Busiris的阿拉伯名字,而Busiris是古埃及名稱pr-wsir的轉寫,意思為「歐西里斯之屋」(House of Osiris)。它的古埃及名稱提到歐西里斯,祂是死者與重生之神,因此阿布希爾不意外的是孟菲斯墓城(Memphite Necropolis。練習人補充:孟菲斯墓城範圍廣闊,包含吉薩、薩卡拉、戴賀舒爾等地,大部分的古王國金字塔在建造在這個地區)的一部分。
學者還考證出舊約聖經中的「古實王特哈加」(和合本中譯,King James英文本為Tirhakah, king of Ethiopia。列王下19:9;以賽亞37:9)應該就是努比亞法老Taharqa。在統治期間(約690-664 BC)他曾領軍和亞述發生大戰,不過根據聖經研究,一般認為這場戰爭發生在701 BC,早於Taharqa的在位統治期間(約690-664 BC),當時他應該還只是統帥。在這場戰役過後亞述撤退,在承平時期,埃及一度蓬勃發展,不過亞述最終還是攻入埃及。Taharqa過世後由Tanutamani繼位,但國勢已經無力可回天,最終失去所有的埃及領土,亞述也迫不得已撤回其境內,埃及又回到埃及人的統治,進入第二十六王朝。
建築也在納卡達第二期躍進。在尼肯的荷魯斯(Horus of Nekhem)之祭祀中心尼肯(Nekhen,即鷹隼城Hierakonpolis)建造有一座王宮和祭祀區,其中有一個橢圓形中庭,周遭圍繞著小建築,很明顯是早期王朝時期祭祀區的前身。建築群的特點(由木材和鋪材建造)在Djoser的金字塔建築群的結構中被呼應。
*本文參考Reshafim(原網站已關閉)摘自Paul J. Frandsen in Editing Reality: The Turin Strike Papyrus Sarah Israelit-Groll, Studies in Egyptology, Vol.1, Jerusalem 1990, Magnes Press, Hebrew University的英譯和註腳,並補充說明。
廣告
我們現在所知,拉美西斯三世任內發生的兩件大事都寫在同一份莎草紙文書上──Judicial Papyrus of Turin。書寫在頁面verso ii的這份罷工日誌,雖然有些破碎、錯亂,內容也不甚完整,以至於有些段落不好理解,但卻保留了珍貴的紀錄。從中我們不僅探知當時造墓工人的薪資行情,而且很清楚的,他們絕對不是低賤的奴工,造墓是世襲職業(文中有人提及自己的父親),而且能夠透過罷工替自己伸張正義,還能和政府官員對峙談判(兼抖出別人的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