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構成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家人是一個人出生最先接觸的「他人」。中文的親屬稱謂之複雜,有些甚至連母語中文人士都會混淆。英文的這部分就相對簡單,但若要將英文文本中的親屬關係翻譯成中文,卻會是一大困難,因為如果沒有足夠脈絡,姑姑/阿姨難分,叔叔/伯伯/舅舅更是傻傻分不清楚。然而埃及文更加簡化,嚴格來說只有六種稱謂。
在〈埃及文必學──祭品公式〉中,範例的Pepy石碑上除了有咒語讓死者分享貢獻給神明的祭品,他還將受惠的範圍擴及親近的家人,列出的名單上可見其中兩種親屬稱謂。
首先出現的是 𓅭,sA,也就是「兒子」,以及陰性的 𓅭𓏏,sAt,「女兒」。這是其中一個古埃及親屬稱謂(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根的陰陽性,所以只算一個。說明請見:〈名詞篇〉)。
石碑再來列出的是 𓈞𓏏𓁐,Hmt,「妻子」。與妻子相對的「丈夫」在墓葬、石碑等較少看到,因為擁有這個身分的人,通常是這類銘文中的第一人稱主角。所幸古埃及留下夠多文字記錄,讓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身分角色的稱呼是:𓉔𓇋𓂸𓀀,hi。這一組是第二和三種古埃及親屬稱謂。
Pepy石碑中第一個提到的家人其實是他的母親,但並沒有用到稱謂,而是透過 𓄟𓋴𓈖,ms.n,born of X,由X所生,來介紹自己。在沒有姓氏的社會,區別自己和其他同名之人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加註自己是誰的小孩。
埃及文當然也有「母親」這個詞彙,𓅐𓏏𓁐,mwt。有趣的是,若現代學術上的唸法跟古代真實的讀音沒有差太多的話,這個字跟中文「母」發音滿接近的。「父親」則是 𓇋𓍘𓀀,it(i)。 這一組是第四和五種古埃及親屬稱謂。
最後一種稱謂是兄弟姊妹,𓌢𓈖𓀀,sn,「兄/弟」;𓌢𓈖𓏏𓁐,snt,「姊/妹」。這組詞和兒、女一樣,是同一個字根的陰陽性變化。
六種稱謂的延伸運用
只有六種稱謂並不表示他們沒有或不重視其他親戚,墓室壁畫的宴會場景就常有大批的親戚朋友出席並且會寫出身分名字。下面這個樹狀圖整理出以「我(EGO)」為中心的血親關係和稱謂,三角形為男性,圓形為女性。
簡單來說,直系血親尊親屬,也就是爸媽、祖父母以上,都適用「父、母」這組稱謂;直系血親卑親屬,也就是兒女、孫子女以下,都適用「兒、女」這組稱謂。其他非直系血親都是sn或snt,而且不分輩分,所以不只兄弟姊妹,從伯父到姪子都適用。實際上,sn這個字的應用也不侷限在家族親人之內,還可以是朋友、愛人等,另一個和「我」有關係的個人。
埃及人有時候也會比較詳細的說明親屬的關係,這時候就會用到複合稱謂。所謂的「複合」(compound),也可以說是一種描述,就是將上述六種稱謂組合。例如祖父是父親的父親;舅舅是母親的兄弟;孫子是兒子的兒子;姪女是兄弟的女兒等。因此若要明確介紹親等較遠的人,就是句子長一點而已,並不會有什麼問題。
古埃及家庭
認識了各種稱謂,最後來看看古埃及的家庭組成。考古發現的遺跡和文獻顯示古埃及應該主要是小家庭,但也有可能有其他親人來加入。
一個中王國男子的家庭成員變化很幸運地被記錄並保留了下來:一開始只有男主人Hori夫妻和一個小孩,再來Hori的母親和妹妹們也來同住,最後Hori可能過世了,他的兩個妹妹出嫁或也去世,因此家中剩下兒子Sneferu、母親、三個姑姑,以及祖母。除了成員的變化,這個家庭沒有留下其他的紀錄,因此無從得知更多的故事。可以知道的是,古埃及的家庭網絡並沒有因為名詞較少而疏遠冷淡。
參考資料
Campagno, ‘Kinship and family relations’ from the on-line UCLA Encyclopedia of Egyptology.
Kemp, B.J. (2018). Ancient Egypt. Routledge. p.219-220.
在〈【古埃及文101】親屬篇〉中有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