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祭──與死者同樂的慶典

廣告

說到慎終追遠,古埃及人應該算是即慎重其事。人在死後製做成木乃伊,並置入墓中存放,等待重生。

法老和貴族除了華麗的墓葬,並透過在墓室中實際擺放真實供品或模型、繪製壁畫、書寫咒語等供應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之日常所需,更有甚者會另建祭廟,定時由祭司奉上供品祭拜。

Deir el-Bahari的哈謝普蘇祭廟

古埃及的墓,大家的印象也許是重重機關密封,阻隔所有人的進入。實際上並非如此,只有存放身體、棺木以及祭品珍寶的墓室在入葬完畢後會回填封閉,此外還是有前廳甚至前庭是可供家人前往弔唁的,只是入口多在千年的風吹日曬中坍塌,使得考古學家需要科學探測和一些運氣才找得到它們。

祖先親人的墓並沒有平常不可造訪的規定,不過就如果華人大多可能會在清明節前後前往清掃祭奠,古埃及人,至少在底比斯(Thebes),會在「山谷祭」(Beautiful Festival of the Valley,Ḥb nfr n int)時隨著神明出巡的隊伍前往多數墓葬所在的尼羅河西岸山谷,拜訪及祭祀先人。

「山谷祭」始於收成季(Shemu)第二個月的新月,時間大約落在現今的6月。這一天,底比斯主神阿蒙神,以及其妻母特(Mut)、其子月神孔蘇(Khonsu)的神像會從尼羅河東岸的卡奈克神殿(Karnak Temple)出發,渡河繞境到西岸諸位法老的祭廟。大隊人馬行巡、渡河、歡慶,數日才會結束,再回到神廟。

底比斯墓主的親屬前來,不僅可以難得的一睹神(像)的風采(神廟和佛寺廟宇不同,是神的居所,平常並不開放信徒入內參拜祈福),也趁此時間在墓的前廳/前庭與已逝的親友共享盛宴,大概也會遇到家人同樣葬在附近的親朋好友,可以互相串門子問候。

Nakht墓(TT52)中的山谷祭宴會聚餐場景

埃及人對於死後福祉的確保,可說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為防不幸親友不再有辦法來團聚,他們索性將理想中的山谷祭同歡場景繪製於墓室前廳,也就是真實聚會應該進行的場地牆面上。壁畫中除了酒水美食,還有歌舞娛樂,親戚老友們更是直接名列在上,形成一場永恆的宴會,不散的筵席。

這個祭典至少從中王國便開始慶祝,而且是古埃及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慶典之一,並一直延續到希臘羅馬時代。後來的克普特語中,這個月份被稱為Ⲡⲁⲱⲛⲓ(Paoni),就是來自埃及文的pꜣ n int(that (month) of valley (festival)),即山谷祭的月份。

作者:

練習人

古埃及文化、歷史的業餘愛好者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