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古埃及文101】基礎篇做了古埃及文的基本介紹,也提到一篇古埃及文中最容易辨識的是法老的名字,以下就來說說法老的各種名稱。
中國古人常常不只一個名字,有名、有字、有號,字跟號還可能不只一個,對於考生來說真的很頭痛。古埃及的法老也是如此,從第五王朝後半開始,完整的王銜(royal titulary)由五個頭銜(titles)或大名(great names)組成,每一個都表現出法老王在古代埃及社會的角色之一部分,也顯現出王權的神聖本質。
何魯斯名(Horus Name)
何魯斯名是王銜中最古老的部分,起源於古埃及社會以及法老的角色逐漸成形的前王朝時期。這個頭銜所知最早的例子由一隻鷹隼(通常用以象徵何魯斯)棲息在一個稱為serekh的帶裝飾方塊上,這個方塊象徵王家宮殿(Royal Palace)。不過在一些例子,鷹隼或/和serekh方框都可以省略。
這個頭銜的象徵性非常濃厚,它表現出王的地上權力(王宮)和天上神何魯斯的神聖權力──從高空俯瞰整個國家,可以進攻地面上任何獵物的鷹隼──之間的緊密關聯。
這原先可能是某種旗幟或傳達王室至高無上訊息的象徵,但是在前王朝晚期,這個頭銜的長方框中開始包括一或多個符號,表達何魯斯神的某個特定面向。有人指出第一王朝的這個頭銜通常以諸如Horus Aha(戰士何魯斯,Horus the fighter)或Horus Djer(壯士何魯斯,Horus the strong)等名字表現何魯斯攻擊的形象。不過在第二王朝,重點似乎更著重在維持國家的穩定,像是 Horus Hetepsekhemwi(兩權力和平共存的何魯斯,Horus, the two powers are at peace)的名字就被應用。
第二王朝的其他名字以更神學的詞彙反映法老的角色,並聯結將他到其他神祇。例如Horus-Netjerikhet(最神聖體何魯斯,Horus, the most divine of body)或Horus Kha-ba(以「巴」的型態升起的何魯斯,Horus, arisen as a Ba)──巴(Ba)是古埃及認為組成個人的重要元素之一,概念類似一般所說的靈魂,但又不盡相同。這個頭銜在第三王朝進一步的演變為表達與何魯斯、法老,以及其他埃及眾神之間關係的神學程式(theological programme)。
何魯斯名在早期王朝時期一直維持是王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後其重要性漸失,為前名(Prenomen)和本名(Nomen)取代,但一直到法老文化的盡頭都還是正式王銜的一部分。
雙女神名(Nebti Name)
雙女神名以一組分別坐在籃子上的禿鷲與眼鏡蛇象形符號作為前導。兩個籃子唸作nb.tj,意思是「雙女神」(The Two Ladies),指稱奈赫貝特(Nekhbet,禿鷲)和烏托(Uto,眼鏡蛇。烏托是希臘化的名字,又叫作瓦吉特Wadjet),分別是上下埃及的守護女神。雙女神名因此象徵國家的二元性,分為上埃及的細長尼羅河谷地,以及下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不過同時也強調法老是保障國家統一的那個人。
所知最早確切以王銜出現的雙女神名可以追溯至第一王朝的Horus Den。
雙女神符號更早的例子在納卡達標簽(Naqada Label)上找到,可以追溯到Horus Aha統治時期,但比較可能是指稱一個奉獻給稱為「雙女神永存」(The Two Ladies Endure)的神龕,而不是半傳奇性,被歸功統一上下埃及的法老美尼斯(Menes)。然而,這個例子確實顯示雙女神的概念作為二元性與埃及統一的象徵,早在第一王朝就已經存在。
在大部分的早期王朝裡,雙女神名常常與草蜂名(nsw-bi.tj,草蜂名之介紹詳見下)結合。草蜂名通常譯成「上下埃及之王」(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這讓一些學者認為雙女神原本可能是草蜂名這個頭銜的一部分,只是在古王國時期分開成為獨立的頭銜。
希臘文中將雙女神詮釋為「王冠之主」(Lord of the Crowns)則是衍生的,可能是由於神廟裡雙女神為法老加冕的圖畫之緣故。
金何魯斯名(Golden Falcon Name)
王銜的第三部分──金何魯斯名的含意較有爭議,是由一組呈現鷹隼神何魯斯休憩在通常表示「金」的象形符號上作為前導。
根據羅賽塔石碑上這個頭銜的希臘文對應,意思是「超越敵人」(superior to (his) foes),這提示這組符號象徵何魯斯戰勝賽特,因為賽特又被稱為Ombite,意為Ombos之王,而Ombos這個城市在古埃及文稱為Nebut,就是用nbw「金」這個符號來標寫。但這無疑是希臘時期的解釋,在這個時候何魯斯和賽特的對立比以往更鮮明,而早期的證據則指向另一個方向。因為如果金何魯斯名象徵何魯斯的勝利,應該會有期待連接在這個組合之後的名字具攻擊性,但大部分的時候那些名字一點也不尚武。
此外,第四王朝的古夫(就是蓋吉薩金字塔的那位,他的另一個常見的名稱奇歐普斯Kheops是希臘化的名字)和第六王朝的Merenre,他們的這個頭銜是兩隻鷹隼在「金」符號上。兩隻鷹隼常常被用來作為何魯斯和賽特和解的象徵性呈現,這和把「金」符號解釋為擊潰賽特的說法互相衝突。
在處理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王銜的脈絡中,法老說:「祂(阿蒙)形塑我為一隻金鷹隼。」圖特摩斯三世的共治者哈謝普蘇也稱他自己「女的精金何魯斯」(the female Horus of fine gold)。且金何魯斯的概念可以回溯至第十一王朝。一個第十二王朝的銘文也描述金何魯斯名為「金之名」(name of gold)。
對於金的看法和「永恆」的概念有很強的連結。新王國王族墓的墓室(burial chamber)常被稱為「金室」(golden room),不只因為它堆滿了黃金,也因為那是一個為了永恆而建造的地方。金何魯斯名可能傳達了同樣的永恆觀念,呈現了希望法老能成為永遠的何魯斯的祈許。
前名(登基名,Prenomen)
前名是跟隨在紙莎草和蜜蜂象形符號組──唸作 nsw-bi.tj──之後的王銜。儘管這個組合常被翻譯為「上下埃及之王」(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另一個論及埃及地理二元性的名稱,但原始可能指的是法老本身的雙重性:第一部分的紙莎草nsw(.t)較涉及王權神聖的面向,第二部份的蜜蜂bi.tj似乎較被與法老的世俗責任連結。然而,這個頭銜的意義似乎隨著時間往指涉國家地理二元性轉變。
這個頭銜的第一次出現早於雙女神名,在第一王朝法老Den的統治期間。在大部分的早期王朝時期,這個頭銜和雙女神名緊密相關,也常常一起使用,直到第三王朝結束,兩者似乎才開始各自獨立,而草蜂名變得格外重要,被用來導出王銜中的一個新成分──前名。並且終將取代何魯斯名,成為最重要的王家官方名字。
跟隨在草蜂之後的前名,從第三王朝結束開始通常寫於王名環(cartouche)──一個連接一段直線的橢圓,傳達永恆的圖像。前名本身幾乎總是包含拉神的名諱,典型的例子有:「給拉之心的喜悅」(pleasing to the heart of Ra,Amenemhat 一世)和「拉是宇宙秩序之神」(lord of the cosmic order is Ra,Amenhotep三世)。其中第一個以拉為王名之成分的例子則是第四王朝的卡夫拉(khaf-Ra,希臘化名字為Khephren)。拉之名在前名中的出現表示王銜的這個部分是在法老登基時才被給予的,藉此將法老至於與太陽神更近的關係之中。
本名(Nomen)
從古王國的後半開始,法老主要的名字就是前名,常常單獨出現,或只伴隨本名。本名由修飾語「拉之子」引導而出,在第四王朝初期被加入王銜之列。從那時開始,王銜正式確立為我們現在討論的形式。
就像前名,本名也是寫在王名環中,許多來源顯示這個名字通常是法老出生時的名字,它幾乎就像一個家族中的名字,諸如第十一王朝的Antef和Mentuhotep,第十二王朝的Amenemhat和Sesostris。第十三王朝有許多法老名為Sebekhotep,而第十八王朝則幾乎所有統治者都叫作Amenhotep或Thutmosis,第十九、二十王朝還因為大多法老同名,而被稱為拉美西斯時代。
法老的其他頭銜
在前名,草蜂符號有時候會接著或由nb tA.wj「兩地之主」取代,這又是一個表示國家地理二元性的稱謂。一個王后可能被稱為nb.t tA.wj「兩地之女主」,也就是「兩地之主」的陰性寫法(是的,古埃及文的名詞本身即有陰陽性的差別),但只有在王后積極地施展王權的少數情況下才會得到這個稱號。因此草蜂和兩地之主並不可全然替換,而且兩地之主對於草蜂應該視為一種加註,而不是同義的代換詞。
有時候nTr nfr「善神」(the good god)這個詞會被置放在前名或本名之前,作為法老神聖且良善之特性的確認,也可以獨立使用指稱法老。
另一個有時候置放於「拉之子」符號和本名之間的稱號是nb xa.w「萬靈之主」(lord of the apparitions)。上圖中右上是加德納編號N28的符號,表現一個散發光輝的山丘,因此這個稱號也是再一次強調了王與太陽之間的關係,而法老登基就如同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升起一般。
到目前為止,有一個符號一直重複出現,是一個弧朝下的半圓(在描繪細緻的版本還會有紋路,如上圖的雙女神符號),加德納編號為V30,是一個籃子,作為表音符號nb,常用於拼寫古埃及文裡的「主」(lord),如上述的兩地之主、萬靈之主。不過千萬別寫反囉,弧在上的半圓是另一個符號,在「基礎篇」的字母表中出現過,加德納編號為X1,可用作表意符號「麵包」或表音符號t。而同樣是籃子,畫有把手也是另一個符號,在字母表上也出現過,是加德納編號V31表音符號k。
說了這麼多,當然還有通常用作「國王」的字nsw,常縮寫成紙莎草符號,也就是草蜂名之中的「草」。如上所述,至少就它的起源,這個符號相對於王作為人世間的領導者的角色,較著重指稱王的神聖面。
最後再回到我們的標題:法老。
我們通常稱古埃及的國王為「法老」(Pharaohs),這其實是希臘和希伯來人稱呼尼羅河國度統治者的方式。這個字源自埃及文 pr-aA「大屋」,原本意指王宮或宮廷。說來這個用法其實和中文會稱太子為殿下,皇帝為陛下的模式很像,都是以建築物稱呼上位者,但背後的概念可能不太一樣就是了。
在古埃及,從第十二王朝開始,當提到「大屋」時常附加「願它生、繁榮、健康」(may it live, prosper and be in health)的祝禱詞,但其義似乎仍僅止於宮殿或朝堂。「大屋」最早確實用來指稱國王本身的例子是在一封給阿蒙和闐四世(阿肯那頓)的信中,信中表示寄給「法老,願他生、繁榮、健康」。往後這幾乎成為一個固定的模板,常常只要提到法老都會接著「願他生、繁榮、健康」,差不多就是「吾皇萬歲萬萬歲」的埃及版。
最後的一步發展是不只稱之為法老,還加上名字,就像在舊約聖經耶利米書44.30稱「法老和弗拉」(Pharaoh Hophra,即第二十六王朝法老Apries),而在埃及,這種用法所知最早的例子是第二十二王朝五位Shoshenk的其中一位。
文章主體內容翻譯自The Ancient Egypt Site ,由練習人修改補充說明。
.
在〈【古埃及文101】法老篇〉中有 6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