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曲目

塔沃里特:最兇猛的守護

廣告

塔沃里特(Taweret),古埃及家庭、婦女、嬰幼兒的守護女神。祂的名字,𓏏𓄿𓅨𓂋𓏏𓆗Tȝ-wrt,the Great,屬性為陰性),意即「那個偉大的(女性)」。祂有著不同於多數女神的面貌,主要形象是以雙腳站立的母河馬,但有年長人類女性下垂的乳房、獅子的四肢,以及鱷魚的背和尾巴。一副來者不善的模樣。

別看河馬圓圓胖胖的,就以為牠和藹可親。雖然不是肉食性動物,但成年河馬體重可達一公噸以上,體型龐大且孔武有力,絕對是尼羅河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古埃及人操駛的莎草小船若遭牠們攻擊,完全沒勝算。河馬也可能跑上岸,破壞沿岸的農地作物。

廣告

大英博物館藏的Sallier I莎草紙文書紀錄一段故事,訴說第二中間期的一位希克索王派信使,告訴敵對的Seqenenre該整治河馬,就意在諷刺他治國無方(詳參Seqenenre vs. Apophis)。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明星展品「河馬威廉」是中王國時期官員Senbi墓中的陪葬品。這類埃及藍小塑像的身體上描繪出河馬棲息環境的植物,尤其象徵新生的蓮花。不過古埃及人相信在陰間就跟他們在世時一樣,船是主要交通工具,河馬當然也是他們大敵。因此作為陪葬品,通常會打斷牠們的腳,消除牠們的攻擊力。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河馬威廉」,顏色較淺的三隻腳是修復出來的。

古埃及人對河馬一點也不陌生,早在金字塔時代就有河馬女神的紀錄──祂叫作Ipet,被認為是法老的母親,哺育法老,也是執掌生育的女神,很可能是塔沃里特的前身。在底比斯神話中,Ipet則被認為是歐西里斯的母親。

鱷魚和獅子分別是路面和水中的頂級掠食者。埃及最主要的鱷魚神索貝克雖然是男性,但除了王權與戰力,也象徵豐饒、生育。獅克美則是另一位擁有「母親」身分的強力女戰神兼守護神。河馬、鱷魚、獅子都具有相當侵略性,除此之外,牠們還有一個共通特性,那就是護子。塔沃里特正是集結牠們的力量來保護脆弱的新生命。

埃及算醫療發達的古文明,不過即使在現代也有超出醫生能力的問題,這時人們難免需要尋求超自然力量協助。「生產牙」(Birth tusk)或稱「魔法棒」(magical wand)「避邪棒」(apotropaic wand)大概就是為此而誕生。由河馬牙製成,常雕刻有Ipet或塔沃里特,以及其他守護圖像,少部分還會有守護高地位母子的銘文。

大都會美術館藏河馬牙魔法棒

除了生產牙,古埃及還有「生產磚」,是一對讓生產婦女蹲在其上的磚塊。賓州大學博物館(Penn Museum)的考古學家在阿拜多斯(Abydos)發現的生產磚六面皆有裝飾,也可見河馬的身影。文字顯示它們屬於一位名叫Renseneb的第十八王朝公主,應該是嫁給了當地高官。

在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整理的歐西里斯神話,是賽特的小妾。賽特的主要形象是有著長鼻子、方耳朵的未知生物,不過有時也化身河馬這個兇猛的動物,剛好跟塔沃里特匹配。不過,賽特很悲情,除了正宮妻子奈芙蒂斯(Nephthys)跟哥哥跑,連小妾也在王位之爭時選擇幫助哥哥的兒子荷魯斯。

塔沃里特沒有專屬的神廟,卻與個別家庭中最脆弱的人同在。在阿瑪納時代,阿肯那頓法老獨尊阿頓神,並另立新都。不過在那個以阿頓神之名新建的都市,考古學家仍找到了塔沃里特的身影。

古埃及王朝已終結數千年,但塔沃里特的信仰卻延續至今,開羅博物館裡的塔沃里特雕像仍是當地希望懷孕婦女的祈求對象。這尊雕像由深色岩石雕刻而成,如孕婦般隆起的肚子被信眾摸到發亮,讓館方不得已需要用透明板加以保護。

塔沃里特(source

參考資料

Hart, George (2006-04-21). A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

The Goddess Taweret: Protector of Mothers and Children — Glencairn Museum

Taweret – Origin, Amulet, Symbol, & Facts – World History Edu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V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最後一個故事不是誰向法老陳述,而是接續前一回,傑第長老預言的實現。

這一天,懷有拉神之子的如德傑特就要生了,但是難產。

拉神對伊西斯(Isis)、奈芙蒂絲(Nephthys,這兩位都是法老的守護神)、梅斯赫奈特(Meskhenet,生育女神)、海克特(Heqet,生育力女神),以及庫努牡(Khnum,陶工之神,傳說他用陶土塑造人身)說:「去吧,讓如德傑特腹中將執掌這片土地上最權威機關的三個孩子出世吧!他們會為你們建廟、供給你們的祭壇、充盈奠祭的酒器、增加神聖的祭品。」

於是眾神變裝成女樂手出發,(唯一的男性)庫努牡則給她們作挑夫,來到拉烏色(Reusre)家,並發現他的短裙上下穿顛倒了。

他看了她們的menat項鍊和sistrum叉鈴後,說:「女士們,看啊,裡面有個女人現正因難產而痛苦。」

menat項鍊(和sistrum同為另一位生育女神哈索爾的象徵物)

「讓我們看看她,我們懂得接生。」

他才說:「請進。」

他們進屋,走向如德傑特,並將她們自己和孕婦反鎖在房內。

伊西斯站在她前方,奈芙蒂絲在後,海克特催生。

然後伊西斯說:「不要在她的腹中強壯,以汝之名,烏瑟卡夫(Userkaf,「他強壯的靈魂」,第五王朝的建立者)。」

這個孩子就滑入她手臂中,一個一腕尺的嬰兒。他骨骼強健,四肢為黃金,頭是青金石。她們切斷臍帶並洗淨身體,再將他放在磚椅上。

梅斯赫奈特靠近他,說:「一位將在這整片土地上施展王權的王者。」

然後庫努牡讓他的身體強健。

廣告

伊西斯站在她前方,奈芙蒂絲在後,海克特催生。

伊西斯說:「不要在她的腹中亂踢,以汝之名,薩胡拉(Sahure,「踢拉的人」,第五王朝第二位法老)。」

這個孩子滑入她手臂中,一個一腕尺的嬰兒。他骨骼強健,四肢為黃金,頭是青金石。她們切斷臍帶並洗淨身體,再將他放在磚椅上。

梅斯赫奈特靠近他,說:「一位將在這整片土地上施展王權的王者。」

然後庫努牡讓他的四肢健壯。

薩胡拉

伊西斯站在她前方,奈芙蒂絲在後,海克特催生。

伊西斯說:「不要在她的腹中黑暗,以汝之名,克苦(指第五王朝第三位法老Neferirkare Kakai,但此處寫作𓎡𓎡𓏲𓀀kkw,音同黑暗)。」

這個孩子滑入她手臂中,一個一腕尺的嬰兒。他骨骼強健,四肢為黃金,頭是青金石。她們切斷臍帶並洗淨身體,再將他放在磚椅上。

梅斯赫奈特靠近他,說:「一位將在這整片土地上施展王權的王者。」

然後庫努牡讓他的四肢健壯。

諸神幫如德傑特生下三個嬰孩後出來,說:「開心吧,拉烏色,你的三個孩子出世了!」

「女士們,我可以為妳們做什麼?請把這些大麥給你的挑夫,接受這份謝禮。」拉烏色說。

庫努牡揹起大麥,並回到他們之所從來。

伊西斯問其他幾位神:「我們為何而來,如果不是要為這些孩子展現神蹟?我們可以向派遣我們的孩子的父親回報。」

於是她們做了三頂王冠放在大麥堆裡,再呼風喚雨回到小屋,說:「請把大麥放在這的一個封印房間,直到我們從北方演奏完回來。」

如德傑特經過14天的淨化,對她的侍女說:「屋子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有所有的好東西,除了罐子他們還沒拿來。」

「為何?」

「這兒除了那些樂手放在封印房間裡的大麥,沒有東西需要裝。」

「去拿來。拉烏色回來後會再給她們補償。」

於是侍女去打開封印的房間,然後聽到了歌唱、演奏、跳舞及歡呼等為國王所做的一切聲音。侍女回來向如德傑特稟報她聽到的一切。

如德傑特進入房間,卻找不到聲音的來源,直到她把耳朵貼在袋子上,發現就是從裡面傳出來的。她把袋子放進一個盒子,盒子再裝進一個箱子,還用皮革捆起來,最後收到放她所有物的房間,並上鎖。

當拉烏色回來,如德傑特描述發生過的事。他聽了非常開心,於是他們坐下慶祝了一天。

幾天後,如德傑特和侍女起爭執,並打了她一頓。侍女就對整個家裡的人說:「這麼對我?她生了三個國王,我要去告訴法老!」

她找到她的大舅舅,他正在露臺上綁亞麻和紗。他問:「小女孩,妳要去哪?」

她就告訴他整個事發經過。

「妳來是要我加入妳的反叛行為?」舅舅說完,拿起亞麻束又把她抽打一頓。

然後侍女要為自己拿杯水,一隻鱷魚逮住了她。

舅舅要去告訴如德傑特。他找到她時,她憂傷的坐著,心情極差。

「夫人,妳怎麼了?」

「一個在這個家長大的女孩,她跑了,說要背叛我。」

他低頭道:「事實上,她跑來告訴我[…],她要我一起。於是我把她暴打一頓。然後她去取水,被一隻鱷魚抓了。」

接下來發生什麼事呢?沒有人知道。
因為Westcar Papyrus只有保存到這裡,
後面已經毀損佚失。真的非常可惜!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和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中譯改寫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V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第四個故事,輪到哈傑傑夫(Hordedef)王子起立發言:「你們所說的,都是過往之人的所作所為,我們無從分辨真偽。現時,在您的統治之下,就有一位您不認識的人。」

「吾兒哈傑傑夫,他是誰?」法老問。

哈傑傑夫回答:「他名叫傑第(Djedi),住在傑德史勒夫魯(Djed-Snofru),已有110歲。他每天吃500塊麵包、半頭牛的肉,喝100罐啤酒,直到今天。他曉得怎麼把砍下的頭接回去,可以不用繫繩讓獅子跟在他後面走,還知道托特神廟密室的數目。」

古夫正好在找托特神廟的密室,好為自己的金字塔打造一個類似的空間。

吉薩金字塔中最高者就是古夫的金字塔

於是法老說:「吾兒哈傑傑夫,你要親自去把他帶來見我。」

船為王子準備好,他向南前往傑德史勒夫魯。靠岸後,王子乘坐包金木棍抬起的黑檀木轎子繼續走陸路。

當他抵達傑第家,轎子被放了下來,王子也站起打招呼。他發現傑第躺在一張草蓆上,一個僕人在頭端為他塗油,另一名僕人在腳邊揉腳。

哈傑傑夫王子道:「你看起來是上了年紀的人,儘管老年代表死亡、長眠與入土,但你一覺到天亮、無病無痛,也沒乾咳。你好,可敬之人,我奉父王古夫之命,前來召喚你。你將可以享用法老提供的佳餚美饌,他會讓你過上好日子,並恩及你在墓地的祖先。」

傑第說:「歡迎,哈傑傑夫王子,父親的摯愛。願你的父親古夫喜愛你,願他提拔你的位置與長老並列,願你的靈魂(ka)能與敵人抗衡,也願你的靈魂(ba)知道通向捍衛死者之門的路。你好,這位王子!」

古埃及式官腔打招呼法,真是好迂迴綿長啊!

哈傑傑夫伸手扶他起來,並攙扶他一起走到河邊。

然後傑第說:「請給我一艘船,讓它載我的孩子和書籍。」

於是便有兩艘船為他準備好,並附帶船員。

傑第和王子搭乘同一艘船北行。當他抵達王宮,哈傑傑夫王子前去向古夫王報告:「吾王萬歲,我把傑第帶來了。」

廣告

「把他帶到我面前。」法老說著,並移駕到王宮的會客大廳。

傑第被帶來晉見。

「怎麼會,傑第,我從來沒有見過你?」法老首先發問。

傑第回答:「吾王萬歲。被傳喚的人自然會來。看,傳喚我,我就來啦!」

「他們說你可以把砍下的頭接回去,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會!」

「拖個死囚出來行刑。」

「但不是對人,吾王。對這麼尊貴的動物做這種事是不行的!」

於是一隻鵝被送過來,並砍下了頭。鵝身放在會客大廳的西側,頭在東側。然後傑第唸出咒語,鵝身站了起來,搖搖晃晃的,牠的頭亦然。兩者相接後,鵝還站立著呱呱的叫。

又有一隻長頸鳥被送過來,同樣的過程被如法炮製。

法老再命人牽來一頭牛。牛頭落地,傑第再次唸咒,牛便在他後方站起,原本繫著的牽繩則還在地上。

法老又問:「據說你還知道托特神廟密室的數目?」

「抱歉,這我不知道,吾王,但我知道它藏在哪裡。」

「所以在哪?」

「在太陽城(Heliopolis)一個叫作『目錄』(Inventory)的房間,裡面有個燧石箱子,就在那個箱子裡。」

「去找來給我!」

「吾王,我不是那個可以帶給你之人。」

「那誰送來給我?」

「如德傑特(Ruddjedet)腹中三個孩子裡的老大。」

「我要。你的說那個如德傑特是誰?」

「她是拉神祭司之妻,她懷了拉神的三個孩子。他說他們會執掌這片土地上最權威的這個機關,其中最年長者會成為太陽城的大祭司。」

法老因此陷入陰鬱。

法老為什麼突然要難過呢?
這段話是一個預言,意思是如德傑特的兒子將會統治埃及,
但從下文可知,還要幾代才會從第四王朝進入第五王朝。

於是傑第問:「怎麼了,吾王?是因為我說到的三個孩子嗎?首先會是你的兒子,接著是他的兒子,然後是他們其中之一。」

「如德傑特什麼時候生產?」

「生長季的第一個月第十五天。」

「但那是雙魚運河乾涸的時節。要是我能親自去一趟,就可以一睹拉的神廟。」

「那我會讓四肘呎的水出現在沙洲之上。」

之後法老回到自己的宮殿,說:「把傑第安排到哈傑傑夫王子的屋子去,他會和他住在一起,並且供應1000塊麵包、100罐啤酒、1頭牛、100把蔬菜。」

法老所說,都一一照辦了。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和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中譯改寫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II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很不幸的,文件的前段已毀損,所以我們看得到的第一個故事也只剩古夫法老聽完的回應:他下令獻祭給佐賽爾(Djoser)法老和他的祭司,祭品也藉法老之言全都寫了一遍。這位祭司之名沒有保存下來,但提及這位祭司的智慧(𓂋𓐍𓏜,rx)。從其他文獻可知,佐賽爾的宮廷中的確有位以聰明才智聞名的祭司,他名叫印和闐(延伸閱讀:〈古埃及的印和闐──從建築師到醫神〉)。至於消失的故事中,是不是印和闐展現什麼過人智慧,還是創造什麼奇蹟,就不得而知了。

廣告

第二個故事雖然也坑坑巴巴,不過還能讀出一些情節。由日後也登基成為法老的卡夫拉(Khafra)王子講述,發生在奈布卡(Nebka)法老時:

有一天,法老前往普塔(Path,造物神/工匠守護神)神廟舉行祭祀。接下來的文字因破損而斷斷續續,不過祭司烏班納(Ubainer)應該也在神廟陪伴法老,而祭司的妻子派人送了一籃衣服給他,最後烏班納跟著女傭回家。

接下來故事跳轉到幾天後。

一個普通人對烏班納之妻說:「烏班納的花園不是有個亭子嗎?讓我們在那共度時光吧!」

於是妻子傳令給負責花園的管家,說:「把花園裡的亭子整理好。」

然後她一整天都在帳篷裡喝酒,和那個普通人。直到晚上普通人才出來,還跑進水池去。

接下來女傭和管家輪流出場,實際的事情經過不明,但烏班納很快就知道出什麼事,並派管家去調查那個普通人。隔天一早,祭司得到情資回報,請管家替他準備些物品,清單不明,但提到的材質有黑檀木(ebony)、銀金礦(electrum,一種主要成分是金和銀的天然合金)。

最後烏班納唸完咒語,將一隻蠟製鱷魚交給管家,叮嚀說:「只要普通人再敢跑來我的水池,把我給你的鱷魚丟進水裡,牠就會去追他。」管家聽完,帶著蠟製鱷魚離開。

之後,妻子又傳令給管家,說:「把花園裡的亭子整理好,因為我要過去。」於是亭子依她所言整理好,還備了所有該有的好東西。她和普通人在裡面渡過快樂的一天。

到了晚上普通人才離開亭子,一切就跟之前一樣。管家見狀,在普通人入水後把蠟製鱷魚投入池水中。鱷魚入水立刻膨脹成7腕尺(cubits,1腕尺約45公分,但也因時代而異)長,並捉住了普通人。

Kom Ombo鱷魚博物館的鱷魚木乃伊群

這時,烏班納剛好有工作,要陪在奈布卡法老身邊七天。七天後,烏班納在工作完成後,跪在法老面前,希望帶法老一觀他閉關期間發生的奇蹟!

他們來到水池邊,祭司施法召喚他的鱷魚,並命令牠把捉到的普通人帶上來。鱷魚就真的帶著犯人出現。

但法老似乎不相信祭司的神力,說:「也許牠就是一隻真的鱷魚啊!」

於是烏班納彎腰,撿起鱷魚。瞬間,牠在祭司手上又恢復成蠟像。接著,祭司開始訴說這個普通人一直以來在他家和他妻子所做之事。

聽完後,法老對鱷魚說:「拿走屬於你的東西吧!」

鱷魚隨即轉身回到池水中。牠和被牠帶走的普通人不知所蹤,再也沒人見到過。

法老也下令,將烏班納出軌的妻子帶到宅邸北邊的一片空地,處以火刑,並棄屍河中。

故事到此結束,聽完的古夫法老照樣命人獻祭給奈布卡法老,以及烏班納祭司。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改寫

國家地理雜誌〈圖坦卡門與他的寶藏〉簡介

廣告

國家地理學會長年支持不少埃及考古研究活動。1922年圖坦卡門墓現世,其特派記者梅納德.歐文. 威廉斯(Maynard Owen Williams)也是第一批獲准入內參觀的人之一。

今年適逢黃金法老出土100週年,〈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第252期(11月號/2022)就以這個歷史性大發現為主軸專題。本期是年度特輯,不像之前的〈埃及女發老〉是特刊,所以同時也還有其他報導:原來,珊瑚礁只要環境條件足夠,是有辦法重生的;面對火山噴發的災變,人類也一直在尋找提前應變與事後重建的方法。

從封面右側列出的標題可知,除了再次講述一百年前的發掘故事,並且非常國家地理雜誌風格的附了大量圖片之外,本期雜誌也對新啟用的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GEM)ーー裡面設有圖坦卡門寶藏專區,首次展出幾乎所有的圖坦卡門寶藏(但法老木乃伊還是在帝王谷的墓室裡),以及現代埃及的一項變化ーー新首都的建設進行報導。

其中還公開了解封法老木乃伊的七日過程。現代學者有攝影科技的輔助,已經不這麼做,畢竟拆開就是一種破壞。但值得慶幸的是,圖坦卡門木乃伊的拆封過程至少有詳實記錄,因此在百年後我們仍有辦法還原當初在哪一層、哪一個部位找到什麼東西。這個過程除了紙本雜誌的圖文,也做成線上版(但是英文網頁,有興趣請點傳送門)。網頁向下拉,透過圖片明暗和局部特寫,搭配簡單說明文字,清楚展示各項法老穿戴的寶物/護身符。

我一向很喜歡閱讀國家地理雜誌。主題充滿對天文、地理、歷史、環境的關懷,報導深入淺出又有人文溫度。雖然並不意外,但讀了本期雜誌才知道,原來大埃及博物館的館長是軍人,而埃及正在規劃新首都。搭配新首都的章節,還特別整理的埃及五千年來的遷都歷程,並繪製精美的介紹地圖。

接觸過的出版品越多,越覺得國家地理雜誌真的很優秀。每個月出刊,內容多元但不膚淺,而且編譯品質穩定良好。歡迎對當期主題有興趣的人收藏紙本,除了可以閱讀完整的報導,也避免網頁文章哪天可能就下架消失的困擾喔!

古埃及故事:法老與魔法師III

廣告

Westcar Papyrus現藏於柏林埃及博物館,以它的發現者英國冒險家Henry Westcar命名。這份文件並不完整,也沒有留下發現時的紀錄,不過可以讀到幾位王子分別向古夫(第四王朝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主人)講述/展示,總共五個跟魔法有關的故事。但學者根據語法研究,認為這份文件寫於中王國時代,應該是一份託古之作。

其中第三個,由王子包福雷(Baufra)講述,是一個香豔的美女划船故事:

在一個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日子,Sneferu法老(古夫的前一任法老,也是他的老爸)覺得很無聊,而且他翻遍了整座王宮,都沒有找到什麼有趣的事物,便命令下人:「去,把我的大祭司加傑姆安赫(Djadjaemankh)找來!」

廣告

大祭司迅速前來,然後法老開始抱怨,說他非常無聊。於是大祭司建議他去王宮的湖邊,再從宮中挑選一群美女放到船上,看她們來回划船邊欣賞湖邊風光就會很開心的。

無聊的法老明白祭司的用意,並接受了這個提議,於是他又開始下令:「我要安排一個航程。給我二十枝鍍金黑檀木的船槳,再給我二十個魔鬼身材的美女,然後給我二十張網子,讓她們脫光衣服之後只包網子划船!」

法老的要求就這樣被照辦了。看著火辣美女們在湖上划呀划的,法老心情真的好了起來。

突然,有一個美女的船槳卡到了她的辮子,導致一個魚形狀的綠松石吊飾掉進了湖水裡。於是她停下動作,接著她的同伴也都停下來,不划了。

看得正開心的法老趕緊問她們為什麼不划了。了解原因後,他並答應會送給她一個新的吊飾作為補償,並要她們繼續划船。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綠松石魚吊飾,非當事吊飾。

誰知道美女竟然說:「我要我自己的吊飾,才不要其它替代品。」

法老很無奈,只好又叫人去把大祭司請來!

大祭司一來,法老立刻開始求救:「嘿,兄弟,我照你說的做了,看她們划船的確也讓我很開心,但有一個美女的吊飾掉進湖水裡,於是她們就罷工了耶!」然後把整個事情經過完整的復述了一遍。

聽完,大祭司對著湖水唸起咒語。湖水就像蛋糕一樣被切成了兩半,而且其中一半被疊到另一半之上。就這樣在湖底找到了吊飾,法老立刻派人去撿起來還給原主。最後,大祭司又唸起咒語,把湖水復原。

就這樣,Sneferu法老度過平靜又快樂的一天,感謝大祭司加傑姆安赫的法力!

*以上參考Blackman(1988)英譯和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中譯改寫

商博良與羅賽塔──古埃及文破譯200週年

廣告

埃及在在希臘羅馬人先後統治,接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入,官方語言丕變,圖畫般符號排列組合而成的古埃及文,原本還有少數祭司傳承,後漸漸失傳。不過刻劃雄偉金字塔和神廟的文字、圖像仍在,所以一直有人聲稱破解這些古文,但大多只是自己看圖說故事。

古埃及文能夠重新破譯的關鍵「羅賽塔石碑」於1799年,由拿破崙麾下軍人發現。後來法軍為英軍擊敗,這塊石碑於是落入英國人手裡,自1802年起保存並公開展示於大英博物館。不過拿破崙的軍隊中也不是只有軍人,還有為數不少的學者,帶回豐富的紀錄資料,並出版了《埃及記述》(Description de l’Égypte)。 

羅賽塔石碑製做西元前196年,是托勒密五世的一份詔書。內容大致描述法老王位的正當性,與法老減稅、在豎立雕像等德政,以紀念他登基滿週年。然而,這些內容要等到文字完整破譯後大家才知道,而且這些內容的重要性也不高。倒是石碑上用了三種文字,雖然經歷兩千年的演變,但位在最下方的古希臘文還是有辦法辯讀。因此許多人開始依此嘗試解讀上方的聖書體(hieroglyph)和世俗體(demotic)埃及文。英國人托馬斯·楊(Thomas Young)率先證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這人名。而Antoine-Isaac Silvestre de Sacy(1758–1838)是第一個嘗試破譯羅賽塔石碑的法國人,1802年他的瑞典學生Johan David Åkerblad(1763–1819)接續他的成果,並發表一份世俗體埃及文與克普特文字母的對照表。 

Johan David Åkerbla發表的世俗體埃及文與克普特字母對照表

Sacy的另一位學生正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1790–1832)。商博良極具語言天賦,年紀輕輕就精通古今中外多個語言。 

1822年9月14日,他去拜訪一直很支持他的哥哥賈克─喬瑟夫,突然靈光乍現,大喊一聲「Je tiens l’affaire!(我懂了!)」便興奮的昏過去。27日,他寫信給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的 M. Dacier,道:「這是一個複雜的語言系統,既象形,又象徵,也拼音。就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段文字內,我幾乎要說在同一個字詞裡。」並附上一份草稿。 

商博良寄給M. Dacier的聖書體字母表草稿,包含相應的世俗體與希臘字母

大約一個月後,10月底正式印刷出版了一本44頁的小冊子,兩年後再出版更完整的論文,從而建立起古埃及文破譯的基礎,並因此被稱為埃及學之父。雖然不能說成功破譯是他一人獨力的功勞,前人的點滴累積都是關鍵,但沒有他最後融會貫通的創舉,不知要到何時,我們才有辦法聽到古人的心聲。 

雖然那塊與他的名字幾乎無法分割的石碑存放在倫敦,但他於1824年得到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青睞,代表他到義大利都靈(Turin)檢視其購買,由 Bernardino Drovetti蒐羅的一批古埃及藏品。1826年5月15日,商博良更正式拿到國王的詔書,成為法國大革命後轉型為博物館的羅浮宮,裡面古埃及藏品的管理人,並策劃展覽。 

文物給他的震撼,讓他決定親訪埃及。1831年他二訪埃及回到巴黎後,當時的國王路易菲力一世為他創設了一個教席。可惜他積勞成疾,只教了三堂課便無法繼續。1832年3月4日,這位正在編纂古埃及文法書與字典的天才英年驟逝,成果後由其兄在他死後出版為《埃及文法》(Grammaire égyptienne)一書。 

商博良的《埃及文法》出版內頁

身後,他低調的葬於拉茲雪菲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墓上的一根方尖碑標誌了他跟埃及的連結。

商博良墓。2018年作者自攝

若有幸造訪巴黎的拉茲雪菲神父墓園,除了遊客必訪的王爾德墓,還有麻瓜應該找不到的雷斯壯家族墓(詳電影《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也可順便瞻仰這位早逝的英才。 

商博良墓碑。2018年作者自攝

 

《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日出出版」贈書

介紹古埃及的書籍,有很多的切入方式。要怎麼讓不熟悉的人也可以輕鬆入門呢?Ian Shaw博士選擇以單一物件作為出發點,讓讀者不會有太大的負擔,也許你本來不知道「納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也可以透過作者討論的過程越來越熟悉,並延伸認是古埃及的不同面相。

這塊石板將受到埃及學家不同的詮釋,他們紛紛試圖解答各種不同的問題,從埃及國家的政治起源到埃及藝術及文字的本質。單一物品勢必無法代表整個文化,但納爾邁調色板是少數尼羅河谷僅存的文物之一,極富盛名且資訊豐富,能夠當作古埃及文化整體某些層面的縮影。(第一章 導論

納爾邁調色板

這位作者也算是重量級。大學教授能夠當到有個人的維基百科條目,應該不常見吧(而且在寫這篇書介的2022年,已有10國語言版本)!他任教於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2005-10年先後擔任「埃及探索社群」(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 EES)副主席、主席。並於2018年獲選為倫敦文物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SAL)的成員(Fellow of the Society of Antiquaries, FSA*)。

*在名字後加掛縮寫字母,在英國通常是一種殊榮或特權。例如王室成員中也只有少數可以加上HRH稱號(中文通常翻成「殿下」)。

這本《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通識課」系列(英文原系列名稱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的一個課題。這個系列的書頁數通常不多,讀起來沒有負擔。作者難免會有自己的觀點,但其終極目標是提供平衡而全面,又能引起思考,所以找了各方面專家作深入淺出的整理。

Shaw博士還編著作了許多重要參考書。他編輯並撰寫其中兩章的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幾乎是古埃及學學生必讀的教科書。他和Paul T. Nicholson共同編輯的Ancient Egyptian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更是研究物質文化的重要工具/參考書。

本書頭兩章綜合描述後,作者分成歷史、文字、王權、身分認同、死亡、宗教等六個主題介紹,最後並用兩章討論近代的埃及熱潮,以及延續至今的文化遺產。從被定義為可能是古埃及王朝開端的納爾邁調色板,到現代的博物館、觀光政策,由古至今進行言簡意賅的論述。

最後,既然是翻譯書,還是要討論一下編譯品質的問題。整體而言,沒有太多明顯的錯字問題,不過編輯和譯者可能都不太熟悉埃及學的語彙和慣例。例如書中出現次數不多的埃及文轉寫,因為沒有用恰當的符號格式,乍看有點像亂碼。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書中譯為「權杖柄」的東西。雖然沒有看到附上英文原文或圖片(還是在哪我沒注意到?),但看描述應該是一種稱為macehead的物品,實體可參考下圖。到底該翻成什麼我也不確定,畢竟這種東西古代實際用途不明,但英文直譯應該會是「錘矛頭」之類的吧。它是19.5公分高、18.8公分寬的梨形,以這種尺寸還用石頭雕得美美的,實際拿來當武器的可能性偏低,所以也不排除用作類似權杖的功能。但是實在不像有辦法握住的「柄」啊!

Narmer Macehead

除此之外,這次出版翻譯的是2021年新版,所以內容相當新,尤其最後還有關於當代的討論。不論是對古埃及有興趣的入門新手還是已經研究多年的老手,都適合讀讀,從不同的觀點認識這個古老的文化。

書籍資訊

書名:古埃及:揭開神祕古文明面紗
作者:伊恩.蕭(Ian Shaw)
譯者:趙睿音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22/08/22
ISBN:9786267044643
叢書系列:牛津通識課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9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拉美西斯五世,現存最早的天花患者?

廣告

天花,對於現代多數人而言,已經是影視、文學作品中才會出現的古代流行疫病,卻曾是讓全世界頭痛的疾病。其最明顯病徵是身體各部位均會長出皮疹。病毒也會攻擊口咽或呼吸系統表面的黏膜,並侵入淋巴結進行增生。潛伏期過後,感染的細胞破裂,血液內的病毒數量驟升,而第二波的病毒增生也會在脾臟、骨髓及淋巴結內發生。病情嚴重者可能因此死亡,大難不死者也多會在皮膚上留下疤痕。

一名罹患典型天花的兒童

1979年11月8日,霍普金斯博士(Donald R. Hopkins)經過3年漫長的申請,終於獲得許可,從美國飛到埃及的開羅博物館,對一位尊貴的法老進行檢視。

拉美西斯五世(新王國,第二十王朝)在位期間並不長,大概只有4年左右。推估過世時的年齡大約在30歲上下,沒有顯著的豐功偉業,可能也沒有存活的後代。他的繼任者拉美西斯六世據悉是他的叔叔,和父親拉美西斯四世都是拉美西斯三世之子。

帝王谷9號墓(KV9)原應是拉美西斯五世為自己建造的長眠之地,不過他驟然早逝,墓根本來不及完成。繼位者續建,結果卻是大幅修改為己用。拉美西斯五世死後到底有沒有葬入他為自己選的墓地並清楚,因為盜墓活動在古代就相當猖獗,後期法老為了保護先人的死後安寧,將他們的木乃伊集中存放(反正陪葬品已多被盜空)。因此,這具木乃伊是1898年在Amenhotep二世墓(KV35)的密藏室發現。

出土時的初步研究顯示這位法老死於疾病,而皮膚上明顯的疤痕讓學者推論,他很可能就是死於天花。80年後,霍普金斯博士終於有機會進行實際的檢驗。不過由於拉美西斯五世是少數保存相當完整的木乃伊,館方只允許他撿取落在裹屍布上的組織進行研究。

會選在出土80年後進行這項研究,一方面也許是科學終於發展出相當的技術,另一方面是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可以在1980年宣布根除天花,使之成為首個在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因此,在這值得紀念的時刻,也想一探這位數千年前的疑似患者。

結果,電子顯微鏡並沒有發現天花病毒。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受到採樣的限制,總之霍普金斯博士親眼看過木乃伊上的病徵後,更加相信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古代的天花患者。然而,沒有分子層級的證據,目前仍無法證明拉美西斯五世所感染的,與近代的天花病毒是否相同。

之後學者又結合免疫學研究,以及古代莎草紙文書中的蛛絲馬跡,推斷不僅這位法老染疫,同時還有其他家人也因病過世。聚集眾多資源的宮廷之中尚且如此,當時的民間應該更是水深火熱。不過聰明的古埃及人似乎因此發展出基礎的防疫方法,例如「隔離」等措施。

參考資料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02495/WH_1980_May_p22-26_eng.pdf;jsessionid=080D07461906E30A25962B4631355A09?sequence=1

https://www.jstor.org/stable/4460151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20197122032470X

山谷祭──與死者同樂的慶典

廣告

說到慎終追遠,古埃及人應該算是即慎重其事。人在死後製做成木乃伊,並置入墓中存放,等待重生。

法老和貴族除了華麗的墓葬,並透過在墓室中實際擺放真實供品或模型、繪製壁畫、書寫咒語等供應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之日常所需,更有甚者會另建祭廟,定時由祭司奉上供品祭拜。

Deir el-Bahari的哈謝普蘇祭廟

古埃及的墓,大家的印象也許是重重機關密封,阻隔所有人的進入。實際上並非如此,只有存放身體、棺木以及祭品珍寶的墓室在入葬完畢後會回填封閉,此外還是有前廳甚至前庭是可供家人前往弔唁的,只是入口多在千年的風吹日曬中坍塌,使得考古學家需要科學探測和一些運氣才找得到它們。

祖先親人的墓並沒有平常不可造訪的規定,不過就如果華人大多可能會在清明節前後前往清掃祭奠,古埃及人,至少在底比斯(Thebes),會在「山谷祭」(Beautiful Festival of the Valley,Ḥb nfr n int)時隨著神明出巡的隊伍前往多數墓葬所在的尼羅河西岸山谷,拜訪及祭祀先人。

「山谷祭」始於收成季(Shemu)第二個月的新月,時間大約落在現今的6月。這一天,底比斯主神阿蒙神,以及其妻母特(Mut)、其子月神孔蘇(Khonsu)的神像會從尼羅河東岸的卡奈克神殿(Karnak Temple)出發,渡河繞境到西岸諸位法老的祭廟。大隊人馬行巡、渡河、歡慶,數日才會結束,再回到神廟。

底比斯墓主的親屬前來,不僅可以難得的一睹神(像)的風采(神廟和佛寺廟宇不同,是神的居所,平常並不開放信徒入內參拜祈福),也趁此時間在墓的前廳/前庭與已逝的親友共享盛宴,大概也會遇到家人同樣葬在附近的親朋好友,可以互相串門子問候。

Nakht墓(TT52)中的山谷祭宴會聚餐場景

埃及人對於死後福祉的確保,可說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為防不幸親友不再有辦法來團聚,他們索性將理想中的山谷祭同歡場景繪製於墓室前廳,也就是真實聚會應該進行的場地牆面上。壁畫中除了酒水美食,還有歌舞娛樂,親戚老友們更是直接名列在上,形成一場永恆的宴會,不散的筵席。

這個祭典至少從中王國便開始慶祝,而且是古埃及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慶典之一,並一直延續到希臘羅馬時代。後來的克普特語中,這個月份被稱為Ⲡⲁⲱⲛⲓ(Paoni),就是來自埃及文的pꜣ n int(that (month) of valley (festival)),即山谷祭的月份。

《古埃及象形文字──自然風土篇》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讀冊的「二手書贈品區」讓練習人撿到寶

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日常生活篇》還有一本兄弟作,就是本文要推薦給大家的《自然風土篇》,如果以中學課程分科而言,可說是古埃及地理課,不過既然是介紹文字的書,重點當然還是這個領域的詞彙。

本書第一大部分介紹古埃及人的生活環境,包含地形、氣候、星象、行政區劃等。第二部則進一步介紹長於這片土地的動物、植物,以及能用這些動植物做成的食物。以上不論地形、天氣、星星、行政區、動物、植物,幾乎都有相關的守護神。在古埃及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眾神,本書當然也順勢地的介紹了不少。

埃及文和中文都有部分文字是以圖像描繪的象形字,像是「河川」、「山脈」、「人」、「蛇」等具象的物體(不過有趣的是中文選擇用非象形的方式寫「蛇」這個字),但要寫出「空氣」、「情感」等無形體事物,肯定是經過了一定的邏輯轉換,因此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思考模式。本書除了羅列,有時更嘗試說明背後的思維。

在中文裡,東西南北表示一個不因個人面向,固定的方位;前後左右是以一個主體出發的相對方向,但在特定情境下也可替代前者。例如風水上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可指一個主體(例如人或建築)的前後左右,但若用在一個整體(例如國家、地理)的大方向,就可能用傳統坐北朝南的思維定位中心,於是前方就是南方,後為北,左、右分別為東和西。

從本書的說明會發現埃及人更乾脆,左就是東 𓋀imn),而右即西 𓋁iAb)。行文間再視情況加上補註聲符(sound complement)、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等表達特定的意義。

這樣的巧合是怎麼來的呢?

南方對於古埃及而言,也是帶來大地恩惠的尼羅河上游方向,加上南方也是太陽通過子午線時的方位,因此埃及人同樣是以南方作為基準。

因為埃及主要也是唯一的大河流向如此,當埃及人在新王國大規模擴張,遠達西亞看到幼發拉底河時感到十分的困惑,於是稱這條由北往南流的河稱為「逆流河」。

雖然要把符號、音標、意義全都背清楚還是不簡單,但經過如此說明就可以少記一組單字,也比較不容易搞混東西和左右的配對了。

這套書不是正規的語言或文法書,但作者以簡單清晰的介紹這個古老失傳的語言,又有大量的圖片輔助,不論是否有要深入研究這個語言,都可以作為輕鬆有趣的輔助參考。雖然現代研究埃及文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英、法、德文,本書原文用日文書寫,再翻譯成中文,已經過多層的詮釋轉譯。但若有意往下鑽研,會需要其他外語的基礎,有中文書可以起步還是比較輕鬆的。

書名:《古埃及象形文字 自然風土篇》
作者: 松本彌
譯者: 趙鴻龍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29
ISBN:9789865688868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151頁/14.8x21x0.76cm/普通級/全彩印刷
出版地:台灣

貓科女神們

廣告

古埃及眾神多具有至少一種的動物型態,和貓有關的多是女神。其中現在最多人知道可能是巴斯特(Bastet),相關文創商品更是深受貓奴的喜愛。

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托勒密時代巴斯特銅像(10.130.1332)

不過從現存文物的數量和體積來看,最主要的貓科神應該是大貓「獅子」。除了埃及神廟和博物館收藏的大型神像,連國際奢華珠寶品牌創辦人卡地亞先生也有收藏,並運用在當代首飾設計中,流入拍賣市場的就至少有兩件(詳見:〈圖坦卡門與1920年代的古埃及風珠寶〉)。

獅克美

主要化身為母獅子的女神就是獅克美(Sekhmet,或譯薩赫麥特),是古都孟菲斯(Memphis)在聖家庭三聯神中擔任女主人的角色,和造物神普塔(Ptah)育有一子奈菲圖姆(Nefertem)。她的這個角色讓她在底比斯王朝崛起後,與當地的母神「母特」(Mut),以及另一位具有母親身份的女神「哈索爾」(Hathor)有些重疊。

圖坦卡門胸飾呈現的孟菲斯三聯神:(左起)獅克美、奈菲圖姆、普塔。(圖片來源:Art Resource)

獅克美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強而有力之女」,這個母親慈愛,但絕對不是柔弱的女人,她也同時是「拉之眼」,具有保護太陽神的強大力量。一則神話說到太陽神拉曾經派出化身獅克美的哈索爾討伐謀反的人類,後來獅克美殺紅了眼,眾神用計讓她將染紅的啤酒也當血喝,才拯救了人類的浩劫。

特芙努特

這個母獅子殺人嗜血的神話,也有其他版本稱主角為特芙努特(Tefnut)。特芙努特比較常見的角色是水之女神,太陽城(Heliopolis)九柱神之一,和兄弟兼丈夫空氣之神舒(Shu)皆由當地造物神阿圖姆(Atum)的精液或口水而來,輩分上算是歐西里斯的奶奶(詳見:〈古埃及主要神話體系簡介〉)。

埃及神話的確很多融合與化身的情況,但通常還是有一定的邏輯(關係)。在各自體系接是主神的拉與阿圖姆融合後,各自的女兒「拉之眼」和特芙努特也默默被連結起來。在位於下埃及的獅城(Leontopolis),舒和特芙努特被視為太陽神的雙眼,分別以公獅和母獅的形象呈現。

廣告
巴斯特

古埃及後期直到現在,巴斯特最主要的形象是貓,不過她早期其實也是母獅。不同於獅克美和特芙努特,她「原先」並不屬於之前介紹的幾個主要神話體系,她的名字直接道出了她的起源──布巴斯提斯(Bubastis)。這個城市的希臘化名字看起來也許沒有那麼像,但埃及文寫起來大致相同(下圖),至於兩者的出現孰先孰後就很難說了。

巴斯特神
三種布巴斯提斯

不過,埃及很多地名都隨著時代更迭,這座城市的名字至少在讀音方面沒有太大的變化,現在的阿拉伯文因譯成英文為Tell-Basta,都還可見巴斯特的痕跡。

同為母獅,巴斯特也跟獅可美一樣具有拉之眼殺伐及保護的特性。於是這兩者先是融合,然後再分化。獅克美成為女戰神,不僅守護國家、法老,還可以戰勝疾病;家庭與個人,由於婦女的守護則成為巴斯特的領域。

Mafdet

Mafdet可能是最早,卻被後世遺忘的貓科女神。她在第一王朝被視為法老房中的保護者,對抗蛇、歇等邪惡之物。到第四王朝,她就被記錄在最早的金字塔文。她就住在皇宮中,也掌管的皇宮,並負責攻擊、抓住邪惡的大蛇。這樣的場景再之後的墓室壁畫也還會看到,不過已經轉變成拉化身為貓,拿刀斬殺邪惡的大蛇阿佩普(Apep)。

不過這位女神雖然住在皇宮中保護法老,但應該不是一般的家貓,英文有寫作豹貓(panther cat)或猞猁(lynx)。下圖壁畫描繪聖貓斬殺邪蛇,這隻貓的耳多就特別長,不注意還以為是兔子呢,也許就是猞猁類的特徵。

參考資料

圖解古埃及神祇

《古埃及象形文字──日常生活篇》書介

廣告
本文感謝我的荷包解囊

語言由字、句累積組合而成,但不知道大家在學習新語言的時候,有沒有背單字的困擾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練習人喜歡深入了解文字、語詞背後的演變和發展。中文的部首讓我們即使看到不認識的字,也可以根據文具的脈絡猜測字義。英文若懂得拆解字根,也能有類似的效果。中文成語常常不(只)是字面上看到的意思,例如「三顧茅廬」,若沒有聽過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肯定不解為何這個成語是指敬重人才、求賢若渴。許多的俚語、俗諺也是如此。

埃及文的書寫有象形字,也有有多種拼寫方式的拼音搭配有如部首而不發音的限定符號(延伸閱讀:【古埃及文101】形音意篇)要背誦和記憶並不容易。日本埃及學家松本彌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先以主題挑選單字,並延伸相關字詞,再補充說明用詞的邏輯,不僅有利記憶,也同時可以了解文字背後的文化。

書名:《古埃及象形文字 日常生活篇》
作者: 松本彌
譯者: 趙鴻龍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6
ISBN:9789865688936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 / 191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松本彌也是之前介紹過《圖解古埃及神祇》的作者,兩書的風格類似,都以豐富的圖片搭配簡潔清晰的文字說明。

個人覺得單就象形字的部分,埃及文的描繪比中文字寫實,所以好認很多,但如何呈現抽象的事物,就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思維模式:

  • 結婚會讓人聯想到「緊緊拴住」,所以以船綁在繫船柱的文字來表示
  • 吹奏小號的人則被稱為「以小號訴說者」

本書首章以埃及法老為鑰,推開古埃及的歷史巨門。直接分析解釋古文物上的文句,讓讀者可以迅速看懂實際使用的埃及文,對初學者而言應該會很有成就感。接著次章由男女的身體及動作,理解埃及人表述情感的方式;最後一章則是介紹伴隨戰爭、建築、書寫等日常生活所需而生的字符。

不過埃及文的排列方式本身就不像中文的方塊字,或英/日文的條列拼音字,大大小小的符號會視空間而調整分布,所以排版上若依照文物上的字句排版,轉寫拼音的標記就難免有些錯位或對應不是非常清楚。

另外就是這本書介紹的是文字和語言,但看起來並沒有找相關的專家審閱,所以有些翻譯可能不是很確實。例如頁10,介紹法老王名字中的「雙女神名」(nbty,延伸閱讀:【古埃及文101】法老篇)時寫道:「這個代表女性統治者、女主人𓎟𓏏<nbt>文字的女神共有兩位,所以<nbty>便成為雙數的標幟」。不知道大家讀了覺得是什麼意思,但這裡要說明的應該是,𓎟𓏏(nbt)意為「女主人、女性統治」,而這種法老的頭銜所描述的對象包含兩位女神(禿鷲和眼鏡蛇),所以用了nbt的雙數nbty來稱呼。(埃及文除了單數、複數,當一個詞是「雙數」也有特別的寫法,詳見:【古埃及文101】名詞篇

又例如,埃及文裡會譯為「靈魂」的字主要有3個,不過在頁170的圖說中,靈魂後面都註記為(卡),其實應該只有左下的雕像是靈魂(卡),另外三個以鳥的形象呈現者應該都是靈魂(巴)才對。

總結來說,這本書理路清晰、圖文相甫,很適合作為入門書,作者將相關/同類單字集中介紹的方法也有利學習,不過若真的希望深入研究,字義和文法方面還是建議再查閱正規的辭典和文法書比較保險。

古埃及人吃什麼?

廣告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說是舉世皆然。

埃及天獨厚的有尼羅河,甚至被希羅多德形容為「尼羅河的贈禮」。四大古文明都依傍著大河發展,但尼羅河不僅是這個雨量不多之地的的重要水源,每年氾濫從上游沖刷下肥沃黑土,讓個沙漠中的綠地種植出的穀物不僅養活埃及人,後來還成為羅馬的「穀倉」,養活帝國廣大的人民;河水還會順便沖走灌溉水源蒸發後留在地表的礦物,避免農耕地常見的鹽鹼化問題。

墓室壁畫中的收割場景

華人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依四季從事不同的農務,埃及人則以河水的週期分為三季。夏日尼羅河上游高地雨季開始,洪水流至埃及造成氾濫,低窪地區淹沒在超過一公尺的水中。直到10月水流大致退去,這時酷暑也已消退,變得比較涼爽,反而才是作物的耕種和生長季。之後再在大地變得太熱、太乾燥之前的春季收成。

主食

埃及主要種植作物有分別是二粒小麥(emmer)和大麥(barley)。人類顯然很早就發現了發酵的奧妙,並將這兩種麥類製作成日常的主食──麵包和啤酒。

埃及的女人用石頭將麥子磨成粉,加入水揉成麵糰後放著發酵,再成形烘焙。古埃及麵包主要有兩種造型:手捏圓形、烤模錐形。使用模具做的麵包,大小差不多,是沒有貨幣的古代發給工人的薪水(配給)之一。

Meketre(第12王朝)墓中的麵包製作人偶模型(MET 20.3.12)

2019年,熱衷烘焙酸麵包,也是古埃及迷的Xbox的創始人Seamus Blackley,和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的生物學家Richard Bowman、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埃及學家Serena Love合作,從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和隸屬於哈佛大學的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的館藏器物上擷取古代酵母樣品,並成功製做出麵包。

https://platform.twitter.com/widgets.js

現代人喝啤酒,主要是作為娛樂性的飲品,但在古代,透過麥芽發酵而得的啤酒,除了可能比水還要乾淨衛生之外,也是熱量和營養的來源,和麵包並列為不可或缺的日常主食。因此,埃及人無所不用其極的確保死後不會缺乏這兩項物資,親人帶來的祭品當然是來源之一,其他方式包括在墓中放入實體麵包和啤酒、繪製在壁畫、製做僕人模型(如上圖)、寫成咒語(詳見「祭品公式」)等。

其他食物

土地除了穀物,當然也生長不同的作物。蔬菜方面有洋蔥、生菜、蘿蔔(radish)、黃瓜、大蔥、葫蘆等。水岸植物的塊根也可食用,例如莎草根、蓮藕,而蓮花還會結出同樣可食用的蓮子。豆類的莢果,包含鷹嘴豆、蠶豆、扁豆、豌豆則是植物性的蛋白質來源。

尼羅河除了讓河谷兩岸的土地適合種植穀物,水中的「魚」也是埃及人的桌上佳餚。雖然埃及人也蓄養牛羊,但魚才是人民的主要動物蛋白質來源,只有上層階級的人才吃得起牛肉。幸好,尼羅河中魚類的選擇不少,有:河鱸、鯰魚、吳郭魚、鯔魚(烏魚)等。

廣告

人類畢竟是採集漁獵逐漸演變為農耕社會,難免會喜歡「野味」。當人類開始在尼羅河岸定居,谷地的野生哺乳類動物就開始因捕食而減少。不過人們還是會到沙漠邊緣打獵,有些人甚至會帶上獵狗來幫忙,捕捉野牛、髯羊、羚羊、野山羊等。獅子、獵狗、河馬也是打獵的對象,但主要應該是為了安全或貴族的休閒娛樂,牠們似乎不是合適的食材。

雞肉應該是現代人最常食用的禽鳥,不過雞原產於東南亞,埃及直到波斯人入侵後才開始有雞,更要到羅馬時代才比較普遍。鵝才是埃及主要的家禽,就跟雞一樣,牠們不只可以養來吃,所生的蛋也是很營養的食物。

氣候溫暖的埃及也是北方鳥兒避冬的目的地之一。這些候鳥來到河水邊休息和覓食,也都成為埃及人眼中的獵物,或用魚網、或用迴力鏢,獵捕野鴨、野雁來加菜。

Nakht墓室(TT52)壁畫可見漁、獵、釀葡萄酒等場景

飯後是不是該來點水果呢?

除了上圖已經看過,不僅可以直接吃,也用來釀酒的葡萄。棗椰(date)也許是最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中東水果,但卻不是埃及的原生植物。棗椰來到埃及時間不明,但在人工授粉的技術出現後,的確成為埃及最常見的水果。無花果(fig)和西克莫無花果(sycomore fig)也是壁畫中可見埃及人喜愛的水果,其他選項還有鱷梨(persea)、香瓜、西瓜、棗子。石榴、長角豆(carob)則在新王國之後變得普遍。

在向外擴張與更多是接交流的新王國,除了新的水果,也引進更多的調味香料,例如香菜(coriander)、孜然(cumin)、 蒔蘿(dill),豐富了料理的口味。

對於社會底層的老百姓而言,很多時候可能只求填飽肚子,味道和變化是有餘力之人所追求的。若真要比多元,法老的餐桌說不定沒有當今的我們多變,偶爾還可以來點異國料理,但卻也不是單調乏味的。

參考資料

Kathryn A. Bard,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Chapter 2,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埃及語言的故事

廣告

古埃及人溝通所用的埃及語(Egyptian)已然失傳,沒有人知道當時正確的發音方式。在使用的數千年歷史中,應該也和所有的語言一樣不斷的演化轉變,且有區域性的方言、口音。透過流傳下來的文字分析,埃及文應屬於亞非語系(Afro-Asiatic/Hamito-Semitic)的一支。

口語從史前時代就已在使用,但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大約西元前3200,差不多就在埃及統一,國家需要更多組織控管的早期王朝時期,這應該不純屬巧合。有一個說法認為文字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發明,之後才傳入埃及。不過兩地的文字在字型、結構、書寫工具等方面都不一樣,因此兩地各自因應需求發展出文字的可能性更高。

阿拜多斯的標籤──最早的埃及文字之一

早期埃及文(Early Egyptian)主要出現在儀式性工藝品和墓葬中,不過這些象形符號仍屬單字式訊息的紀錄,還不見完整的文句和篇章,即使是紀錄上下埃及統一關鍵時刻的那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也不例外。這讓了解這些上古文獻難上加難,因為資訊量真的不多。

古王國埃及文(Old Egyptian)開始有比較完整的句法、語法,並且搭配著圖畫出現在私人的墓室中。第五王朝的Unas法老甚至用滿滿的文字裝飾金字塔的內部牆面,這篇書寫法老死後加入星星與眾神的文字因此被稱為「金字塔文書」(Pyramid Texts),成為研究古代生死觀及信仰的重要文獻。

下一個階段發展出來的中王國埃及文(Middle Egyptian),也可以稱為古典埃及文(Classical Egyptian)。中王國埃及文整體結構已經相當完備,並且留下許多故事性文獻,例如〈辛奴亥〉、〈口才便己的農民〉(The Eloquent Peasant)、〈遇難船員的故事〉(Tale of the Shipwrecked Sailor)等。此外,也用於書信以及法律、政府文件。

寫有辛奴亥故事的石灰石塊

宗教文獻絕對是古埃及文獻的一大宗。許多古王國時代皇家限定的作法,在王權低落的第一中間期開始往下普及,金字塔文書簡化並用中王國埃及文書寫在棺木上,稱為「棺槨文書」(Coffin Texts)。

進入新王國,這類指引死者的文字開始寫在更輕便易得的莎草紙上,即「死者之書」(Book of the Dead)。口語的演變通常比較快,所以人的年紀相差不用太多歲就可能出現代溝,死者之書和墓葬、神廟的宗教文獻卻沒有與時俱進,而仍舊使用古典埃及文。因此,現代學生通常也以此作為學習埃及文的入門,本網站的埃及文教學也是以中王國埃及文為主。

學習埃及文建議從〈【古埃及文101】基礎篇〉閱讀起,亦可在主題頁面挑喜歡的主題瀏覽。

中文也有類似的書寫文字和口說語言分離的發展。因此唐朝詩人白居易寫詩「老嫗能解」成為一種特色;民國初年更有「白話文運動」,主張文學應當我手寫我口,不再以古人的文言文為書面文體。這樣的轉折出現在埃及史上最特別,後世法老卻極力想抹滅的阿馬納時代

廣告

阿馬那時代之後直到第三中間期,晚期埃及文(Late Egyptian)成為主要書寫語言。

以字體而言,每個符號如同圖畫般詳細刻畫著色的聖書體(hieroglyph)最早出現,但幾乎同時也出現了更容易書寫的手寫聖書體(cursive hieroglyph)和神官體(hieratic)。前者具有裝飾性和神聖性,多用在神廟、墓葬等地方,後者則多寫在莎草紙,但也可能寫在陶片、石塊(例如上圖辛奴亥的故事)、木片上。起初主要為直書,到中王國以後莎草紙上常見的橫書才變得普遍。

到了晚期的第二十六王朝,更多連字簡化的世俗體(dometic)出現,用來書寫當時的世俗埃及文(dometic)。世俗體也漸漸取代神官體成為主要書寫體,但聖書體的重要性仍無可取代,所以在埃及文破譯關鍵──刻有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羅賽塔石碑上三個並列的語言,由上而下分別是:聖書體、世俗體,以及希臘文(統治者的語言)。

羅賽塔石碑

埃及在西元前最後一個世紀成為羅馬的行省,不再由法老統治。海外的統治者雖然不常造訪埃及,卻仍支持傳統神廟的興建。埃及面對著比以往更頻繁的外界接觸,千年傳統卻依舊頑固,直到西元五世紀仍可見世俗體的塗鴉。

基督教的傳入與興起無疑給了這個與信仰密切相關的語言一記重擊,卻也將古老語言轉型保留至今。大約從西元2世紀起,信仰基督教的埃及人開始用結合希臘字母和世俗體衍生字母的克普特文(Coptic),以切割古老的異教(pagan)傳統。

克普特文Papyrus Bodmer(VI-16)

現今的埃及以阿拉伯文為官方主要語言,是隨著7世紀的伊斯蘭教統治者一起傳入,也再次改變埃及人的主要信仰。在那之前,古代的埃及文就已經成為失落的技藝,克普特文卻至今仍是克普特教會的儀式語言,現在對於古埃及文可能的發音也多依據克普特語推測。

參考資料

Kathryn A. Bard,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Chapter 2,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黑白印和闐──1932年的《神鬼傳奇》

廣告

說到電影《神鬼傳奇》,相信大部分的人腦中首先出現的應該是1999年,由布蘭登·費雪和瑞秋·懷茲主演的版本。這部片的成功,不僅又出了兩部續集,在2017又由湯姆‧克魯斯主演了新版。

不過,讓擁有強大力量的木乃伊復活的情節,並非近代人的創意,早在1932年環球影業就上映了同樣名為The Mummy的黑白電影(該片似乎沒有官方中文片名,就還是稱之為《神鬼傳奇》吧)。

1932年電影海報

這部片於圖坦卡門出土的十年後上映,反映當時的埃及熱。另外,從當年的海報設計可以看出,這部片主打的是演員Karloff。本名William Henry Pratt (1887–1969)以藝名Boris Karloff走跳,在《神鬼傳奇》前便以《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中的科學怪人樹立起恐怖偶像(horror icon)的地位。隔年的《神鬼傳奇》雖然沒有正式的續集,卻啟發了不少類似主題的電影。這部片中還有幾位演員先前也都出演過《科學怪人》、《德古拉》等恐怖片,這樣的選角清楚顯示這部電影的企圖。

時隔超過一甲子,1932年和1999年的兩部電影劇情上雖然不盡相同,卻有不少致敬、挪用之處。以下希望大家不會介意練習人劇透一部將近一個世紀前的電影劇情。

Karloff的印和闐

這部電影被歸類為恐怖片,但片頭響起〈天鵝湖〉作為配樂,就不禁令人嘴角失守。隨著配樂出現在螢幕上的文字,介紹傳說中伊西斯(Isis)用以復活歐西里斯(Osiris)的咒語,也就是本片中虛構用來復活木乃伊的「托特卷軸」(Scroll of Thoth),相當於1999版的「死者之書」(但實際上的死者之書是幫助死者通過審判的指南和咒語)。

也許是故意,故事的起始點是1921年──圖坦卡門出土的前一年。大英博物館的團隊找到了被活埋的木乃伊,以及寫有詛咒不該開啟的箱子。這具木乃伊的名字,當然就是大家熟悉的「印和闐」。

延伸閱讀:〈古埃及的印和闐──從建築師到醫神

一位研究助理出於好奇,在建檔資料的時候開啟了箱子,並在抄錄文字時無意間念出了咒語。於是,木乃伊復活了,開箱的人也發瘋了,回英國後不久就癲狂而死。

1932年電影海報。復活的木乃伊與被嚇瘋的助理。

之後時序跳到了10年後,也就是電影上映的那一年。一個謎樣的人物指引考古團隊找到了一處完整的公主墓,她的名字則是安蘇納姆(Anck-su-namun)。

這位謎樣的人物正是化名於當代生活了10年的印和闐,為了復活愛人,指引考古團隊讓公主的木乃伊得以出土。然而,當他誦唸復活自己的「托特卷軸」時,公主卻沒有醒過來。

飾演公主的Zita Johann

原來公主已經轉世,成為一名貴族小姐(有一半埃及血統)海倫。在印和闐念咒時,原本在派對上的海倫就像《睡美人》到了詛咒指定的年紀,恍恍惚惚地被咒語召喚走,只不過不是去找紡紗機,而是來到唸咒之人所在的埃及博物館。當時博物館已經關門,海倫不得其門而入昏厥於門口,並被男主角法蘭克(Frank Whemple),也就是找到公主墓的年輕考古學家救走。

接下來,有愛情的萌芽,也有印和闐的千方百計與魔法詛咒。雖然沒有新版那麼多武打動作,整體劇情平順推進,卻也造就不少經典場面為1999版所仿效。

印和闐準備要進行儀式,讓公主和他一樣永生

在最後的劇情高潮,印和闐終於突破眾人的護衛,將轉世的公主引至儀式場地。首先恢復了她的前世記憶,再來還要讓她變得和自己一樣長生不死,但這需要先將人經過泡鹼(natron)浴,脫水製成木乃伊(這個近代新版都沒有採用的設定大概是本「恐怖片」最驚悚的地方吧),再以「托特卷軸」復活。

此電影宇宙中,沒有「反」托特卷軸這類的咒語可以奪走印和闐的力量。雖然如此,老電影還是不免要老哽的讓「王子」(法蘭克)來拯救公主,不過在這個女權才剛剛起步的年代,最終的結局倒是滿值得讚許。

廣告

想起自己前世以公主之身兼女祭司之職,卻與祭司印和闐相戀但又早逝的安蘇納姆,本已放棄掙扎,要任印和闐宰割。這時受印和闐詛咒,幸因護身符而只有昏厥沒有死去的法蘭克終於趕到。聽到法蘭克的呼喚,海倫想起她現世的愛人,不想再次年紀輕輕就死去,於是恢復求生的意志。她從石床上一躍而起,跪到伊西斯神像前用現代的語言陳訴自己雖然忘了古老的咒語,但懇求女神的幫助。

果然只要誠心,跟神溝通沒有語言的問題。就在印和闐因外人(法蘭克和同伴)闖入而分神時,海倫也許是記憶起或女神再次傳授給她咒語,於是唸了起來。只見雕像隨著唸咒聲緩緩舉起拿著「安卡」(象徵生命)的右手,接著電光一閃,桌上的托特卷軸著火,印和闐皮肉褪去化為白骨。海倫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自己,而「王子」唯一的功能是用聲音將海倫拉回現代。

另類的致敬
1999版《神鬼傳奇》和續集都出現一個像「鸛(stork)」,卻讓唸咒人卡關的符號。埃及鳥類符號眾多,但女主角一聽就知道唸作Amenophis,讓施咒順利完成。這個符號沒有被拍出來,顯然是一個不存在的符號,因為埃及文中沒有單一符號的讀音這麼複雜。Amenophis其實是希臘化的Amenhotep。1932年的安蘇納姆被設定為第十八王朝法老Amenophis the Magnificent,即Amenhotep三世之女,所以這位公主是異端法老阿肯那頓的姊妹呢!
新版雖然沿用了印和闐、安蘇納姆等人名,但身分關係都重新設定,卻又用另類的方式運用了Amenophis這麼名字。
參考資料

https://www.freegreatmovies.com/Free-Movie/The-Mummy/34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ummy_(1932_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