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羅馬時代(332 BC – 396 AD) 

馬賽克亞歷山大大帝穿著戰裝像。

當馬其頓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埃及,他被視同阿蒙神之子般歡迎,也很快就被接受為新的法老。他在地中海岸建立新的城市,這是諸多被命名為「亞歷山卓」(Alexandria)的城市之中的第一個。他同時著手修復第二次波斯佔領時造成的破壞。

在他和他的兩位馬其頓繼位者Phillipos Arrhidaeos和亞歷山大四世死後,他的帝國被將領瓜分,埃及由拉古斯之子托勒密(Ptolemy, son of Lagos)取得,他原本就是亞里山大親自任命的埃及總督,在這個分裂導致的戰爭之中,他甚至有能力征服敘利亞-巴勒斯坦。

他和他的繼承者不僅繼續亞歷山大在埃及進行修復的政策,甚至支持在全國興建新的神廟。在菲萊島上(island of Philae)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os)開始重建第二十六王朝的伊西斯神廟,他的繼位者托勒密三世(Ptolemy III Euergetes I)開始興建一個獻給何魯斯的新神廟,並裝飾卡奈克孔斯神廟的廊門(propylon)。後續繼承者將繼續擴張這些神廟並興建新神廟,諸如丹達拉的哈托爾神廟和伊斯納(Esna)的庫努姆(Khnum,造物神)與涅伊特(Neith,戰爭女神)神廟,以確保埃及神官和大眾的支持。

上埃及埃德富(Edfu)的何魯斯神廟是眾多由托勒密諸王建造的神廟之一。有些神廟在羅馬時代才完工。

在托勒密五世的統治時,有個埃及王朝試圖掌控權力導致一些動亂。

托勒密王朝晚期的內亂最終導致羅馬人的介入,並讓托勒密十二世重返王位,此後羅馬開始在埃及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幾年後羅馬又一次介入,作為托勒密十二世之女克麗奧佩托拉(練習人小提醒:她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埃及豔后」)的後盾。儘管克麗奧佩托拉是個有能力,而且有政治天賦的統治者,但她牽涉入羅馬奧古斯都屋大維和安東尼的權力紛爭,並很不幸的選錯邊站。當她和安東尼的戰艦在亞克興角戰役(battle of Actium, 31BC)中被摧毀,她走上自殺之路,埃及從此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雖然他們是希臘/馬其頓裔,但克麗奧佩托拉七世和她的兒子凱撒里昂(Caesarion)是最後兩個統治獨立埃及的法老。在他們死後,埃及併入羅馬帝國。

羅馬皇帝也一樣,繼續在埃及建造神廟的政策,藉此確保埃及僧侶的忠誠,以及這個世界上最大穀倉的穀物穩定流出。羅馬時期的初期是埃及最繁盛的時段之一:新城市建立,而且這塊土地被認為對於世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埃及比以往更對外界開放,儘管在以前就有接觸外來的文明,卻一直固守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然而,從被亞歷山大征服以來,埃及變得越來越希臘化。身為一個羅馬行省,而有希臘化的文化,埃及也對將會擊潰古埃及千年文明的思想體系──基督教更開放。

在第一世紀,埃及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改信這個新宗教。然後,很快的,舊神廟被關閉或轉變成修道院或教堂。舊神祇和法老的圖像也被基督徒摧毀。結果證實神廟圖書館中典藏的莎草紙文件是非常好的燃料,幫助神廟被燒毀。當羅馬帝國分裂為二,埃及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此時大部分的人口都已經成為基督徒。唯一維持古埃及信仰的神廟是菲萊島的伊西斯神廟。這個埃及最後的神廟雖然曾與新的基督教信仰和平共處,但在六世紀初流言蜚語四起,說這個雄偉的神廟藉由人牲祭拜惡魔。於是,在西元535或537年,此神廟被武力強迫關閉,到此,古埃及文明可以說是走到終點。

菲萊島上的伊西斯神廟是埃及這塊土地上最後一個古埃及信仰之地,在被控為惡魔崇拜和以人獻祭之後,於是被強迫關閉。

翻譯自:The Ancient Egypt Site

最後,很遺憾地要告訴大家,這就是「古埃及」的結局。而且,在基督教之後更有伊斯蘭教政權進入,埃及古代的傳統與信仰就這樣被遺忘而失落,直到近代才由學者慢慢重新揭開神秘的面紗。

史地

練習人 View All →

古埃及文化、歷史的業餘愛好者

3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