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王朝時期(1070-332 B.C.)

在大部分的歷史書,接續在新王國之後的是第三中間期(1070 – 712 / 525 B.C.),由第二十一王朝到第二十四或第二十六王朝組成。這個時期通常被描述為衰敗與混亂的時代,之後才接著晚期王朝時期(712 / 525 – 332 B.C.)。
確實,在這所謂的「第三中間期」,大部分的時間埃及有超過一個的權力中心: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塔尼斯(Tanis)有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王朝的法老,他們名義上統治全埃及,卻必須和底比斯大祭司,或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等地方王朝分享權力。然而,權力的分割並沒有導致內戰或財富的削減。相反的,這個稱為「第三中間期」的時代是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在塔尼斯出土的第二十一王朝王家墓葬就是埃及考古史上最豐富的發現之一。權力無法留在法老身邊,這是由於其他個人財富的成長,例如底比斯大祭司,在底比斯西岸找到此一時期的巨大私人墓室也反映這一點。因此筆者(Jacques Kinear)選擇不使用「第三中間期」這個名稱,而直接讓晚期王朝接續在新王國之後。

Psusennes death mask
第二十一、二十二王朝的高工藝技術可在第二十一王朝法老Psusennes一世的黃金面具上看到。

新王國大部分的時間裡,底比斯大祭司的財富與權力緩緩上升。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肯那頓的阿馬納革命可能就是企圖破壞這股力量的失敗嘗試。

在新王國之末,拉美西斯十一世統治的晚期,一個名叫Herihor的底比斯大祭司,可能是拉美西斯十一世的姻親(練習人小抱怨:brother-in-law這個英文字的中文實在太多種了,而且其實Herihor身世不是很確定,簡言之,就是可以跟法老攀到關係就對了。)成功結合自己和國家大臣(vizier)的行政團隊(office),並取得「庫施總督」(Viceroy of Kush。譯註:統治庫施地區,可能有點像中國古代藩王的概念)這個榮譽的地位。他還有錢到能在卡奈克修造孔斯(Khonsu。譯註:月亮神)神廟,甚至篡奪將名字寫在王名環(cartouche)裡這個王室特權!當拉美西斯十一世駕崩,大祭司王朝儼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元素。

第二十王朝末期,底比斯的阿蒙神大祭司已經獲得許多政治影響力,使他得以篡奪許多王室特權。

(練習人想偷懶:在埃及說到三角洲或河岸基本上就是尼羅河三角洲和河岸,以下就請各為自己腦補囉~)

第二十一王朝的法老們可能透過婚姻與拉美西斯家族有點關係。大概是因為培爾─拉美西斯(Pi-Ramesse)附近的渠道已經乾涸,他們將首都從培爾─拉美西斯移到塔尼斯(兩者都在三角洲)。他們在塔尼斯展開一連串縝密的建築工事,想與底比斯阿蒙神殿媲美,並且將舊首都培爾─拉美西斯的神廟與宮殿搬至塔尼斯。他們還把王家墓地從底比斯西岸的帝王之谷遷到塔尼斯,1930年代晚期考古學家便是在那裡找到法老Psusennes一世的完整墓葬。

這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元素是利比亞軍隊。他們在新王國晚期已經與埃及軍警整合,在第二十一王朝末年,他們的一位與第二十一王朝末代法老之女結婚的領導者奪得大權,並創建一個新的王朝──第二十二王朝,也被稱為利比亞王朝或巴布斯提斯(Bubastide)王朝,因為這個王朝是由住在三角洲城市巴布斯提斯(Bubastis)的利比亞人所創建。巴布斯提斯王朝早期的法老是強大的統治者,有能力重建埃及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威望,也有權決定底比斯大祭司的人選,而他們通常從自己的家族中挑選,於是重啟埃及的統一。

第二十二王朝法老Osorkon二世之妻,Karomama王后的雕像。

然而,敵對的王朝很快就結束這樣的統一,同樣位於三角洲的獅城(Leontopolis。練習人小提醒:現在提到埃及的地名常常是用希臘化的地名,而Leontopolis就是希臘文的「獅城」,現名為Tell el-Muqdam)有第二十三王朝成立。這個先例很快就被三角洲城市賽易斯(Sais。譯註:古埃及名Zau,現名Sa El-Hagar)的統治者Tefnakht效法,並創建第二十四王朝。這時的埃及不只分裂為三角洲與底比斯,連三角洲本身也陷入割據。

得利於內部的分裂,一個南方的新勢力在努比亞崛起,這個王朝取得大權,並意圖征服埃及。為了對抗努比亞的入侵,三個三角洲王朝結盟應對,但還是被打敗了。

第二十五王朝是一個努比亞或庫施(Kushite)王朝,他們從自己的首都Napata(在第四大瀑布附近)統治大部分的埃及(似乎只有賽易斯的第二十四王朝維持獨立),不過他們仍沿用埃及傳統的方式治理埃及。

egypte_louvre_062_offrande
第二十五王朝的努比亞國王遵從古埃及的傳統,如圖中的Taharqa頭上戴著象徵法老王權的眼鏡蛇,向鷹隼神Hemen(常與荷魯斯結合)奉獻酒。(圖片來源:Wikipedia)
在第二十五王朝時統治埃及的努比亞國王Taharqa頭像。

努比亞征服帶來的和平與穩定為另一個外來者──亞述所終結。儘管亞述在埃及的時間不長,卻帶來毀滅性的結果。風光一時的底比斯被洗劫一空,許多雄偉的神廟被摧毀,包括拉美西斯二世的停靈廟。

所幸,亞述人被迫回到亞述(Assur),讓賽易斯的法老Pasmtek一世有機會取得整個國家的控制。當他開啟第二十六王朝,一個穩定且繁榮的新時代又開始。第二十六王朝持續統治全埃及超過一個世紀,直到最終被波斯的入侵者擊敗。

晚期王朝的後期以波斯的占領為始末。第一次波斯占領也被稱為第二十七王朝,持續超過一個世紀,才被第二十八王朝唯一的法老Amyrtaios終結。他成功使埃及脫離波斯的魔爪,並且有能力再次建立對全國的掌控。埃及重拾獨立大約一甲子,在這段期間,第二十九和第三十王朝的法老統治國家,並重建所有的傳統。

之後,第二次波斯占領雖然只維持了101年,但卻是古埃及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之一:神廟被劫掠、聖獸被宰殺,而且人民被迫背負沉重的貢賦。埃及在這段占領期間受盡苦難,使他們準備好迎接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來成為他們的解放者。

隨著埃及被亞歷山大征服,埃及變成一個希臘化的國家,一個新的時代開啟。

翻譯自:The Ancient Egypt Site

練習人小叮嚀:歷史分期本來就是見仁見智,不論贊同本篇說法與否,第三中間期還是常見的說法喔!

史地

練習人 View All →

古埃及文化、歷史的業餘愛好者

3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