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沒於博物館的古老喪葬皮革手稿
埃及學家威爾‧舍比尼(Wael Sherbiny)在位於開羅的埃及博物館發現一份皮革製的手稿,手稿長8.2呎(約2.5米),兩面皆有古埃及神明的圖案以及祭師所用的咒語,所屬時期介乎古王國時期晚期至中王國時期早期(約公元前2300至2000年)之間。據舍比尼所說,相同時期的手稿目前存世僅餘七份,唯獨這份是以皮革製成。
舍比尼於埃及出生,並於比利時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完成博士學位。本年八月底,他在佛羅倫斯舉行的「第十一屆埃及學家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gyptologists XI)上發表了關於這份手稿的發現及研究成果。

這份手稿是開羅的法國東方考古學研究院(Institut Français d’Archéologie Orientale)上世紀初從當地一名古董買家購入,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兩年捐贈予開羅博物館,可惜這份手稿卻一直被人遺忘。舍比尼指出,皮革在古埃及是較為貴重的材料,且埃及乾燥的天氣會令皮革容易損毀,較難保存。舍比尼並沒有為殘破的手稿進行拼合修復的工作,相反的,他把整份手稿重新複製,當中過程漫長而痛苦。
手稿的內容屬「喪葬文獻」(Funerary Texts),是古埃及文明中充滿宗教色彩的一種文學類型,其發展可粗略分為三個階段:
- 刻於金字塔或陵墓的「金字塔文」(Pyramid Texts),於古王國時期開始流行
- 刻於棺材內外的棺木文(Coffin Texts),於中王國時期開始流行
- 寫於紙莎草的《死者之書》(Book of the Dead,一譯《亡靈書》),新王國時期流行
以上三者的用途都是給予亡靈的庇佑,以及為他們提供前往死後世界的指引。金字塔文基本上僅為法老或王室貴族所獨享;後來喪葬文學的載具由金字塔逐漸變成體積較小的棺木,繼而經過不斷的普及後,即使平民百姓亦能購買《死者之書》作為陪葬品。埃及學家根據這些文本,得以深入了解古埃及人的神話、宗教觀,以至喪葬儀式。

皮革手稿當中載有《兩路之書》(The Book of Two Ways,一譯《兩條路之書》)的部分最引人注意。《兩路之書》流行於中王國時期,是最初描繪刻畫死後世界「地圖」的文獻,由於主要仍是刻在棺木之上,所以也屬於棺木文。亡魂藉着《兩路之書》的指引,便可選擇正確的路,避過危險。關於《兩路之書》的內文與研究,可參考美國埃及學家倫納德·萊斯克(Leonard Lesko)的《古埃及兩路之書》(The ancient Egyptian Book of two ways),該書對《兩路之書》的詮解充足而清晰。

舍比尼於訪問亦中指出,皮革手稿上載有從未在其他棺槨或遺跡中所見的繪圖與文字,目前他正著手準備將手稿出版的工作。
參考報道與延伸閱讀:
Oldest, Longest Ancient Egyptian Leather Manuscript Found : Discovery News
4,000-Year-Old Egyptian Manuscript Found – History in the Headlines
Ancient manuscript pieced together after Cairo Museum find | Books | The Guardian
本文作者為子陵,原刊於個人網誌「薄此厚彼」/練習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