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尖尖,鬍子翹翹,手裡拿著…

廣告

法老,作為埃及的統治者,如同諸多國家的統治者,身上會穿戴不少裝飾品,除了華麗美觀,讓人肅然起敬,許多還有象徵王權的意義。耀眼的首飾不是一般人負擔得起,可以說是法老不同於一般人最顯而易見的配件。然而,最不起眼的,卻可能是最不可忽略的。 

在早期王國時期,納美爾調色盤(Narmer Palette)上的法老並沒有過多的裝飾,除了衣裙,法老比較特別的裝束就是帽子,或者說是王冠。在以槌子擊斃敵人的那一面,法老戴的是代表上埃及,形狀類似保齡球瓶的 Hedjet(白王冠)。背面,當法老視察戰果,看著眼前被斬首的敵人,他換了一頂王冠,這次是下埃及的 Deshret (紅王冠)。 

納美爾調色盤

法老被稱為「上下埃及之主」,於是這兩種王冠也出現融合版。之後,埃及又發展出幾種王冠,主要有裝飾有鴕鳥羽毛的儀式用王冠Atef,還有從人面獅身到圖坦卡門都選用的Nemes,以及常在戰時配戴的 Khepresh(藍王冠)。 

Source

除此之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因為那一小搓的鬍子,怎麼看都是那麼的普通。然而,古埃及可不是個把蓄鬍當作時尚的國度,毛髮髭鬚對他們而言是藏汙納垢之處,因此最能兼具衛生與美觀的理想做法,就是剃除身上原有的毛髮,再帶上易清潔的假髮。(詳情請參閱:詳見〈三千煩惱絲:古埃及人的頭髮與假髮〉、〈古埃及人的頭髮與假髮(上)〉、〈古埃及人的頭髮與假髮(下)〉) 

頭髮可以戴假的,鬍子當然也可以! 

納美爾的鬍子看起來整理得很乾淨,沿著下巴稜線連結到鬢角和帽沿。但和被老鷹鉤住鼻子、表示敵人的符號,還有將被擊殺的手下敗將有毛髮紋路,且與頭髮連成一片的落腮鬍相比,納美爾的小鬍子顯得不那麼自然。 

其實,配戴假鬍子(false beard)是古埃及法老源遠流長的傳統和特權,並且他們會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平面或立體的藝術呈現中。 

2015年初,知名的圖坦卡門黃面具的假鬍子部分脫落,博物館不當的第一時間處理方式,險些對古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時間再往前追溯,重新統一埃及,將國家帶入新時代──中王國時期的開創Mentuhotep二世,也帶著這樣的鬍子(但樸素很多)。 

Mentuhotep二世位於Deir el-Bahari祭廟中的浮雕壁畫。

吉薩金字塔前,吸睛度不亞於身後金字塔的人面獅身像,雕刻的是古王國第四王朝法老 Khafre的面容。現在的「人面」部分看起來像是撞在牆面上一樣扁平,先不說裝飾物,連鼻子都沒有。經過數千年的風化,還能保有現在的樣貌已相當驚人,但研究發現,鼻子是在後世被刻意去除。這位法老前額和下巴原本分別有 Uraeus 眼鏡蛇守護神和假鬍子,雖已掉落,但其碎塊在獅身的前爪間找到。儘管這個鬍子被認為是新王國時期的產物,有可能是修復,也可能是增添,但不論如何,這位法老的其他雕像顯示他也配戴假鬍子。 

Khafre

男性法老們將原生的鬍子刮乾淨再戴上假鬍子,那原本沒有鬍子的女法老呢? 

古埃及絕大部分的統治都是男性,但也有零星幾位女性。從哈謝普蘇她的雕像可以看出面部的線條比以前的男性法老柔和,但為了遵守並符合悠久的藝術傳統,雕像裸露的上身仍是男性平坦結實的胸膛,並且也會戴上假鬍子,例如下圖藏於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哈謝普蘇雕像。從這個雕像還可以清楚看到用來將假鬍子繫上的綁帶,和千年前納美爾調色盤上浮雕的鬍子相似。 

哈謝普蘇

再回顧上述幾位法老的假鬍子,造型似乎不太一樣?有些看起來像是一個帶橫紋的大方塊,有些卻尾端捲翹。古埃及的鬍子可不是展現時尚的地方,這其中的差異,可以從幾個古埃及象形文字看出端倪。 

嘉德納編號A41是國王或國王的自稱(相當於中文的「朕」),符號雖小,卻沒有漏了該有的細節──頭上的Uraeus眼鏡蛇守護神,下巴的假鬍子。這個字有許多用途基本上差不多的變體(但可能有特殊的意涵或象徵性),頭上可以換戴其他王冠,手上可能加上權杖或連枷(flail)等王權象徵物。然而,卻不能和編號A40搞混,頭上少了王冠,但一樣有鬍子,這個符號卻用來表示「神」。 

A41 𓀯 vs 𓀭 A40

那差別在哪裡呢? 答案就是「鬍子」!

神的鬍子長而捲翹,法老的假鬍子基本上直的。其他幾個用來表示特定人形神祇的象形符號也都有翹鬍子。

太陽神拉𓁚 阿蒙𓁩 

描繪木乃伊的符號也都有翹鬍子。根據神話,冥神歐西里斯乃是第一個木乃伊,而法老身為太陽神拉之子,死後會加入眾神的行列,這樣說來,木乃伊有神明的翹鬍子完全合情合理。

𓀾 𓀿 𓁀

埃及的藝術很多時候是寫實的,只是需要以古埃及人的邏輯和脈絡去理解。古埃及的文物很多都已經脫離原始的位置,很難確定其原始的目的。但圖坦卡門的黃金面具是陪葬品,這位法老已逝成神,且是給木乃伊配戴,有翹鬍子理所當然。Mentuhotep二世的壁畫來自其祭廟,是過世法老被作為神侍奉祭拜的地方,所以畫家也給了法老符合其身分地位的翹鬍子。 

前面稍微提到了法老手上的道具,文章結束前再稍微補充說明。

中國的帝后肖像通常都打扮的霸氣亮麗,然後正襟危坐。歐洲的王者肖像就活潑得多,或站或坐,而且手上常有不同象徵力量和權力的聖物。古埃及和歐洲的情況類似。法老們可能因為不同情境而拿著不一樣的東西,但最重要的身分標誌是牧羊人的彎鉤(heka)以及農人的連枷(nekhakha1,不僅因為農牧是養活埃及眾人最重要的產業,這兩項工具還可以用於管教(羊群)與攻擊(獵食者)。此外,這兩件組也是冥神歐西里斯的聖物,而歐西里斯作為神話中的第一位法老,所有的法老都是他的繼承人,死後也都會被製作成歐西里斯(木乃伊),因此法老的人形棺通常都是手持這兩件法器。

𓌀

會出現在法老(或神)手上的還有was權杖,其形似簡化的混亂之神賽特,具有鹿形不明生物的頭和叉形的尾,象徵神權和抑制混亂的力量。埃及人非常重視秩序與規律,厭惡意外與混亂,於是這個符號也常被用作護身符。 

  1. 連枷,或槤枷,是一種農用收割工具,用於分離穀物的外殼。通常由至少兩段大的棍子組成,棍子之間由短鏈相連。一根棍子由使用者握持並揮舞,其他的棍子則對穀物進行擊打,從而使外殼從穀物上分離開來。簡單來說,連枷有點像是大型的雙截棍,這樣應該就可以想像拿來當作武器時的攻擊力吧。 

作者:

練習人

古埃及文化、歷史的業餘愛好者

在〈帽子尖尖,鬍子翹翹,手裡拿著…〉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