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101】神官體基礎篇

一如中文有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不同寫法,古埃及文字也不全都像神廟、墓葬中書寫或雋刻的那樣工整。若用中文比擬,這些神聖場域用的聖書體(Hieroglyph)工整端正,就像楷書;神官體(Hieratic)適度簡化聖書體,讓書寫起來更便利流暢,類似行書或草書;世俗體(Dometic)到了古埃及晚期才發展出來,更加簡約,可以算是草書甚或是簡體字。三者的出現有先有後,世俗體的出現也的確取代了神官體在日常書寫中的地位(所以羅賽塔石碑上沒有神官體),但它們還是有各自存在的意義和功能,而共存了一段時間。 

不同於聖書體看起來像是五顏六色的各種圖案,神官體比較像中文毛筆字,不過他們用的是蘆葦桿筆,沾取黑色和紅色的顏料書寫,並發展出特殊的書寫工具套組,這組工具也成為埃及文符號 𓏞(Y3),用於代表書記官(scribe)或作為「書寫」(to write, writings)的縮寫。 

古埃及書寫工具

第十八王朝Menna墓中記錄收成的書記官

大都會博物館藏第十八王朝阿馬納時期Meketaten公主的筆盒

類似Y3符號的實體物件

閱讀和學習上,端正的印刷體、楷書絕對是最容易辨識的,且對埃及人而言,聖書體還有其神聖性。不過,行書和手寫體才是生活中比較方便使用的形式,因此如果想要透過埃及人留下的文字(例如信件、故事、工作或交易紀錄等)了解他們,神官體就是需要克服的工具。 

上表是由英國利物浦大學埃及學教授Mark Collier整理自古埃及短篇故事Story of the Shipwrecked Sailor的埃及文字母表。瀏覽過這麼表格,應該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開篇介紹會形容神官體不僅像行書,還有草書的氣質。其中只有幾個符號和中欄的印刷聖書體大致還算相同,其他即使已經並列,可能一時還是無法把他們聯想在一起。 

首先說明為什麼有些格子裡擠了不只一個符號。w和s本來就有兩個對應的埃及符號(忘記的人可以回顧〈基礎篇〉),其他的 𓄿 (A)、𓅓 (m)、𓏏 (t)、𓆓 (D)則是有比較完整的寫法和更簡略的寫法,就像中文有些常用字會有俗體字,如臺/台;或是俗稱的「草字頭」,正確應該寫得像兩個小十字,但中間的一橫也可以連起來寫。 

再者,這裡還只是幾個單音的字母符號,卻已經有些寫起來相似,有混淆之虞。例如,手臂 𓂝 (a)和水波 𓈖 (n)基本上都是一橫,只差在手臂多了一點上鉤。而 𓂋 (r)和比較完整的 t 更是幾乎一樣,若真要說差別,大概就是在行文中,t 通常寫得比 r 小一點。 

喜歡解謎的人說不定可以把閱讀埃及文書當作一種娛樂,不過只會上面的字母肯定是不夠的。自己推敲對應的聖書體符號當然也不是不行,但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絕對會比自己摸索嘗試破解簡單。 

廣告

在這裡,讓我們來鎮重介紹Georg Möller(1876–1921)。他是一位德國埃及學家,曾參與過第五王朝法老Nyuserre Ini金字塔、Abusir、Deir el Medina等地的考古挖掘。最終因為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西亞得瘧疾亡故,得年45歲。說起來不算長的人生,因為留下了重要的著作,而得以被記住。

Hieratische Paläographie第一冊出版於1909年,距今已超過一百年,但他用心整理各個符號在不同文獻中寫成什麼樣子,因此成為基礎工具書。這套書已經超過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年限,網路上不難找到電子檔(文末參考資料附了搜尋到的第一個網址)。翻閱過就知道那肯定是浩大工程,而且大概是因為當時的排版技術很難印刷有這麼多不同字體的埃及文符號,所以只有扉頁、前言、目錄是印刷體,後面就都是手寫了。因此,作者可是扎扎實實的是「寫」了一大部書,不得不佩服。 

正文開始是手寫的德文介紹說明,會德文的人可以嘗試閱讀。不會也不用太擔心,因為重頭戲是後面的對照表!Möller表格的分類和標號類似但並非現在慣用的加德納編號,這是因為Möller還比加德納(1879-1963)年長3歲,算是同輩的埃及學家。Möller在前言說明,他參照的是一份更舊,且在當時已知有不少錯誤的Theinhardt符號表,進行適度的調整。 

沒有一定的詞彙基礎,要直接閱讀文字實在太困難了,就讓我們先看看數字吧!下表為埃及的個位數部分(想了解埃及的數字,請回顧〈數字篇〉): 

Möller的表格大致格式都相同,可以看到他爬梳了出參考文獻的各個符號,還依照年代順序排列。除了編號欄以及第二欄的聖書體,接下來就是由古至近排列,呈現文字的時代變化──越來越簡化、潦草(這應該一點都不意外吧)。

數字1-3已經夠簡單,所以與其說演變,應該個人書寫風格的差異居多。但5在早期,即使潦草,大概也還有五束的影子,到後來卻越來越像中文的「川」字。8更是直接簡化成了兩橫,中文讀者直覺反應可能會以為是「二」。依照8的簡化邏輯,四束變成一橫,7就好理解了,變成了一橫之下再加三束。 

至於9,可以看得出來,人們從很早就厭倦了這麼多筆畫,因此濃縮成了四到五條斜線。然後就像車會越開越快,字也越寫越快,最後連成了一串大波浪。

接下來幾頁, Möller繼續整理十位、百位,一直到一百萬,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延伸閱讀。 

Ebers Papyrus

Ebers Papyrus是一份記錄了醫療資料的莎草紙文書,儘管因為部分殘缺以及古代巫醫不分導致翻譯上還沒有定論,這份文書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最上端有類似頁碼的編號,大家可以用Möller得對照表試試看,看得出來上圖這是第幾頁嗎?

(立刻公布答案就破壞了解謎的樂趣,想好再到〈埃及勞工病假與醫療照顧〉找答案吧!)

想要知道更多的符號怎麼寫,但不知道從何找起? 

2006年 F. Vervloesem整理了一份Möller和加德納編號的對照表。另外,也有日本團隊將Hieratische Paläographie建成線上資料庫,可以用符號種類、加德納編號、原書冊數頁碼等進行查詢。有時間不妨都玩看看! 

參考資料

https://www.worldhistory.org/article/180/the-tale-of-the-shipwrecked-sailor-an-egyptian-epi/#:~:text=The%20Tale%20of%20The%20Ship,Petersbur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_M%C3%B6ller

Georg Möller, Hieratische Paläographie 

http://ancientworldonline.blogspot.com/2014/02/mollers-hieratische-palaographie-online.html 

英譯 Georg Möller 

http://www.egyptologyforum.org/bbs/Stableford/StablefordMoeller.html 

破解古埃及 古埃及文

練習人 View All →

古埃及文化、歷史的業餘愛好者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