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威廉博物館是劍橋大學附屬的藝術和考古博物館,在2016年2月23日到5月22日推出「Death on the Nile」特展。顧名思義,這次的展覽就是展出和「死亡」相關的物品。主要希望藉此呈現棺槨設計在四千年間的變化,以及其所反映宗教、社會變遷。
******以下翻譯自:「Death on the Nile」特展官網下的部分分頁******
展覽簡介
對許多人來說,看到「古埃及」這個詞會馬上聯想到木乃伊、金字塔、奇異的獸首神等圖像──死亡和神秘的意象。然而關於埃及人和他們的墓葬還有其他故事可說。透過這次展覽,我們將揭示古埃及棺槨的發展,以及它們製造者的技巧。還有一件事也更加清楚明瞭,埃及人對「死亡」的固執,事實上是對生命的注重,並希望確保它以完美的形式永久持續下去。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都有古埃及的藏品,常常包括原本嵌在棺木前的木製臉龐,它們一般是埃及藝術的美麗樣本,但它們已經失去與為之製造的對象的連結。
透過檢驗完整和殘破棺木的結構,並經由文本和裝飾的研究,我們可以知曉一些影響個人選擇的實際問題和經濟因素,還有它們的喪葬習俗以及宗教信仰。我們於是可以開始重新連結這些無名的臉和委託製做它們、購買棺木的男人、女人,以及製造它們的匠人。
早期墓葬
大約在西元前4400–3200年,墓葬形式為尼羅河氾濫平原邊界沙漠中簡單的坑。死者以胚胎姿勢蜷縮側身入葬,有時候以蘆葦蓆或動物皮包裹。陶碗和陶杯伴隨其中(大概是要確保死者有食物和飲料),還有用於碾製眼彩的彩妝調色盤。
一段時間過後,埃及人開始製造特殊的容器來放置屍體,包括蘆葦籃、木棺、罐子,或在沙、石中挖出簡單的坑洞,周圍以磚塊排列,再抹上灰泥(plastered)。屍體時常是以蜷曲的胚胎姿勢側身下葬。近期發現的證據顯示,這個姿勢在全部時期的古埃及墓葬中持續被使用,儘管在後期僅限於那些無法負擔精緻喪葬的人。
矩形箱棺
在古王國時期(約2700-2170 BC),吉薩金字塔建造的年代,屍體下葬的方式有所改變:不再呈蜷曲的姿勢,死者伸直雙腿,他們的手臂有時候在胸前交叉,也有製作成木乃伊的早期嘗試──特別是在移出內臟並外保存這點。這些創舉從貴族成員開始,但迅速的擴散開來。
死者新的下葬姿勢導致矩形棺的發展,由木頭或石頭打造。這些通常被稱為箱棺(box coffins),並持續在中王國(約2020-1790 BC)大部分的時候被使用。
早期人形棺
在古王國(約2700-2170)時期,埃及人開始在木乃伊包裹外以糨糊(paste)塑造出死者的臉部特徵。然而,到了中王國(約2020-1790 BC)一個新特色以獨立製作面具的形式出現,經常是泥紙(cartonnage,一種層層莎草紙或亞麻布外再塗以灰泥的製作方式)或木頭再加上泥紙外層。面具蓋住臉,有時候整個頭部和肩膀,並且畫上死者特徵的風格化(stylised)圖案。同時,包裹屍身的亞麻布用量上升。
白亞麻布和面具的結合,成為埃及人用來表示逝者已經準備好進入死後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們稱之為「撒」(sah)。因此,棺木本身開始被形塑像是一個木乃伊戴著面具。這些早期的人形棺被側放在一個矩形外棺之內,而人形棺的頭部面對外棺木板繪製眼睛的部位。
裝飾人形棺
在第二十王朝(約1185-1070 BC),卡奈克(就在現代盧克索的北方)的阿蒙─拉神殿日漸大權在握。終於,大祭司宣稱自己是國王,至少在盧克索附近地區。在第二十一王朝(約1070-945 BC),神殿官員像是Nespawershefyt就非常重視在此處工作得到的地位。他們熱衷於在死後世界維持這項名譽,所以他們的官銜常常重複出現在他們闊氣裝飾過的棺木上之銘文。
在第二十二王朝(約945-735 BC),因為不明原因,這個神廟之官員和祭司的葬具似乎出現變化。他們葬在泥紙內棺中,而非木棺,而且他們的外棺非常樸素。泥紙被用作最內層棺可能是因為這種硬挺而脆弱的塑造材質無法像木頭般被輕易回收再利用。值得注意的是,Nakhtefmut的墓葬包含一組放在粗糙木箱裡的便宜製作的夏比偶(shabti figures,案:功能類似金童玉女)。當Nakhtefmut棺上的銘文提及他的各個官銜,不再重複。也許和卡奈克的緊密連結在這個時期比較不重要,取而代之,Nakhtefmut的主要重點放在羅列他的祖先。
套棺(Nested Coffins)
在第二十王朝(約1185-1070 BC),卡奈克(就在現代盧克索的北方)的阿蒙─拉神殿日漸大權在握。終於,大祭司宣稱自己是國王,至少在盧克索附近地區。在第二十一王朝(約1070-945 BC),神殿官員像是Nespawershefyt非常重視在此處工作得到的地位。他們熱衷於在死後世界維持這項名譽,所以他們的官銜常常重複出現在他們闊氣裝飾過的棺木上之銘文。
棺內,泥紙物件覆蓋或縫在纏繞木乃伊的包裹布上。這些通常至少包括一個喪葬面具,以及一個有翅膀的努特女神,她在死者胸前展開雙臂。
外族統治下的埃及
從西元前525年起,埃及漸常受到外族的控制。在西元前332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並伴隨著一段時間的希臘統治,稱為(從西元前305年起)托勒密時代,在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的統治下結束。西元前30年,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份。
這段期間大部分的時候,埃及喪俗相對維持不變,神祇的形象,例如伊西斯、歐西里斯和阿努比斯仍然出現。許多留存下來的棺材可以辨識是埃及式的。有人形和弧頂棺(qersu coffins。案:在古埃及晚期,人們又開始使用箱型棺,特色是頂部為弧形,且上面常寫有qersu[喪葬或相關意思]),但在其中,死者包裹以經裝飾的亞麻裹屍布,而不是躺在內棺裡。
在裝飾方面也有顯著的改變。賦予死者名字和頭銜的銘文不再是重點,製造出死者更加個人化的畫像變得更加重要,包含灰泥面具或肖像,繪製在裹屍布或木板上。新材質,包括諸如鉛丹(red lead)和鉛白(lead white)等顏料被引進。以植物為基底的深藍靛青,以及亮粉色的茜草(madder)在埃及長期被用作染劑,但現在顏色被萃取, 加到礦物質研磨成的基底上,製成調色盤上更加鮮明的色彩。
二次木材
這次展出的許多棺木包含了一些二次木材。這些可能來自回收再利用的棺木,或將舊的棺木翻新。從新王國晚期(約1170 BC)開始,有清楚的證據指出來自老墓葬的完整棺木被重新製作、重新上色用在新墓葬中。
我們不確定這些棺木來源的早期墓葬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倒是從當時的官方紀錄知道盜墓在新王國末期相當盛行,並持續到第三中間期(約1070-715 BC)。因為木頭是昂貴的原料,棺木很可能算是值得偷竊販賣的物品。
喪葬信仰
埃及人相信每個人有數個靈魂(spirits),可以在死後獨立生存。其中最為人之的是「卡」(ka)與「巴」(ba)。棺上的銘文使靈魂在他們需要重合時可以辨認其中的身體。墓中的雕像可以作為身體的替代品,為「卡」提供物理的休憩之所,以便接受供品。
歐西里斯神是地下世界之王。一般相信他原本是埃及的國王,被他邪惡的兄弟賽特謀殺。他常常和妻子伊西斯一起出現,還有她的妹妹奈芙蒂斯。這兩位女神保護歐西里斯的身體,並協助他重生。她們常被描繪在棺木的頭部和腳部,有時候是帶翅膀的女性,令人想起一個神話,在故事中她們化身為鳥在歐西里斯的身體上哭泣。
******
以上是官網為每個主題摘錄的介紹文字和圖片,原本都無圖說,且每個主題本是獨立頁面,所以有段文字重複,但還是為我們簡單介紹了埃及棺槨的簡要轉變史,提醒我們橫亙數千年,埃及人的喪俗並非一成不變,但又有部分元素一直傳承下來。雖然無緣親臨展場,有更完整了認識,希望透過以上翻譯大家能有些許收穫。
官網上原文即如此
請問,「裝飾人形棺」和下方的「套棺」敘述的內容相同
是否正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